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前程似景,官場20餘年,但就愛當“炮灰”,終成皇帝讨厭的人範仲淹到底經曆過什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任命?這還得從青年時的範仲淹說起。第一次遭貶第二次遭貶第三次遭貶

作者:風雪西樓夜
他前程似景,官場20餘年,但就愛當“炮灰”,終成皇帝讨厭的人範仲淹到底經曆過什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任命?這還得從青年時的範仲淹說起。第一次遭貶第二次遭貶第三次遭貶

範仲淹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曾由範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敗局已定,改革已走到了尾聲,宰相章得象拿了一份奏折給宋仁宗,是範仲淹的辭官請辭。而此時的範仲淹也早在幾個月前離開了京城,到地方上任去了,這次之是以請辭,是聽聞許多改革派官員被貶,朝中又起朋黨之論,讓身在外地的範仲淹心灰意冷,就上表了這個辭官的請求。

宋仁宗接到請辭表,很是為難。如果不批,恐怕保守派官員不答應;如果批了,又怕傷了範仲淹的心。更何況,這次改革是皇帝自己把範仲淹推到了前台,如今罵聲一片,卻讓範仲淹去背這個黑鍋,宋仁宗也心中有愧。

宋仁宗左右為難,就問宰相章得象的意見。章得象是個官場老滑頭,深知皇帝的心思;他雖從未公開反對新政,但骨子裡是個保守派,對事情從不輕易表态,一旦表态,就必然是緻人于死地的狠招。于是,章得象就對宋仁宗說:“範仲淹向來喜歡虛名,這次辭官,如果陛下立刻答應了,就有傷陛下的聖德,不妨先下诏挽留一下;如果範仲淹上表謝恩,不再辭官,那就可以正式罷免範仲淹了。”章得象的潛台詞就是:隻要範仲淹謝恩,不再請辭,說明他這次請辭并非真心,而是利用皇帝的仁慈。一個利用皇帝的人,說明不是忠君之人,即使再罷免他,天下人也不會說什麼。

章得象不虧是官場老人精,話語隻要包裝得好,讒言也可以變成忠言。宋仁宗聽從了章得象的建議,就下诏挽留了。範仲淹本就無心辭官,看到皇帝挽留,萬分感動,還以為皇帝像之前一樣信任他,即刻上表謝恩,沒再提辭官的請求。對宋仁宗來說,範仲淹的表現不幸被章得象言中,内心失望至極。

範仲淹是天之驕子,一直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理念,得到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敬佩,可是,到了晚年,完美人格卻被章得象在皇帝面前“侮辱”了一下。章得象的詭計之是以能得逞,根本原因還是晚年的範仲淹開始明白人生了,這可以從他離開京城前往陝西之前,拜訪退休的老宰相呂夷簡的一番談話看出來。呂夷簡問:“不知範公此次為何要這麼急着離開京城?”範仲淹沉默許久,說:“此次出京,是想要處理好西線軍務。”呂夷簡卻搖搖頭,說:“不對,要想處理西線軍務,在陝西怎麼比得上在朝廷呢?”範仲淹一愣,自己明明是改革失利,想離開朝廷這個是非之地,卻還不說實話,但呂夷簡卻能一眼看穿,不禁對呂夷簡萬分敬佩。

要知道,在以前,呂夷簡是非常忌憚範仲淹,範仲淹也很敵視呂夷簡。但是,此時的範仲淹,已經到宰臣行列中走了一圈,卻碰了個灰頭土臉,感悟已經和當年完全不同,對當初自己多次抨擊呂夷簡,内心已有悔意。

世人一直以為,範仲淹是改革失敗,才徹底活明白的,這話也對,但也不全對。因為,“慶曆新政”前夕,範仲淹還在西北指揮對西夏的作戰,幹得是風生水起,壓根兒就沒想着回朝廷。當時範仲淹已經55歲了,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步入老年了,當慶曆三年四月,宋仁宗任命範仲淹為樞密使(相當于軍委主席)時,範仲淹是連上五道奏章推辭。三個月之後,宋仁宗再次下诏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範仲淹再次推辭,理由是“執政豈可由谏官而得乎”。

