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周刊丨加油,李棟!從流浪漢到工廠中的房間組長,一個聽障人士的新生

作者:半島都市報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芳

三年前,他是一個漂泊的“無名氏”,不知道從哪裡來,沒有一個身份,聽力障礙更加深了他與這個世界的鴻溝。

三年後,他在一家洗滌公司的工廠中的房間裡擔任小組長,幹活的速度總是比别人快幾拍,總喜歡蹲在機器旁跟着老師傅讨教維修技術,在老闆眼裡:“他是一個積極生活的人。”

他叫李棟,這三年裡,是很多好心人的愛心接力,助他完成了一次破繭成蝶的新生。

新聞周刊丨加油,李棟!從流浪漢到工廠中的房間組長,一個聽障人士的新生
“我是一個正常人了”

6月28日上午,位于青島市市南區青銅峽路的一家洗滌公司工廠中的房間裡,超大号洗衣機轉得起勁,王建民走進寬敞明亮的工廠中的房間,目光在一堆堆白色的床單和一排排隆隆作響的機器間搜尋一個熟悉的身影,看見李棟時,他正在用力地抖動着剛剛洗好的床單,将床單、被套、枕套分揀到不同的筐子裡,以便後續環節的同僚進行熨燙。

一眼瞥見王建民過來,李棟先是一怔,接着臉上流露出微笑,彎曲着大拇指,點了幾下,這是他在向王建民問好。

王建民也打着用手語問他:證件都辦完了嗎?

李棟比畫道:殘疾證辦下來了,正在辦交通卡,這樣加上之前拿到的身份證,我就是一個能工作養活自己、自由生活的正常人了。

王建民很替他高興,繼續問道:在這裡幹得怎麼樣?累不累?

李棟回應:不累,我很高興,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場無聲的交流間隙,李棟并沒有停下手裡的活,能看出他整個人充盈着一股幹勁兒。

作為常年服務島城聽障人士的公益手語老師王建民,會不時來到這家洗滌公司看望李棟,詢問他的近況,幫助他溝通需求。看到李棟幹得挺好,王建民也非常欣慰。

畢竟從一個無身份、無居住地、無家庭的聽障人士,成為一個工廠中的房間的小組長,實作自食其力,每月可以領到四五千元工資,對李棟來說就是一次新生。

新聞周刊丨加油,李棟!從流浪漢到工廠中的房間組長,一個聽障人士的新生

“是很多好心人的助力,才讓李棟有了今天圓滿的生活。”王建民感慨地說。

時間還要回到2021年的一天,王建民接到了一位民警電話:“王老師,您能不能到金湖路派出所來一趟?”

今年60多歲的王建民,作為一名長期投身公益的志願人士,遇見過聽障人士各種各樣的困難事。但是那天在派出所見到李棟時,他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很棘手、很難解。

通過手語交流,王建民了解到眼前這個自稱叫“李棟”的聽障人士,年齡大約32歲,他說不清自己的出生地,表示有記憶時就沒有父母的印象。大家也由此判斷,他很可能是從小被父母遺棄的。

成年後的李棟在很多城市漂泊過,靠打零工為生,因為沒有身份證,工作、生活都受到很大限制,之前甚至因盜竊被刑拘過幾個月。來到青島後,在市民姜女士的幫助下,他總算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姜女士開的小超市裡幹些搬運、送貨的工作。

但後來,姜女士要回老家照顧年邁的母親,超市隻能關門。她考慮到李棟是一名聽障人士,無依無靠,怕他再次誤入歧途,于是把他送到金湖路派出所,想請民警同志幫忙給安排一個合适的栖身之地。

王建民問清王棟的情況後,想起自己曾經救助過的一個聽障女孩:有人以找工作為由将這個女孩帶到青島,意識到受騙上當後,女孩偷着溜了出來,流落街頭時被好心人送到了市救助服務中心。中心從業人員請來王建民和女孩溝通,取得女孩的家庭基本資訊後,從業人員很快幫忙聯系到了她的親人,最後護送她順利傳回家鄉。

随後,王建民告訴大家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先送到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幫他找找家人。

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畢竟現在DNA等大資料對比技術已經非常先進,通過這些方式,總能掌握一絲希望,幫李棟找到親人。

王建民詢問李棟:你想不想要身份?

