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秋雲:教育雖慢,不失熱辣滾燙

作者:三湘都市報
王秋雲:教育雖慢,不失熱辣滾燙

2023年12月7日上午,在湖南省“最美擁軍人物”釋出儀式上,2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被授予“最美擁軍人物”的稱号。

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秋雲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長沙市教育界的唯一。

2020年7月,在長沙市教育局的安排下,王秋雲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科大附中”)校長。在他的帶領下,科大附中僅用3年的時間,陸續化解了校舍改造更新、改善教師待遇、提升教學品質、穩固子弟生源等一系列曆史遺留難題,成功扭轉了持續多年的辦學困境,更解決了軍人的“後代教育”問題。

王秋雲形容,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但事實上,從參加工作起,王秋雲對教育就抱有滿腔的熱情和初始的熱愛。

因為熱愛,他隻要站上講台就充滿激情;因為熱愛,他的治校理念總是從師生的角度出發;因為熱愛,面對困難他從不畏縮;因為熱愛,即便離開教學一線,他也總想着為學校發展服務,為師生成長賦能……

在衆人看來,溫潤是教育的本态,但王秋雲卻認為,教育雖慢,但應不失熱辣滾燙。

“我的身份和經曆帶來了信任,那就不能讓他們失望”

在王秋雲的記憶中,與教育結緣,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高中時,他就讀于茶陵縣第一中學,因為成績優異,得到了保送師範院校的機會。“我的性格挺适合教師這份職業。”大學畢業後,王秋雲順理成章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熱愛教學,内心也渴望走近學生,王秋雲帶着這份原始的喜歡,深耕課堂,鑽研教法。由于教學風格鮮明,王秋雲得到了不少參加教學競賽的機會,從片區第一名到茶陵縣第一名再到株洲市第一名。2004年,剛滿33歲的他,因為業務能力突出,被破格評為中國小進階教師,他從鄉鎮到了縣城,甚至來到省會長沙任教。

2005年,王秋雲通過招聘來到長沙市長郡中學,“從班主任,一路擔任年級組長、教育處主任。”他的職責也從課堂教學轉向教育管理。

平台的變化,讓王秋雲的教育生涯出現了新挑戰。

當時,與長郡中學一路之隔的,有一所民辦學校,就是始建于1989年的長沙市培粹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培粹”)。

作為湖南省第一所公益性的民辦完全中學,培粹的辦學曆程走到2015年時,已經舉步維艱。“随着公辦高中的擴容,培粹招到的學生,基本上是考不上高中,又不想讀職校的孩子。而家長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孩子不學壞,拿到畢業證就可以。”王秋雲說。

2015年7月,受長沙市教育局的委托,長郡中學正式托管培粹,并将其更名為長沙市湘郡培粹實驗中學(以下簡稱“湘郡培粹”),由王秋雲擔任新校長。

但囿于生源困局,很多人認為,即便王秋雲來自名校,也無法短時間内扭轉社會對學校的印象。

“沒細想困難,隻考慮應該怎麼做。”王秋雲做事的風格像極了老家茶陵的那隻“鐵犀牛”——踏實、堅韌,但同時又很倔強。也就是那時,王秋雲定下了一個目标:3年後的聯考,湘郡培粹至少要有40人考上重點大學;國中部也要獲得老百姓的認可。

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且不說兩所學校教學底蘊的差距,光是生源品質就存在明顯差異。但王秋雲仍然努力尋找契機,把“名校”因素融入湘郡培粹的辦學實際中。

“王校長一來,就參照長郡中學的校服式樣,更換了學生校服。”在教育處主任吳星看來,這雖是一個細微變化,卻成效顯著。“身穿這樣的校服,學生心裡也以自己是長郡學子為榮,自豪感和内驅力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在此基礎上,王秋雲慢慢将長郡中學的管理制度引入學校。

“為了不讓學醬油煙、嚼槟榔,每天放學後,學校的行政幹部全體出動,在校外的小巷子裡值守。學校還會請校醫開講座,展出健康知識展闆,列舉抽煙、嚼槟榔的壞處。”王秋雲說,抓正常也需要“軟硬兼施”,既有制度的限制,還有溫柔的勸導,“女生喜歡在校門外買零食吃,我們就會要求女教師從身心發育的角度,提醒女生吃地攤食品的危害。”

“以前在學校寄宿,沒人管,也從沒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畢業生郝家興表示,學校實行長郡管理制度後,強調自主管理和自我限制,他一改之前松散的學習态度,給自己制訂學習計劃,積極向老師請教,逐漸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除此之外,“名校效應”也是王秋雲提升教師精氣神的抓手。為了打造教師成長平台。他組織開展了“假期教師業務教育訓練”“開學論壇”“集團備課”“長郡名師課堂觀摩”“課題研究”“德育論壇”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借助長郡教育集團資源,加入國中課程中心專業發展共同體,為教師成長提供多元途徑。

