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報劉一丈書》作者:中原才子—宗臣一 少年奇才二 仕途坎坷三 抗倭英雄四 英年早逝五 文壇大家

作者:超凡博弈

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一字方城,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嘉靖七子”(又名“後七子”)之一,被譽為“中原才子”。江蘇興化人。《明史》卷287有傳。

《報劉一丈書》作者:中原才子—宗臣一 少年奇才二 仕途坎坷三 抗倭英雄四 英年早逝五 文壇大家

嘉靖四年(1525),宗臣出生于興化西門外一個書香世家。其父宗周,字維翰,又字理庵,與同鄉李春芳為同科舉人,官至四川馬湖知府。其人剛正廉直,學問淵博。于知府任上乞歸,築百花洲,讀著其上。其著《就正錄禮記會要》被《四庫》提要存目,另有《藝苑撷華》、《中說》、《文訓》傳世,被合邑所推重,曾于學宮門右立“宗公諱周楷範碑”以垂範士子。

宗臣傳承家學,負父風。方志記其“生而穎異,目閃閃有光。稍長,日記數千言。應縣試,令奇其文”。

宗臣16歲入縣學,即露頭角。“每試辄第一”。21歲與同窗學友陸西星(封神演義作者)以文章志行相颉颃,被時人稱為奇才。25歲得中舉人,26歲成庚戌科進士。這一年,他的《宗子相集》已內建12卷,付梓問世。

宗臣中進士後,被授刑部主事,旋調吏部考功司。宗臣少年得志,意氣昂揚,與在京為官的一批年輕才子被時人所看重。他們中如李攀龍(1514~1570)、王世貞(1526~1590)都是新科進士,在京任職,文學上都已有一定成就,且文學主張相近,是以,他們同氣相求,聚內建社。起先,以年齡較長的謝榛(1495-1575)為首,聚集梁有譽、吳國倫合計七人結成詩社,主張“過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呻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良精華”,倡導“詩必盛唐”,一時京中轟動,稱為“七子”。其後,李攀龍,王世貞異軍突起,由詩及文,又提出“文必秦漢”的文學主張,并與謝榛展開論戰,排斥了謝榛的盟主地位,與之分道揚镳。李春芳在《贻安堂集》中曾解釋說:"宗臣與李攀龍等結社燕中,号七子。後與謝榛絕交,梁有譽病南海,述稱五子”。其後文學家陸西星在一首懷念宗臣的古體詩中,劈頭就說“中原有五子,吾友處其一”,就源于此。

約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宗臣因病請假歸裡。離京時,李攀龍、王世貞與之折柳惜别,著詩相贈,展現了他們之間不尋常的情誼。李攀龍《送子相歸廣陵》雲:

廣陵秋色雨中開,馬系青楓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驚濤一片雪山來。

宗臣回歸興化,養病于百花洲上,日以著讀吟詠為賞心樂事。漸安,又于洲上築芙蕖館,使百花洲成一邑之名勝。

明中葉以來,興化私人園林漸興,最初為李春芳所築之延青閣,繼起即宗周百花洲,其後方壺島、曼園(柳園)、棗園、解家園、文園、漪園、壘園遍布城郊,與邑中青磚黛瓦、小橋流水構成江南春色。宗臣養疴間,陸西星、韓貞、王世以及歸裡省親的李春芳都曾往洲上探視,并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句。

《報劉一丈書》作者:中原才子—宗臣一 少年奇才二 仕途坎坷三 抗倭英雄四 英年早逝五 文壇大家

嘉靖卅三年(1554),30歲的宗臣病愈回京,被調史部文選司,升任稽勳員外郎。

當時國是混亂。嘉靖帝一味信道,長期退居西苑,著羽衣金冠與方士煉丹拜忏,不理朝政。奸相嚴嵩引領宰輔,以嚴世蕃、趙文華控制朝野,吞軍饷、廢邊守,引起北方鞑靼和東南倭寇犯邊加劇,又十分陰狠,朝臣凡敢于指斥者皆遭其陷害。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即因忤逆嚴嵩而被殺害,其後王世貞曾作長詩《太保歌》哀父冤屈、斥嚴罪行。

嘉靖卅四年(1555),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冒死彈劾嚴嵩父子十大罪狀,被嚴嵩矯旨下獄嚴勘,秋後棄市處斬。宗臣聞之大為悲憤,痛不欲生。行刑日,率同舍郎王世貞等人直赴西市,解袍複屍,撰文哭祭,京中士民無不為之動容。

