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轟炸機
加拿大政府也是萬萬沒想到,他們對印度人的包容,如今很可能變成一場“災難”。就在最近一段時間,加拿大的錫克教徒頻繁上街遊行。他們最初的口号是“熱愛加拿大”,“加拿大是他們的祖國”等等,看上去還沒多大問題。但緊接着他們把攻擊的矛頭對準了白人,要求他們“滾回自己的國家,滾回歐洲和以色列”,因為這片土地自古屬于印度人,這就相當抽象了。

▲錫克教徒卡利斯坦運動,圖檔來源:網絡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加拿大白人是從歐洲過來的殖民主義者。美洲土地上原本有大量的土著居民存在,他們被這些白人稱之為印第安人,也就是Indians。印第安人這個稱呼起源于1492年的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他到了美洲之後,誤以為這裡是印度,是以不僅把這片土地稱之為印度,而且把當地的居民稱之為印第安人。盡管後來的探險家發現了他的錯誤,但這種叫法已經在英文世界習慣了。但在一些非常講究的書面文字中,會将美洲的印第安人稱之為西印度人,将真正的印度人稱之為東印度人,以此加以區分,但這種區分很不常見。
早在16世紀,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就率領了一批歐洲殖民者登陸加拿大,當時隻是為了交易海狸的毛皮。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法國人對印第安部落實行分化政策,利用不同部落之間的沖突逐個消滅他們,是以大量的加拿大土著人被殺。1608年,法國人尚普蘭建立了魁北克。直到今天,法語都是加拿大的官方語言之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的英國、愛爾蘭、烏克蘭、波蘭等國家大量向加拿大移民。二戰結束後,加拿大放寬了對外移民限制,迎來了曆史上的第二波歐洲人湧入潮。1967年後加拿大宣布給予華人公民權利,于是又有一大批華人開始移民加拿大,至今為止加拿大的華人總數超過了170萬,占其人口總數的4.7%。
▲真正的加拿大土著,圖檔來源:網絡
總之,回顧加拿大的早期曆史,“印第安人”指的是美洲土著而根本不是印度人,所謂“加拿大自古以來屬于印度”這個說法簡直是荒謬至極。但對于印度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想區分Indians到底說的是印第安人還是他們印度人,反正你就說我是不是Indians是吧?我肯定是Indians,那加拿大就是我的呗。隻能說印度人實在太能整活了,這些問題對于加拿大政府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
早在2023年的4月14号,印度總人口就已經超過了中國,成為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大量增長,給印度本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是以向海外擴張是一個必然選擇。由于文化、曆史、語言等方面的因素,英語元素強烈的國家是印度人移民的第一選擇。像是阿聯酋、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英國、澳洲等等都是印度人的移民首選。英國自不必說了,這可是印度的“老宗主”。印度人的影響力如今不僅滲透到了英國市民階層,在政壇上甚至已經誕生出了印度裔首相,漸漸出現了“反向殖民主義”的苗頭。
▲錫克教徒扮相的特魯多,圖檔來源:網絡
加拿大這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2010年左右,加拿大對外移民接納的數量還比較有限,但是從去年開始,每年輸入的移民人口總數量已經突破了120萬人,其中十幾萬人都是印度人,加上之前移民加拿大的印度人,現在持有加拿大公民身份的印度人,就已經超過了150萬,逼近在加拿大的華人總數。