2018年,王秋雲擔任校長之初定下的目标,見到了成效。

那一年的聯考,湘郡培粹大學上線人數有150多人,其中53人考上重點大學,實作了井噴式增長。成績公布的那一刻,學校會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随後幾年,湘郡培粹的中考成績也十分亮眼,成為衆多家長和學生的首選目标學校。

王秋雲的執着,徹底改變了學校原有的面貌,讓湘郡培粹一躍成為市直中學裡的佼佼者。隻不過,勝利的果實還沒有嘗多久,他又接到了新任務,接管一所困難更大、沖突更突出的軍隊子弟校——科大附中。

王秋雲:教育雖慢,不失熱辣滾燙

“辦教育要精耕細作,辦學校要搶抓機遇,一鼓作氣”

2020年7月,現任科大附中校長、時任南雅中學校長助理的趙慧勇,在長沙市教育局的走廊上見到了王秋雲。當時,兩人同時接到通知,即将前往科大附中任職,搭班共事。

“在走廊上,我剛提出跟王校長互相加個微信,沒想到他第一句話是:我們先讨論一下招生的工作吧。”趙慧勇說,王秋雲的雷厲風行,既是他的做事風格,也間接反映出,這項任務的緊迫性。

2020年,長沙市釋放“公民同招”的招生信号,公辦、民辦一律不許擇校招生。當時,國防科大的子弟大多就讀科大附小,其對口升學的學校就是科大附中。但彼時,科大附中師生意志消沉,辦學條件簡陋,就讀的大多是外來務工者的子女,真正的子弟僅41人,且絕大部分在高中,國中子弟隻有8人。“公民同招”就意味着,子弟生再也無法通過擇校,進入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民辦學校就讀。

子女教育,成了國防科大軍人們最大的顧慮,中央軍委對此十分重視。

在此背景下,湖南省委、長沙市委提出,委托長沙市教育局辦好科大附中,解決軍人的“三後(後路、後院、後代)”中的“後代”問題,讓每一位奮戰在國防科技一線的軍人,沒有後顧之憂。

這一責任就這樣落在了王秋雲的身上。

“這不是單純地治校,還牽扯到部隊背景和政治屬性。”身邊的親朋好友勸他,軍地協調的情況很複雜,不是普通校長能做好的,萬一幹不出成績,自己的前程也毀了。

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王秋雲做好了爬坡過坎、啃硬骨頭的準備。

“要服務好軍人的後代,首先要讓他們的孩子留在這裡上學。”王秋雲說,當初他們到崗時,小升初招生工作已經結束。他趕緊跟國防科大聯系,在一号院的營區召開家長會,希望能召回一些子弟學生。家長會上,他不僅自己上台宣講、解答家長學生疑問,還請來時任長沙市教育局局長盧鴻鳴,為家長講解優惠政策,當天就有73個子弟的家長報名要求回科大附中上學。

“不僅是招生,王校長在很多事上,都是身先士卒,他把對教師的要求,自己先做在了前面。”趙慧勇講述了一個故事,2020年開學第一天,學校食堂因設施老化,無法開餐。新學期第一天就遭遇麻煩,王秋雲急得滿頭大汗,不停地上、下樓找人處理協調問題。終于,食堂按時開餐了,就在所有人都松了口氣時,王秋雲還是不放心,自己跑到教學樓,一層一層地喊學生去吃飯。

日常工作也是。每天,他早上5點50分起床,6點40分必到學校。進寝室、督促學生起床,到操場、帶領學生跑操,站門口、迎接師生進校,巡教室、檢視學生早讀。到了晚上,他也要等到所有工作結束後,才離開學校。

帶着這樣的實幹精神,王秋雲決定趁熱打鐵,一鼓作氣解決科大附中的曆史遺留問題。

“第一,要解決辦學條件問題,當時學校的設施裝置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第二,要解決教師待遇的問題,有編制的老師待遇低于長沙市标準,51.3%臨聘教師的工資要靠學校自籌。第三,要解決教師職稱問題,與地方晉級打通。”事實上,這一樁樁一件件,都不是王秋雲一個人能解決的。但是王秋雲擅于抓住機遇,他力促國防科技大學和長沙市教育局簽訂《雙擁共建架構協定》的落地實施,向國防科大争取資金,解決上述問題。

“過去十年,國防科大投入不到1000萬,而這三年,已經投資了一個億。”在王秋雲的推動下,科大附中改造了道路,新修了操場、運動場和地下停車場,添置了先進裝置,教學裝置從最簡單的一體機,直接升格為平闆教學。

“2021年3月,中央軍委福利局主要上司帶隊來考察,王校長在會上強烈呼籲,要求老師的職稱要跟地方同步。”副校長肖謙益解釋說,由于科大附中教師屬于軍隊職工編制,晉級标準滞後于地方政策,導緻科大附中教師的職稱工資遠遠落後于地方教師。而那次呼籲,促使了軍地職稱評定通道的疏通。另外,王秋雲還為臨聘教師争取利益,他們的工資也由國防科大托底,實作了同工同酬。

