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法家释海云(扬州江都)

释海云,号种瓜僧,江都邵伯人。晚清时书法名家。

释海云出生在江都邵伯。年方十五,即披剃为僧,受戒于花山。早年,在石牌楼观音庵为住持。咸丰癸丑(1853)二月廿二日,太平军攻占扬州,观音庵被毁,他只得托迹野庙与俗流为伍。江都诗人符葆森曾在《南湖避地图》上题诗记述此事。

书法家释海云(扬州江都)

种瓜僧印(伊人别馆珍藏)

后来,扬州名刹重宁寺亦毁于战火,同治初,人到中年的海云便四处募化,在重宁寺旧址上建楹数椽,任重宁寺住持,为重宁寺的重建立下汗马功劳,直至七十九岁时圆寂僧房。

释海云善书法。他自幼就喜欢读书写字。在观音庵为住持时,仪征吴让之(1799-1870,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寓居庵内,以鬻书画为生;画家王素(1794-1877,扬州“十小”代表人物)亦寄居庵内,以为绘画之所。“王画吴字”为时所称。这时,海云和尚便与吴让之一同学书于包世臣。

书法家释海云(扬州江都)

包世臣书法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大家。他是书法家邓石如的入室弟子,不仅博通经史,且精研各体书法,尤擅行草湿书,名驰海内。海云作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专门临摹行草书法,深得恩师湿墨书法的真传。直到海云住持重宁寺时,在禅诵之余,仍坚持手不停书。由于其书法达到相当造诣,慕名求书者众多。为酬应檀越之作,多达数千,一时名重书林。

海云和尚的书法,不仅得到一众信徒的喜爱,更为名家所赏识。

书法家释海云(扬州江都)

梅植之(1794-1843)号嵇庵,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他在其诗集《嵇庵诗集》中专门谈及“我师海云”的《题海云和尚图卷》中写道:“我师名海云,图绘海云状。学化自西教,悟入虚空藏。狂波故无碍,驰气讵有向。取寂见性始,云何为翳障。况复事文字,妙品本无上。吾与方外游,拂披再三望。”

冶春后社盟主臧谷(1834-1910)在《续扬州竹枝词》中有诗赞曰:“茶坊酒肆俗堪憎,早上招牌晚上灯。近日忽然添雅座,满墙名笔种瓜僧。”

书法家释海云(扬州江都)

吴棠

冶春后社成员吴棠(1864-1926)撰《重宁寺怀种瓜僧海云》:“小坐维摩室,心清万亊休。我来黄叶乱,不见翠华游。森木余残照,疏钟送晚秋。种瓜人已去,剩墨砚池留。”

从这些名人诗句中,可知其书法“妙品”“无上”,受人喜爱,以至“满墙名笔”。虽然逝去,仍令人怀念。李涤尘(1908-1994)著《扬州书法家史》,载江都书法家仅海云与王景琦二人。

海云和尚还工诗。《绿阴庵图》是施际云为纪念在太平军进入扬州后遇难的兄长施亮,请好友汪鋆(1816-1883后,清代画家)于1873年绘的实景图。图中有24位名家题咏。其中,海云于丁丑年(1877)题诗曰:

书法家释海云(扬州江都)

绿阴庵图

“众绿团成云,中有高人住。结邻香阜寺,钟声听旦暮。春莺呖呖转,迷濛湿烟雾。门外片帆飞,夕阳明古渡。忽焉遭兵燹,屋故人亦故。

阿弟思阿兄,九原人何处?聊借画图传,泪洒堤边楼。披图一再玩,清光生毫末。我未交先生,宛然亲杖屦。此图勿轻视,匪耽林壑趣。脊令痛在原,令人动概慕。我有种焦图,绿天惭学步。睱日索君题,赠我新诗句。”

(朱毓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