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作者:正果書堂

縱觀曆史人們皆有若幹評論,曆史考證也僅僅是在文獻中揣測而依據史記來評說而已。觀點不一,從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也可品評一二。戰國風雲乃中國史中比較混亂的年代,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在藝術作品中如能細細品味,似乎也可揣測出一二,清代畫家吳曆在他的作品中展示的曆史史記又是如何——品曆史觀名畫。

吳曆《人物故事圖》冊

繪者:吳曆[清]

尺寸:縱32.3厘米,橫21.3厘米(共8開)

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人物故事圖》冊是清代早期著名畫家吳曆的作品,共8開,每開都是以《史記》中一則曆史故事為題材創作的人物畫,并在對頁中書寫《史記》中相關故事原文。8開内容分别為毛遂自薦(《平原君虞卿列傳》)、屈原汨羅江畔賦《離騷》(《屈原賈生列傳》)、信陵君夷門訪賢(《魏公子列傳》)、易水送别圖(《刺客列傳》)、淳于髡谏齊威王圖(《滑稽列傳》)、蔺相如完璧歸趙圖(《廉頗蔺相如列傳》)秦始皇泰山封“五大夫”松圖(《秦始皇本紀》)張良博浪沙一擊圖(《留侯世家》)。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吳曆《人物故事圖》冊之《蔺相如完璧歸趙圖》

《蔺相如完璧歸趙圖》是根據《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記載的史實而創作的。圖中所描繪的,正是蔺相如與秦王在朝堂上據理力争的場景。殿堂之上,蔺相如手持玉璧立于柱前,眉頭緊蹙,似正要将玉璧碰損。秦王在殿堂中間,兩位侍臣将秦國地圖攤開,秦王正指點着要割讓給趙國的城池,以穩定蔺相如的情緒。畫作中蔺相如的形象威武不屈,突顯了其大義凜然、不辱使命的氣節。

《史記》中的戰國風雲

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開始至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為止,是中國曆史上一段分裂動蕩時期,同時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其間湧現出許多風雲人物,他們縱橫捭阖,在亂世之中攪弄風雲,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将自己的名字長留青史。

●戰國亂世,七雄登場

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段長期分裂動亂的時期。周王室進入東周時期就不斷衰落,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便不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相繼稱霸,僭越王權。

各諸侯國為了争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積極發動戰争,以兼并小國實作擴張。而在諸侯國内部,卿大夫在發展生産和兼并戰争過程中,不斷積蓄實力,成為能與諸侯抗衡的政治力量,他們幹預朝政,将國君變成他們操控國家的傀儡。“政出私門”的現象以晉國和齊國表現最為顯著。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晉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實力強大,但此時國内卿大夫勢力對國君的地位構成了嚴重威脅,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家卿大夫把持晉國的軍政大權,形成“六卿強,公室卑”的局面。六卿互相傾軋,至公元前453年,魏、趙、韓三家聯合打敗智氏,在六卿政治博弈中笑到了最後,他們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土,此即“三家分晉”。

齊國原是周朝初建時分封給姜尚的封國,一直在姜氏的治理下,但到戰國時期實力衰退,權柄逐漸落入相國田氏手中。公元前391年,田和驅逐國君齊康公而篡權。公元前386年,周天子被迫正式将其列為諸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仍以“齊”為國号,此為“田氏代齊”。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這兩個重要曆史事件,宣告了戰國時期的七個主角登上曆史舞台(田)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其他弱小的國家就隻能在七國夾縫中苟延殘喘,而七雄争霸還多了一個時代賦予的目标,那就是統一。

●變法浪潮,秦國崛起

為了滿足擴張的欲望,七雄力求富國強兵,相繼進行變法。公元前445年,魏國魏文侯即位。不久,他任命李悝為相。在魏文侯的支援下,李悝率先在魏國變法,使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魏國對外發動了幾場戰争檢驗變法成果,收獲頗豐,不僅擴張了領土,還在諸侯中樹立了威望。

