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谷歌、華為、臉書 全世界的大企業為何都開始上馬瘋狂的“X”?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訊:自谷歌x實驗室成立以來,這個全世界最神秘的實驗室曾多次給我們帶來了技術上的震撼,這其中就包括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超高空wi-fi氣球等有着劃時代意義的産品。

其實不隻谷歌,全世界的大企業也都開始了x項目之旅。臉書(facebook)嘗試打造超過15億美元的人工智能代理;華為緻力于智能光伏項目,建立水面光伏電站;百度也開始了無人車的計劃。

谷歌、華為、臉書 全世界的大企業為何都開始上馬瘋狂的“X”?

看似與企業主業無關,也似乎不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大企業全力扶持x項目,究竟為了什麼?

看似天馬行空

實則着眼生活

文/jon gertner

編譯/王一

到底什麼可以稱為大公司的x項目,又為什麼要叫x呢?

原來,7年前,谷歌創始人布林和佩奇,就已經不滿足隻做搜尋引擎,開始鼓搗更加新奇的想法,設立了一個特殊的部門,由谷歌工程師塞巴斯蒂安·德龍擔任總監,負責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從此,x部門就宣告成立。

截至目前,谷歌x有幾個值得稱道的研究成果,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超高空wi-fi 氣球、可以監測血糖的“智能”隐形眼鏡,以及物聯網等。從此,谷歌x部門堪稱世界上最神秘的實驗室之一,這裡經常被視為在孕育和打造“超人力量”,許多大膽創新的項目被稱為“moonshot”(射月計劃),即瘋狂的想法或不大可能實作的項目。

谷歌的大動作,讓全世界的大企業開始了x 項目之旅。臉書(facebook)嘗試打造超過15億美元的人工智能代理;華為緻力于智能光伏項目,建立水面光伏電站;百度也開始了無人車的計劃。

以谷歌為例,一個全新的x項目是如何被确定開展的呢?

谷歌x實驗室裡有一個特殊的團隊——快速評估小組,該小組的任務就是評估項目品質,并試圖用一種極端的辦法去挑戰這些項目團隊。快速評估小組可以說是谷歌x一切創新項目的開始,這是一種用失敗來刺激團隊創新的方法,該小組的負責人曾坦言:如果一個項目今天無法抵抗挑戰而宣布失敗,為什麼還要把它留到以後呢?

通常來說,x 實驗室的項目有三個标準。首先,所有項目旨在解決困擾上百萬甚至上千萬人的困難。其次,必須用激進式的解決方案,或者采用類似于科幻小說描述的方法;第三,挖掘現有或正在發展的技術。但對快速評估小組負責人來說,還有一個标準:拒絕所謂的微創新。

基本上所有大企業的x項目設立的初衷都是利用技術解決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所做的也是前無古人的“壯舉”,正如“moonshot隊長”阿斯特洛·特勒所言,x實驗室同時是一個實驗品——從組織架構、人員配置到資金儲備都是從來都沒有過的。它誕生在谷歌這家極其注重科研的矽谷企業,擁有濃厚的工程師文化,另一方面,谷歌雄厚的資金支援也讓實驗室可以調動足夠多的資源,安心做好産品,而沒有盈利的壓力。

當然,x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也并非“無私”地幫助人類。比如無人駕駛汽車,雖然能夠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但這個産品依靠谷歌搜尋引擎和gmail郵件系統,另一方面也要求駕駛者使用這一産品,這可以保證谷歌收集到更多的資料,進而提升其在廣告領域的收入。

大多數情況下,x實驗室會招募一些真正想要制作出産品的人,同時也是可以承受失敗打擊的人。x實驗室裡的人才可謂五花八門:護林員、雕塑家、哲學家等等,而程式員和工程師反而在這裡成了“異類”,其中有的員工已經兩獲奧斯卡最佳特效獎。阿斯特洛·特勒的經曆也很豐富:寫過小說、幹過金融,還拿了一個人工智能的博士學位。他對于招募什麼樣的人有自己的見解:“所謂專家,‘專’于一科的精力和時間,使得他的知識面越來越窄,最後對于大部分人毫不在乎的東西無所不知。”這并不是x實驗室所需要的人才,相反,谷歌需要更多的博學家。

由于從技術研發到實作商業化這一過程中,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資金支援,對此,業内人士預言,開發x項目将會是一個巨大的賭注,既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大商機,也有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失敗。

同時x項目的創新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很多情況下,發明革命性産品的是一家公司,把這些産品商業化的卻是其他公司。內建電路是由仙童半導體和德州儀器獨立發明的,但英特爾卻蠶食了這兩家公司的市場;計算機圖形使用者界面和滑鼠是由施樂等公司發明的,使這些技術普及的卻是蘋果的mac計算機,但赢得pc市場的卻是微軟。

有時,大商機對于想從事x項目的大企業來說并非目标,而更像是一種過程或者方法。x項目正在用自己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從原子的緯度重新設計未來人們生存的方式,推動科技的發展。