這樣下去過不了幾年,加拿大的華人總數就比不過印度人了。但這遠遠不是經常出現在加拿大的印度人總數量,因為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信奉自由主義,他所在的加拿大自由黨在政策上比較偏左,是以在接納移民問題上非常寬容。加拿大已經放出的400多萬張陪讀探親簽證中,印度就拿走了100多萬張。再加上留學簽證中有40萬的印度人,實際在加拿大國内經常出現的印度人總數量,起碼達到了300~400萬人。這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了。畢竟,加拿大全國也隻有4000萬人,1/10都變成了印度人,他們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都是非常顯著的。
▲錫克教徒,圖檔來源:網絡
從文化角度上來說,印度人有很獨特宗教信仰,他們把這種信仰從南亞次大陸帶到了加拿大,但總感覺和家鄉的有點差別,是以想盡辦法籌錢在加拿大修神廟。其中最為出名的一個當屬國大多倫多地區賓頓市的神猴哈努曼神廟了。這座神廟從剛開始修建時就遭到了大量非議,修建完成之後,更是給當地的白人居民帶來了巨大的文化和視覺沖擊。每年4月23号的哈努曼節,這裡都有大量的印度人聚集并進行慶典活動,甚至能夠吸引幾十萬印度人到場,讓整個城市都充滿了咖喱味,以至于前來旅遊的人,一時都分不清楚這裡是印度還是加拿大。
在社會層面上,印度人有相當強的抱團思維。當地的加拿大華人在最近幾年就發現,當大量的印度人湧入企業後,隻要有一個人進入管理層,就會迅速提拔其他印度人向上爬。用不了多長時間,整個管理層的印度人就會占據絕對優勢,然後對中下層的白人、華人都非常苛刻,直到對方忍不住而辭職。之後這些印度人管理層就會介紹更多的印度人進來,形成一個“小圈子”。最後,甚至會使得最高層的白人上司都完全被他們架空。
▲因為錫克教徒問題加拿大和印度關系差點破裂,圖檔來源:網絡
大量印度移民湧入加拿大之後,甚至能夠改變加拿大和印度之間的外交關系。這裡就不得不提了,移民加拿大的印度人其實大部分都是錫克教徒。錫克教徒和印度教教徒有非常明顯的差別,但信仰上的差别倒還沒什麼,最關鍵的是,錫克教徒是印度的分離主義者,他們一直在進行“卡利斯坦運動”。
1799年到1849年間,印度的旁遮普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錫克教徒為主的“錫克帝國”,但最終因内部沖突和東印度公司的介入而土崩瓦解。雖然屬于自己的國家沒有了,但錫克教徒們并沒有放棄獨立的打算。這種思潮延宕至今,就變成了卡利斯坦運動。卡利斯坦運動的最終目标,就是要把涵蓋喜馬恰爾邦、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哈裡亞納邦、旁遮普邦等地區的廣大範圍從印度分離出去。這麼明目張膽的高分裂印度政府當然很難容忍。實際在上世紀80年代,雙方就發生過非常激烈的沖突。當時,印度政府直接派軍隊進入旁遮普邦,甚至差點就搗毀了錫克教的聖地金廟。
▲金廟,圖檔來源:網絡
錫克教徒眼見着卡利斯坦運動在本土無法開展,是以通過海外移民的方式繼續進行,而他們在海外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就是加拿大。搞笑的是,加拿大政府居然對卡利斯坦運動視而不見,甚至還對錫克教徒的行為予以縱容,那“莫迪老仙”肯定是不可能善罷甘休的。
最大的一次風波,發生在2023年的6月18号,加拿大的錫克教領袖之一尼賈爾被不明身份的殺手在停車場槍殺。加拿大政府經調查之後,認定是印度特工所為,印度這邊則斷然否認,兩國甚至一度鬧到了快要斷交的程度。
加拿大政府替錫克教教徒出頭,當然讓印度政府很不滿。但加拿大确認為印度政府這是在搞跨國暗殺行動,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回到本質上來看這個問題,要是加拿大沒有這麼多印度人,或許也能避免這些麻煩。印度人變多了,不僅沖擊到了加拿大的經濟和文化,甚至連政府也受其影響。如今,加拿大政府終于也是看到了被“反噬”的苗頭,替他們出頭的加拿大白人,現在都要被認為是“外人”了,都應該“滾回歐洲”了。那照這麼發展下去,你來加拿大選出一個印度總理,恐怕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