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陸晶圓代工業如何追趕世界大象

一直以來,高投入的同時伴随着高風險,尤其對于內建電路晶圓代工這個資金密集型産業來說,今天一條 最先進的12 吋産線就需要 50 億美金的投入。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技術演進的角度上告訴我們,每個晶片上的半導體的數目在每 12 個月後會增加一倍。而與之相對的洛克定律(rock’s law)提醒我們,晶片制造廠商的成本每 4 年便會增加一倍。技術的進步不斷為晶片上半導體數量的增加鋪平道路,但是晶片生産設施的建造費用随之水漲船高。

拿業内第一的晶圓代工企業台積電來說,它的飛速成長離不開大量的資本投入。尤其在金融危機時,它敢于在别人收縮成本的時候逆勢而為,維持較高的投入,在技術研發上緊跟摩爾定律,搶奪市場先機,賺取最高的利潤率。據 trendforce 旗下拓墣産業研究所預估,2016 年台積電的資本支出金額将繼續調升 17% 達 95 億美元,專注制程技術的開發。

對于市場的跟随者,大陸晶圓代工企業代表中芯國際正走出低谷、步步為營,以“小步慢跑”的速度趕上國際領先企業。近日,中芯國際剛剛宣布繼美國高通後,再獲聯芯科技訂單,合作打造先進的 28 納米 hkmg 制程智能手機soc 晶片。在中國從“制造”向“智造”邁進的浪潮中,中芯國際如今獲得國家和地方級的雙重投資基金,是選擇疾馳擴張、快速成長,還是穩紮穩打、亦步亦趨,成為擺在企業發展面前的關鍵選擇之路。

卧薪嘗膽,苦修内功

中芯國際于18日釋出的最新财報顯示,2015 年第四季度銷售額再創新高達到 6.101 億美元,較 2015 年第三季度的 5.699 億美元季度增加 7.1%,較 2014 年第四季度的 4.859 億美元年度增加25.6%。中芯國際 ceo 兼執行董事邱慈雲博士表示,“2015年我們在毛利、經營利潤以及淨利這些盈利名額方面也創造多項新高。即使業界在這一年經曆了庫存調整,我們仍然在整年維持了滿産(産能使用率達到 100%)。”

回想 2011 年,邱慈雲博士在中芯國際遭遇經營低谷時接過 ceo 的指揮棒,選擇一條放緩資本投入,以市場為導向,緊貼客戶需求的道路,适時調整發展政策,抓緊産品品質和營運效率的提升,從現在來看這一選擇是非常正确的。中芯國際的産品在品質、口碑上迅速提升,産能使用率從 2011 年第三季度的 61% 大幅度提升至現在的 100% 上下,從 gartner 調研資料可見,遠遠領先于業内同行(80%上下)。

在産能使用率獲得大幅提升後,中芯國際的各方面經營狀況得以改善,整個公司面貌一新,士氣重振。憑借出色的業績表現和良好的财務狀況,中芯國際 2015 年被列入恒生中國内地 100 成分股,同時獲得标準普爾續“bbb-”的評級和穆迪投資者服務機構的 baa3 投資級别,獲得投資者的信賴和認可,融資管道得以拓寬,融資成本和難度均在下降。

疾馳擴張 or 穩紮穩打

如今恰逢國内內建電路産業的高速發展時期,中芯國際已連續十五個季度實作盈利,經營狀況逐漸改善。市場上開始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或是希望中芯國際積極進取,加速擴張;或是希望其維持現狀,保持盈利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走上擴張之路。以集微網角度來看,兩種方向的本質差別在于擴張視窗期的選擇和發展的速度。

選擇前者,關鍵點在于是否有長期、持續的資金投入,同時必須做好長期較低回報率的心理準備。以台積電每年 20 億美元的研發費用投入來看,中芯國際需要更多的研發投入,才能趕上其技術的發展。但是冒進的研發投入和巨額資本支出一定會有帶來更多的業績回報嗎?global foundries 就是一個反例,其 2013、2014 年砸巨資積極擴張,連續兩年虧損 9 億和 15 億美元,無法盈利,去(2015)年 6 月更傳出被國内資本詢價的傳聞,恐怕這并不是 gf 想看到的結果。

而後者步步為營的方向選擇,其實是拿利潤換成長空間。在全球經濟發展下行,前景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和經濟發展呈正相關的半導體産業之路不得不說走得步履蹒跚。以內建電路晶圓廠為例,去年第三季度開始世界第一、二梯隊的企業經營業績不斷下滑,多家分析機構預測今年半導體産業的發展呈負數成長。雖然随着《綱要》成立以來,大基金以及各地方基金動作頻頻,掀起了國内投資熱潮,但這些投資規模細分到單個企業中去,體量仍然極其有限。國際領先企業台積電1年僅在研發上一項就有20億美金的投入。

在社會資本、國家資本投入有限,企業自身又需要面對投資者不低回報率的現狀下,如何既能穩步增長又讓企業不失增長活力,中芯國際在第四季度财報中的一句話為它的未來之路做了注解“我們要以盈利為首要目标,努力奮鬥,把握美好前景;為了抓住在手的衆多機遇,中芯計劃通過營運和非營運兩種途徑來成長。”這句話的潛台詞是盈利是中芯未來成長的新常态目标了,它仍然會像2011年邱慈雲接手時那樣“苦練内功,貯藏能量,提升士氣,抵禦寒冬”,但另一方面也不失雄心,作為國内半導體制造企業龍頭老大,背負着國家的發展戰略,要依仗“融合兼并”等非常手段達到2030年跻身世界第一梯隊的目标,當然這一政策的前提條件之一還是要建立在投資人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基本面、未來發展方向的認可基礎上。

摩爾定律終結進行時,彎道能否超車?

由于同樣小的空間裡內建越來越多的矽電路,産生的熱量越來越大,這種原本兩年處理能力加倍的速度已經開始慢慢下滑。此外,更多更大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如今頂級的晶片制造商的電路精度已經達到14納米,比大多數病毒還要小。摩爾定律開始面臨天花闆效應,兩代之間的更新速度将逐漸趨緩。

邱慈雲博士曾透露,在把握先進制程的進展上,目前中芯國際不僅在 28 納米制程上實作量産,在 16/14 納米上正在積極研發,目前擁有finfet專利數世界排行前六,并争取在 16/14 納米向 10 納米制程的演進上,跟上國際第一梯隊。 “我們的政策是與國際巨頭實作差異化和多樣化,開辟一塊藍海讓我們的客戶同時受益。我們投入 35 億,實作了 10 億美金的增長,但是另一家巨頭實作 20 億的增長,投入卻高達 200 億。”

以中芯國際現有的成長速度穩步向前,未來在摩爾定律趨緩的情況下,通過收購與兼并擴大規模,企業管理支出成本下降的同時提高利潤率。如此一來,能否憑借“後發優勢”實作“彎道超車”,着實讓我們期待。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