“3年的時間,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内部還存在一些沖突,但老師們一緻認為,是王秋雲穩住了陣腳,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王秋雲:教育雖慢,不失熱辣滾燙

“為軍人做點事,是每個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截至2023年9月,學校的子弟生從3年前的41人增加到現在的571人,國中部95%的子弟都留在了科大附中。”穩定的生源并不代表優質的教育,做了30多年的教育,王秋雲自有一套人才培養理念,但如何培養這群“軍娃”,是他需要着重思考的。

“去了科大附中後,見到了很多軍人。他們有的常年出差,工作在祖國的邊陲。有的深耕科技前沿,必須隐姓埋名,即便為國家做了巨大貢獻,也不能被宣傳和報道。”被軍人優秀事迹和犧牲精神深深震撼的王秋雲,決定要在辦學理念和教學品質上,打造與國防科大相比對的科大附中。

“王校長來到科大附中的第一次行政(擴大)會議,是在國防科大校史館開的。”盡管這間校史館去過很多次,但肖謙益對那次會議仍記憶猶新,“館廳很大,我們十幾個人站成一排,聽專人講解館内的軍事裝置。老師們也受到了感召,感歎祖國的強大。”

那是一次動員,也是一次洗禮。“在科大附中的校園裡,我們就是要學習發揚軍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奉獻的精神。”王秋雲還提出口号“輝煌,我們共同創造”以提振教師士氣,突出他們身上的使命。

要擺脫“溫水煮青蛙”的日子,是有些畏難,但老師們更多的是感到興奮。就拿資訊化教學來說,以前科大附中的老師在外聽課,十分羨慕這些先進技術。學校在引進平闆教學後,老師們積極參加各種教育訓練,學習如何以開展資訊化教學和打造智慧課堂來提升教學品質。

“以前學校太封閉了,其實隻要打開一扇窗,老師們都是積極追求進步的。”針對提高老師的教學水準,王秋雲把政策運用到了極緻。簽訂《雙擁共建架構協定》後,他邀請長沙市教科院專家、長郡和雅禮教育集團的名師來校授課,組織校内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開展經驗分享和集體課例研究,實施“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幫扶活動,開展青年教師講題比賽、說課大賽,為青年教師搭建了成長的舞台。

在王秋雲的争取下,科大附中成為長沙市教科院唯一一所基地校。一些市級大型教研活動、名師工作室的活動,中、聯考的分析,都有專家來校聽課指導,甚至學校老師還承擔了市教科院的活動或課題,能力得到了鍛煉。

在學生培養方面,王秋雲提出了明确的育人目标:“軍娃”有“軍味”,要在科大附中打造濃濃的“軍文化”和“科技文化”,讓“黨旗紅、國防綠、鳳凰金”在校園裡熠熠生輝。

就讀于八年級的學生李牧遠表示,“走進軍營”是他最喜歡的活動。“七年級的新生軍訓,就是在部隊開展的。軍營裡紀律嚴明,行為舉止要規範,在這種氛圍中,我對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也更加有規劃。”

李牧遠從小就喜歡實體和計算機,科大附中恰好給他打開了新世界大門,可以近距離與高科技面對面。“平時,我們隻能在圖檔或視訊裡看到無人機和無人車,但學校居然把實物放在我們面前,還讓我們親手操控,太酷了。”

“國防科大就是一個巨大且高端的資源庫,我們理應要充分挖掘。”在王秋雲的努力下,校園裡的“軍文化”“科技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學生不僅參觀了國防科大校史館、軍旅文化展示廳、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廳,還與英雄航天員景海鵬暢談航天科技夢……這些,不僅磨煉了學生的意志,也增強了他們的報國情懷,激發了他們刻苦學習的動力。

3年的時間,科大附中的學生先後獲得第十五屆宋慶齡獎學金、湖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遊泳全能金牌、長沙市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等榮譽,學校也獲評全國國防教育示範學校。

“王校長給我們每個科大人‘送’了一套學位房。”盡管這是一句玩笑話,但事實上,如今的科大附中煥然一新,在國防科大的民生實事網絡滿意率調查中,軍人們對教育的滿意度,從之前倒數第一躍至順數第一。

随着科大附中邁入高品質發展軌道,2023年9月,王秋雲履任新職,擔任長沙市教科院黨委書記。離開的那一天,在長沙市教育局的見證下,他從國防科大校長黎湘的手中,接過“為附屬中學雙擁共建作出突出貢獻個人”的獎杯和獎狀,接受了科大附中“終身榮譽校長”的聘書。

王秋雲說,他教育生涯的前段,披荊斬棘,之後雖然離開教育一線,但也不妨礙他為教育跋山涉水,“因為,教育永遠需要熱辣滾燙”。

原文刊發于《湖南教育》2024年6月A刊總第1279期

來源:湖南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