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去后方,说不尽国破家亡。

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抗战流亡系列

:(01)抗日将领宋哲元

四川的竹子多。我曾工作过的绵阳,竹林遍布,尤其是富乐山,素有“茂林修竹”之称。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宋哲远将军墓园

抗战时期,绵阳是国立六中校本部的所在地。2001年,我来绵阳工作之初,开始着手搜集与抗战国立中学相关人物、事件的历史资料。

这期间,我常去绵阳市档案馆,并找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聊天。每当谈起过去山东在绵阳的人与事,人们大都会提起宋哲元将军。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抗日爱国将领宋哲远

宋哲元,乳名宋室,字明轩,1885出生在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今属乐陵市)一个读书人家庭。

宋哲元的曾祖父和祖父皆为清朝诸生(秀才),其父亲宋釜是清朝乐陵的廪生(明清时期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补助生活的学生),学识广博,以才学称誉乡校,但因其老师遭文字狱而受株连,所以尽管才华横溢,也终身不能做官。

宋哲元的母亲沈氏,十分贤良,生育宋哲元兄弟三人(二弟宋春元,三弟宋智元)和两个妹妹(大妹宋淑真,二妹宋淑贞)。一家七口人,再加上父亲自小一直读书,不会干农活,导致家境十分艰难。

尽管家境贫寒,但受其父辈的影响,宋哲元自小酷爱读书。

1907年宋哲元从军,不久就考入了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在冯玉祥手下的部队服役,历任哨长(旧时军队掌管放哨巡逻的长官)、连长、营长、团长。1922年,宋哲元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军阀战争时期的宋哲远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将其部队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国民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五原誓师”( 1926年9月17日,地点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五原县县城)后,宋哲元率部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 ,宋哲元因作战勇猛有功升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的中原大战,以冯玉祥、阎锡山的失败而告终,宋哲元被张学良整编为陆军第三军,纳入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的部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并担任军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宋哲元将军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1933年1月2日,日寇攻占山海关。同年2月22日,日寇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分三路向热河进攻。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喜峰口一线阵地。

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一带,宋哲元命令二十九军的官兵:

“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

官兵们随即以拼死精神,用大刀与日军展开血战。

这次战役,二十九军歼灭包括敌司令官在内的日寇5000余人。

这以后,平津一带盛传一首民谣:

“手心手背,狼心狗肺,小日本最怕大刀队

。”

以至于侵华日军晚上睡觉,不少人的脖子上都要戴上一个铁制护圈,以防脑袋被二十九军的官兵砍掉。

喜峰口大捷,震动了全国。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称赞他:

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宋哲远的战地手笔

1935年,宋哲元将军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并任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1937年6月,日本在平津的驻军剑拔弩张,时常挑衅中国军队,宋哲元指挥的二十九军官兵则针锋相对。

一次中日双方的部队都在演习,日军突然冲进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二一七团机枪连的队列。机枪连的连长见状大喊:“上刺刀!”

三个排的官兵“唰”地扬起了白晃晃的刺刀。日军在喜峰口战役中领教过二十九军官兵大刀的厉害,所以只好悻悻离去。

1937年7月7日下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宋哲元正在老家山东乐陵,他得知“卢沟桥事变”的报告后,立即电令部队:“扑灭当前之敌” 。

在宛平城的卢沟桥,二十九军官兵打响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7月26日晚,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限二十九军于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宋哲元虽严辞拒绝,但也明白大战即将来临。于是,宋哲元于当天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准备在8月1日向日军发动进攻。

不料日军先发制人,于7月28日凌晨发动全线攻击。二十九军仓促应战,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军部直属部队和一三二师被击溃。南苑丢失后,宋哲元接蒋介石的命令退到保定,平津完全陷落日军手中。

1938年3月,时任第一集团军(二十九军扩编)总司令的宋哲元指挥部队反攻河北邯郸的日寇失败,被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此时的宋哲元,因连年征战身患肝病,来到湖北的汉口休养,并于当年年底辞职专心治病。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宋哲元与部属

1940年的春天,因经费拮据陷于“春荒” 的国立六中收到了5000大洋的捐助,捐助这笔重金的正是宋哲元。

这年的3月间,因病休养的宋哲元辗转湖南衡山、广西阳朔和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来到了绵阳。

