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话说江东孙氏父子在三国乱世的初期,并不算非常强有力的角色。

父亲孙坚确实很有本事,不仅武功高强,而且胆子大、情商好。年轻时在地方做过县官,不论是剿灭土匪,还是安抚百姓,孙坚的表现都非常不错。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孙坚

后来还跟随中央和地方的各大官员参与过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对付西北和华南一带的叛军。

董卓乱政的时候,孙坚名义上是袁术的部下,参与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袁术一开始比较器重孙坚,但这人心胸有些狭隘,后来又瞧不起孙坚。

不过孙坚自己很争气,在跟董卓硬刚的时候,确实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狠劲。比其他很多光说不练的大诸侯们强得多。

后来孙坚在战乱的洛阳城内无意中得到了所谓的“传国玉玺”,这也让他的人生志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传国玉玺是帝王的传家之宝,也是当皇帝的一种凭证,有着巨大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可以推测,孙坚在得到传国玉玺以后,必定会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全新的认识。加上他个人出众的本领以及较高的领导魅力,很容易萌生“上天让我做帝王”的想法。

至于孙坚后来有没有认真规划当帝王的奋斗之路,我们不得而知。历史的现实是,孙坚后来奉袁术之命,去攻打荆州的刘表。结果在与刘表的部将黄祖作战时,不幸中了埋伏,被暗箭射死。

孙坚死后,儿子孙策接过了父亲留下的武装力量。但名义上仍然受制于袁术。

起初,孙策也是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获得袁术的认可。毕竟当时的袁术,算得上是中原地区的大诸侯之一,家世显赫,在朝廷上也有影响力。所以孙策希望得到袁术的赏识,能够在袁术的班子里混上高一点的官职。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袁术

按理说,孙策也有这个实力。他和老爹孙坚一样,身体健壮,胆大心细,不仅带兵打仗是个好手,而且极具组织管理特长,如果袁术好好培养任用他,那么将来孙策很可能成为帮助袁术称霸中原的好助手。

可惜,袁术是那种面上看是个好领导,内在里其实没啥能器量的角色。因此,尽管袁术天天夸孙策工作认真、业绩突出,但从来不给孙策什么实惠。

孙策为他卖命打仗,九死一生,却始终没有被袁术提过职、加过薪。所以孙策自然越干越憋屈。

久而久之,孙策就有了跳槽的想法。而他手下人则更希望孙策能脱离袁术这个没前途的老板,自己开公司做老板。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孙策

于是,孙策拿出老爹当年一直收藏的传国玉玺,用这个高文化附加值的东西,向贪慕虚荣的袁术接了几千号士兵。然后打着为袁术扩充势力的旗号,来到江东,也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开始自立门户,艰苦创业。

孙策是在公元194年来到江东干事业的。话说他祖籍是在富春,大约就是今天杭州富阳地区,所以也算是回乡创业。

他最初扯的还是袁术的旗号,名义上是为袁术占领江东地区的各大县市,但实际上是把这些地盘收归己有。

更有意思的是,孙策还声称自己是想为大汉中央政府好好治理江东地区。但他天天出兵攻打的地方,其实都是大汉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在统治。

孙策不愧为“小霸王”,在江东地区干了一圈架,发现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当地官员士大夫纷纷被打得举手求饶。孙策手底下的地盘也日渐扩大。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为父报仇,击败黄祖,一时间声震江东。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只不过,江东的很多人对孙策是口服心不服。

那些地方官和当地的豪门大族,平时见了孙策毕恭毕敬,但背地里天天发他的牢骚。孙策希望好好治理地方,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但这些人从来不配合他,整天磨洋工。甚至还有胆大的,敢于当面顶撞孙策,公然损害孙策的领导权威。

这让孙策很郁闷。他实在不知道大家为啥这么讨厌他。

所以,有一次,他就去请教当地一位有名的文化人,叫张纮,想问问“张老师”自己该怎样赢得人心。

结果,孙策派人去请张纮,张纮说母亲刚去世,他得在家守丧尽孝,不方便出去。于是孙策亲自登门拜访,结果张纮比诸葛亮还难约,他找各种理由说自己不方便和孙策见面。

要不还得说人家孙策是干大事的人,确实很有器量。眼瞧着张纮这是瞧不起他,但孙策不仅没发脾气,而且还硬是跑到人家张纮面前痛哭流涕。一边哭,一边诉说委屈。

孙策发誓自己一向维护中央权威,一直把江东人民的安居乐业当做终生使命,但如今得不到大家的理解,自己很痛苦,希望张老师指点迷津。

张纮见孙策如此有诚意,不禁被感动,最终答应为孙策出谋划策。

张纮一针见血地指出,孙策打着袁术的旗帜是不对的。他说袁术这人没啥本事,不仅四处征伐扩充地盘,朝廷的命令一点也不听,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人有篡位自立的阴谋,分明就是逆臣贼子。如果孙策一直还是袁术的部属,大家对你肯定不爽。所以,一定要跟袁术彻底撇清关系,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张纮还告诉孙策,一定要学习老爹孙坚当年敢于硬刚董卓叛贼的那股劲,并旗帜鲜明地为大汉中央朝廷赴汤蹈火。说白了,就是“匡辅汉室”。

