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到此清幾許

作者: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自青藏高原奔湧而下,蜿蜒過山脈與盆地,流淌過平原和丘陵,黃河孕育了中華大地古老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忻州是黃河入晉第一市,黃河流經偏關、河曲、保德三縣,全長171公裡,締造了一系列神奇的自然奇觀和神秘的人文傳說。近年來,忻州為保護黃河生态作出的努力處處可見。在“一泓清水入黃河”等重大戰略部署為統攬和牽引下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唱響一首首壯麗的生态之歌。

汾河濕地

印象中的黃土高原,應該是岩石裸露,黃土漫天,草木稀疏。可是,我們來到靜樂縣汾河濕地公園,碧水藍天,綠色撲面,這分明是草長莺飛的江南,令人如此陶醉。

我們站在靜樂的大地上,眺望崇山峻嶺,縱覽黃土高坡,郁郁蔥蔥,山河錦繡,青山綠水,此情此景,怎麼不讓人心曠神怡,感慨萬千!多少年,歲月輪回,人類的貪婪無知,濫采濫伐,植被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加之工業無序發展,環境污染,哺育人類的河流變得污濁,碧藍的天空變得塵沙飛揚。如今,人們加強生态建設,用勤勞智慧,重新裝點山河大地,書寫大地上最美的詩篇。

黃河到此清幾許

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張存良攝

6月中旬,赤日炎炎,伫立濕地,涼風襲來,驅散了渾身的燥熱。那一泓碧水,像一面明鏡鑲嵌在無垠的高原,映照出藍天白雲;那潺潺流淌的河水,像一條玉帶,環繞在數十公裡的黃土高原上,給高原披上美麗的盛裝。今天的靜樂,高山就是美麗的花冠,濕地就是飄揚翻卷的裙帶,湛藍的蒼穹就是最好的調色闆,繪出了人們心中最美的仙境。

人常說,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統:森林、海洋、濕地。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可以涵養水源,改善水質,調節氣候,正是有了濕地,生态變了,視野變了,大地變了,甚至一切都變了。以前不曾見的鳥類出現了,消失的植物出現了,荒涼的高原變成了鸢飛魚躍的世界,成為鳥類的天堂。粼粼水波上,魚兒自由遊弋;鴨子閑适地滑翔,抖落了一池碎銀;黑鹳展開雙翅,羽毛閃爍着紫色光澤,歡快地戲水;更有白尾鹞翺翔在藍天上,為這幅畫面賜來天外的畫筆。

徜徉于濕地公園,忘記了心頭的煩憂,這人間世界,多少浮塵飄在心上,何以解憂?唯有沐浴在大自然中,感受萬物的洗禮。

百裡汾河川,太原後花園。汾河,可以變得如此美麗,如此清澈,綠色為冠,霞光為裳,莺歌燕舞,水草連天。靜樂是植物的世界,水生物的繁殖地,鳥類的天堂,珍禽的樂園,也是人們旅遊的勝地。

在這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的汾河濕地,我們敬畏自然,敬畏萬物,也贊美那些改變生态環境、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創業者。

田園故城

途經千山萬嶺,爬上一面高坡,來到了曆史文化名村——保德縣故城村。此時祥雲缭繞,不久雨絲飄落,細雨霏霏,頓感清爽。雨中行走于田園,增添了無限情趣。

迎面有一座三層樓,高高聳立,基座為三個拱形窯洞,三樓為歇山頂建築。我們拾級而上,扶欄俯瞰,隻見群山起伏,阡陌縱橫,田野碧綠。黃河從遠古奔騰而來,寬闊無際,滋潤着晉西北大地。有人驚歎:“黃河碧綠,一點都不黃啊!”我們凝視良久,也感慨黃河在保德縣變得如此清澈,像緩緩拂動的錦緞,蕩漾着陣陣綠意,滋養着岸邊的衆生。

黃河到此清幾許

保德縣故城村新貌。楊宇龍攝

徜徉于故城村,幹淨的青石街道,鱗次栉比的四合院,灰色的磚牆,精緻的木門,無處不顯示着農耕文明的色彩。這是一個千年村落,每一片土地,每一塊石碑,都訴說着古老的文明,演繹着村莊的曆史。遠在漢代,故城就受到人們的矚目,漢文帝的母親曾經在此居住,漢文帝接母回京的故事,流傳了許多年。明代陳奇瑜是故城人,他官至五省總督,本可以享受京城的繁華,可是始終忘不了偏僻遙遠的故鄉,在故城鑿山建立釣魚台,作為人生的歸宿。我們遠遠望去,隻見在懸崖絕壁之上,懸挂着一幢幢紅色石屋,破山穿石,十分驚險。這些石屋互相連通,結構精巧,可謂鬼斧神工。

