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國造就"靖康之恥",看南宋是如何報複的?700萬金人隻剩10萬

作者:奧特曼打斐濟

靖康之恥,北宋覆滅,兩位皇帝被擄,宗室子弟和文武大臣被俘虜,東京城被洗劫一空。這段曆史,是中華民族的傷痛,也是金國崛起的開端。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昔日的勝利者終将成為失敗者。當金國走向衰落,南宋與蒙古結盟,一場驚天動地的報複悄然展開。從700萬到10萬,金人的數量驟減,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南宋是如何一步步将金國推向滅亡的深淵?讓我們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真相。

一、金國的崛起與"靖康之恥"

世人皆知"靖康之恥",卻鮮少了解這場國恥背後的金國崛起史。金國,這個由完顔阿骨打建立的女真族政權,究竟是如何在短短數十年間從東北山林中崛起,并最終攻破北宋國都汴京的呢?

話說公元1115年,完顔阿骨打在黃龍府稱帝建國,國号"大金"。這位金國開國皇帝可謂是奇人一個,據說他生來就與衆不同,頭頂有塊骨頭凸起,形如蓮花,故而取名"阿骨打"。阿骨打不僅勇武過人,還精通兵法,他帶領女真族脫離了遼國的統治,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天下。

金國建立之初,完顔阿骨打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戰略眼光。他先是聯合宋朝共同對付遼國,可謂是"遠交近攻"的典範。1125年,遼國滅亡,金國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實力大增。然而,完顔阿骨打并未就此滿足,他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為富庶的中原地區。

完顔阿骨打去世後,其弟完顔吳乞買繼位,史稱金太宗。太宗繼承了兄長的雄才大略,決心征服中原。1126年,金太宗親自率軍南下,直逼北宋都城汴京。此時的北宋朝廷已是内憂外患,軍事力量大不如前。宋徽宗慌不擇路,竟然退位讓位給兒子趙桓,自己則逃往江南,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禦駕南巡"。

新即位的宋欽宗趙桓面對金兵的步步緊逼,手足無措。他不思如何禦敵,反而聽信道士郭京的"仙術",妄圖以此挽救危局。結果可想而知,汴京很快就陷落了。宋欽宗和剛剛退位的宋徽宗雙雙被俘,史稱"二帝蒙塵"。金兵入主汴京後,大肆掠奪,無數珍寶被運往金國,數萬宗室子弟和文武大臣被擄走,這就是那場令中華民族蒙羞的"靖康之恥"。

然而,金人的勝利并未就此結束。1127年,完顔宗弼率軍再次南下,攻破了宋朝的臨時行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此時的北宋已是名存實亡,皇族和大臣們紛紛南逃。在這片血與火的戰場上,一位名叫趙構的皇子僥幸逃脫,輾轉來到江南,建立了南宋政權。

金國的崛起可謂是迅猛異常,從建國到攻陷汴京,前後不過十餘年。這支來自東北的勁旅,憑借其強悍的戰鬥力和靈活的戰略,在短時間内就征服了遼國和北宋,建立起橫跨中國北方的龐大帝國。然而,正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金國的迅速崛起也為日後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金人入主中原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漢化程序。他們采用漢人的禮儀制度,學習漢字文化,甚至連服飾都改成了漢人的樣式。這種漢化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金國的統治,但也使得金人逐漸喪失了早期的骁勇善戰的特質。與此同時,金國的統治者們沉溺于享樂,疏于政事,導緻國力日漸衰退。

就在金國逐漸走向衰落之時,草原上又興起了一支新的力量——蒙古。這個曾經被金國輕視的遊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上司下日益強大,終将成為金國的掘墓人。但此時的金國統治者們尚未意識到危機的來臨,他們沉浸在征服中原的喜悅中,殊不知命運的車輪已經開始轉動,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将來臨。

二、金國由盛轉衰

金國在征服遼國和北宋後,一度成為橫跨中國北方的強大帝國。然而,正如曆史上許多征服王朝一樣,金國也未能逃脫由盛轉衰的命運。這一過程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漢化程序與軍事實力下降、蒙古崛起與"野狐嶺之戰"、以及金宣宗的昏招南侵宋朝。