當然想了!——李棟頻頻點頭,得知第一步要先去救助服務中心,他表示了解和接受。

“看得出來,他非常想要一個身份,可以像普通人一樣生活。”王建民回憶道。

新聞周刊丨加油,李棟!從流浪漢到工廠中的房間組長,一個聽障人士的新生

幾天後,王建民帶着李棟來到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幫助李棟與中心從業人員進行溝通。從業人員非常同情李棟的遭遇,當即表示:“王老師您放心吧,我們先安排李棟住下,讓他有個穩定的生活,後面的事情按照程式一步步操辦。”

王建民的一顆心算是放下了,為李棟尋得一個身份,終于有了點眉目。

“我想靠雙手生活”

原以為李棟會在救助服務中心的幫助下回到親人身邊,得到很好的照顧,但無論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還是DNA檢測,李棟的資訊都像一顆石子,投入茫茫大海中,沒有得到一點有效的回應。

好在食宿等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救助服務中心從業人員在确定李棟沒有身份資訊,同時考慮到他是一名聽障人士,暫時沒有能力解決生活問題後,按政策通過審報準許,将他轉入青島市社會福利院生活。

可是進入福利院的李棟,雖然生活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他是個閑不住的人,他幾次給王建民發短信,表達了自己是想通過雙手自食其力,獲得勞動報酬的意願。

“工作會讓我有成就感,我不願意繼續待在福利院了,希望能離開那裡。”視訊通話時,王建民從李棟的面部表情上,能看出他真的有點迫不及待了。

王建民先安撫他,“當時也隻是先說一些安慰的話,他能不能再從福利院出來工作,我心裡也沒有底。”王建民說,雖然一時無解,但李棟的事一直被自己放在心上。

2023年5月份的一天,王建民的朋友張建登門拜訪。張建開了一家洗滌公司,有很多聽障人士在裡面打工,聽王建民說起李棟,張建眼睛一亮,他早就見過李棟,此前李棟經常到他公司,和那裡的聽障朋友聊天,“我對這個小夥子印象不錯,是個積極生活的人。”

兩人交流過李棟的情況,張建表示願意幫助李棟。他開公司這麼多年,不管是養老院還是洗滌公司,一直在給聽障人士提供工作崗位,有能力照顧好李棟的生活,解決他的就業問題。

新聞周刊丨加油,李棟!從流浪漢到工廠中的房間組長,一個聽障人士的新生

洗滌公司工廠中的房間

于是,王建民和張建來到市社會福利院,提出擔保申請,讓李棟重回社會。鑒于李棟多次提出要重回社會工作的請求,福利院表示尊重李棟的想法。

事情發展非常順利。2023年6月6日下午,我們和李棟一起到了市南區人民法院,看到李棟拿到自己身份證的那一刻,我們都非常興奮,感覺這一天等了好久好久,來之不易,努力終于沒有白費。”王建民感慨道。

王建民還記得2023年12月27日的場景,當他和張建去福利院接李棟時,李棟激動得掉下了眼淚,“我們所有人都替他高興,這也是他人生一個新的開始。”

“每天心情很高興”

當天,張建開車将李棟接回洗滌公司,一進工廠中的房間,便有很多聽障人士和李棟打招呼,沒有溝通上的障礙,讓李棟一下子便融入了這個世界,公司安排的食宿,也為李棟解決了生活上的後顧之憂。

清點、洗滌、熨燙、整備……每天站在熨燙機旁的李棟和同僚默契配合,提、鋪、放……短短10分鐘,就把一車洗滌幹淨的被套放進熨燙機,再變成一個個整齊的“方墩”,通過傳送帶送到打包處。

“李棟非常能幹,非常珍惜現在的工作機會。”張建對李棟贊不絕口。在工廠中的房間裡,李棟幹活從來不偷懶,而且非常好學,“剛來的時候,他就蹲在智能洗滌機前研究這些按鈕,每次看到我操作按鈕時,他也會比劃着向我請教怎麼操作。”

讓張建感到驚奇的是,工廠中的房間裡維修師傅檢修機器時,李棟都會蹲在旁邊學習,後來機器出現一些小故障,他也會維修。“這個師傅要求非常嚴格,幹活輕易不會讓人插手,唯獨對李棟非常放心,會讓他來當小助手,基本把他當徒弟帶。”

能讓李棟迅速适應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家洗滌公司裡有十幾名聽障人士,這樣的氛圍也讓李棟找到了一些歸屬感。

張建開這家洗滌公司已經十年了,當初開公司時,他便有個想法,招收部分聽障人士進來,為他們提供一些工作崗位,“因為自己還有養老院,也是公益産業,希望能幫到社會上更多的有需要幫助的人。”

剛開始并不順利,甚至因為跟聽障人士溝通不暢,引起不少糾紛,還遭到過投訴。“但他們一旦認可你,就變得非常順暢,公司裡有很多聽障人士已經幹了十年了,上班從來沒有遲到過。”張建開玩笑地說,常年與聽障人士交流,他的手語基本無師自通。

