天天看點

聆聽曆史回響 傳遞檔案聲音——京津冀蘭台讀檔活動(第二十期)

作者:冀小蘭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在第17個國際檔案日到來之際,北京市檔案館、天津市檔案館、河北省檔案館聯合推出“聆聽曆史回響 傳遞檔案聲音——京津冀蘭台讀檔活動”,由三地檔案工作者講述本館珍品檔案及其背後的故事,讓檔案從“故紙堆”走進“百姓心”,為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強自信貢獻力量。誠邀您一同追尋檔案中的曆史足迹,感受璀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天請聽第二十期:北京市檔案館《英雄不朽 豐碑永矗——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史料》、天津市和平區檔案館《戰地日記》、河北省檔案館《抗日模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

1

北京市檔案館

北京:英雄不朽 豐碑永矗——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史料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争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征。北京市檔案館館藏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史料,詳細記錄了紀念碑建造始末。

為了“在人民解放戰争的勝利基礎上,紀念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們”,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當天下午6時,毛主席率領全體政協代表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碑的奠基典禮。為此,“特設定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推選彭真同志為主任,鄭振铎、梁思成為副主任”,下設“建築設計組”“美術工作組”“石料供應組”等,負責工程興建事宜。1952年8月1日,紀念碑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4月23日,工程全面竣工。

紀念碑浮雕部分題材“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内容”,為此“組織史料稽核專門委員會”。“浮刻題材的選用,是用以代表每一曆史階段重要的和最為人所周知的人民英雄曆史事迹”“用人民所熟悉而喜愛的題材,花紋裝飾具備着偉大的民族氣派”,館藏史料中詳細記載了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敵後遊擊戰”“南昌起義”等浮雕的創作說明和設計興建過程,一幅幅生動浮雕,濃縮着百年人民革命驚天動地、波瀾壯闊的曆程,催人奮進。

毛澤東同志親筆修改了紀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即“在中國人民解放戰争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立,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内容深邃精辟,情感深刻,深切表明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完成烈士未竟事業的深情初心和使命擔當。

聆聽曆史回響 傳遞檔案聲音——京津冀蘭台讀檔活動(第二十期)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天安門廣場内響起雄偉的國歌、國際歌樂曲,紀念碑身上的紅帔徐徐下落,毛澤東同志親筆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剛勁有力的鎏金大字閃閃發光。凝聚着革命先烈血與魂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揭幕,永遠激勵着全國人民為祖國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

(讀檔人:北京市檔案館資訊技術處 聶祎丹)

2

天津市和平區檔案館

天津:《戰地日記》

在天津市和平區檔案館珍藏着一本寶貴的《戰地日記》,這本日記以一名女衛生員的視角記錄了1952年和1953年的戰場生活,日記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吳炯的女戰士。

聆聽曆史回響 傳遞檔案聲音——京津冀蘭台讀檔活動(第二十期)

吳炯,1933年出生,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45師監工一連衛生員,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并榮獲二等功,是電影《上甘嶺》中女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之一。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17歲的吳炯從護士訓練隊畢業後,主動申請赴朝參戰。因為是女兵,又個子矮小,幾次申請都沒獲準許。她刺破手指寫下血書“我雖然不能直接抗擊美帝國主義,但能幫助負傷的同志洗衣、治療,請組織準許我上前線。”1951年9月,吳炯如願作為一名衛生員來到了抗美援朝一線。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爆發,吳炯所在的連隊進入上甘嶺陣地。“當我部隊剛進入陣地的時候,正是敵人慘無人道發動細菌戰的時候,那時我便想到,這正是我向模範戰士李正義學習的機會,是以自己就深入班排進行檢查,和班排同志在一塊搞工作,在短短的一個月中,全連共捕鼠250隻,滅蠅20多萬個,打死長蟲280條,保證了部隊的健康,更沒有受到細菌的侵害,做到了沒有一個減員,使我們連隊及時完成了各種戰備和修建工作。”

作為戰場上的女衛生員,戰士的健康是她時時刻刻關注的事。她在1952年11月15日的日記裡寫到“晚上排裡同志去修路,他們淋了一天一夜的大雨,第二天回來之後,我到各班檢查有沒有病号,見到有同志因為淋雨沒有衣服鞋子穿,我就把我的棉大衣、帽子、鞋子給他們穿,恐怕他們感冒了,又讓取得勝利的力量減少了。”

志願軍入朝作戰期間,全國各條戰線和廣大人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号召,募集了大量慰問品送到了前線,來自祖國的慰問品讓遠在上甘嶺地區的吳炯感受到了溫暖,她在日記中寫到“祖國人民對我們這樣熱愛和關懷,稱呼我們最可愛的人,刻在杯子上,自己感到很慚愧,在工作上沒做出顯著成績,對不起祖國人民對我的關心和鼓勵,今後應該在工作中回報祖國人民。”

1953年4月,作為15軍代表,吳炯跟随中國人民志願軍“五一”節歸國觀禮代表團回到了祖國,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親切接見。在歸國路上,她看到戰火之後留下的滿目瘡痍,深有感觸“路上,和平的鄉村、茂盛的森林被汽油桶燒光,見到這些事情,我就想到我們可愛的祖國,若是戰火燃燒在我的祖國,是多麼殘酷,加強了我的鬥志,一定要把抗美援朝進行到底,勝利果實才能永遠鞏固,和平幸福生活才過得更美好。”

這本71年前的《戰地日記》,跟随着它的主人,跨過了奔湧的鴨綠江,穿過了硝煙彌漫的戰場,用一件件鮮活生動的小事,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裡,一個淳樸謙遜的志願軍戰士,平凡而偉大的人生篇章,也展現了和吳炯一樣千千萬萬“最可愛的人”,在國門之外枕戈待旦,用赤誠與熱愛守護和平生活,用捐血和生命寫就時代贊歌。

(讀檔人:天津市和平區檔案館編研科 雷瑤 郭家昌)

3

河北省檔案館

河北:抗日模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

晉察冀邊區是抗日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建立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初創時期面積約十萬平方公裡,人口一千餘萬,統轄三十九個縣政權。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晉察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河北阜平縣召開,宣告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會後,經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轉呈國民政府行政院和軍事委員會,于1月31日準許晉察冀行政委員會成立。邊區政府認真執行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生産運動和文化建設,堅持抗戰,被譽為“敵後模範的根據地”。

《抗日模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是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委員、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寫于1939年的一本小冊子,真實而全面地記錄了晉察冀邊區創立發展一年的曆史,中央軍委毛澤東、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為該書作序,圖為書中所附的初創時期晉察冀邊區形勢圖。

聆聽曆史回響 傳遞檔案聲音——京津冀蘭台讀檔活動(第二十期)

中央軍委毛澤東寫到“晉察冀邊區是華北抗戰的堡壘,那裡實行了堅持抗戰的民族主義,那裡實行了民主自由的民權主義,那裡也開始實行了改良民生的民生主義,總之一句話,那裡實行了互相聯結不可分離的三民主義”。小冊子中記錄了晉察冀邊區的成長,抗戰的收獲和教訓,為整個抗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檔人:河北省檔案館保管利用部 杜豔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