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作者:上海崇明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我們村在崇明的‘大西北’,

村子不算大,

但想要管好它還真挺複雜。

剛來的時候,我不了解村裡,

老百姓也對我不熟悉。

後來,

我一戶戶地走下去,

腳上沾滿泥,

我開始真正融進了這裡。

我是新村鄉新國村的

第一書記(駐村指導員)

陶樂凱。”

沒錯,今天小編帶你認識這位“賣力的插村書記”,看看他究竟在村裡忙些啥?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1

走訪村民380戶

畫下一張張民情地圖

“呦,又派下來一個小年輕,農村情況都不了解的,過來能幫我們什麼呀……”2023年7月31日,陶樂凱來到新村鄉新國村報到,在工位上還沒坐熱,就被老百姓潑了一大盆“涼水”。

“當時挺尴尬的,但是老百姓說的也沒錯,我對這裡真的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為村裡做點什麼。”老百姓潑來的這盆“涼水”非但沒澆滅陶樂凱的熱情,卻燃起了他走近農村、走近百姓的熱情。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417号村民家扁豆、青菜、蕃薯種得好,901号村民家裡雞鴨養得好,208号村民家是西瓜大包戶,110号村民每周要去南門做血透……從去年8月初開始,隻要一有時間,陶樂凱就騎着單車、帶着水壺,一隊接一隊、一家接一家地走訪村民,并在電腦裡畫下了一張張民情地圖。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在一次次走訪、交談中,陶樂凱也開始真正了解新國村……

2

賣出100多萬枚雞蛋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陶書記,我們家曉超60多歲了,從小就沒好好拍過一張照片。”“小陶,今年黨員活動,是否可以帶我們這些老黨員去市區看一看紅色景點。”……過去的一年裡,陶樂凱幾乎把村裡的困難群衆都走了個遍,在問到他們訴求的時候,大家都說得很具體、很質樸。其中村裡一位困難大學生的話讓他深感震撼,“陶叔叔,很多時候真正的幫助并不是純粹的金錢資助,而是能有機會給村裡的孩子們培養一些興趣、特長,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去認識、了解外面的世界。”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想要回應好這些“訴求”,就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但新國村原有的集體經濟相對比較薄弱,村級特色産業尚不凸顯,發展結構相對單一。面對眼前的現狀及實際困難,陶樂凱決定去談、去做、去破!而他談成的第一個大單就是來自新村鄉的一家大企業——正大蛋業(亞洲規模最大的蛋雞養殖基地)。

“我們去拓市場、賣雞蛋,正大把中間的差價利潤給到村集體經濟,但和大企業談合作真是‘鬥智鬥勇’,來來回回談了十幾次。”陶樂凱深知每一分的“計較”,對村集體經濟來說都是實打實的利潤收入,是以在價格上能“砍”一分是一分。最終,企業被陶樂凱的真誠所打動。

截至目前,陶樂凱已助力村集體經濟銷售雞蛋超100萬枚,實作經濟收入10萬元。而這些收入将全部用在回應村民“訴求”,提升村容村貌及百姓獲得感等方面,這也是他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始終堅持的初心。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3

把好産品帶出去

讓“大西北”活起來

一枚雞蛋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契機,但是如何進一步豐富品類、拓展市場、留住客戶,實作可持續發展是陶樂凱和他的夥伴們亟需攻克的難題。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大米一直以來是新村鄉力推的“拳頭産品”,新國村100畝以上的水稻種植承包戶有14戶,在實地走訪中,承包戶們告訴陶樂凱,自己家米的品質很好,但好品質卻沒有賣出好價格。為此,在鄉裡、村裡以及承包戶們的協力下,不僅統一規範了優質大米的收購流程,也從原先簡單的賣稻子,更新到了如今售賣高附加值的大米産品。2023年村裡的稻米承包戶們實作了“大豐收”,大家的幹勁和信心都更足了。

崇明這位插村書記,是如何賣出1000000多枚雞蛋的?

有了好産品,更需要好平台、好故事。今年1月,陶樂凱把新村的米、蛋、鍋,擺到了市人代會的服務展台。“我們的展位上不隻是銷售産品,更是要讓代表們了解我們崇明的農産品和背後的故事。”“擺攤”不到5天半的時間,就獲得了10.8萬元的銷售額。

産業興、百姓富、農村“活”。除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陶樂凱和夥伴們也在努力探索怎樣讓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讓農村更有活力。今年端午假期,新國村辦了一場“鄉村集市”,集市當天比過年都熱鬧。6月的鄉村集市剛結束,7月村裡的書法繪畫班又開班了。村集體經濟賺錢了,就該讓老百姓享受到切實的獲得感。陶樂凱希望把好的項目引進來,讓老百姓富起來,也讓崇明的“大西北”活起來。

記者:顧歡歡

編輯:陸海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