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個戰場同時在打!楊尚昆:中央反複讨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彭德懷激動地拍桌子

作者:上觀新聞

來源:《瞭望智庫》微信

作者: 蘇為民

對美國和北韓的戰争是一場我們本來不想打但不可能打的戰争。北韓的生存與中國的安全息息相關,唇死不寒,家庭處于危險之中。中國對北韓的支援不僅是道義上的當務之急,也是自身安全的問題,必須直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武裝力量抗衡。

通過這場戰鬥,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戰鬥精神,治愈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美女恐懼症"。世界對中國高度重視,中國國際聲望空前高漲,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赢得了相對穩定、和平的環境。

兩個戰場同時在打!楊尚昆:中央反複讨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彭德懷激動地拍桌子

北韓闆門店共同安全區的軍事分界線和附近建築物,2019年3月5日。照片|新華社

今天,辜先生分享了楊尚坤對1997年5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總辦的幾位老同志關于反美援助北韓的曆史的回憶,由原中共中央副書記、楊尚坤辦公室書記蘇為民所記錄。 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

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升洙集團,在大韓民國以南建立38度線。然後,在9月9日,由金日成上司的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38度線以北建立起來。此後,北韓半島被分裂。"第38條線"從下降的分界線變為軍事分界線。

根據美蘇協定,蘇聯軍隊于1948年底撤出北韓,六個月後,雖然美軍也從南韓撤軍,但他們留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并繼續武裝李升洙集團。

李承洙在美國的支援下,多次在"38線"附近挑起軍事摩擦,并威脅要以武力解救北韓半島。1950年1月,李升洙集團與美國簽署了《美韓聯合防務互助協定》。在北韓方面,金日成還兩次在1948年和1949年呼籲締結與蘇聯的《互助友好條約》,斯大林因害怕刺激美國而不同意。

1949年4月,北韓得知美軍即将離開南韓,李升洙集團将撤出美軍,對北韓發動攻擊。為此,金日成一方面要求蘇聯迅速支援武器裝備,一方面派人到北京,要求我在軍隊中幫忙。

毛澤東說,如果李升洙集團膽敢發動戰争,我們将援助北韓,并承諾将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北韓師編入北韓人民軍。到第三次國内革命戰争結束,國家統一大業完成的時候,中國軍隊中的北韓官兵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考慮編入北韓人民軍的問題。

毛澤東還明确表示,他希望實作整個北韓的統一,但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沒有必要在不久的将來采取行動。

1949年6月,李升洙集團公開呼籲對北韓進行毀滅性打擊。同時,杜勒斯還前往北韓半島,秘密視察了"38号線",并宣稱美國将給予李升洙反共行動的道義和物質支援。

北韓半島的緊張局勢已經爆發。

1950年代初,杜魯門關于南韓和台灣不在美國國防界的聲明解除了斯大林的擔憂,并開始考慮從根本上解決北韓問題,加快了武裝人民軍的步伐。3月,金日成秘密通路蘇聯,稱北韓人民軍有足夠的力量收複北韓半島,斯大林對此表示樂觀和肯定。

5月13日,金日成來到中國,向中共中央通報,他對蘇聯的秘密通路和斯大林已經同意了他解救北韓半島的計劃。毛澤東立即說,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必須與蘇方核實。然後,他與蘇聯駐華大使羅琴昆(Rodchenkoon)進行了緊急預約,并要求他報告斯大林對金日成主張的确認。第二天,羅申接了斯大林的電話,去見毛澤東,證明了這一事件。

"我們不是敵人的參謀長,"毛澤東告訴金日成。"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可能發生的事情。'為了準備此案,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在鴨綠江的我一側部署三支部隊,如果美國派兵,隻要他們不越過"38線",我們就不會是鴨綠江;金日成拒絕了,自信地說中國沒有必要派兵。

戰争爆發後的第二天,杜魯門宣布美國遠東空軍海軍正在為支援李。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派遣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将阻止中國解放台灣。7月7日,美美兩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美國入侵北韓,主要從16個國家集結軍隊,組建"聯合國軍"進入北韓半島,支援李升洙集團擴大侵略戰争。

戰争開始時,北韓人民軍處于無可救藥的狀态,行動成功,并很快越過了"第38線"。金日成釋出了一項無線電指令,要求人民軍在八月底之前将所有美軍趕出北韓南部,以履行其統一國家的神聖使命。但是,當人民軍首領直接開車進來歡呼勝利時,它的弱點暴露無遺。

人民軍主力集中在前線,後方空無一人;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9月25日,他們占領了漢城,在那裡人民軍部隊被攔截和切斷,戰場局勢急劇逆轉。

