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腹瀉相關緻病性大腸埃希菌

作者:周六之于

緻病性大腸埃希菌

大腸埃希菌是人體胃腸道的正常菌群。當大腸埃希菌菌株獲得某些額外的遺傳物質後,可産生緻病性。大腸埃希菌是腹瀉最常見的細菌性病因之一。

腹瀉相關緻病性大腸埃希菌

特征

不同的大腸埃希菌緻病型有不同的流行病學、臨床和緻病特征:

腸産毒型大腸埃希菌(ETEC)

ETEC在水和食物中容易存活,是資源有限地區2歲以下兒童發生脫水性腹瀉疾病最常見的細菌性病因之一。ETEC也可導緻前往熱帶地區的旅行者發生腹瀉,并且正逐漸成為資源豐富地區的病原體。ETEC可産生質粒編碼的毒素,主要導緻水樣瀉。

腸緻病型大腸埃希菌(EPEC)

EPEC可引起散發性腹瀉疾病及腹瀉暴發,最常發生于資源有限國家6月齡以下的嬰兒。EPEC菌株的鑒定特征包括與腸上皮細胞接觸後發生特征性的“黏附-抹平”效應,以及不産生志賀毒素。EPEC蛋白可通過黏附和誘導信号轉導而影響細胞生理。

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EHEC)

EHEC菌株能夠産生志賀毒素,與EPEC菌株一樣可引起“黏附-抹平”損傷。EHEC菌株曾導緻血性腹瀉大暴發,特别是O157:H7血清型(和O104:H4血清型),部分菌株與溶血尿毒綜合征(HUS)相關。

腸侵襲型大腸埃希菌(EIEC)

EIEC感染似乎較少見。其臨床疾病最初表現為水樣瀉,可進展為血性腹瀉和痢疾。EIEC與志賀菌屬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兩者感染後的發病機制由相同基因促發。EIEC侵入腸細胞,在細胞内繁殖,并擴散至相鄰的腸細胞。

腸集聚型大腸埃希菌(EAEC)

在資源有限和資源豐富地區的許多人群中,EAEC都可引起持續性和急性腹瀉疾病,并且可能導緻身高生長遲緩。組織培養黏附試驗顯示,EAEC在人上皮細胞2型(HEp-2)上呈獨特的栅欄樣黏附。EAEC所緻腹瀉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微生物學

在有氧條件下,很容易從糞便樣本中培養出大腸埃希菌。然而,通過培養闆上的菌落外觀和正常生化檢測結果,并不能區分緻病性與非緻病性大腸埃希菌菌株,也不能區分不同的緻病性大腸埃希菌菌株。大腸埃希菌O157:H7屬于EHEC,是唯一一種不用分子檢測即可輕松識别的緻病菌株。随着用于診斷腹瀉病原體的市售分子檢測逐漸普及,越來越常識别出其他大腸埃希菌緻病型。

腹瀉相關緻病性大腸埃希菌

臨床診斷

經糞便分子檢測識别出某種緻病性大腸埃希菌分離株,并不等于存在大腸埃希菌感染。需要結合臨床,并考慮有無其他可能的病因。無症狀患者檢測陽性并不提示感染。

治療

支援治療

腹瀉疾病以支援治療為主,包括補充液體和電解質以及營養治療。

抗生素的作用

-對于經糞便檢測發現緻病性大腸埃希菌的腹瀉患者,我們建議不要正常給予抗生素治療。

-重度、血性或持續性腹瀉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如,阿奇黴素或環丙沙星),尤其是兒童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腹瀉相關緻病性大腸埃希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