<h1 class="pgc-h-arrow-right">範仲淹到底經曆過什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任命?這還得從青年時的範仲淹說起。</h1>

範仲淹27歲考中進士,出任泰州西溪鎮監鹽稅。西溪靠海,堤壩常年失修,百姓經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眼看百姓受苦,範仲淹不顧越權之嫌,向上司進言,請求修複堤壩。當時的轉運副使張綸對憂國憂民的範仲淹很欣賞,就同意了範仲淹的請求,而範仲淹也由于張綸的舉薦升任興化縣知縣,全權負責修堤事宜。

但是,在修建堤壩的過程中,由于惡劣天氣的影響,堤壩被暴風雨和海浪摧毀,無數百姓死亡,而範仲淹也是以被關押起來,等候處理。但是,範仲淹并沒有為自己的安危擔心,反而在獄中給張綸寫信,陳訴修築堤壩的好處,眼前僅是一時之困難,若能修好堤壩,則成百年之功。張綸被範仲淹感動了,在欽差面前力保範仲淹,請求讓範仲淹再次阻止修建堤壩。範仲淹無罪釋放,繼續負責修建堤壩的事情,不巧的是,範仲淹母親去世,他隻能辭職回家丁憂三年。不過,張綸還是繼續修好了堤壩,百姓為感謝張綸,為張綸修築祠堂,而張綸卻告訴百姓,範仲淹才是他們最值得感謝之人。可以說,範仲淹第一次亮相,就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他前程似景,官場20餘年,但就愛當“炮灰”,終成皇帝讨厭的人範仲淹到底經曆過什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任命?這還得從青年時的範仲淹說起。第一次遭貶第二次遭貶第三次遭貶

範仲淹赈災圖

在古代,不少官員把守孝當成一件苦差事,三年不得出仕,會錯過很多機會。一些人名為守孝,實則上蹿下跳聯絡各級官員,為複出鋪路;範仲淹守孝,是真的守孝,完全是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幸運的是,範仲淹遇到了一個人,即前樞密副使、刑部侍郎晏殊。晏殊因與劉太後政見不合,被貶應天府,他就在應天府辦學校,大興儒學。聽聞在家守孝的範仲淹很有學問,晏殊就親自登門拜訪,邀請範仲淹為青年儒生講學。于是,範仲淹與晏殊二人成為了知己,彼此都很欣賞對方。

兩年之後,晏殊的儒學教育辦的不錯,劉太後本不昏庸,對晏殊的才能還是很佩服的,就再次把晏殊召入朝廷了。不久,朝廷讓各個官員舉薦人才,晏殊推薦了幾個,宰相王曾看了之後,發現範仲淹不在其中,就問晏殊咋回事。而晏殊支支吾吾,尴尬地笑了笑不說話,王曾說:“身為宰輔,為國舉賢乃是頭等大事,你這份名單我先壓着不上報,你重新寫一份再交過來”。

這就奇怪了,在滿朝文武的眼裡,範仲淹算是晏殊的門生了,況且二人還彼此欣賞對方,都覺得隻要有機會,晏殊一定會推薦範仲淹的,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原因何在?

原來,範仲淹為感念晏殊的知遇之恩,為了天下蒼生,就向宋仁宗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奏章,懇請朝廷盡快改革弊政,而這卻讓晏殊害怕了。因為,晏殊年少的時候,也曾有些鋒芒,可如今官場沉浮多年,許多棱角早磨平了,為官之道,一動不如一靜。而守孝期間的範仲淹,竟然敢上萬言書,大談改革,這讓晏殊吓了一大跳。他就覺得,和範仲淹當知己,談談學問還是可以的,如果舉薦範仲淹當官,那風險太大了。要知道,宋朝舉薦官員,舉薦者是要負責到底的,如果被舉薦者出問題了,舉薦人也要受到牽連。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一次遭貶</h1>

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在一開始,晏殊才沒有舉薦範仲淹。現在宰相王曾都發話了,晏殊再不推薦範仲淹,就有嫉妒賢才的嫌疑了,也就隻好推薦了範仲淹。

于是,範仲淹被任命為秘閣校理,成為了一名館閣官員。這個官職雖然職位不高,但卻非常有前途,許多人都求之不得,隻要安分守己,幾年之後就會成為知制诰,加入皇帝秘書班子行列,未來進入宰相班子機會也非常大。

但是,範仲淹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當他聽說宋仁宗皇帝帶着文武百官在朝堂上給劉太後祝壽行大禮,覺得這個事情欠妥。他認為,如果在宮中,仁宗自然可以按照家禮,以兒子的身份拜見母親。可在朝堂之上,仁宗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可以向太後行大禮?

