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必讀!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撰文深度闡述“新質生産力”

作者:人大重陽
必讀!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撰文深度闡述“新質生産力”

編者按:近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在核心期刊《應用經濟學評論》2024年3月第4卷第1期發表文章《新質生産力:理論創新、形成機理與未來展望》。現轉發如下:

必讀!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撰文深度闡述“新質生産力”

▲本文刊發在核心期刊《應用經濟學評論》2024年3月第4卷第1期

從2023年9月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産力”這一創新性的經濟學概念,到2023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再到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提出新質生産力的内涵特征和發展重點,以及2024年全國兩會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曆史眼光、寬廣的時代視野、前瞻的戰略思維,就什麼是新質生産力,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産力,以及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作出了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新質生産力總結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發展的實踐經驗,是對人類發展規律的最新概括,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前進方向,貢獻了人類文明增量,也是建構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思想指導。在新發展階段推動高品質發展,必須把握好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沖突運動規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發展相适應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讓各類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以新質生産力發展新成效激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

01

新質生産力優在何處

新質生産力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

(一)開創了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新質生産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改造了生産函數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首先,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生産力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基礎和鮮明特色。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了英法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生産理論,發展了德國曆史學派的生産力學說,總結人類社會發展曆史規律,指出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生産關系反作用于生産力,生産力與生産關系互相作用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沖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逐漸探索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出社會發展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為當代中國創造“兩個奇迹”提供了理論指引。

科技進步水無止境,生産力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需要立足實踐進展及時進行理論創新。進入新時代新征程,解決大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高品質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歸根結底是要以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興未艾,世界主要國家戰略博弈激化,關鍵是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重塑國家産業競争優勢,提高産業鍊供應鍊韌性。

新質生産力堅持解放社會生産力這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命題,同時緊扣大陸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主要沖突的實質,總結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别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大陸在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安全發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的實踐成就,科學把握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術蘊藏的強大發展動能,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

其次,新質生産力改造了生産函數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生産函數通常假設在技術水準不變的情況下,生産中使用的生産要素與最大産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并将經濟增長歸因于生産要素投入貢獻以及全要素生産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背景下,新技術、新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強。新質生産力錨定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既展現了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又突出了新技術、新要素、新的組合方式等賦予生産函數和增長模型的全新内涵,為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推動傳統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更新提供了系統指導,符合大陸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需要,彰顯了大陸在全球經濟新格局中的理論自覺和戰略主動。

總的來看,新質生産力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現階段基本國情、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科技發展新動向,提出的一個具有鮮明科學性、時代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的創新概念,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吸收借鑒西方經濟學有益成分的基礎上、在深刻總結新時代中國發展實踐基礎上作出的重要理論創新。

(二)新質生産力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和重塑國際競争優勢提供理論指引

首先,新質生産力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大陸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困難。一是對于颠覆式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仍存在短闆弱項,同時科研成果的轉化使用率仍有待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傳統産業比較優勢減弱,産業競争力亟須重塑,需要解決産業大而不強的問題,防範産業鍊供應鍊風險。三是勞動生産率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長趨緩,啟動内需基礎不穩固,供給與需求互相促進面臨堵點。四是亟須轉變高資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減少對生态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新質生産力以創新為主要特征,以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為重點領域,以數字化、綠色化為新增投資主要方向,有助于促進勞動生産率,将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提高生産性投資的收益率,實作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新質生産力理論還為提高各類政策取向的一緻性指明了方向,财政、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都要圍繞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統籌部署。

其次,新質生産力為塑造國際競争新優勢提供了理論指引。人類曆史發展證明,科技革命帶來産業變革,進而帶來世界格局的調整。”英國借助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實作了趕超,特别是美國成為世界頭号工業強國;美國憑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權鞏固了自己的霸權地位,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目前,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技術正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催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将推動着國際格局的重塑。在某種程度上,誰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的先發優勢,誰就掌握了國際竟争的主動權。新質生産力有助于中國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動權。新質生産力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并且實作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有效轉化。面對國際競争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挑戰,新質生産力将進一步推動中國科技自立自強,打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是以,形成新質生産力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確定中國獨立自主、赢得戰略主動的現實需要。