最后,张纮指出,按孙策的状态,要想发展,就得先把江东扬州各郡尽快收入囊中,然后全力以赴拿下荆州,凡是那些拥兵自重,不听中央调令的地方势力,一定要把他们全部打趴下,这样才能威震四方,成就大事。

有意思的是,张纮告诉孙策,在江东这一块,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势力是从北方逃难而来的淮泗士族,争取他们的支持至关重要。

而张纮本身,也是淮泗士人。

古代的淮泗,大约是指现在山东、安徽、江苏交界的这一块,在三国也属于徐州地块。

那淮泗的士人为啥逃到江东呢?因为就在孙策到江东创业的前些年,徐州一带先有黄巾乱贼横行,专门劫杀官员豪族。后来又有曹操为报杀父之仇,发兵攻打徐州刺史陶谦,在徐州见人就杀,老人妇女儿童全不放过。所以那些有点家底、有点背景的豪门大户全部过江跑到了江东一带逃命。导致江东地方汇集了众多淮泗地区的高级阶层人士,影响力远比当地人大。

而三国时期的江东地区,说实在的,跟现在的江南没法比。那时候的江东,地方偏僻,远离中央,汉文化氛围不是那么浓厚,多少带点蛮族色彩。所以经济并不发达,文化人也少,能做大官的人也少,因此才会被逃难而来的淮泗人占据了社会主流地位。

所以,孙策想要在江东做大,靠以前那些光会打群架的老乡显然不行,而必须依靠这些有文化、有背景的淮泗人来支持。

张纮的点拨,令孙策茅塞顿开,也看清了自己将来的发展规划,那就是“匡辅汉室”,做一名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分裂势力、维护朝廷权威、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的忠臣良将。

接着,孙策热情洋溢地与淮泗人积极搞好关系,招揽到了以张纮、张昭为代表的、全国知名的高级大儒,而且通过立场坚定地打着“匡辅汉室”的旗号,成功地把中下层的淮泗士族也吸引到了自己的身边。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张纮张昭

后来袁术在196年自立为皇帝,孙策立刻写信给袁术,表示坚决要跟他这种大逆不道的家伙断绝关系。这样,孙策正式脱离袁术,自成一家,也得到了江东人民的认可。

在后来,孙策见曹操控制着汉献帝,而且把中原的乱摊子收拾得很利索,于是识时务地向曹操控制的大汉朝廷纳表称臣。曹操则把侄女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还让儿子曹彰娶了孙策叔叔的女儿。而且孙策还让张纮去许昌的大汉中央政府上班任职,张纮自然在中央各部办公室那里大力鼓吹孙策的先进事迹,扩大孙策在中央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孙策在许昌中央政府那里的形象就成了“忠诚可靠、能力突出、办事利索”的地方一把手。

不过,可叹的是,孙策因得罪了个别地方土豪,后来遭遇刺杀身受重伤,不治而亡。死的时候还是朝气蓬勃的20多岁,事业也刚处于上升期。

孙策咽气以前,决定把江东的事业交付给弟弟孙权,并嘱咐孙权发挥个人特长,搞好地区建设,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同时,孙策还嘱托手下头号政治幕僚张昭,让他尽心辅佐弟弟孙权。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孙策托孤

孙权接过哥哥的事业以后,仍然积极贯彻张纮当年提出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尽力稳定在江东地区的当家地位,一方面大力打造忠于汉室的良好形象。这一路线的贯彻,也得到了张纮张昭这批淮泗元老的大力协助。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孙权

不过,这种规划虽然让孙策孙权兄弟得到淮泗士族的支持,却受到了江东本土一些豪强的不满。毕竟孙策是用武力来夺取了大片的江东领地,而且把淮泗人作为政治依靠,导致江东本土豪强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受损失。所以,孙策才会被刺杀。

而孙策死后,孙权刚刚上任的时候,年纪太小,威望不足,很多淮泗人士觉得孙家可能镇不住地方土豪,将来估计没戏。所以他们当中有一批人选择脱离江东孙家,另谋出路。

这其中就包括鲁肃。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鲁肃

鲁肃也是淮泗人,他不仅有钱,而且有才,并且很年轻,尤其是政治头脑非常发达。

在鲁肃看来,“匡扶汉室”就是扯淡。天下人谁看不出来,当时大汉刘家皇族的身家性命,全部掌握在曹操手中。汉献帝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至于曹操到底是想做汉臣,还是想篡位,那还用问吗。如果他不想篡位,为啥不让汉献帝自己当家做主?