他前程似景,官場20餘年,但就愛當“炮灰”,終成皇帝讨厭的人範仲淹到底經曆過什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任命?這還得從青年時的範仲淹說起。第一次遭貶第二次遭貶第三次遭貶

其實,範仲淹也沒說錯,皇帝與太後,既是母子,更是君臣。畢竟,皇帝是萬歲,太後是千歲嘛。于是,範仲淹就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陳述自己的觀點。仁宗皇帝收到了奏章,對範仲淹很是感激。因為,仁宗皇帝已經20多歲了,按說太後早給還政于仁宗,可太後抓住權力不放手,這讓仁宗很無奈。雖然有範仲淹的奏章,但仁宗還是保持沉默,目的是保護範仲淹。

但是,範仲淹一看皇帝不說話,就再上一道奏章,措詞很激烈,直接批評太後貪戀權位,寵幸外戚,列舉了不少罪狀。範仲淹把奏折交上去之後,就在家中等着朝廷派人來抓捕。

其實,這時候範仲淹已經做的不錯了,皇帝也知道你的忠心,如果事情到此為止,也為自己赢得了不畏權勢的美名。但是,範仲淹偏偏一根筋,在上朝的時候,主動提起了這個事,本來呢,奏章的事一直被仁宗壓着,太後和百官并不知情,現在把事情捅出來了。仁宗皇帝為了太後的顔面,就隻好把範仲淹貶出了朝廷。也就是說,範仲淹本來有大好的前程,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了理想,又甘願再次當炮灰了。

不過,數年之後,劉太後去世,仁宗親政,就把範仲淹調回了京城。當時朝中許多官員對已故的劉太後落井下石,朝廷彌漫着對劉太後的種種非議,誰敢為太後說好話,就會被當成太後的餘黨遭到攻擊。而範仲淹卻勸仁宗皇帝,說劉太後生前,雖然有種種不好,但有養育、保護陛下的大恩,太後已故去,應該忘記小的過錯而成全母子之間的大德。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二次遭貶</h1>

仁宗皇帝聽了之後,是百感交集,想起了劉太後種種的好,于是下令嚴禁诽謗劉太後,而對範仲淹,更是尊重和欣賞,如果不出意外,範仲淹升遷指日可待。可是,沒過多久,範仲淹又親手毀掉了自己的良好形象,變成了一個讓朝廷宰相,讓仁宗皇帝讨厭的人。

事情是這麼一回事,仁宗自從親政之後,沒有了太後的管束,就寵信兩個妃子。而仁宗的原配郭皇後吃醋了,在與兩個妃嫔争執過程中,不小心用指甲劃傷了仁宗的脖子。

仁宗就有意廢後,安排宰相呂夷簡負責這個事情,但是,廢後遭到了百官的反對。尤其是範仲淹,覺得大宋立國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廢後一事。就寫了封奏折,批評仁宗為人子孫,卻不能遵守祖宗禮法,廢皇後就是不孝。結果,這事情就把仁宗和呂夷簡給得罪了。

宋仁宗下了一紙诏書,立即将範仲淹趕出了京城,到地方當官去了。本來,按照朝廷的規矩,外放官員一般都要向皇帝辭行,而皇帝或多或少也會說一些鼓勵的話,可這次,範仲淹被貶,是即刻出京,不得停留。這說明,在廢後這件事上,範仲淹變成皇帝讨厭的人了。

他前程似景,官場20餘年,但就愛當“炮灰”,終成皇帝讨厭的人範仲淹到底經曆過什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任命?這還得從青年時的範仲淹說起。第一次遭貶第二次遭貶第三次遭貶