10月1日,麥克阿瑟指令"聯合國部隊"越過"第38線"向北推進。同日,斯大林打來電話,建議我們至少派出五六個師,迅速進入"第38線"附近,掩護後方的北韓人民軍預備役部隊。與此同時,金日成派遣特使樸賢英前往北京尋求軍事支援。

2日清晨,毛澤東趕到北京開會讨論北韓局勢。當天下午,毛澤東主持了中央書記處的一次會議,明确指出這件事情必須管好,否則美國人會驕傲地忘記,更加猖獗。

向北韓派兵意味着美中交火可能導緻美國正式向我宣戰,并将戰争直接引向我國。這樣,不僅會打亂國家的經濟複蘇和建設計劃,而且美國是西方世界占主導地位的頭号軍事強國,軍隊裝備精良,而且擁有核武器,一旦中美直接交火,能否取勝,就沒有絕對的把握。

但毛澤東權衡了利弊,認為出兵總比不派兵好。美國卷入北韓内戰令我們吃驚。戰争爆發後,7月2日,周總理會見了蘇聯駐華大使羅琴昆,表達了對北韓人民軍能否挫敗美軍幹預的擔憂,以防萬一,一旦美軍越過"38線",我準備在中國和北韓的邊界上建立9個師, 中國軍隊以志願軍的名義進入北韓對抗美軍入侵,希望得到蘇聯的空中掩護。7日和10日,周總理舉行了兩次軍事會議,作出了《關于保護東北邊境的決定》,并立即編隊組建東北邊防衛隊。随後,邊防警衛的兵力迅速達到260 000人。

現在,派兵進駐北韓,誰來負責?毛澤東屬于林頓。林頓以他生病為借口,試圖原諒他。

10月4日,毛澤東主持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開始于毛澤東宣布他将舉行一整天的會議,讨論向北北韓派兵的問題。上午緻力于部隊的原因,下午緻力于部隊的原因。

按照當時會議讨論的情況,基本上傾向于不出軍,原因是我們剛剛結束戰争,戰争創傷還沒愈合,經濟還沒有恢複,進入北韓戰争對我不好。下午,彭德懷從西安來到北京,參加主張不當兵的會議。會見結束時,毛澤東說:"你不主張調兵,這是合理的,但别人都處在生存的關鍵時刻,我們袖手旁觀,無論如何,心裡并不總是有品位。

Penderwai沒有在會議上發言,因為他不知道情況,但會議一結束,他就來找我,讓我更多地了解早上的會議。

5日上午,毛澤東帶着彭德懷獨自去談話。"我想了一整夜,以為我應該出去,"彭德懷說。他表示願意挂掉東征。下午,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進行,彭先生不遺餘力地反對美國對北韓的援助。他說,有人擔心戰争會影響建設,這沒什麼,破了,然後建設就等于解放戰争的勝利耽擱了好幾年。如果美國吞并整個北韓,總能找到借口挑釁我,發動侵略戰争,是以最好早點打,否則就會留下無盡的痛苦。

毛澤東接着把中國、蘇聯和北韓比作三駕馬車,說車子是三匹馬拉着的,兩匹馬是想跑的,你能做些什麼呢?施喆講話時,率領科瓦廖夫出席會議,毛澤東離開會場,在豐澤園會見蘇聯客人。沒過多久,大約二十分鐘,毛澤東回到會場,說你看,如果不是,那兩匹馬一定要拉,我們不拉怎麼!會議随後作出決定,由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率領進入北韓。

兩個戰場同時在打!楊尚昆:中央反複讨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彭德懷激動地拍桌子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左一)主持北韓前線作戰會議,部署作戰計劃。照片|新華社

10月8日,毛澤東簽署了《關于組建中國公民志願軍的指令》。同日,毛澤東告訴金日成,我已經組建了一支志願軍,彭德懷被任命為北韓戰争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并要求他"派樸義宣同志到沈陽,與彭德懷同志和高剛二同志讨論有關中國民志願軍進入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土的問題。北韓在北韓戰争中作戰"。

同一天,周恩來和林宇前往蘇聯與斯大林會面,讨論蘇聯的軍事援助和我的志願軍的空中掩護。斯大林在提供16個志願航空隊為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的同時,強調立即派出空中掩護的困難,至少需要兩三個月才能準備就緒。因為蘇聯不能派空軍給我的志願軍掩護,周恩來不得不打電話給毛澤東來做決定。

由于這種起起伏伏,10月12日,毛澤東電氣鵬德懷、高鋼:各部委的志願軍還在到位訓練,不出門,并邀請他們到北京會談。

彭高13日到北京,毛澤東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對部隊部署問題展開審議。會上,毛澤東強調,中國和北韓關系密切,讓美軍進入鴨綠江與我對抗可能無濟于事。經過多次讨論,會議終于做出了派遣部隊的最終決定。然後動力到周恩來:與高剛、彭德懷二世等政治黨同志商量結果,同意我軍或派往北韓是有益的。