(三)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

新質生産力升華了對人類經濟發展規律的普适性認識,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

首先,新質生産力升華了對人類經濟發展規律的普适性認識。縱觀人類發展曆史,前三次工業革命為人類的生産活動提供了機械化、标準化和自動化的技術條件,但是始終沒有跳出規模經濟這一傳統路徑。驅動新質生産力的新興技術主要源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颠覆性技術,其打破了原有的技術路徑。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再僅僅關注生産環節,而是引導了一場複合性的技術變革。新質生産力是對傳統經濟發展動能的接續與革新,是傳統生産力和生産關系辯證發展量變積累的結果。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傳統“三駕馬車”的推力逐漸衰減,而脫胎于傳統生産力的新質生産力可以依托新興技術“基礎創新”“廣泛滲透”和“多元賦能”的特點實作質态躍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革性力量。

其次,新質生産力有助于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行動的指引,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必然要求進一步完整、準确、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紮紮實實地貫穿于實際工作中。通過強化理論指導、創新驅動、政策支援與系統建構,新質生産力為中國提供了向新發展範式轉變的路徑新質生産力:理論創新,形成機理與未來展望與方案,同時為全球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将推動世界生産力的發展。

總之,新質生産力概念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到來,迫切要求社會生産力從低質向高質,從舊質向新質轉型更新,歸根結底要使社會生産力自身“實作質的有效提升”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産力重要論述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它的生成既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基礎之上,更是基于曆史之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的全球性理論創新。這一概念是中國提供的重要的全球知識公共産品,為人類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中國話語、中國概念,是中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生動展現。

02

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機理

與重點發展領域

曆次重大生産力飛躍,都呈現出颠覆性技術創新、先導産業成長、核心要素成本下降、配套基礎設施更新、産業組織方式變革等五個方面形成的協同效應,為認識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機理提供了曆史經驗借鑒和理論指引。

(一)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機理

近年來,以馬克思的生産力理論為指導,創新經濟學綜合了“創造性毀滅”理論,對工業革命以來的曆次生産力飛躍形成了規律性認識,即每次重大生産力的飛躍均由“技術創新一先導産業一核心要素一基礎設施一組織方式”形成協同創新:(1)“颠覆性技術”創新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在少數“先導産業”實作産業化;(2)先導産業發展所需的“核心要素”價格大幅下降,配套“基礎設施”得以建成,新的“企業組織”建立起來,共同促進“先導産業”快速成長;(3)“先導産業”對傳統産業形成示範效應,并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使得新技術、新要素、新的基礎設施和新的組織方式被廣泛采用,實作全要素生産率的大幅提升。一次完整的生産力飛躍,通常要經曆新産業體系的“導入期”和“拓展期”,需要40~60年的時間,表現為一次技術“長波”。

工業革命史和産業經濟研究已表明,自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先後形成了五次生産力的重大飛躍:(1)工業水利機械化階段,形成了“棉紡織業一棉、鐵、煤一運河一工廠制”協同創新;(2)工業交通蒸汽機械化階段,形成了“機床一鐵、煤一鐵路、電報一股份制”協同創新;(3)工業運輸家庭電氣化階段,形成了“電氣裝置、重化工一鋼、銅一鋼軌、電話、泰勒制”協同創新;(4)交通、軍民摩托化階段,形成了“發動機一石油、天然氣、合成材料-無線電、高速公路一福特制”協同創新;(5)國民經濟計算機化階段,形成了“軟體、資訊通信技術-晶片一資訊高速公路一網際網路”協同創新①。按照40-60年的技術長波周期預計,第五次生産力飛躍大約将在21世紀前20年結束,并引來第六次生産力飛躍,表現為過去十餘年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機理應符合創新的一般規律。新質生産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的必然結果,其形成機理突出表現為以下五方面。第一,在颠覆性技術創新方面,以新一代資訊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能源技術、空間和海洋技術加速突破應用。第二,在先導産業成長方面,數字化和綠色化成為開辟新賽道最重要的戰略方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将引領産業體系重構。第三,在核心要素價格下降方面,資料要素化成為新型要素是新質生産力最突出的特征,資料要素價格下降将成為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成長,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因素。第四,在基礎設施更新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綠色化改造,對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支撐作用遠超傳統交通基礎設施。第五,在産業組織方式變革方面,大規模生産轉向大規模定制,平台型組織、社會化生産逐漸取代流水線生産。

(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點領域

新質生産力形成機理的分析,為明确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點領域提供了理論指導。按照上述新質生産力形成機理的五個方面,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分别從五個領域重點突破。