當然,範仲淹這次被貶,并不意味着仕途結束。後來因在地方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了朝廷。但是,剛回到京城,宮中就傳來廢後郭氏的死訊。原來,郭皇後被廢之後,仁宗心中也有愧疚,就去冷宮見了一下郭氏,表示,不日将迎她回宮。但是,随行的宦官閻文應則吓壞了,因為之前與呂夷簡一起陷害過郭氏,一旦郭氏複位,自己一個小小的宦官,就沒好日子過了。于是,宦官閻文應就買通了禦醫,毒死了郭氏。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三次遭貶</h1>

範仲淹聽說了這個事情之後,就和宰相呂夷簡鬧起來了,覺得廢後郭氏之死,呂夷簡也有責任。按說呢,毒殺郭氏,呂夷簡并未參與,也怪不上人家。但範仲淹嫉惡如仇,就死死咬住呂夷簡不放。最後,仁宗無奈,就把範仲淹調到開封府當府尹去了。

還别說,不到一個月,範仲淹就把開封府治理的有模有樣,赢得朝廷上下一片喝彩。不過,範仲淹又開始對朝政指手畫腳了,本來作為地方官,朝堂的事與他無關,但他偏不。

當時,仁宗皇帝有意遷都洛陽,得到了宰相呂夷簡的支援,但是,當範仲淹知道這事之後,覺得遷都不可行,又再次與呂夷簡鬥起來了,雙方你來我往,幾天時間朝廷上下亂成一鍋粥了。

最後,仁宗綜合衡量了一下,覺得呂夷簡雖然有不少小毛病,可在宰相之位上還是稱職的,而且對自己極為忠誠。當呂夷簡和範仲淹各有缺失,難以共存的時候,仁宗最終還是選擇了呂夷簡,放棄了範仲淹,将其貶到饒州出任小小的知州。

他前程似景,官場20餘年,但就愛當“炮灰”,終成皇帝讨厭的人範仲淹到底經曆過什麼?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任命?這還得從青年時的範仲淹說起。第一次遭貶第二次遭貶第三次遭貶

數年之後,呂夷簡也因排擠宰相王曾一事,被仁宗罷免了宰相職位,也到地方去了。不過,一年之後,呂夷簡又再度被召回朝廷,官複原職,經曆了一番波折,呂夷簡也對範仲淹的人品有了更多的了解。當西夏叛亂,邊境動亂之際,呂夷簡力薦範仲淹負責西北戰事。從這以後,範仲淹就在西北建功立業,為抵禦西夏做出了不俗的成績。一直到他被召回朝廷推行“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後,範仲淹才徹底離開了權力中心,再也沒有被召回朝廷。

其實,幾度被貶,一直到負責西夏戰事,範仲淹的個人心境早就變了,特别是貶往饒州之時,由于環境太差,以緻于妻子病逝,而自己也身患肺炎,種種的不幸,對範仲淹的打擊很大,使得他對事情的看法也早就變了。

是以,當仁宗多次召喚範仲淹之時,範仲淹卻多次推辭,範仲淹不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換作以前,如果得到仁宗的诏令,能跻身宰臣行列,會立刻答應的。不過,經曆了20餘年的官場浮沉,此時的範仲淹已經成熟了許多,也活明白了不再是那個勇往直前,為了理想不顧一切也要當炮灰的沖動青年了。

而後來範仲淹之是以答應主導改革,是因為滿朝上下改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仁宗皇帝又拿出足夠的誠意,開“天章閣”,盡情直抒己見,範仲淹才答應參與改革。

而範仲淹的改革,也是在朝廷的催促之下,倉促進行的,很多細節并沒有完善,推行起來遭到了很大阻力,這也讓範仲淹心力交瘁,特别是朋黨論,讓仁宗對他産生了猜忌,這進一步使得範仲淹在以後的行事方面,沒有之前那種鋒芒,變得小心翼翼了。

是以,當範仲淹聽說許多改革派官員遭貶,自己也主動上了一份請辭的奏章,不得不說,範仲淹也有試探仁宗的意思,看自己在皇帝心中是否還有份量;但是,這一次的試探,卻被宰相章得象給坑了。而對于仁宗來說,範仲淹正直的品行,讓皇帝本人很是敬佩,現在範仲淹假意辭職,讓仁宗覺得他已經不是原來認識的那個範仲淹了,不由得心生失望,也就難免對範仲淹生有厭惡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