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傳統文化煥發數字新生 華理舉辦“江南造物”生成式設計工作坊

作者:中新網上海
讓傳統文化煥發數字新生 華理舉辦“江南造物”生成式設計工作坊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30日電(王晶瑜 許婧)“當想要為江南而設計,我們就要感覺、體驗江南,并且将我們的經驗抽象成概念和意象,借助AIGC的工具設計出創意獨特、理念煥新的文創産品。”6月29日,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成功舉辦了第二期生成式聯合設計系列工作坊。此次工作坊以“江南造物”為主題,用生成式設計範式賦能江南文化傳承,讓傳統文化煥發數字新生。

讓傳統文化煥發數字新生 華理舉辦“江南造物”生成式設計工作坊

工作坊揭幕。

4位新生代江南非遺傳承人,分别講述了江南非遺技藝背後的故事,以現代審美内涵解讀傳統非遺,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新時代需面對的挑戰及發展方向。

作為中國盆景八大流派之一,通派盆景因為氣勢莊嚴,姿态見秀,而受到人們的喜歡。朱姝介紹了通派盆景取材精、造型美、層次分明等3大剪紮特點。傳統通派盆景代表造型“兩彎半”,多采用羅漢松、五針松等樹種,将樹幹精心彎曲成座地彎、第二彎、半彎。通派盆景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有機結合,需要盆景大師精湛的技藝,嚴謹的作風和超高的植物養護經驗,千百次的精雕細琢,反複的攀紮與修剪。數十個春夏秋冬,凝聚着匠人的執着和堅持。

從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龍袍,到了清朝時期更為皇家所壟斷使用,陳雅君講述了缂絲技藝的曆史發展。以“通經斷緯”為織法,缂絲展現了中國手工藝者的聰明和才智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缂絲不僅作為一種材料,更是傳統與現代元素的融合。許多設計師将缂絲與簡約的現代服飾相結合,為傳統缂絲注入新的生命力。

從中國飲茶方式出發,李甯向大家介紹到,與現代茶飲不同,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茶葉的主要喝法是“混煮羹飲”,混煮。而點茶作為中國傳統飲茶方式的一種,始于唐,興盛于宋。在宋時四事裡,點茶成為最生活、也最為風雅的事情。在其衍生出的鬥茶、茶百戲等飲茶技藝,也使中國茶道技藝走向巅峰。

李甯以視訊形式示範了宋式點茶過程:将茶餅碾磨成末後,投入茶盞調膏,再以沸水點注,用茶筅擊拂,使茶末與水交融一體,形成乳沫狀的茶湯。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紫砂壺不僅僅是一種器皿,更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藝術品。

葛菡祿介紹到,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複雜的成型工序。要完成這些工序,一是要靠藝人們的制作技藝,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同時,她提到,在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既保持紫砂壺的傳統韻味,又注入新的創意元素,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圓桌論壇環節,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發祥教授,上海市科學與藝術學會監事長朱琪,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闫愛賓、教師周潔等4位嘉賓以“何以江南”為主題進行了熱烈的觀點分享。

本場圓桌論壇不僅為大家描繪了江南文化中具有高識别度的文化基因,也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塑造“新江南”設計的新路徑。

據介紹,傅蓉蓉教授團隊長期深耕江南非遺數字化傳播、江南圖像的藝術研究等方向,完成了多項省部級藝術基金項目,緊密和産業結合,推動傳統非遺與文創的結合。她表示:“江南之美,在山河,在技藝,在文化,更在創新求變,開放包容的精神。這是江南文化的基因,也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文化與技術得以彙通、共生,煥新的根本。”

此次活動作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AI+文創”發展論壇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将“AI+文創”的科普教育帶入高校,讓高校學子更直覺地了解人工智能在文創領域的實際應用和價值,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在經過前一天的線上學習,50餘位來自不同院校的學生對LLM在設計創意領域的應用、AI圖像生成原理及政策已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同學們分組展開了江南文化文創設計創作實踐,并進行了彙報展示。

讓傳統文化煥發數字新生 華理舉辦“江南造物”生成式設計工作坊

經過現場投票,作品“茶禅一味”“松影清輝”分别獲得了本次工作坊的最佳AI應用獎、最佳創意獎,其它作品也分别獲獎。(完)

編輯:許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