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曲尾藓亞綱—曲尾藓目1.蝦藓科2.曲尾藓科3.牛毛藓科4.樹生藓科5.鳳尾藓科6.白發藓科7.刺藓科8.光藓科(1)形态特征(2)生物特性(3)生長環境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曲尾藓亞綱—曲尾藓目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藓類植物門

藓綱

曲尾藓亞綱

曲尾藓目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曲尾藓亞綱—曲尾藓目1.蝦藓科2.曲尾藓科3.牛毛藓科4.樹生藓科5.鳳尾藓科6.白發藓科7.刺藓科8.光藓科(1)形态特征(2)生物特性(3)生長環境

曲尾藓目(學名:dicranales)為藓綱曲尾藓亞綱的一目植物。

下屬科:

蝦藓科(bryoxiphiaceae)

曲尾藓科(dicranaceae)

牛毛藓科(ditrichaceae)

樹生藓科(erpodiaceae)

鳳尾藓科(fissidentaceae)

白發藓科(leucobryaceae)

刺藓科(rhachitheciaceae)

光藓科(schistostegaceae)

蝦藓科見于高山石隙或倒懸于石壁上,由于其頂部的苞葉形成長芒狀,形似蝦須而得名。

蝦藓是藓綱蝦藓科的一種植物,主要生長在高山石隙或倒懸于石壁上。

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長白山、陝西秦嶺、安徽黃山、四川雅安有分布。國外見于北美、冰島及亞洲東北部。

曲尾藓科,植物體多數成大片叢生,稀散生,黃綠色、綠色、棕綠色,為土生、石生、沼生或腐木生藓類。莖多具中軸,單一或二歧分枝,全株或基部具假根,密被多列葉片。葉基部多為半鞘狀,向上成長披針形,常具細長葉尖,葉邊全緣或有鋸齒,平展或内曲;中肋長達葉尖或突出;葉基部細胞短矩形或狹長方形,上部細胞較短,呈方形、圓形、長圓形、菱形或狹長方形,平滑或具疣,角部常分化成大形無色或褐色細胞。雌雄同株或異株。生殖苞頂生,具線形配絲;雄器苞多呈芽胞狀。蒴柄長,直立,鵝頸狀彎曲或不規則彎曲,平滑。孢蒴多傾立,對稱或不對稱,多為柱形或卵形;齒片16,基部常有較高的基膜,2—3裂達中部以下,通常齒片内面具加厚的梯形橫隔,外面具縱的或斜的條紋,少數種類具狹長線形齒片,亦有齒片外部平滑的;蒴蓋先端常具斜的長喙狀尖頭;蒴帽兜形,平滑。

牛毛藓科,植物體直立,小形,疏或密叢生,土生或石生。莖單一或分枝,基部具假根,多具中軸。葉二列或多列密生莖上,多為披針形,先端漸尖或具毛尖,稀基部鞘狀;中肋粗壯,終止于葉尖或突出,多數具主細胞及副細胞,厚壁細胞背部多于腹部;葉細胞小,平滑,方形、短方形、長方形到線形,角細胞不分化。雌雄同株或異株。生殖苞頂生,具線形配絲。苞葉與莖葉同形,僅較大,具長毛尖。蒴柄直立,僅少數彎曲。孢蒴有時隐沒于苞葉之中或突出,近于球形,一般多具長蒴柄而伸出,呈短圓柱形,直立,傾立或略彎曲,對稱或不對稱,少數孢蒴具肋狀突起;齒片16條,2裂至基部或不完全2裂,具縱條紋或疣,稀平滑;蒴蓋圓錐形或具長喙狀尖頭;蒴帽兜形。

大學全世界約19屬,主要産南北溫帶。中國有11屬,雲南有11屬,21種,1變種。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曲尾藓亞綱—曲尾藓目1.蝦藓科2.曲尾藓科3.牛毛藓科4.樹生藓科5.鳳尾藓科6.白發藓科7.刺藓科8.光藓科(1)形态特征(2)生物特性(3)生長環境

樹生藓屬(學名:erpodium card.)是藓綱、樹生藓科中的一個屬。植物體一般纖細,緊貼樹上。莖匍匐,常扁平。莖葉與枝葉相似,葉片卵形、橢圓形或稍長,一般不對稱,雌雄同株。雌苞着生短枝頂端。

植物體一般纖細,黃綠色、綠色、暗綠色至褐色,緊貼樹上。莖匍匐,不規則至近于羽狀分枝,常扁平。莖葉與枝葉相似,幹時覆瓦狀排列,濕時伸展。葉片卵形、橢圓形或稍長,一般不對稱,先端圓鈍或具尖;少數種類具明顯背、腹葉分化。葉中上部細胞近于短方形、六邊形、菱形或卵形,平滑或具疣;基部邊緣細胞稍小或略寬、長。有時背葉長舌形或狹卵狀,常具尖。雌雄同株。雌苞着生短枝頂端。雌苞葉卵形或橢圓形,具鈍尖或銳尖。蒴柄短或稍長。孢蒴卵形或圓柱形,常略高出苞葉。蒴齒常退失。蒴帽兜形或鐘狀,有時具縱褶,多罩覆孢蒴的上部。孢子球形,表面具細疣。