所以,鲁肃认为大汉这个班子就剩下个招牌了,真正当家干活的人是曹操,将来曹操如果真想搞掉大汉,其实并不难。那么江东如果还是坚持“匡辅汉室”的老路子,那就是在给曹操打工。

因此,鲁肃认为,凭江东的实力,将来也可以当全国的大老板。

不过,由于刚刚上任的孙权仍然走得是“匡辅汉室”的路子,做的依然是割据一方的打算,所以鲁肃觉得没意思,准备走人。

但是,周瑜留住了他。周瑜根孙策同龄,两人是好基友。周瑜脑瓜也很好使,长得也帅气,也很善于统兵打仗。只不过由于年轻,在当时的江东政治班子里面说话的分量还不足。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周瑜

周瑜跟鲁肃都属于少壮派,年轻气盛,胸怀梦想,敢拼敢闯。他也赞同鲁肃的看法,认为这年头想要创业,就不能只想着在一亩三分地里面图安稳,要做就得做大的,比如曹操那种。

周瑜拉住鲁肃不让他走,就是想让他留下来一起去辅佐孙家干点更大的事业。在周瑜看来,自己善于统兵打仗,鲁肃善于政治外交,两人密切配合,相互搭班,将来一定能辅佐孙家称王称霸,没准还能坐上皇帝,到时候自己也能流芳百世。

鲁肃跟周瑜一拍即合,然后周瑜向孙权大力举荐鲁肃。孙权便找机会跟鲁肃一块喝酒谈话。

君臣二人意气相投,聊得很嗨。等酒喝得舒服了,孙权就问鲁肃将来江东事业该怎么发展为好。

鲁肃毫不遮掩,直接跟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意思简单明了:大汉就是个空架子,还匡辅个屁。但是曹操在这借着大汉的FLAG吆五喝六,一时半会我们还拿他没办法。

所以鲁肃给孙权的建议是,先做大做强江东地盘,攒够钱,招够人。然后瞅准时机,先拿下华中华南,再拿下西南巴蜀,让长江以南的地盘全部改姓孙。最后铆足干劲,跟姓曹的一决高下,争取统一全国。

鲁肃这么一说,孙权很是激动,觉得这个发展规划非常棒。

的确,能做全天下的皇帝,它不香吗?

后来,周瑜又进一步为孙权细化这个发展规划。即在统一长江以南之后,再拿下汉中,而后联合马超,再拿下襄阳,两路夹击,硬刚曹操。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有了鲁肃和周瑜提供的路线图,孙权事业心大增,干劲冲天,天天幻想着当皇帝的日子怎么过。

但是,周、鲁二人的规划,却让以张昭为首的传统保守派大为不爽。张昭说鲁肃是“小屁孩不知天高地厚”。他仍坚持应该沿着“保境安民”、“匡辅汉室”的路子来。在张昭看来,一是江东这地儿没有多大,跟曹操屁股底下的广大中原比起来,差了老远了,实力差距在那摆着;二是自己当皇帝是个风险极大的买卖,一旦失败再想要从头玩起是不可能的, 而且一定会死的很惨。但如果保住江东这块地盘,向中央保持效忠,就算是曹操他们家当了皇帝,一样可以继续当官挣钱,何苦去瞎折腾呢?

对于张昭一派的观点,鲁肃周瑜等少壮派嗤之以鼻。结果就是你背地里骂我狂妄,我私下里骂你迂腐,两派人暗中斗得不亦乐乎。而孙权作为当家人,为了维护班子团结,不得不在其中当老好人,一边安抚老张不要跟年轻人一般见识,一边劝说阿瑜、阿肃不要跟老年人争来争去。

结果,江东的发展方案模棱两可,一时没有定论。

最后,还是曹操过来帮助孙权拿定了主意。

建安十三年(208年),刚刚接受荆州投降的曹操,带着所谓“八十万”大军,一路追杀刘备到夏口一带。

刘备有意联合孙权,曹操看出了这一点。于是顺便写信给孙权,说:

我八十万弟兄跟着我一块来了,小孙啊,有空一起去打个猎啊?

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信里可是赤裸裸的威胁啊。

于是,张昭那批元老们站出来,劝孙权干脆当曹操的小弟,管好江东这片儿,按时交交保护费算了。

周瑜他们则回怼:凭啥当小弟,为啥交保护费,自己的钱留着自己花,它不香吗?曹操算啥,干他就完了。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从江夏来到孙权这。为了保住主公刘备的活路,孔明大力支持周瑜鲁肃,并在《三国演义》里面上演了一人骂战几十号人的“名场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孙哥,只要你肯出手对付老曹,我们皇叔一定帮你。”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强敌的威逼,内心的野望,基友的鼓励,外援的刺激。。。多种“要素”共同作用,最终促使孙权坚定地选择了“江东帝业”的发展规划图。

年轻的孙权一股热血冲上脑腔,他拔剑砍掉桌角,然后告诉众人:谁在让我当小弟,我就先砍谁!所有人,操家伙准备跟曹操干!

于是,孙权成就“千古帝业”的规划,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三国江东孙家的野望:从“匡辅汉室”到“东南称孤”的心路历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