嚴嵩聞之大怒,苦于找不出能置宗臣于死地的理由來,于是将宗臣貶出京都,送到邊患正熾的福建去,當一名閑即官一布政使參議。

《報劉一丈書》作者:中原才子—宗臣一 少年奇才二 仕途坎坷三 抗倭英雄四 英年早逝五 文壇大家

嘉靖三十七年(1558)、《新镌宗先生子相文集》12卷雲處刻本問世。同年夏,倭寇陷閩,福建巡撫阮鹗因抗倭不力被治。三司共議福州城守,分宗臣監守西門。

宗臣撰成《海防二三策》傳示閩中,且親犯矢石,畫無遺策,成為福建抗倭鬥争的中堅。

宗臣率兵把守福州西門時,六門堅閉,城外數萬人呼求城,衆官怆促不敢決斷,宗臣果斷決策,打開城門,放民入内,且規定“壯夫不肩薪谷不得入”,于是城中薪谷山積,城上守軍威武雄壯。倭寇攻至,城上火炮齊鳴,以至“賊相誡,不敢犯”。

倭攻福州不利,轉掠興化(今福建莆田)。宗臣隻率所部2000人馬與巡撫兵相約攻敵後方,斬獲殆盡,擊沉倭艦數十艘,使倭首尾受敵,興化轉安。

八月,倭寇自廣西襲泰甯。宗臣運籌幄帏,檄兵合剿,以歸化兵截其西,邵武兵防其北,将樂兵阻其東,永安兵遏其南。圍成,宗臣另率數百精騎奔襲歸化白蓮村,又以兵200馳紫雲台,以圖殲敵于歸化。倭寇聞宗臣兵至,大駭,張荒逃竄。宗臣調兵追擊,敵宵遁,潰不成軍。抗倭一役,充分展現了宗臣的軍事策劃指揮才能,且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兼的抗民族英雄。

倭亂平後,宗臣因功晉級,升任為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

《報劉一丈書》作者:中原才子—宗臣一 少年奇才二 仕途坎坷三 抗倭英雄四 英年早逝五 文壇大家

嘉靖卅九年(1560),《宗子相集》15卷粉粉刊行,出現了林、黃刻本、就正商刻本。就在這一年,“中原才子”宗臣因積勞成疾,病體垂危。

是秋,宗臣作《絕筆三首》,擲筆仙逝。詩雲:

長嘯一聲歸去來,玉龍高駕彩雲回。獨留明月詩幹首,萬古寒光燭上台。

一谪人間四九年,青山萬裡隔蒼煙。于今更返華陽洞,千樹桃花待舉鞭。

四海相逢盡卧龍,清江夜夜采芙蓉。我今先跨睛虹去,遲爾崆峒第一峰。

宗臣去世,年僅36歲,噩耗傳來,福建、興化無不痛惜,兩地皆将宗臣祀入鄉賢祠。宗臣靈柩歸葬興化百花洲,墓于芙蕖館西側,墓後築專祠祀之。生前好友、文學家、南刑部尚書王世貞撰墓志銘。後曆代名人到此都留吟詠。

為了懷念和昭彰這位奇才,于興化學宮外儒學街西側豎起了“中原才子”牌坊,至今石柱仍存,又制匾懸于邑中四牌樓上。

《報劉一丈書》作者:中原才子—宗臣一 少年奇才二 仕途坎坷三 抗倭英雄四 英年早逝五 文壇大家

宗臣所著《宗子相先生集》後彙至25卷,入《四庫全書》,今藏中科院,北京、南京、上海、台北各大圖書館。近代學者錢基博在《中國文學史》中對宗臣的著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無論其詩其文都不同于李攀龍等人一味複古摹拟,“無複摹秦仿漢之習”,其“詩才秀爽,與王世貞)李(攀龍)同聲氣而不同格調”,“跌宕俊逸,頗能取法太白”,“天才婉秀,吐屬風流”。其《宗子相集》“文筆疏爽”,尤其被選入《古文觀止》的《報劉一丈書》,“淋漓噴薄”,“而感慨中出恢詭,乃極似太史公《遊俠列傳序》、楊恽《報孫會宗書》”,其文“纡徐委備,雅健有度,絕無叫嚣矜張之态,斯則(李)攀龍所不如者也”。

宗臣的《報劉一丈書》在解放後一直為高中國文教材,至今仍有警世之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