其他國家見識到魏國變法的良效,紛紛效仿。楚國吳起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特别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則将原本羸弱的秦國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使秦國一躍成為七雄中的強國。

戰國七雄中,秦國國力較諸國來說,依舊有很大差距,且不時受到鄰國侵擾。秦孝公即位後,不甘秦國為他國所吞并,決心變法圖強。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先後進行兩次變法,廢除舊制度,實行适合秦國社會發展的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通過獎勵耕戰等政策,秦國的面貌煥然一新。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秦孝公死後,商鞅因在變法中觸及舊貴族的利益,而被處以車裂之刑,但秦國君主仍将商鞅的變法措施堅定不移地推行下去。

●荊轲刺秦,壯士悲歌

在這二百餘年的紛繁動亂中,許許多多的傳奇人物相繼登上了戰國的大舞台,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撰寫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時,對他們的事迹進行了生動描述,使他們以獨特的方式名留青史。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吳曆《人物故事圖》冊之《易水送别圖》

畫家在創作時選取易水送别的場景,易水畔寒煙衰草的環境更烘托了凄涼悲壯的氣氛。

《易水送别圖》是根據《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轲刺秦”的故事創作的。司馬遷對那些有任俠精神的刺客們抱有同情和敬意,專門為他們作傳。荊轲被列為戰國四大刺客之首,他感于燕國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刺殺秦王嬴政,最終死于秦國大殿。

秦國崛起後開始逐一吞并六國,先後滅亡了南韓和趙國,兵臨易水,将要攻打燕國。此時燕國主政的太子丹想要通過刺殺秦王的方式逼秦王退兵。有人向他推薦了有勇有謀的俠士荊轲。太子丹以上卿之禮對待荊轲,請求他行刺秦王。荊轲感激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知其不可而為之,答應刺殺秦王。

為了接近秦王,荊轲提出要燕國假意獻出膏腴之地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帶)求和,由荊轲攜帶督亢地圖進獻秦王,方可獲得刺殺的機會。同時,為了獲得秦王信任,荊轲建議太子丹獻上樊於期的人頭。樊於期是秦将,因得罪秦王而逃至燕國,太子丹收留了他。太子丹不忍心殺害樊於期,荊轲無奈下找到樊於期,對其曉以大義,樊於期拔劍自刎。荊轲便攜帶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的首級,踏上了前往秦國行刺的道路。太子丹及其門客都身着白衣白帽,至易水河畔為荊轲送行。同為俠義之士的音樂家高漸離攜酒與荊轲對飲,為其擊築,荊轲看着奔流的易水,慨然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荊轲與助手秦舞陽一起谒見秦王,荊轲呈上督亢的地圖,随着圖卷緩慢展開,一把淬過毒藥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轲拿起匕 首刺向秦王,可惜沒有刺中,被秦王侍衛殺死。

古人無論是詩人或畫家,這些藝術文人換了一種方式表達對時事的觀點,通過詩詞歌賦或手下妙筆,展現對刻畫筆者刻畫出的人物所寄予的情感傳遞,以便後人從中悟道、讀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且評說風雲……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吳曆】(1632年—1718年)

清代著名畫家。本名啟曆,号漁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号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為“清初六家”之一。幼學畫,稍長學琴。早年多與西人牧師、神父往來。1681年,吳曆決意随柏應理神父赴羅馬觐見教皇,原欲經澳門乘荷蘭船赴歐洲,已至澳門,卻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門約5個多月。1682年在澳門加入耶稣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并遵習俗取葡式名雅古納。常居聖保祿教堂,吟詩作畫,有《漁山袖珍冊》《白傳湓江圖卷》《秋山紅葉圖》等作品面世。此時他的繪畫,明顯有吸收西方繪畫藝術之處。同時還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門聖保祿教堂之譯音為名,其《澳門雜詠》30首,均與澳門有關,實為早期澳門重要的文學史料。1682年離澳,在江浙一帶傳教。卒于上海。

#正果書堂# #中國畫元素# #吳曆##戰國# #春秋戰國# #國畫#

大畫家吳曆用畫筆描繪戰國曆史

正果書堂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