随着金國統治區域的擴大,大量漢人被納入其統治範圍。為了有效管理這些新征服的土地和人口,金國統治者開始推行全面的漢化政策。他們采用漢人的官僚制度,學習漢字文化,甚至連服飾都改成了漢人的樣式。這種漢化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金國的統治,但也使得金人逐漸喪失了早期的骁勇善戰的特質。

金熙宗完顔亶在位期間,漢化程序達到了頂峰。他不僅改用漢服,還積極推廣儒家思想,甚至親自為《孝經》作注。然而,這種文化上的轉變并未帶來預期的治理效果。相反,金國統治者們沉溺于享樂,疏于政事,導緻國力日漸衰退。

與此同時,金國的軍事實力也在不斷下降。曾經以騎射見長的女真士兵,如今已經習慣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失去了在馬背上征戰的本領。金國的軍隊逐漸變成了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這在面對草原遊牧民族時顯然處于劣勢。

就在金國逐漸走向衰落之時,草原上興起了一支新的力量——蒙古。這個曾經被金國輕視的遊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上司下日益強大。1211年,成吉思汗率軍攻打金國,這場戰争持續了23年之久。

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戰是1214年的"野狐嶺之戰"。當時,金國派出了号稱20萬的大軍迎戰蒙古軍隊。然而,蒙古軍隊憑借靈活的戰術和精湛的騎射技巧,在野狐嶺一舉擊潰了金國大軍。這場戰役不僅暴露了金國軍事實力的衰退,也标志着兩國國力的逆轉。

戰敗後,金國被迫遷都燕京(今北京),并向蒙古稱臣納貢。這一舉動雖然暫時換來了和平,但也宣告了金國作為強國的地位已經一去不複返。

在這種内憂外患的局面下,金宣宗完顔珣登基。面對蒙古的威脅,金宣宗本應全力應對。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南侵宋朝。

金宣宗的這一決定可以說是典型的"作繭自縛"。當時的金國已經無力再戰,而南宋雖然看似弱小,但在嶽飛、韓世忠等名将的帶領下,軍事實力并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這次南侵激怒了原本不願與蒙古為伍的南宋朝廷。

1234年,金宣宗派遣兀術率軍南下,企圖奪取南宋的淮西地區。然而,這支軍隊在餘玠的率領下遭遇慘敗。兀術不僅沒能奪取淮西,反而被南宋軍隊一路追殺,最終狼狽逃回。

這次失敗的南侵不僅消耗了金國僅存的軍事力量,還徹底激怒了南宋。南宋朝廷意識到,金國已經成為一隻紙老虎,再也不足為懼。于是,南宋決定與蒙古結盟,共同對付金國。

金宣宗的這一昏招,可以說是為金國的滅亡敲響了喪鐘。它不僅沒能在南方"彌補"失去的土地,反而加速了金國的滅亡程序。從此,金國陷入了内憂外患的困境,再也無力回天。

随着南宋與蒙古的結盟,金國的命運已經注定。曾經的強國,如今已經成為了砧闆上的魚肉,隻等着被宋蒙聯軍瓜分。而這一切,都源于金國統治者的短視和昏庸。他們沉溺于眼前的享樂,忽視了潛在的威脅,最終導緻了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走向滅亡。

三、宋蒙聯軍的崛起與金國滅亡

金國由盛轉衰的過程中,一個新的力量悄然崛起——宋蒙聯軍。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聯盟,卻成為了終結金國統治的關鍵因素。讓我們回顧一下這段曆史,看看宋蒙聯軍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将金國推向滅亡的深淵。

宋蒙聯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214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就曾派使者到南宋,提議聯合對付金國。然而,當時的南宋朝廷并未接受這個提議。原因很簡單,南宋認為蒙古比金國更具威脅,不願意與這個新崛起的草原強國結盟。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局勢發生了變化。金國的實力不斷衰退,而蒙古則日益強大。特别是在1234年金宣宗失敗的南侵之後,南宋朝廷終于意識到,與其單獨面對蒙古的威脅,不如先聯合蒙古消滅共同的敵人金國。

