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伏爾泰的世紀裡,“精神王子”為什麼會成為“兩足禽獸”的惡夢?

作者:曆史楓言

二胎政策沒有開放前,有人認為孩子中,老二比老大聰明,老三比老二聰明,最小的比誰都聰明,如不放開二胎,國民智商會漸漸下降。這個理論是否科學暫且不論,但今天要說的伏爾泰的确是家中五個孩子中最小的那個孩子,也是最聰明的那個。

<h3 class="pgc-h-arrow-right">01“精神王子”</h3>

伏爾泰的父母,雖然不是巴黎顯貴,但也是很富裕的人家,他家裡兄弟姐妹五個,最後夭折了兩個。伏爾泰出生于1694年,也就是17世紀末。他性格桀骜不馴,比較冷漠固執,他喜歡探究事物的真理并對不同的事物加以差別。伏爾泰長了一雙敏銳的眼睛,似乎能洞察人的弱點并加以利用,并且很難妥協。他的一生好鬥、狂熱,最後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走向成功。

伏爾泰的世紀裡,“精神王子”為什麼會成為“兩足禽獸”的惡夢?

伏爾泰

伏爾泰生長在十八世紀,這一時期的法國,啟蒙運動已經深入到社會各方面,十八世紀中期,正是啟蒙運動的高潮時期,伏爾泰的成功,也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了。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代為自由和平等作戰的人們,人們稱他為“精神王子”。

<h3 class="pgc-h-arrow-right"> 02“兩足禽獸”的由來</h3>

十八世紀的法國,經濟快速發展,資産階級快速崛起,但在政治上卻沒有地位。法國社會等級森嚴,像伏爾泰這樣的中産家庭,也屬于被剝削被統治的階級。是以,伏爾泰對政治上的不平等深為不滿。他認為自由與平等是人生來就享有的權利,這種權利是上天給的,即“天賦人權”,他認為自由和平等隻受法律的支配,不受教會的支配,政府是保護人們權利的機構,不是剝奪人們權利的機關。

伏爾泰的世紀裡,“精神王子”為什麼會成為“兩足禽獸”的惡夢?

法國等級制度

當時的法國受羅馬天主教會的控制,連國王的任免也由天主教會控制,天主教會是法國最大的地主,并控制着國家的稅收。當時的天主教會正在借上帝的名義無休止的盤剝農民和資産階級的收入,以供他們奢侈腐化的生活,他們還利用宗教信仰讓人覺得這一切都是合理的。

羅馬教會規定天主教的教士不能結婚,實行禁欲主義,文藝複興運動就對此做了批判。不過,伏爾泰本人覺得宗教的禁欲主義對社會的安定是有幫助的,讓他不滿的是:教會宣傳禁欲,自己卻暗渡陳倉。典型的就是小說《巴黎聖母院》裡的副主教克羅德,他道貌岸然又虛僞,因為得不到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進而迫害死了她。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羅馬教會提出的很多道德理論,果真是用來束縛别人的。于是,毒舌的伏大詩人給了羅馬教會“兩足禽獸”的稱呼。

伏爾泰的世紀裡,“精神王子”為什麼會成為“兩足禽獸”的惡夢?

《巴黎聖母院》劇照

<h3 class="pgc-h-arrow-right">03《巴黎聖母院》的世紀:自由、平等是“天賦人權”。</h3>

封建統治者與羅馬教會早在十一世紀以前便達成了利益共識,但他們之間其實也有權利的争奪。不過,他們在盤剝資産階級和農民階級方面的做法是一緻的。

封建統治者與羅馬教會騎在農民和資産階級頭上的行為,讓伏爾泰深惡痛絕。于是,在法科學校經常曠課的他,開始了為捍衛真理而寫諷刺詩的生活,他想“對抗一切”,用思想來抨擊社會的醜惡和不平等。從此,羅馬教會的惡夢開始了。

伏爾泰曾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

但很不幸,他的笑容并沒有戰勝一切,就像他對羅馬教會深惡痛絕一樣,羅馬教會也對他的思想深惡痛絕。他很快就因寫詩諷刺當政者被流放了,有的人因為禍從口出,從此關緊了嘴巴或不談政治,是以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碌碌無為,但伏爾泰卻越挫越勇,似乎對諷刺上了瘾。

伏爾泰的世紀裡,“精神王子”為什麼會成為“兩足禽獸”的惡夢?

法國等級制度下的生活漫畫

1717年伏爾泰的諷刺瘾又犯了,這次寫詩諷刺的是宮廷腐化的生活,這一次他被捕了,并被關進了國中曆史書提到過的巴士底獄,在大牢裡住了11個月。巴士底獄是羅馬教會和封建統治者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地方,同時,也是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征。是以,後來巴黎人民起義的第一站就是攻占巴士底獄,因為這裡關押着的人是指點江山的人物。他們出幾部書,就能讓一個國家的人民思想和行為混亂。

有的人,分明沒有人關押他們,但他們偏偏用迂腐的道德理念為自己設定一座無形的監獄;但有的人,即便身陷囹圄,也沒有人能關住他自由的心。伏爾泰身陷囹圄,卻沒有閑着,他在被關押期間寫了他的第一部劇本:《俄狄浦斯王》,他在獄中寫劇本時,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影響十八世紀的筆名:伏爾泰!

伏爾泰的世紀裡,“精神王子”為什麼會成為“兩足禽獸”的惡夢?

話劇:俄狄浦斯王

1726年,伏爾泰第二次身陷巴士底獄,關了一年後,伏爾泰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

流亡期間,伏爾泰寫下衆多著作,體裁涉及史詩、悲劇、曆史、哲學等等。如《凱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蕩的兒子》。伏爾泰後來在凡爾納定居并全心創作,“精神王子”用他的思想抨擊天主教會的宗教迫害,揭露封建專制政府草菅人命的罪行;歌頌理性和民主政治,成為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後世人給予伏爾泰最高的評價是: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1778年,伏爾泰以84歲的高齡,回到闊别29年的故鄉。此時的巴黎,各種沖突正一觸即發,法國大革命即将來臨,巴黎人民對這個“歐洲的良心”給予熱情的歡迎。

伏爾泰去世11年後,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曾兩度關押過伏爾泰的巴士底獄,雖然當時這個監獄裡隻有七名政治犯,但它标志着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開始了。起義者高舉平等、自由的旗幟,經過慘烈的鬥争,最終實作了伏爾泰民主政治的主張,經過法國大革命,羅馬天主教會被置于王權之下,資産階級掌權後,羅馬天主教會成為被統治階級,天主教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支配人們的思想和政治。

伏爾泰的世紀裡,“精神王子”為什麼會成為“兩足禽獸”的惡夢?

法國大革命

美國在新冠病毒發生後,為追求自由而拒絕隔離,他們高呼:沒有自由的隔離等同于監禁。說明自由是多麼美好的東西,當然,維護自由,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伏爾泰和他的國家,都曾為自由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其實,在自由的同時,自律更難能可貴。心若自由了,何來監獄?

參考文獻:

1.伏爾泰履歷  .名人履歷[引用日期2016-12-31]

2. 伏爾泰的名言   .伏爾泰的名言 [引用日期2013-11-13]

文:陳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