而推動科技發展的意義在于,在現有認知架構之外構築一些東西,看看它們能否最終起作用。然而,一路天馬行空,最終還是要将眼光落于生活,落于腳下,正如阿斯特洛·特勒曾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重視現實世界的重要性:“讓你的手上多沾點油,在鞋子上多沾點土,有時隻有這樣才能解決一些真正的重大問題。”

“瘋狂項目”靠誰引領

口述/上海交通大學緻遠學院常務副院長 汪小帆

整理/本報記者 王一

由于人類的好奇心驅使,總要有一些天才、一些機構,能夠天馬行空,超越當今的時代,起到引領未來的作用。

那麼,應該靠誰來創新、靠誰來引領?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家是創新的核心,企業家精神是創新的源泉。是以,這種“瘋狂項目”的發展必須依靠企業,依靠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

目前全球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因為森林、群島或者高山等地形,無法使用快速及穩定的網絡連接配接,是以谷歌便利用高空氣球在全球範圍内的偏遠地區,建設龐大的移動通信網絡。

為了推動網際網路普及化,并為全球三分之二無法通路網絡的人口帶來網絡。谷歌建立起了一個系統,将承載各種計算機、電子裝置的熱氣球發送至1829米以上的高空,向偏遠地區提供等同于現在的3g網絡或更快的網絡連接配接。

反過來說,科技創新也是企業得以延續的生命,我們覺得能搞x項目的企業必須都是超級企業,除了他們有資金和資源,其實它們的危機也很大,危機感也很強,要全力保證自己在行業的地位。我們現在一說網際網路産業都會提到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那麼,其他的企業還有機會嗎?這三家不可能永遠稱霸,還是要開發新的模式、新的技術,這是可以預見的一個趨勢。如果全球最頂尖的企業眼睛僅僅盯着眼前,說不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死掉了。

x項目無疑是大企業創新的一種表現方式,在大公司做創新的時候,人們往往充滿期待,同時也會存有一絲質疑,一個大公司在做創新的時候要牽扯到太多的事情,他們做的創新真的能夠成功嗎?

前谷歌資深工程師,it暢銷書《浪潮之巅》的作者吳軍提出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基因決定論”,即由于公司基因的影響,當一家大公司想要轉型占領新的領域,做出颠覆性創新産品的時候,往往會敗得很慘。

可能面臨敗得很慘就不做嗎?很多大企業的x項目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我一直認為,雖然很多公司的新項目和主業看似沒有聯系,但還是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的。

比如說,百度無人駕駛車以人工智能為基礎,是這一波科技革命的縮影。工業化和資訊化發展漸近高潮,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正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名詞。從全球來看,作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已然成為當今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準的重要标志。百度在這個時刻研發無人駕駛車雖看上去與主業無關,卻立足于國家的長遠發展。百度無人汽車正是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範例,符合國家需要。

用人工智能技術把生活變得更美好,是企業的一個理想。自動駕駛能提高駕駛安全性,減少污染,把人們從開車這種繁瑣的活動中解放出來,去做更多有價值、有創造性的工作。從這個角度講,無人汽車的出發點也是為了滿足公衆需求。

從市場潛力角度分析,無人汽車也面臨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有報告預估,2015年網際網路汽車的滲透率将超過10%,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近年來,全球主要汽車企業集團在技術研發和示範營運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2010年,全球汽車産業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投入約100億美元,到2016年将增至1600億美元。無人駕駛汽車将成為中國經濟的下一個“藍海”。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所言,以無人駕駛車為代表的輪式機器人将成為中國智能制造2025的首張名片。從這個角度看,無人駕駛車将直接帶動雷達、傳感器、導航系統、智能汽車後市場等産業的快速發展,并為有效建立車聯網和物聯網打下基礎,說它有巨大的戰略價值毫不為過。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如今,我們又站在了新舊技術革命的交界點。上一次技術革命帶來的增長紅利正在逐漸消失,新的技術變革正在醞釀,特别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技術正處在質變的前夜。

◇連結◇

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瘋狂項目”

天空電梯

通過電梯通向太空,這聽起來太不切實際,然而最近谷歌x向外界确認了秘密研發團隊正在設計類似東西的消息——但是目前正困在其中一項主要技術難題上停滞不前。

谷歌有這方面的想法并不讓人吃驚。谷歌的核心目标是将各種現有科技提升一個數量級,開發出科幻小說裡的裝置。

谷歌x快速評估小組負責人說:“這将是一筆巨大的資本投資。但是一旦建成,将人從地面用網運輸至軌道基本上零耗能。太空電梯将減少進入太空的成本,營運成本将低到不可思議。”

這并非完全屬實——要将人送至軌道,需要産生足夠的電能以交換勢能。無論如何,研發團隊還是遇到了重大難題,是材料科學方面的難題:

團隊知道太空電梯的電纜必須特别強韌——“至少要比現有的最強鋼纜強度還要高100倍”。有一種材料可以勝任:碳納米管。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人成功制造出結構完美的長度超過1米的碳納米管。是以在以前,電梯項目被雪藏就是因為沒有合适的材料。目前團隊決定密切監視碳納米管領域的一切最新發展。

确實,建造太空電梯的難度遠遠超出許多人的想象。

懸滑闆

位于美國加州的arx pax公司正在為自己的hendo懸滑闆進行衆籌。hendo不完全像是《回到未來》中馬丁使用的飛行滑闆,确切地說,hendo是懸滑闆領域的先驅産品——使用者能夠自主駕駛,自助推進,漂浮平台的能量足夠支撐一個成年人的體重。

使用者在初次試用時,均會對其承重能力表示懷疑。arx pax公司表示,現版本的hendo足夠支撐130多公斤的重量,而在未來面世的新版本中,這個數字将會增加到220公斤以上。但不論結果表現如何,懸滑闆制作的首要問題是,它必須懸浮于特定的表面之上,才能夠實作承載物體的功能。hendo運用了和磁懸浮列車同樣的技術,這意味着它隻能漂浮于有色金屬上,比如說銅或者鋁。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由于缺乏推進系統,hendo運動軌迹更像漫無目的漂流一般,并不能做到像馬丁飛行滑闆那樣。arx pax公司的創始人和hendo的發明者格雷戈·亨德森說,公司正緻力于解決通過傾斜懸滑闆來控制hendo的行進方向。但實際情況則是,由于感受不到和地面的摩擦,使用者難以控制操作過程中的力度大小,需要多次使用才能熟練應用。

hendo的原始靈感來源于建築學。雷戈說,“如果你能夠讓載重5萬公斤的火車懸浮于地面,那麼一幢房子也能成為可能。”他随後解釋道,懸浮建築是一項長期的目标,目前的技術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當地震來臨時,将建築物從地基上“舉起”,把自然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這是今後的緊急事故安全系統需要做到的效果。現今的懸浮技術仍處于早期階段,雷戈與其團隊會一同将構想概念變為現實。

自動化立體農業

垂直農業是什麼?谷歌為何要從事這一業務?

第一個問題容易回答。垂直農業試圖利用建築物的空間去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這通常在室内進行,一些業内人士認為,這将使城市從糧食進口地點變成生産地點。

換句話說,利用摩天大樓的一定空間加上被浪費的水資源就能生産出糧食。這一理念有一定的局限,但仍值得探索。

在ted x演講中,谷歌x負責人阿斯特羅·特勒表示:“全球1/9的人口營養不良,是以這一領域的登月項目很有必要。相對于傳統糧食生産方式,垂直農業隻需利用1/10的水資源和1/10的土地,而你将可以在糧食消費地點生産糧食,進而不必長途運輸。”

“在自動收割和提高光照效率等方面,我們取得了進展。但目前,我們還是無法以這種方式生産水稻和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如果有人能研究出植株較矮的水稻,請聯系我們,因為這或許就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如果谷歌能夠利用垂直農業技術去生産主要糧食作物,結合該公司對其他創業公司的投資,那麼谷歌将可以解決開發中國家可靠糧食供應的問題。

圖像識别

想必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看到一種漂亮的花,想知道它的名字,就打開電腦求助于網絡。當在搜尋框裡輸入“關鍵詞”時,卻發現很難準确描述花的顔色和特征。

前不久,百度圖像搜尋正式上線,為類似問題提供了更直接簡便的方法。打開手機百度的用戶端,搜尋框的右側就有一個相機符号,對準植物拍照後,不一會兒就會出現圖檔比對結果,顯示“您的圖檔可能是某種植物”,并給出百度百科中的相關解釋。

百度圖像搜尋已經擁有數萬種物體和場景的圖像識别,不僅利用了自身擁有的海量圖檔庫,還對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合作資料庫,在果蔬、花卉、服裝箱包、人臉上的搜尋表現尤為出色,“花卉識别已和植物學專家不相上下”。

微軟必應搜尋的圖像垂直搜尋,也可以根據使用者上傳的圖像,為其搜尋比對相同或相似圖像的其他圖檔。微軟亞洲研究院一項名為“神筆馬良”的圖像搜尋技術,可以将線條和色彩資訊作為圖像特征進行搜尋,通過手繪的線條圖在海量圖檔中找到與之形狀相似的圖像,像神筆馬良一樣實作“所畫即所得”。

通用圖像識别的實作,仰仗的是“像人腦一樣思考”的深度學習技術。傳統圖像搜尋隻識别對比圖像本身,比如顔色、紋理這些要素,而基于深度學習的圖像搜尋加入了人臉、人的姿态、地理位置、字元等語義特征。手機百度産品經理國玉晶舉例說,比如使用者上傳了一張寶塔的照片,圖像搜尋在對其形态特征進行分析的同時還加入了對拍攝地點的考量,如果在杭州拍攝,那麼最大的可能是雷峰塔。“這種識别模式更像人腦的思維模式,更聰明靈活。”國玉晶說。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