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作者:雜談小啪菜

提起大陸古代著名建築工程,除了耳熟能詳的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樂山大佛外,不得不提就是同樣在秦朝時期修建的秦直道。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秦直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陝西省旬邑縣, 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年-公元前210年)。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秦直道遺址南起雲陽(陝西淳化縣),北達九原(内蒙古自治區標頭市西郊),全長700餘千米,是秦始皇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2009年3月至7月,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路面、車轍遺迹以及路面腳印、建築遺迹等。秦直道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對于中國古道路考古、中國秦漢史、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史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那麼這樣一條700多公裡長的交通要道修建的目的是什麼呢?又是如何修建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解開它的前世今生。

一、修建背景

1、統一六國與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六國的壯舉,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和管理,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修建秦直道。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2、抵禦外敵侵擾:秦朝時期,北方的匈奴等遊牧民族頻繁侵擾秦朝邊境,給秦朝的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為了更有效地抵禦外敵的侵擾,秦始皇決定修建一條直達邊疆的軍事通道,即秦直道。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皇帝嬴政在他生命倒計時的最後兩年,向蒙恬下達了新的指令:修築秦直道!由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蘇負責修築,随後蒙恬率領30萬大軍開始修築秦直道。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從蒙恬開始,到秦二世胡亥而終,這條秦始皇親自下令修建,但他本人卻未能目睹完工的直道,南起陝西林光宮,北抵九原郡,由數十萬軍民勞役數年修建而成。

二、修建目的:

修建秦直道的主要目的有兩個,1、迅速調兵遣将:秦直道作為一條重要的軍事通道,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友善秦朝的軍隊能夠迅速地從内地調往邊疆,以應對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的侵擾。一旦邊境發生戰事,秦直道可以大大縮短軍隊的行軍時間,提高軍事反應的迅捷性。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2、運輸戰略物資:除了軍隊的快速調動外,秦直道還承擔了運輸戰略物資的任務。在戰争時期,糧草、軍械等物資的及時補給對于戰争的勝負至關重要。秦直道的修建,使得這些戰略物資能夠快速地從内地運送到邊疆,保障了軍隊的後勤供應。

三、主要特點

規模宏大:秦直道全長700多公裡,途經14個縣,路面平均寬度約30米,最寬處達80米。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技術先進:在修建過程中,秦直道采用了塹山、增土夯築、遇河架橋等多種工程技術,展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根據考古研究,秦人修建秦直道時,沿途還建有附屬建築,如:烽火台、宮殿、兵站、哨卡、夯土護坡、排水溝、驿站等。夯土護坡和排水溝保障了道路的穩固和幹燥,使秦直道更加平坦耐用;烽火台、哨卡和驿站等,是特别為秦直道的軍事功能設計的。這些設施為傳遞軍情、抵禦外侵、鞏固邊防提供了便捷。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除此之外,熟悉黃土高原的人一定知道,這裡的土質疏松,很容易水土流失。而黃河之名也離不開黃土高原,這種地方修路,想要幾千年寸草不生,談何容易。在發現之初道路上也依然有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大部分地方雜草不過膝蓋,重要的地方在于幾乎沒有被高大樹木湮沒。千年之後,還能有此品質,足以彰顯古人之智慧。那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1)熟土

“熟土”指将建築用土碾碎後用火燒焦再炒熟,最後将這些土夯實在一起,這種做法有點像北方的火炕。火炕不僅什麼都可以燒,而且非常難拆。不僅如此,這些炕土還“有毒”,就連田裡的害蟲都避之不及。有些地方炕土還被作為驅蟲劑。而軍事上使用的“熟土”比炕土制作更為嚴格。

(2)石灰

石灰也是古人制作熟土的重要原料之一。石灰本身就具有殺蟲除草的功效,按照特定的比例混着在熟土中,讓其成為了古代的優質“混凝土”。

(3)秘方

專家推測,除了正常的熟土和石灰,秦直道可能還采用了早已失傳的某種秘方,才讓其能夠達到雜草難侵,雜樹不生的效果。這些對應的秘方雖然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但随着科技的進步,材料分析技術的不斷提升,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重見天日。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南北直通:秦直道大體呈南北直線,從鹹陽附近(今陝西省淳化縣北)的雲陽縣甘泉宮直達今標頭市九原區的麻池古城。

那修建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山谷河溝,那麼古人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秦直道的“塹山堙谷”是司馬遷唯一記載的修築方法,但對于如何"塑山煙谷”,古代的史籍中卻沒有明确記載。但是經過近代以來衆多科學家的調查與發掘,基本能夠推測出當年的修建方式。這種方式也就是說遇水搭橋逢山開路。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塹山是在山體上直接挖土,以保證道路的寬度和高度,是一項技術性非常高的工作,不僅要精确計算出挖方的高度,保證通過效率和安全,銜接道路的前段與後段,還要保證道路坡度的高差,利于車輛上坡通行,提高安全性。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堙谷是作為塹山路的補充而存在,是在山脊過低的路段進行填土,用以減少路面的坡度。通常在兩座山峰的谷底填埋大量土方,夯築結實後形成水準的路面。

排水溝位于山路内側的邊緣,秦直道路面的中間部分通常高于兩側,每當下雨,雨水會沿着路面中間流到路的兩側,再由排水溝排出,有效保護了路面和路基。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用今天的眼光看,2000多年前修建的秦直道,在設計和建造上完全符合今天二級公路的标準,放在古代,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工程。

四、曆史價值

軍事價值:秦直道的開通,極大地便利了秦軍的快速調動和戰略物資的運輸,對于維護秦朝邊疆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經濟價值:秦直道作為交通幹道,促進了中原與邊疆地區的經濟交流和貿易往來,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文化價值:秦直道作為民族融合的大通道,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對于推動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考古研究與保護

考古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學界對秦直道進行了深入研究。2009年,陝西延安市境内的秦直道通過考古發掘得到确認,至此關于秦直道的走向幾乎已全部确認。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保護措施:秦直道遺址、秦直道起點遺址等部分遺址已分别被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同時,各級政府和文物保護機關加強了對秦直道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六、現狀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目前,秦直道遺址部分儲存完好,成為了研究和了解古代中國交通和文化的重要視窗。

秦直道也成為了旅遊開發的熱點之一,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和了解。

秦直道:探訪兩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總的來說,修建秦直道的背景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和地理等多個方面。通過修建秦直道,秦始皇不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和管理,還提高了軍事反應的迅捷性、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經濟交流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同時也克服了地理環境帶來的障礙、實作了戰略位置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