在第一時期,可以打僞軍,我軍打僞軍是肯定的,可以打開北韓在元山以北山區的基地,平壤線,可以激勵北韓人民重組人民軍。兩個月後,蘇聯志願空軍将在那裡。六個月後,我們将從蘇聯獲得火炮和坦克裝備,經過訓練,我們将能夠攻擊美軍。在第一個時期,隻要我們能殲滅幾個僞軍事師,北韓的局勢就可以開始朝着對我們有利的方向轉變。

我們采取上述積極政策,中國、北韓、東方、世界都是極其有利的,而且我們不派兵,讓敵人向鴨綠江施壓,國内國際反動的火焰增火,對各方都不利,首先,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衛軍都會被吸進去, 南曼的權力将被控制。簡而言之,我們認為我們應該去打仗,我們必須去打仗。打仗的好處是巨大的,不打仗是極具破壞性的。

10月19日,中國公民志願軍三個機關和三個炮兵師向三個方向渡過鴨綠江。為了躲藏,部隊在黃昏時分移動,黎明停止了。21日,"聯合國軍"占領平壤,麥克阿瑟表示,中國軍隊的可能性非常小,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大喊占領整個北韓領土。他不知道幾天前中國志願軍已經渡過了鴨綠江,正在預定的區域掏腰包等他。25日,華北軍第1師、第6師第一部隊遭到我志願軍的伏擊,遭到千餘人的伏擊,拉開了反美援助北韓的帷幕。

10月25日至11月5日,對美朝10天戰争的第一次戰役,殲滅了1.5萬多名"聯合國軍",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穩定了北韓半島的戰争局勢。

傲慢的麥克阿瑟遭受了失敗,仍然主觀地認為中國隻派了少量軍隊進入北韓保衛其邊界,是以他在空中和海上部隊的支援下重新集結并加速向北推進。

11月24日,麥克阿瑟向全世界宣布,"聯合國軍"已開始全面進攻,在聖誕節前結束北韓戰争。然後,他通過無線電要求他的部隊迅速到達鴨綠江,回家過聖誕節。我志願軍采取并排撤退政策,引敵縱深,分圍,伺機殲滅,從11月7日到12月24日,曆時40多天的第二次抗美援助行動,俘虜了36000多名敵軍,奪回了平壤以北的大片地區和"38線"。

兩個戰場同時在打!楊尚昆:中央反複讨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彭德懷激動地拍桌子

南韓鐮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的英國馬安烈士墓。照片|新華社

第二次戰役,11月25日,我志願軍總部被美軍飛機轟炸,毛澤東的兒子毛燕英和另一名戰友高瑞新被殺。一個多月後,1951年1月2日,周恩來就彭德懷的電報寫信給毛澤東。

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都沒長,毛澤東已經讀很久了。長歎了口氣,他說,成千上萬的死人,不僅照顧不了這個人。一切都結束了,不用說了。毛澤東精神偉大,但實際打擊不小!這沒辦法,毛澤東曾經有過去農村休息的打算。

第二次戰鬥結束後,彭德威建議我從志願服務中休息一下。他在12月27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勝利後,北韓戰争形勢發生了變化,我從防禦變成了進攻。盡管敵人士氣低落,但裝備仍然占上風,雖然我精神抖擻,但我的武器裝備太差,運輸非常困難,要好三到六個月才能改善這些條件。随着戰役繼續向南推進,敵人的防線縮短了,兵力集中了,随着我補給線的延伸,新的困難也增加了。"

但當時,美國正在玩弄一個陰謀,在争取時間準備另一場戰争之前談判停火。12月14日,聯合國在包括印度在内的13個國家通過了停火建議,企圖阻止我軍以停火為幌子突破"38線"。毛澤東認為,美英兩國要求我軍在"38線"以北駐紮,以友善全軍再次作戰。是以,我軍必須越過線。如果它停在"38号線"以北,在政治上将是非常不利的。是以,他不同意彭德威的提議。

12月31日晚,我的志願軍發動了針對北韓的美援戰争的第三次戰役,這場戰役于1951年1月8日結束,曆時8天,推進了80-110公裡,解放了漢城,俘虜了19000多名敵軍。

彭德懷認為,美軍第三次戰役沒有反擊,他們的主力部隊沒有遭受太大損失,顯然是誘使我南下,導緻補給線拉長,側翼暴露,使其能夠利用海空優勢重複仁川登陸戰術。

這時,我軍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裝備簡陋,沒有空中掩護,後勤保障能力薄弱,士兵攜帶的糧食炸彈隻能維持5-7天。美國軍方嘲笑我隻發動了"每周一次的攻勢"。