新聞周刊丨加油,李棟!從流浪漢到工廠中的房間組長,一個聽障人士的新生

清洗打包後做的标記

張建的洗滌公司裡有一半是聽障人士,員工們一律同工同酬,同僚之間也相處融洽,公司裡有不成文的規定:不能對聽障人士有一些不尊敬的稱呼。

張建非常了解李棟想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的想法:“很多聽障人士都很努力,也很勤勞,如果他們能融入社會,用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他們也會覺得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偌大的洗滌工廠中的房間,勞工們井然有序地分成幾組忙碌着,有的将洗好絞在一起的床單扯出、抖開、展平,再放入熨燙機,一條條雪白的床單從滾軸間經高溫軋過,瞬間熨平服帖;有的幹脆利落地将床單三四折,便将剛剛幹燥完還燙手的床單折疊整齊……一切都有條不紊。在一群勞工中,李棟的動作明顯比别人快幾拍,别的勞工疊一張床單的時間,他已經疊完了兩張床單。

“李棟目前是一條流水線上的小組長。”張建介紹,“他非常有責任心,打包好的床單他也會過去翻着看看,確定沒有任何纰漏。”

很難想象,眼前這個幹活麻利的工廠中的房間小組長,3年前還是一名居無定所、沒有身份證的“無名氏”,從李棟臉上的笑臉裡不難看出,他對新生活充滿信心。

新聞周刊丨加油,李棟!從流浪漢到工廠中的房間組長,一個聽障人士的新生
延伸>> 另一個“無名氏”生活也有了保障

在采訪李棟的故事時,王建民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去年我們幫助的另一個‘無名氏’王富強,已經進入社會福利院,生活也有了保障。”

2023年11月19日,本報曾做過一篇《“無名氏”,遇大愛!聾啞人晚上出車禍,青島手語老師領銜,上演愛心接力》的報道,講述的是另一個聽障人士王富強的故事,

2023年10月31日,王富強和工友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車禍,因為坐在機車後座,王富強被甩出後導緻受傷骨折。随後,他被市南交警送進醫院急救,但因為是聾啞人,不管是交警還是醫護人員,都與他本人溝通不了。經多方打聽後,市南交警部門找到王建民來幫忙。

走進急診室的王建民一眼便認出了躺在病床上的“無名氏”,“我認識他多年了,他不但是聾啞人,還沒有身份證、沒有能聯系的親人,年紀應該是40歲出頭。大家隻知道一個名字,都叫他王富強,平時就打些零工養活自己。”

住院期間,王富強得到了醫護人員悉心照料,同時一場愛心援助也在悄然進行。

原來,同年11月4日,王建民正在給大學生上公益手語課時,把王富強無依無靠又遭遇車禍的情況講了出來。學生們立馬提議要給王富強捐款,幫助他渡過難關。當天參加手語課的島城各高校手語志願者,回校後又繼續發動身邊同學,展開更廣泛的捐款活動。

每個大學生的捐款數雖然不多,5元、10元、20元……最初大家隻是想給王富強湊夠買尿不濕等護理用品的錢,因為王富強手術後不能自理,全靠醫護人員料理日常生活,最急需的就是尿不濕。後來捐款人數一路攀升,一共6所高校和一所職校的358名同學參與了此次募捐活動,捐款總額達到3544元。7所學校分别是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山東外貿職業學院、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和青島旅遊學校。

看到最後募捐的金額,王建民大吃一驚,他又跟醫院了解得知,王富強出院後最需要的應該是拐杖和輪椅,于是和大家商量後,用捐款的錢再添置上這兩件輔助器材。

在醫院治療了一個月後,王富強被送入市救助服務中心,“當時他走路不穩,大學生們買的拐杖正好派上了用場。”王建民說。

“在救助服務中心,王富強得到了很好的康養,因為他行動不便,從業人員會把飯菜幫他打好,送到宿舍裡。”王建民介紹,經過一個月的休養後,王富強扔掉了雙拐,能正常走路了。

三個月後,按照政策審批,市救助服務中心的從業人員将王富強轉入市社會福利院,他今後的生活也有了基本保障。

說起王富強這幾年在青島的漂泊生活,王建民十厘清楚:“他不知道從哪裡來,沒有身份證,住宿、找工作越來越不便利。有時候在飯店做幫廚,有時候在工地打零工……在哪幹活就住在哪裡。”

“能夠在福利院休養生活,這對于整日‘漂泊’的王富強來說是好事。”王建民感慨道。

據不完全統計,大陸聽障人士規模高達數千萬人,僅在青島市具有二級及以上聽力障礙殘疾證的聽障人士就有約兩萬人,他們中有很多人存在溝通障礙問題。在青島這座愛心彙聚的城市,有衆多好心人的參與,需要幫助的聽障人士收獲了幸福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