下屬有16種,主要分布于美洲和亞洲熱帶地區。中國有1種。

鳳尾藓屬,鳳尾藓科代表屬。

植物體具典型兩列扁平形排列的葉片,色澤翠綠或暗綠色,高約0.5~10厘米。葉卵披針形或闊刀形,具背翅及前翅,抱莖;蒴柄細弱。孢蒴卵形或長橢圓形。蒴齒單層,齒片16個,2瓣狀深裂,紅棕色,具粗條紋及密橫脊。蒴蓋圓錐形,喙細長。蒴帽兜形。

鳳尾藓屬中的植物按其體形大小、莖中軸與葉邊分化與否,以及葉細胞形式等特征,可将鳳尾藓屬分為亞屬或組。生态習性多着生溫熱地區陰暗滴水岩壁、溪邊流水石面、洞穴、土壁及樹幹基部。

鳳尾藓屬植物的化石,已在1.1萬年前美國緬因州的地層中發現。

本屬約900種,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國有50餘種。其植物體和蒴齒形式為藓類植物中較原始的類型。

白發藓科,柔軟,灰白帶綠色,密集叢生,高2-5厘米。

植物體淡綠色或亮白色,稀疏或緊密墊狀叢生。莖直立或鐮刀狀彎曲,單一或多分枝。葉多列,肥厚之中肋寬闊,幾占葉片的全部,或具中央厚壁細胞束,由2—10層大型而具圓形壁孔的無色細胞和1—3行小形綠色細胞所組成;葉細胞單層,無色透明,基部多行,向上逐漸減少,以至消失,成為異于其他藓類葉片結構的顯著特征。雌雄異株或假雌雄同株。蒴柄單生,直立;孢蒴直立,無疣狀突起;環帶不分化;蒴齒通常16(除八齒藓屬蒴齒8片外),披針形,不分裂或2裂至中部,背面有縱條紋或密疣,有時具高出的橫脊;蒴蓋圓錐形,先端具長喙狀尖頭;蒴帽多兜形。孢子小。

中國白發藓科共計4屬,11種,雲南省有3屬,9種和1變種。

刺藓屬(學名:rhachithecium broth. ex le jolis)是刺藓科中的一個屬。

體形纖小,稀疏群生的樹生藓類。莖無中軸,短小,直立,單一或少有分枝,基部有假根。葉幹時緊貼莖上,濕時傾立,基部卵形或長卵形,上部劍頭形,鈍端,有小尖,尖部内曲;葉邊平直,全緣;中肋強,不及葉尖消失。葉細胞疏松,薄壁,圓方形或六邊形,平滑,邊緣細胞較小,基部細胞長方形,無色透明。雌雄同株。雌苞葉較長大,有高鞘部,上部短披針形,鈍端,有短尖;中肋不及葉尖。蒴柄稍高出于雌苞葉,略彎曲,幹時旋扭,平滑。孢蒴直立,卵形,蒴口小,台部略粗,有8條縱脊,台部有氣孔。環帶闊,自然散落。蒴齒單層,齒片16,兩兩并列,闊披針形,平滑,有橫脊。蒴蓋圓錐形,有短斜喙。蒴帽闊兜形,罩覆蒴壺上部,尖部粗糙,基部有時具裂瓣,易脫落。孢子大形。

6種,分布溫暖地區。中國有1種。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曲尾藓亞綱—曲尾藓目1.蝦藓科2.曲尾藓科3.牛毛藓科4.樹生藓科5.鳳尾藓科6.白發藓科7.刺藓科8.光藓科(1)形态特征(2)生物特性(3)生長環境

光藓是藓綱光藓科光藓屬的唯一種,并由此建立了光藓科。

在形态上,光藓具有獨特長存的原絲體,對光線有折光性。葉2列,基部長下延而在基部互相融合呈蕨類葉片狀;葉細胞長菱形,薄壁,内含多個葉綠體。孢蒴小球狀,無蒴齒。

植物體細小,綠色,扁平,習生于陰暗處的藓叢。假根發育良好,常存,在黑暗處發出亮綠色熒光。主莖單一,直立,不分枝。生殖枝細長,下部裸露,上部具小葉。葉扁平對生,向外伸展,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兩側略不對稱,先端尖銳,基部下延;無中肋;葉邊平直,全緣。葉細胞長菱形至菱形,平滑,薄壁,具略分化的邊緣。生殖枝葉4-5列聚生于頂端,小于莖葉,披針形。雌雄異株,雌株和雄株共生于同一假根上。蒴柄細長,略扭曲。孢蒴小,卵形或近球形,直立,對稱,表面平滑。環帶缺失。無蒴齒。蒴帽小,兜形。孢子小,球形,表面平滑。

光藓是一種頂端帶有亞球形反射細胞的小型植物。這種細胞會發出金黃色或綠色的怪異光芒。在日本,許多書籍、電視節目、報紙和雜志文章中都提到過這種植物,甚至戲劇中也有!日本北海道附近還有座

專門紀念這種植物的國家紀念碑,它們長在附近的一個小洞穴中。

單屬科,全世界僅一種。多生長在陰暗濕潤的洞穴,能發出亮綠色的熒光。習生于陰暗處的藓叢,其着生生境主要為山地洞穴,也見于岩縫和倒木根上。

分布于日本的本州以北地區、歐洲和北美,在中國長白山有發現。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