雨有點密了,不算大,更增添了興緻。故城的村莊,被綠色包圍,村莊像一幅鑲嵌在畫闆上的明珠。村邊是采摘園,種植着各種水果。我們走在田間小道,來到瓜園,長長的西瓜秧上結着滾圓的西瓜,綠瑩瑩的。旁邊還有甜瓜園,一個個圓圓的瓜正在茁壯成長。滿地的西瓜和甜瓜,預示着豐收的喜悅,汗水的回報。

故城的四合院很有名。我們來到一座四合院,四周都是房屋,高高的屋脊,吉祥的鸱吻,精緻的窗棂,還有古老的磚雕、石雕,留住了曾經的歲月。我們進入一間房内,這裡還有密室,是藏銀錠的地方。據說,院子的主人劉姓大商人,曾經在標頭經商,富甲一方,是標頭城的首富。他緻富之後,把銀子運回家裡,修建了這座四合院。院落依山傍水,風水極佳。守着财富,享受清風明月,過着田園生活,遠離了商場的風風雨雨,豈不是人生的更高境界?

走遍神州大地,許多村莊都有關帝廟。

我曾經想,為什麼人們對于“武聖”如此崇拜?後來明白,關帝在人們心目中是“忠信仁勇”的化身,也是民間的保護神。他夜讀春秋的勤奮,義薄雲天的仗義,無論何時何地,怎麼不令人敬仰?

故城人信仰關帝,是以故城曆史悠久,人們和睦相處,鄰裡仁愛。雖然故城是小小的村莊,關帝廟卻那麼氣派,透着滄桑,收藏了天地的靈氣。磚雕的“關帝廟”,磚砌的山門,磚做的鬥拱,青石鋪的台階,顯得十分古樸。一磚一石之間,镌刻的是人們的信仰,廟門兩邊是書法家王利民的題詞:“黃河盤古寨萦回天地,赤膽照汗青續寫春秋。”書法為顔體,遒勁有力。

黃河到此清幾許

黃河進入保德,河水清澈。攝影袁建波

我們來到主殿,此為單檐硬山筒闆布瓦頂,面寬三間,鬥拱下為雀替,雕刻了吉祥圖案。殿内關帝塑像瀝粉貼金,神情威武,不由想起《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令人肅然起敬。關羽兩旁站立的是關平和周倉,形象十分逼真。東西山牆有清代壁畫,惟妙惟肖,反映了關帝戎馬倥偬的一生。主殿東為娘娘廟,西為觀音寺,院子的東西還有鐘樓和鼓樓。關帝殿内遺存一通石碑,記載了清代乾隆年間建立觀音寺的經過。

從關帝廟出來,雨停了,我們正要去魁星樓,突然間天空出現一道彩虹,橫跨黃河兩岸,高聳入雲,十分壯觀。大家仰頭觀望,正在啧啧稱歎,誰知緊臨彩虹,又出現了一道彩虹,形成了壯麗無比的“雙虹”,引起一片贊歎聲。我還是第一次看見“雙虹”。此次采風,到關帝廟、魁星樓,觀看雙虹,願文運昌盛,幸甚至哉!

故城,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行走于故城青石鋪成的小路上,鄉間的民居,散發着濃濃的鄉情。在這裡,世界顯得那麼安靜,雨落得那麼潇灑,時光過得那麼慢。

汾水碧綠,黃河碧綠,這就是三晉大地動人的“黃河故事”!

偏愛偏關

偏關人說,偏關是黃河偏愛的地方。長城有外三關:甯武關、雁門關、偏頭關。偏關縣以偏頭關而聞名,是山西長城最多的縣份,是黃河入晉第一縣,有“長城與黃河握手,内外長城交彙”之稱。

黃河到此清幾許

綠意盎然的偏關縣城。張存良攝

關河口驿站,建在懸崖之上,下臨黃河。從窗外望去,一曲河灣,環抱了關河口村。住在這個村莊,對面是山嶺,側畔是碧綠的黃河,真是惬意無比。一路走來,徹底改變了我對于黃河的印象,這不是那咆哮吼叫的黃河,不是肆意泛濫的黃河,而是溫潤如玉的黃河,善良寬厚的黃河。

穿越崇山峻嶺,我們跨越黃河,來到萬家寨大壩。萬家寨的得名來源于偏關縣萬姓家族,明代抗倭名将萬世德建造的萬家寨,巍然聳立在陡峭的孤峰上,四面均為懸崖,實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塹。而今,萬家寨成為曆史文化名鎮,昔日的烽煙化為白雲朵朵,金戈鐵馬的長城腳下,飄揚着田園牧歌,吸引着前來縱情攬勝的遊客。