第一,發揮科技創新主導作用,形成高科技的生産力。緊密圍繞颠覆性技術健全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一是颠覆性創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要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要素、分散創新風險中的優勢,充分激發并保護企業家精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引導各類型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二是增強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在考核機制上将科技投入和産出作為創新型國有企業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在戰略性,關鍵性,前瞻性領域建立開放協同的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科研機構,解決科技創新領域的市場失靈,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推動公共科研機構開放共享群組織創新。

第二,發力新賽道與推動産業轉型更新,形成新質生産力的主導産業。重點圍繞數字化和綠色化兩個戰略方向,加快主導産業的疊代更新。一是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産業叢集,推動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能源産業高品質發展。二是利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應用數字化技術為其他領域提供轉型更新的解決方案,推動産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提高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現代化水準。三是要全面審視區位産業禀賦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遵循産業發展和地區空間成長規律,通過分區域施策、分産業施策,因地制宜統籌各類産業發展。

第三,發揮資料要素放大、疊加、信增作用,築基新質生産力。加快資料要素化、資本化,建設資料要素市場,降低資料要素成本,發揮資料要索對其他要素的賦能作用。一是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挖掘高價值資料要素應用場景,培育資料商,繁榮資料産業生态,激勵多方主體積極參與資料要素開發利用。二是完善多樣化、可持續的資料要素價值釋放機制,推動資料資源豐富、作用效益明顯的領域率先突破,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三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資料資源有效配置,強化企業在激活資料要素價值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構全國一體化的資料交易市場體系,促進資料要素的充分有序流通和賦能傳統要素。

第四,大力發展數字基礎設施,築牢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底座。以雲網融合為核心特征的數字基礎設施加速演進,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驅動力。一是建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整合和優化全國範圍内的算力資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使用門檻,助力大陸在量子資訊等前沿技術領域實作關鍵技術研究突破,賦能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二是加快推進行業工程資料庫的建設,探索政府出資與市場化營運相結合的方式,帶動企業間資料共享共用。建設低成本、高效快捷和安全可靠的工業網際網路,針對各類企業的多樣化需求制定可負擔的工業網際網路套餐。建構機器學習所需的工業大資料庫,逐漸形成自主标準體系,提高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按照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要求,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改造更新。

第五,加快産業政策和監管體系創新,适應新質生産力帶來的組織方式變革。對新業态新模式采取包容審慎原則,鼓勵企業探索更具效率的組織方式。一是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鼓勵各方主體進入生産環節,促進工廠制造向社會化制造轉變,從面向全社會疏散産能,有效防範産能的集中和過剩風險,幫助解決産能過剩問題,促進制造業轉型更新。在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防範和降低技術變革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要加快監管體系建設和創新,加強全鍊條競争監管執法,依法查處平台經濟領域壟斷和不正當競争等行為,推動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03

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挑戰、

政策措施與戰略構想

目前,新質生産力的發展還存在一些挑戰,需要通過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引領性的戰略構想明确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點方向。

(一)新質生産力發展面臨的挑戰

首先,對現代化理論和新質生産力認知的挑戰。人類現有的現代化主要包括西方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兩種模式。西方現代化是建立在舊有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基礎上的,因為思維慣性和制度剛性,以西方現代化為基礎的現代化理論面臨新質生産力帶來的理論挑戰。”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現代化實踐的飛躍、理論的超越,但也面臨如何将新質生産力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引擎的現實挑戰。未來一段時間,全球都将面臨新質生産力對現代化理論的沖擊與反思。新質生産力尚處于快速發展、疊代甚至質變的過程中,尤其是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生物技術、腦機接口等颠覆性技術,對人類知識、倫理、情感、思維的沖擊遠超曆史上蒸汽機、電力、網際網路等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對新質生産力未來的發展,大多國家尚缺乏足夠的經驗認知、理論建構、制度建設和政策準備。