位于川北的绵阳,是宋哲元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常淑青的父亲是

晚清内务府的管事,早年丧妻,

常淑青是他

唯一的女儿。

1913年,担任哨长的

宋哲元随部队驻防北平时,经人介绍与

18岁芳龄的

常淑青相识。

常淑青的父亲了解到,宋哲元不仅将自己的军饷大都寄回山东乐陵老家孝敬父母、接济弟弟妹妹,而且老实忠厚、喜欢读书,于是亲自到军营找宋哲元长谈。经过一番全面考察,他对介绍人说:“此人虽然赤贫,将来必有前途,愿将女儿许配给他。”

1915年,

宋哲元与常淑青相恋近两年后,

随部队入川驻守四川广元、绵阳等地。1916年1月,

常淑青

由父亲亲自陪送,自北平南下绵阳与

宋哲元

成婚。

婚礼的地点选在绵阳老城的

马家巷文公馆。

文公馆由清朝嘉庆年间绵州(今绵阳)的知州(相当于知县)文綮的所建。文綮与祖父、父亲曾祖孙三代掌管绵州,他留给后人的有两样,一曰《嘉庆绵州志》,是一部内容最为系统、详细、周全的清代绵阳历史文献资料;二曰

文公馆,直到民国初期,文公馆仍是绵阳上好的建筑之一。

文公馆三进院落,十分宽敞,

宋哲元与常淑青的新房就布置在公馆一侧的

厢房里。

常淑青的父亲,文字功底深厚,亲笔为自己的爱女爱婿写了

一幅喜联,挂在洞房的门两旁:“画眉轶事传京兆,坦腹东床拟右军。”

为他们主持婚礼的是旅长冯玉祥,来祝贺的有军营的官兵和当地的贤达,洞房虽小却热闹非凡,成为当时绵阳广为传颂的一段佳话。

而此次,宋哲元来绵阳住在盐市街的永安公寓。第三天,他就携夫人常淑青坐黄包车到马家巷文公馆。

当年的房东李莲是文綮的孙子,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他一眼看出宋哲元气色不好,随即开一药方,并悄悄对宋哲元的随从副官王贵海说:“将军的病情严重得很,恐非药石所能奏效。”

宋哲元因病在绵阳休养的消息一经传开,当地的官员、故友都到永安公寓探望,这其中就有山东同乡、时任国立六中校长的葛为棻(山东日照人,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抗战爆发前任山东省教育厅第二科科长)。

在与葛为棻的交谈中,宋哲元得知内迁绵阳的国立六中经费困难,于是慷慨解囊,给予资助,这便是前文国立六中收到宋哲元5000大洋的起因。

这5000大洋是宋哲元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最后一笔捐助。此前,他在广西阳朔建的宅院捐给了阳朔中学,在四川灌县建的博爱山庄也送给了灌县初级中学。

绵阳是宋哲元曾经驻防的地方,也是他喜结连理之地,故地重游,心情自然十分愉悦,而其病情并未好转,虽经夫人常淑清从成都请来两位美国医生诊治,却仍回天无术。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宋哲远将军的八德亭

4月5日午时,一代抗日爱国名将宋哲元与世长辞,终年56岁。

将星殒落,举国悲恸。国民政府下令发给治丧费5000元,生平事迹宣付史馆,追赠一级上将。国共两党及宋哲元的部下送挽联592副,祭幛71幅。

蒋介石送的挽联:

砥柱峙中流,终仗威棱慑骄虏; 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

周恩来送的挽联是:

失地收未回,虎威照垂卢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他的部将刘汝明、冯治安、张自忠敬献的挽联是:

率全军哭我公,虽死犹生,敢继执干戈卫社稷之志;

感知己报祖国,此生尚在,决不

苟富贵惜

生命而存。

夫人常淑清的挽联尤其引人瞩目:

华北抗敌,华北折冲,常念衰迈老母亲,刻刻感怀肺腑;

绵阳结婚,绵阳死别,撇下这些小儿女,寸寸哭断肝肠

当地有位叫吴克庄的绵阳人,在富乐山有数亩风水宝地,因敬仰宋哲元的抗战壮举,表示愿拿出来供宋哲元将军长眠。当地的专员(钟体道)、县长(郭镛)也认为宋哲元将军“忠骨长埋于此,亦山川增色也”,于是政府出资在富乐山为宋哲元买下了墓地。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宋哲元将军墓

宋哲元将军的陵园位于富乐山宝盖峰下,坐北向南,依山作势,环境幽雅,现已被绵阳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园中的稀世珍宝:隶、楷、草书合一的“三绝碑”,即冯玉祥隶书的“故上将宋公哲元之神道碑”,沈尹默在神道碑阴面楷书的国民政府褒扬抚恤令,于右任在神道碑左右两侧草书的追赠一级上将令。

