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力哲学——艰难多变环境下快乐、自由与生存力的源泉(二)

受疫情影响,全国范围内各种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难以预测,正常的经贸活动已经受到阻碍,发展为健康弯腰,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冲击,世界格局与秩序加速转变,我们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考验我们的生存力,唯有心力强者方能生存与制胜,唯有心力强者方能在艰难环境中仍能获得快乐与自由。那么,什么是心力?我们如何通过心力来洞察现象本质和事物发展规律,提升自己的认知力、生存力,并获得适度的快乐和自由?

心力哲学——艰难多变环境下快乐、自由与生存力的源泉(二)

以下是系列文章中的篇二:

当今时代纷繁躁杂,百态存生,灯红酒绿,渐入佳境;我们每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体或多或少被染上了些尘埃,难入宁静。很多人在处事、看事、办事的过程中都呈现出浮躁的样子,看万千现象也只是看个表象,凑个热闹而已。

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将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现象进行不同视角的思考,剥除表象,去除那些迷乱你心眼的杂物,发掘它的内在产生原因和存在机理才是最有价值的经历或是最有价值的现象,否则都是浪费时间,空虚生活;重视现象而高于现象本身,就需要在事事物物中格事致理,挖掘现象的潜在价值,探求事物的变化逻辑;才是对事物的价值挖掘,而后才能对之进行很好的利用。

那么,怎么去挖掘?

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长久存在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人类不断的使用它,利用它,所以它才会不断的被保护或被制造;存在只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已存在的、有价值的事物,我们保留它、保护它。未存在的但是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我们创造它、使用它。而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心体与心体之间或心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远古时期,人类基本都需要坚硬之物来保护自己或用之狩猎,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于是,石器之类的器物就被开发流传,且被广泛的使用下去。因此,笔者认为,百态有变而本质不变,进化逻辑即生存逻辑。

交流的过程就是心体与心体之间相互表达需求,交流感觉的过程;当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相互交流而达成某种协议或形成对某件事的一致行动的时候,个体之间就会齐心协力完成某一目标;例如,协同狩猎。而语言的产生也是为了解决交流的问题,是我们共同的诉求,于是语言就被不断的升级、完善,并存留至今。而这种诉求源于心,是源于心对环境的反应。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的初级到二级本质,不断加深,以至无穷。”他指出人类认识现象的层级不断加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如果是这样,那么现象是永远也捉摸不透的,一个现象尚且如此,那么那世间万千现象如何识破?

因此,对现象的研究我们应该回归心体,从心上去格理,探知现象的呈现原因和呈现过程。从心到现象的过程是较容易挖掘和探求的;毕竟,现象的产生我们无法去控制,但是我们的心却可以去控制。

回归心体,探求本源

心的本体就是性,性是一般事物发展的本源;性能够产生力,力能够发生动,动后就会有变化。变化回归到某一个个体就有了现象,这是现象产生的原因,由这个机理倒推,就可以明白事物的发展历程。

人对现象的研究可以从心体出发,探求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人们通过视听言动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而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就是通过个体的价值活动来实现的。但是,身体之所以进行各项活动,是由个体之心的主导。心之意而产生动,身体的各项活动,是通过心体与环境的相互感应而使心发出某种意,进而促成其行动的进行。因此,身之动是心的体现者,身怎么样去动是由心念和心性而决定。而《传习录》中说:“仁义礼智是人性的本质,聪明睿智是人性的资质,喜怒哀乐是人性的情感,私欲虚伪是人性的障蔽。”人与生俱来的心性之一就是至善,至善是通过仁义礼智来表现的;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但是心如何去尽,性如何去知?

心的本体是性,故心需要将性向外延展,扩充成体,而后体用一源,回归心体,将本体显现。心之体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而那些理是尽心后方可显现,尽心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将心体的本源、本质、资质、情感适时显现,将之障蔽适时拭去,而后方能尽心知性。

心力哲学——艰难多变环境下快乐、自由与生存力的源泉(二)

从心中挖掘心体的原本状态和潜在资质,适时释放心体之情感。心性的本质是仁义礼智,它是个体至善的表现;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德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求之、达之,将根植于内心的仁义礼智通过实践生活表达出来,从而体现出个体的价值或将个体的存在性通过仁义礼智而显现。仁者,爱也。孔子讲仁是爱人,孟子讲仁是爱民,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道家讲慈爱;他们所提出的“仁”的思想,本质上是为了将心体的“仁”发掘出来,并植于意识中,而后时常显现出来。

“义”就是行正当之事,仁至义尽者,为人处事之法也;行义利事,给他人多一份帮助,行雪中送炭之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嫉恶如仇者义也,这是心的本质。同样,礼和智也是我们的本质,礼是我们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与仁互为表里;具体表现在我们对待他人的礼节和礼仪上。辞让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是个体的理性知觉;因之而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个体通过致心而能回现仁义礼智的本心,通过仁义礼智之行,可以回归本心;为仁义礼智之事,致本心之知,让心体达到灵明之境,这是回归心体的途径,而重归心体后个体的心场能量又是极强的;因为重归心体的过程就是影响他人,提升气场的过程。我们在行仁义礼智之事时就是在用本心去做事,本心越明,行为越会受到他人的称赞,同时影响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这就是心力。

董明珠女士是中国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在她的心中一直坚守着中国制造之心,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复杂的商业环境和重大的利益面前不失本心,她的心是为国的、是为社会的、也是为民的,因此,她以社会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不断地研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致力于让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同时,她也大胆为员工加薪,回归价值,回归本源,让价值回归价值创造的人身上,坚决抵制野蛮人敲门;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至善之心,是现实社会中难见的本心,私欲极少,个体的心场能量极大,因此在关键的时候,“隔壁老王”愿意前来帮助。