其次,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挑戰。新質生産力最大的核心和特征是創新,而創新往往與稀缺的企業家精神、資本緊密相關。發展新質生産力離不開資本的投資,但也可能出現新興産業的重複建設和産能過剩問題,同時使得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失去必要的要素支撐,阻滞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新質生産力帶來勞動生産率大幅提升,将勞動者從簡單重複的生産活動中解放出來,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但也可能造成社會群體間收入配置設定差距的惡化。部分不掌握新質生産力的社會群體将面臨失業、财富縮水、精神貧困等問題,對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帶來新挑戰。新質生産力将帶來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也造成更多的資源能源消耗。在新質生産力不斷發展的趨勢下,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多的資源能源支撐。新質生産力還大幅提升了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出新的挑戰。新質生産力還帶來國家力量的深刻變化,加速全球競争格局調整。全球科技創新和産業結構調整,将帶來資源要素、産品服務、資訊知識在更大範圍内流通和配置,這将加劇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對大陸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構成威脅。

(二)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政策舉措

發展新質生産力,在以上重點突破的基礎上推動五個方面形成協同創新,關鍵點在于建構有利于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

一是加快推動産業政策向創新政策轉型。以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點領域作為産業政策制定的依據。以産業政策統領财政、貨币、就業、區域、科技、環保等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加強宏觀需求管理政策優先支援先導産業成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素市場建設等重點領域發展,形成新質生産力的政策合力。

二是增強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用。按照主導産業和關鍵核心技術特征,分産業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具體實作形式,鼓勵各地區、各領域因地制宜、分級分類探索符合實際的新質生産力發展體系,建立促進先進适用技術推廣的全國性技術轉移平台,保持創新體系的全球開放性。

三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建立新質生産力人才需求與培養調查制度,統籌産業基礎人才培養與緊缺人才培養,實施面向新質生産力發展需要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STEM)人才項目,支援建立“社群職業大學”“企業大學”“園區大學”“叢集大學”,為海外産業人才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争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

四是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健全收入配置設定制度,有效增加居民收入,真正發揮超大規模市場、豐富應用場景對新質生産力的拉動效應和消納功能。加強需求政策與産業政策協同發力,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使用者規模巨大的網絡效應,引領科技攻關,為新質生産力提供可持續的有效需求。通過政府采購、早期使用者補貼、示範項目等拉動需求,引導先導産業進入市場化商業化階段。

五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健全要素參與收入配置設定機制,激發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料等生産要素活力,更好展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導向。加快形成資料要素基礎制度,建構全國統一的資料要素登記與交易制度,探索資料權益配置設定方式,建立資料價格體系,實作資料要素充分流動。

(三)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戰略構想

發展新質生産力,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與理論創新。深入研究現代化國家生産力發展曆史程序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理論、觀念的形成機制,反思新質生産力對西方現代化的解構與重構,深化新質生産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規律性認識,為人類現代化這一共同追求提供中國理論。加強對新質生産力實踐進展、形成機制、演進規律、發展趨勢等進行及時總結歸納,就颠覆性技術對物質文明和精神世界帶來的多重沖擊開展理論研究,通過提煉新事實、揭示新關系、估計新參數、提出新假說、建構新理論,為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援。

其次,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建構新型生産關系。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要素和核心動力,要尊重和激發人民群衆的首創精神,弘揚企業家精神,調動最廣大人民參與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根據新質生産力形成不同階段的風險特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作用,突出各地的資源禀賦、科研條件和潛在優勢,因地制宜、加強統籌。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産力的第一要素,”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按照新質生産力的要求,加快教育體系現代化,建構終身學習型社會。完善三次配置設定體系,根據新質生産力發展,健全民生福祉保障。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全民數字素養,積極應對新質生産力帶來的倫理挑戰,豐富人民精神需求。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綠色生産與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強化生态環境保護治理。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三大倡議”,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議題的對話交流與規則制定,推動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強新質生産力能力建設國際合作,促進全球技術共享,努力彌合數字鴻溝,增進人類文明進步,提升人類共同福祉。

推薦閱讀

波蘭前副總理:若所有國家都像中國般負責任,可持續發展目标定實作

必讀!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撰文深度闡述“新質生産力”

丁剛:美國最高法院的冷血判決

必讀!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撰文深度闡述“新質生産力”

【預告】區域國别論壇之美國系列,12位中外學者講座剖析2024美國大選

必讀!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撰文深度闡述“新質生産力”

速讀美國頂刊6:美國在重新布局對付這10個新興強國

必讀!人大黨委書記張東剛撰文深度闡述“新質生産力”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亂釋出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陽”設為星标

點選上方的公衆号卡片

再點右上角三個點

就能看到“設為星标”

保持聯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并設立教育基金營運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進階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營運管理4個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系、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内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