這是人間奇迹,擡頭仰望,大壩像一面巨大的高牆,矗立在兩山之間,将滔滔黃河鎖在大壩之内。山崖至少有數十丈之高,依稀看到崖頂飛鳥盤旋,消失于雲端。大壩有數個出水口,水勢不大,激起無數漣漪,向遠處飄蕩。隻有開壩放水時,才能看見滔天巨浪,如脫缰的野馬奔馳于寬闊的河谷。大壩邊有一座橋,連接配接了晉蒙大地,載重汽車穿梭不止。黃河像一個巨型扇面向遠處鋪開,覆寫了遼闊的峽谷,輻射向晉西北大地,灌溉兩岸的良田,改變了生态環境。

進入大壩,聽見電機的轟鳴聲,大型發電機正在把電力源源不斷運往晉蒙大地,給人們帶來光明。站在壩頂眺望,大地蒼茫,峰巒疊嶂,千溝萬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此成神湖,真是高峽出平湖。一泓碧水,雲山相接,波瀾不興,水鳥飛翔,一派祥和。萬家寨大壩不僅具有防汛發電的作用,而且灌溉了千萬畝良田,解決了人們的供水問題,為生态文明譜寫了美麗的華章。

黃河到此清幾許

偏關好漢山綠化工程。楊峻峰攝

來偏關,不能不來老牛灣。汽車沿着黃河旅遊公路左拐右拐,終于到了老牛灣。村裡還有許多人家,石頭砌的院牆,石頭碾子,蒼勁的古樹,是無聲的語言,訴說着老牛灣的故事,記載了黃河岸邊的斑駁歲月。生活在偏僻的懸崖邊的黃河人家,四周種植了樹木,濃蔭遮蔽了夏天的烈日,送來一陣陣清涼。牆壁上的一幅幅攝影作品,記載了老牛灣的春夏秋冬,留下了最美的風景。

站在古堡之上,老牛灣伸向黃河的河心,碧波繞着懸崖流淌,對岸是内蒙古的村莊,岸邊停泊了許多船隻,這是雞鳴聞三市的地方,也是“長城與黃河握手之地”,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舉目四望,懸崖峭壁,宛如屏風,怪石嶙峋,千姿百态,黃河像巨大的綠色畫筆,随意塗抹,風情萬種,繪制了一幅巨大的山水畫。

西口河曲

有一首民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有一首河曲民歌《走西口》,歌裡唱道:“哥哥你走西囗,小妹妹我實難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走路走那大路,人馬多來解憂愁。”

黃河到此清幾許

河曲娘娘灘。張存良攝

從前河曲的農耕之艱,走西口場景之悲壯,想起來就讓人柔腸百轉,河曲民歌也被深深打上曆史的烙印,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傳唱不衰。河曲人有激情,愛恨情仇,生死不渝,令人感動;河曲人有闖勁,擺渡黃河,打拼天下,創造财富,成就了商業神話。

在河曲的黃河岸畔,有一座美麗的臨隩公園,花木扶疏,蝶飛蜂舞,成為人們休閑旅遊的樂園。公園裡的隩曦樓高聳入雲,雕梁畫棟,飛檐高翹,極為壯觀。隩,即河岸彎曲的地方,隩曦樓寄托了河曲人民的美好願望。進入樓内,展廳通過圖檔、文字、實物,見證了河曲悠久的曆史文化。河曲治水曆來悠久,魏晉裴秀的《禹貢地圖》标注大禹“治水始此”,清代《河曲縣志》記載了治水的走向。河曲人在治理荒山荒坡、植樹造林上的努力,镌刻着一個個平凡而非凡的名字,如賀六十九、王海元、苗混瞞等,一代代人植樹造林,已經讓山山披綠裝,溝壑變良田。

慕名來到西口古渡,這裡就是當年河曲人走口外的古渡,也曾是商賈雲集的水旱碼頭。聽一聽河曲二人台《五哥放羊》《山高路遠見不上》《跑口外跑得心慘了》《想親親》,纏綿悱恻的曲調,凄婉動人,令人心旌搖曳,感慨萬千。河曲縣是以獲得“民歌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最具文化風情旅遊名縣”的美譽。

黃河到此清幾許

西口古渡旁吹唢呐的女孩。張建軍攝

古渡旁邊建有精美的古戲台,鼓樂喧嘩,粉墨登場,演繹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廟裡高大的禹王塑像,濃眉大眼,充滿智慧,神力無窮。殿内四周繪制的大禹跋山涉水、揮汗如雨、治理水患的場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感動着炎黃子孫。黃河奔流于河曲縣,緩緩流淌,經過娘娘灘,繞過石徑禅院,穿越晉陝大峽谷,一路高歌,一路美景,讓人神思悠悠,遐想無限。

滔滔黃河水,奔騰萬古流;飄飄如玉帶,滋養黃土坡。這裡的黃河,一點都不“黃”!碧綠,翠綠,深綠,墨綠。黃河,以嶄新的姿态,以美麗的絕唱,奔騰于晉蒙峽谷,碧波蕩漾,弦歌不辍,曆久彌新,高唱着一曲壯麗的生态之歌。

忻州日報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