重归心体就是对自我的全面探知,就是在生活中运用心中的仁义礼智来进行价值活动,重归心体也是看清万物本源的主要途径。因此分析人员在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是,首先锁定某一现象所对应的的核心人群;分析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就是分析相应人群的心体,探知TA的心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下表现了哪些本质的心体,是仁义礼智中的那些点,还是受到某一私欲的障蔽而产生的其他行为。

致良知也是一种重归心体的方法,因为良知本是心的本体,是人性之善的另一种表达,致良知就是致心体。

心力哲学——艰难多变环境下快乐、自由与生存力的源泉(二)

聪明睿智是心性的资质,心性的力量属性和自然的力量属性差不多,都是潜力无穷。心体本来就可以感受自然的一切美好,可以想象出诸多出乎意料的内容,可以创造一切可能的存在,可以解决一切自然留给我们的问题,这个资质潜力无穷;如同自然,但是有待发掘,因此说自然是我们的母亲。

人性的资质驱动人性本质的挖掘,人性的本质又促使人性资质的显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越是回到心之本体的人越能发挥其资质,越是有资质的个体越容易回归到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的无善无恶的灵明状态是最诚、最原的状态,也是价值的绝对体现。也就是说,价值的绝对呈现就是心体的对外表达。当个体或组织认为某一事物会对个人、家庭、社会存在价值,因此相应的价值产品才能被开发出来;有持续的价值需求就会有持续的价值产品。

价值的呈现是心体对外感知的结果,心体的感知属性导致心体有情感属性。心体的喜善嫉恶是个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心体因有喜善嫉恶的功夫(善者近,恶者远),所以个体的正常生活才有保障。而这种喜善嫉恶的过程就是个体感知善恶,评判善恶,做出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就会产生情感的偏移和积累,在“善”的过程中产生喜乐之感;在“恶”的过程中产生哀怒之情,所以喜怒哀乐也就成了个体的情感属性。

而就是因为个体的这种情感属性,才会使仁义礼智之行得以扩充;使得私欲虚伪之念得以障蔽。

问题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会发生,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根源上解决,不留后遗症,干脆利索,而怎么去找到问题的根源?关键在于找准事情发展的逻辑以及推动事情进展的人群,这两者是根源,很多事情无法进展下去,一方面是事情的发展逻辑有误,另一方面是推动事情进展的人不对,即人与事不匹配。

功夫与心力

心之本体原本是明明白白的,原本是灵明至善的,然而由于心体的环境遭遇使得本心被物欲和私念所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无力,迷迷糊糊;人类只有把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除掉,才能显现出心体的巨大力量。就如一个人在静心思考的时候会想出诸多不可思议的内容。

回归心体需要功夫,让内心回归到淳朴的自然状态需要功夫;并且除掉那些私欲更需要功夫,这种功夫其实就是对心体的探知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阳明先生主张在本体上着力,他主张的本体功夫,强调的是对良知本体的扩充,让良知致于生活的日常实践中,在生活实践中致良知,这是知易行难,因此阳明先生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一体;并认为没有行的知不是知等;“知行合一”思想是致良知功夫的进一步提升和扩充。

而心力就是我们应用心学是力量来处理生活工作中困难的能力,是通过心体的原本状态,加之外界环境的引导使个人综合能力提升,并使个体的价值充分显现的力量。

心力与功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体的,功夫强者,心力强;心力通过功夫得以显现其价值。功夫是一个做功的过程,心力是一个发力做功的过程。例如在物理学中W(功)=F(力) ×S(距离);做功量有多少,一方面是由发力大小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力作用于某一事物所走的距离决定的;前者由心力决定,后者由后者是由功夫决定的;心力足者,不惧万难;心力足者,勇于挑战;心力足者,可排除万难,直至目标有成。心性极高,做事恒坚,故持久力便很强。走过的路也就很长,因此所做的功也就很大。

世间一切事不敢为、为不久、为不成者,皆是心力不强。世间就是因为有心力强者,故可以开拓文明之盛世,这便是功夫,功夫是心力的体现者。“功夫”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指在某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即上式中的距离;在做功层面做功和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和努力(努力就是心发的力的大小)。而程颐将“穷理”看做“知命尽性的功夫”;同时“致良知”、“事上磨”、“集义”、“主敬”等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之为功夫;因为这些词可以是一个方法,也可以是一个过程。例如,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既是让个体回归心之本体的方法,也是一个将本体和功夫合二为一的思想,个体需要经过“修炼”或“致”的过程才能显现;这就是功夫。功夫用于用于商业中的经营管理,可使商业回归本质,减少泡沫,实干兴邦;用于生活中可使个体回归初心,减少浮躁,踏实做事。

任何一种愿景的达成都需要功夫和心力。愿景是内心的远方,愿景是心体的灵明。功夫发力处就是愿景的阶段性目标,发力于内,行动于外,而有变化。当今社会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单靠个体之力已较难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以合作共赢,共创互惠的思维共存于当下的环境,建立商业文明共同体;让个体在组织中发力,让组织为个体赋能,才是当下的功法;不同的个体融于组织,共建多元价值。让心体与心体之间相互连接,构建心心共存的生命共同体。这是心力的境界。任何一种想法变成现实都需要实践,实践是对自我的负责,也是对心体的释放,是愿景达成的必备条件。

心力哲学——艰难多变环境下快乐、自由与生存力的源泉(二)

本文内容摘自思二勋的《商业归根:阳明心学的商业智慧》一书,现摘录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批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