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作者:追趕小天才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這棟青瓦灰牆的百年建築,原為清朝末年财政學堂的大講堂,1932年改建成為北平大學法學院圖書館。2011年,它有了新的名字——新華社曆史陳列館。

本周六(11月6日)晚21:25中國教育電視台一頻道為您傾情奉獻獻禮新華社成立90周年特别節目《烽火中的新華社》,新華社記者張揚帶您重溫新華社90年艱辛又輝煌的曆程,聆聽一代代新華人的記憶與夢想。

視訊加載中...

↑點選觀看先導片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曆經九十年風雨,新華通訊社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性通訊社。要追尋她的曆史,就要走進這座位于北京宣武門附近的新華社大院。這棟建築一看就“不一般”,聽張揚講講它的往事吧!

“一部半電台” 一段新聞史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在陳列館裡,珍藏着一部功率15瓦的收報機。打開這個外表普通的木箱子,可以看到黑色金屬控制台上,隻有左右并列的兩個旋鈕。中國共産黨就是利用這樣簡陋的裝置,筚路藍縷,開創了我們的紅色通訊事業。

1930年底,紅軍第一方面軍在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岡戰鬥中活捉了國民黨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瓒,并繳獲了一件非同尋常的戰利品——僅能收報的“半部電台”。

這就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為我們造”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開幕,年輕的中國共産黨人建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誕生。就在同一天,新華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成立。

一個月後的12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創刊。紅中社和《紅色中華》報是兩塊牌子,一個機構,同時擔負通訊社發稿和出版報紙的任務。

為什麼《紅色中華》報有兩版257期?

1937年1月,為适應革命鬥争形勢的需要,根據中央決定,紅中社在延安更名為新華社,《紅色中華》報改名為《新中華報》。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會說話的“秘密武器”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1940年春,一架飛機從蘇聯阿拉木圖進入新疆伊犁,國民黨邊防官檢查時,發現乘客是身穿國民黨中将軍服的周恩來,是以沒有仔細檢查就放行了。然而,他卻不知道,飛機上還有一件日後幫助延安邊區突破國民黨新聞封鎖的關鍵裝置。

這件周恩來親自攜帶的關鍵物品,是我黨的什麼“秘密武器”呢?

問:這麼大的廣播發射機怎麼掩人耳目運回國?

周恩來:拆了再運就行了。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 這台大型裝置是10千瓦的廣播發射機,是周恩來在1940年從莫斯科共産國際争取到的。

“延安新華廣播電台,xncr,現在開始播音,請記住,我們的頻率是波長61米,周率4940千周……”

1940年12月30日清晨,随着播音員徐瑞璋的呼叫,新華社創辦的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正式開播。這是我黨第一個口語廣播台,也是新華社第一次口語釋出新聞,呼号是xncr,x是國際電信聯盟規定中國廣播電台使用的代碼。ncr分别是“新華廣播電台”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xncr意思就是新中國廣播。

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聲音穿越彌漫的硝煙,劃破民族解放的長空,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中國人民廣播事業誕生了。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1944年,為了适應抗日戰争即将取得勝利的新形勢,更好地對外介紹解放區的真實情況,宣傳中國共産黨的方針和主張,促進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全面勝利,中共中央訓示新華社建立英文文字廣播。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5月17日,英國友人林邁可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朱德等中央上司人的歡迎,中共中央任命他擔任八路軍總司令部通訊顧問。在林邁可的幫助下,周恩來從蘇聯帶來的那台廣播發射機經過修複調整後,又擔負起英文文字廣播的重任。1944年9月1日,定向美國舊金山,呼号為csr de xncr的英文文字廣播電台正式開播。

1940年12月開播的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前身;次年12月,延安台開辦日語廣播,即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前身。

薪火相傳的政治本色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在延安,新華人以窯洞為起點,開始走向世界。

油畫《關懷》是根據廖承志回憶錄創作的。新華社剛到延安的時候,毛澤東經常在夜裡十一二點走到新華社,去了解當天抄收的國際國内消息,并對新華社的工作作出訓示。

毛主席告訴我們要“多想”

1945年到1949年,是國共較量決戰的時期,也是毛澤東一生中為新華社撰寫新聞最多的時期。當時,範長江任新華社副總編輯,帶領新華社随中共中央轉戰陝北。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占領延安前,中共中央作出重要決定: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

轉戰期間,毛澤東身邊始終有兩支隊伍:一支“槍杆子”和一支“筆杆子”。跟随黨中央縱隊轉戰陝北的這支“筆杆子”隊伍,是由新華社副總編輯範長江帶領的一支工作隊,總社大部分人員則在社長廖承志帶領下東渡黃河,轉移到太行山區的涉縣。為保密起見,中央縱隊對外稱“三支隊”,下轄四個大隊,新華社工作隊就是“四大隊”,由編輯、翻譯、電務和後勤等人員組成。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 毛澤東後來回憶說:“中央留在陝北靠文武兩條線指揮全國的革命鬥争。武的一條線是通過電台指揮打仗,文的一條線是通過新華社指導輿論。”

解放戰争時期,在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新華社肩負起中央黨報、通訊社、廣播電台三位一體的重任,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中央傳遞的宣傳報道任務。

新華社記者活躍在全國各個戰場,用手中的筆和照相機,及時地充分地報道人民解放戰争的勝利程序,記錄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戰鬥業績和中國解放的不朽曆史。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對黨忠誠,是新華人的政治本色。

自成立之日起,新華人始終緊緊跟随黨中央,發揮着輿論引導主力軍主管道主陣地作用,是黨中央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喉舌”“耳目”。

一代代新華人前赴後繼、薪火相傳,鑄就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巍峨豐碑。

烽火中的新華社 | 獻禮新華社90周年

從當年的“茅屋通訊社”“馬背通訊社”“窯洞通訊社”,到今天的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緊緊跟随黨中央走過了90個春秋,見證着不朽的光輝歲月。

今年的11月7日是新華社的90歲生日,明晚(11月6日),跟着我們探秘“國社”,重溫硝煙戰火中的新聞名篇,再看峥嵘歲月裡的紅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