于是,在1233年,南宋派遣使者趙範到蒙古,與蒙古大汗窩闊台商議聯合攻金事宜。雙方很快達成協定:蒙古負責主攻,南宋則從南方牽制金國,并提供糧草辎重。作為回報,蒙古承諾攻下開封後,将河南地區歸還給南宋。

這個聯盟一經形成,立即展開了對金國的全面進攻。蒙古大軍由蒙哥、拖雷等名将率領,從北方長驅直入,直逼金國都城開封。南宋則派遣大将孟珙率軍北上,牽制金國南部防線。

金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雙線作戰,頓時陷入了困境。金哀宗完顔守緒雖然竭盡全力組織防禦,但已經回天乏術。1233年冬,蒙古大軍圍困開封,金哀宗被迫率領殘部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

蔡州之戰是金國滅亡前的最後一戰。1234年正月,蒙古大軍抵達蔡州城下。金哀宗派出使者請降,但被蒙古拒絕。蒙古軍隊開始對蔡州展開猛烈攻擊。

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役中,金國軍民表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他們在城牆上設定了多重防線,利用各種武器奮力抵抗蒙古軍隊的進攻。然而,面對裝備精良、士氣高漲的蒙古大軍,金國守軍的努力終究是徒勞的。

金國造就"靖康之恥",看南宋是如何報複的?700萬金人隻剩10萬

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蔡州城終于在二月初被攻破。金哀宗見大勢已去,在自己的寝宮中自缢身亡。随後,蒙古軍隊攻入皇宮,金國的最後一絲抵抗也随之煙消雲散。

至此,曾經叱咤風雲的金國,在建國119年後終于走到了盡頭。這個由女真族建立的帝國,從崛起到滅亡,留下了許多值得後人反思的曆史教訓。

然而,宋蒙聯軍的勝利并未給南宋帶來預期中的好處。蒙古并沒有履行承諾将河南地區歸還南宋,反而将南宋視為下一個征服目标。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為日後蒙古與南宋的沖突埋下了伏筆。

金國的滅亡标志着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時期的結束。它不僅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更預示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蒙古帝國的崛起,改變了整個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而中國也将迎來一個全新的統一王朝——元朝。

在這場改變曆史程序的大事件中,宋蒙聯軍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們的聯手,加速了金國的滅亡程序,同時也為後續的曆史發展埋下了伏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聯盟,最終成為了曆史的轉折點,為中國乃至世界曆史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

四、蒙古帝國的崛起與南宋的末路

随着金國的覆滅,蒙古帝國迅速崛起,成為歐亞大陸上最強大的勢力。然而,這個龐大帝國的野心并未就此止步。在消滅金國後,蒙古人的目光很快轉向了南宋。對于南宋來說,曾經的盟友轉眼間成為了最大的威脅,一場艱苦卓絕的生存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蒙古帝國對南宋的征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了長達數十年的艱苦征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可以大緻分為三個階段:初期的試探性進攻、中期的大規模入侵、以及最後的全面征服。

初期階段始于1235年,當時蒙古大汗窩闊台派遣大将蒙哥率軍南下,對南宋發動試探性進攻。這次進攻雖然規模不大,但已經顯示出蒙古帝國對南宋的野心。南宋在這一階段表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成功抵擋住了蒙古軍隊的進攻。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階段,南宋名将孟珙率軍在合肥一帶擊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這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士氣,也讓蒙古人意識到征服南宋并非易事。

中期階段開始于1258年,蒙哥繼位成為大汗後,決定全面征服南宋。他親自率領大軍南下,并分三路進攻:蒙哥自己率領中路軍攻打四川,忽必烈率領右路軍攻打湖北,拖雷的兒子阿裡不哥率領左路軍攻打雲南。

這次大規模入侵給南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蒙古軍隊攻城略地,很快就占領了四川大部分地區。然而,就在蒙古軍隊似乎即将取得決定性勝利時,意外發生了。1259年,蒙哥在攻打釣魚城時染病身亡。這一突發事件導緻蒙古軍隊暫時撤退,給了南宋喘息的機會。