果然,1月25日,美軍集結了20多萬軍隊來攻擊我,這是抗美援朝戰争的第四次戰役,曆時87天,于4月27日結束。雖然敵軍重新占領了漢城,将前線恢複到"38線"地區,但我軍擊斃了大量敵人,共7.8萬多人。

在第四次戰鬥中,彭德懷對我的志願軍面臨的困難感到焦慮。2月21日,他回到北京,向毛澤東彙報北韓戰争的情況。飛機降落在西郊機場後,驅車前往中南海。不幸的是,毛澤東在西郊的玉泉山,是以他回到了西郊。這時,毛澤東已經小睡了一會兒,他不顧保安人員的建議,闖進房間,熟睡的毛澤東醒了過來,向他彙報了北韓前線敵人一線的情況和志願軍面臨的諸多困難。

毛澤東聽了彭德懷的講話,經過慎重考慮,提出:北韓戰争可以迅速打赢,不能迅速取得勝利,不要急于實作。這給了Penderwai一個可以處理的相機。

2月25日,周恩來主持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讨論主要軍區部隊向北韓戰争的輪調,以及如何確定志願軍的物資供應。彭德懷當時也面臨着國内的困難還不足以考慮,片面強調後方支援北韓前線軟弱無力,甚至興奮地站起來拍拍桌子,大喊:"你去前線看看,看看志願者吃什麼,穿什麼,他們為誰犧牲?國家不能克服一點困難嗎?"

會議就加強志願軍的前線兵力和後勤保障作出了許多重要決定,如人民解放軍部隊轉向北韓戰争前線,不僅可以取代一線部隊休息,而且可以鍛煉部隊,提高全軍的現代作戰能力;

3月24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未經授權發表聲明将戰争擴大到中國後被杜魯門免職,李啟米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啟毅的一廂情願算盤是重複仁川登陸戰術,在北韓半島的蜜蜂腰上,我志願軍登陸,讓我軍腹部被敵人打趴。

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彭德懷提前對美國和北韓發動了第五次戰役。

最初的計劃是将敵人趕回北緯37度線附近,但由于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它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場戰役于4月22日開始,6月10日結束,曆時50天,粉碎了敵人在北緯39度向平壤和元山推進前線的企圖。

第五次戰役後,戰争雙方在"38線"附近粘合。

1951年5月,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杜魯門建議,應通過談判解決北韓問題。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美國駐蘇聯大使約翰·凱爾南會見了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利克,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讨論結束與中國的北韓戰争,并願意恢複戰前狀态。随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聯合國秘書長雷伊表達了美國政府的意圖。

毛澤東立即抓住機會,6月3日與來北京專程會談的金日成,10日派高剛和金日成到莫斯科和斯大林商讨,然後派李克農離開北京主持與北韓的停戰談判。

兩個戰場同時在打!楊尚昆:中央反複讨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彭德懷激動地拍桌子

2019年3月5日,在闆門店舉行的北韓戰争停戰協定談判場地内。照片|新華社

談判于1951年7月10日開始,直到1953年7月27日才簽署停戰協定,沒有花兩年多的時間。

談判桌是第二個戰場。這一時期,北韓戰場處于談戰、打、談的局面,兩個戰場同樣複雜激烈。

1952年7月12日,李·克農從卡宴寫信給我,描述了當時談判代表團的工作和生活。

信中說:"1951年7月3日從北京出發的總人數,包括不超過60名武裝警衛,經過一年的戰鬥,現在已經擴大到640人。在毛主席和總理的直接上司下,軍隊經受住了這場鬥争,經過一年的考驗,大多數同志都取得了進步,改變了外表,特别是對于那些在美國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的人來說。"

信中還說:"敵方在中立區、會場區開展特勤活動,比以前更加活躍,前天我們在會場區設定了伏擊,以抓捕敵方,陪同敵方利用兒童在會場區做特勤活動拍照兩張, 這樣你才能了解特種作戰鬥争的複雜性。"

北韓戰争停戰時,我的志願軍裝備有了很大的提高,兵力也大大增強了。對此,彭德懷曾感歎,當時我們的戰場組織剛剛準備就緒,沒有充分利用它給敵人一個重大打擊來宣布休戰,很可惜。他還設想,最好将我作為緩沖區撤出的地區留給中立國。

在敵方,時任聯合國陸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哀歎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簽署無可争議的停戰協定的指揮官。

專欄編輯:顧萬權 文字編輯:楊偉 标題 圖檔來源:新華社 照片編輯:朱偉

來源: 作者: Lookout Think Tank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