陵园中有一个更感动人心的去处,只是已经消失了多年。原来,在宋哲元墓的右侧有三间草屋,是宋哲元生前的随从副官王贵海的住处。王贵海为宋哲元将军守墓19年,直到1959年病故。

为宋哲元将军守墓的还有国立六中第五分校的学生们。1939 年春天,国立六中辗转内迁到绵阳。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给国立六中的编制是下设一个校本部、四个分校。除了梓潼的一分校、德阳的二分校、罗江的四分校,校本部和三分校都在绵阳市区。

国立六中迁到绵阳后,因水土不服,营养不良,痢疾、疥疮、疟疾和肺结核等传染病在学校里十分猖獗,特别是肺结核在当时属不治之症,一旦患上非死即亡。

宋哲元将军病逝安葬富乐山后,国立六中将校本部和三分校因病死亡的学生集中安葬在宋哲元陵墓的周围,并命名为国立六中第五分校。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大多都有一所编外分校,专门安葬因故死亡的流亡学生,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实属空前绝后。

宋哲元将军生前曾发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宋哲元、张自忠(左)与蒋介石

病逝的前一天(1940年4月4日),已是弥留之际的宋哲远,仍念念不忘抗战,在暂时清醒时他留下这样的遗言:“但愿还我河山之时,有人酹酒相告,则哲元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当年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二一七团机枪连的班长孙敬生,虽已是 91岁的老人,但仍记得老军长宋哲元严明的治军往事。

“这些饮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民努力,帝国主义,吾辈之敌,救国救民,吾辈天职……”这首歌,二十九军的官兵每天用餐前一定要唱,就是在战场上也不例外。

“卢沟桥事变”后,驻守南苑的二十九军为了构筑营区边缘的临时堑壕,被迫砍倒营区附近农地里的高粱,动手之前,全体官兵肃立庄稼地前,唱的就是这首歌。

当时的二十九军自编了十几首歌,如《八德军歌》、《悔改歌》、《射击军纪歌》、《利用地物歌》、《行军歌》、《站哨歌》、《吃饭歌》、《国耻歌》、《睡觉歌》、《起床歌》等等。这些歌曲中,大多是以弘扬民族正气为主题。

如《起床歌》:黑夜过去天破晓,朝日上升人起早,国耻莫忘了,将来练得学术高,复兴民族显英豪。

如《睡觉歌》:今日工作又完了,平安快乐去睡觉。外患方多,卧薪枕戈,人人振作奋勉,努力工作,不可懒惰,救我中华民国。

孙敬生老人说,《国耻歌》最令人难忘。9月18日是“国耻日”,二十九军明令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军将士上至军长下到普通士兵,只吃一顿饭,每人一律一个馒头,上面还清楚地印着“勿忘国耻”四个黑色大字。

领到馒头后,官兵之间要进行一番内容固定的对话。

军官问:“东北是哪一国的地方?”

士兵答:“是我们中国的!”

军官问:“东三省被日本占去了,你们痛恨吗?”

士兵答:“十分痛恨!”

军官问:“我们的国家快要亡了,你们还不警醒吗?”

士兵答:“我们早就警醒了!”

军官问:“你们应当怎么办?”

士兵答:“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宋哲元将军也经常下部队,与基层士兵谈话。孙敬之老人十分清楚地记得当年宋哲元军长与战士的这段对话:

宋哲元问:“你们是新兵还是老兵?”

士兵回答:“新兵!”

宋哲元问:

“我们最怕的是谁?”

士兵回答:“

老百姓!

宋哲元问:“

我们最不怕的人是谁?

日本人!

2010年7月,亲历”卢沟桥事变”的抗战老兵孙敬之在天津去世。也是在这年的夏天,我又一次来到绵阳。

绵阳有大陆“西部硅谷”的美誉,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而在我的眼中,阔别了8年的绵阳,好像惟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宋哲元将军的陵园和马家巷。

离开绵阳的前夜,我特地来到了马家巷。

抗日将领宋哲元:魂断四川绵阳,死前捐助流亡学生5000大洋

绵阳马家巷

马家巷长约300多米,最宽处也不过6米,过去是绅士名宦居住之处,富人商贾往来频繁。如今绵阳城的老巷子几乎都改造了,唯有宋哲元将军曾居住过的马家巷还保留着,成了绵阳不可复制的一条老巷子。

漫步在古巷,当走到一家音像店门口时,里面传来了我耳熟能详的《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那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不知何时,我才能再一次回到夜思梦想的绵阳,再一次来祭拜爱国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

谨以此文,缅怀宋哲元将逝世80周年!

|

回溯鲜为人知的瞬间,讲述有血有肉的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