最後的全面征服階段始于1268年。此時,忽必烈已經成為大汗,建立了元朝。他決心完成祖父成吉思汗和兄長蒙哥未竟的事業,徹底征服南宋。

忽必烈采取了穩紮穩打的政策,首先派大将伯顔率軍攻打襄陽。襄陽是南宋北方的重要軍事要塞,被譽為"荊襄門戶"。南宋朝廷深知襄陽的重要性,派遣名将呂文煥堅守此城。

襄陽之戰持續了整整五年之久,是南宋抵抗蒙古入侵的關鍵一戰。在這場持久戰中,雙方都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元軍不斷增兵,采用各種先進的攻城技術;而南宋守軍則憑借堅固的城防和不屈的意志,一次次挫敗元軍的進攻。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襄陽的處境越來越危急。南宋朝廷雖然多次派兵增援,但都未能突破元軍的包圍。1273年,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呂文煥最終被迫投降。襄陽的陷落,标志着南宋北方防線的徹底崩潰。

此後,元軍長驅直入,很快就攻占了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杭州)。崖山海戰是南宋最後的抵抗。1279年,南宋殘部在廣東新會的崖山海域與元軍展開決戰。盡管南宋軍民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但最終還是不敵裝備精良的元軍。随着南宋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延續315年的南宋王朝宣告滅亡。

蒙古帝國的崛起與南宋的滅亡,标志着中國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元朝的建立不僅結束了中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狀态,也将中國與更廣闊的世界聯系在一起。然而,這一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無數生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服戰争中逝去,許多文化遺産也在戰火中毀于一旦。

五、元朝統治下的中國:融合與沖突

随着南宋的滅亡,元朝成為了統治整個中國的新王朝。這個由蒙古人建立的帝國,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挑戰。元朝的統治時期,是一個充滿沖突和複雜性的時代,融合與沖突并存,為中國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元朝統治初期,實行了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這個制度将全國人口分為四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主要指來自西域的各族人)、漢人(包括北方漢人和遼金遺民)和南人(主要指原南宋統治區的漢人)。這種制度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給予蒙古人和色目人特權,而對漢人和南人則多有歧視。

然而,這種嚴格的民族政策并未能阻止文化融合的程序。随着時間的推移,蒙古統治者開始逐漸接受和吸收中原文化。這一過程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鐵穆耳。鐵穆耳從小接受漢文化教育,精通漢語,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在他的統治時期,元朝開始大規模恢複科舉制度,為漢族知識分子參與政治提供了機會。

元朝時期,中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顯著發展。在經濟方面,元朝統一了全國市場,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泉州港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馬可·波羅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他的遊記《馬可·波羅遊記》向西方世界詳細介紹了中國的繁榮景象。

科技方面,元朝時期的天文曆法取得了重大進展。郭守敬主持修訂的《授時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精确的曆法。此外,農業技術、紡織技術、造船技術等也有顯著進步。元朝還将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文化藝術領域同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态勢。元曲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關漢卿、馬緻遠、白樸、鄭光祖等人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如《窦娥冤》、《漢宮秋》等。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也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然而,元朝的統治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民族政策的不公,加上統治者的奢侈腐敗,社會沖突日益加劇。元朝中後期,自然災害頻發,加上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導緻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其中最著名的是紅巾軍起義。1351年,劉福通、韓山童等人在河南泗州(今安徽宿州)發動起義,以"紅巾"為标志,故稱紅巾軍。起義軍很快就發展到數十萬人,對元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雖然元朝最終鎮壓了這次起義,但國力已大為削弱。

元朝後期,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争日益激烈。朝廷内部分裂為不同派系,互相傾軋,導緻政令不通,政局動蕩。這種情況為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元璋崛起了。他最初是紅巾軍的一員,後來脫離紅巾軍自立,逐漸發展壯大。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如減輕賦稅、重建水利、恢複生産等,赢得了民心。經過多年征戰,朱元璋最終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元朝的統治雖然隻有不到一百年,但它對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實作了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還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同時,元朝的覆亡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曆史教訓,顯示出公平合理的民族政策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