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说没有清王朝,就没有现在的疆域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周恩来在《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中这样评价清朝:“今天大陆的版图这样广大,就是从清朝继承过来的。大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应该承认清朝对此是有贡献的。”

其实清朝也不是最大的——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清朝强大的武力、清朝雄厚的物质力量、清朝卓有成效的边疆开发、清朝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

01,强大的武力

先说第一个原因。现在的国人,受到几十年来官方近代史教育的影响,总有一种清朝被列强吊打、军力羸弱不堪的印象,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衰落的晚清被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吊打,不代表清朝前期也被吊打。实际上,清代武功之盛,武力之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罕有其匹。从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横扫辽东;到皇太极建立清朝,征朝鲜、灭察哈尔、战明朝;再到顺治年朝入主中原,扫荡大顺大西,灭南明诸政权;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战沙俄、三征准格尔、出兵西藏;雍正朝平定罗卜藏丹津,收青海;乾隆朝灭准格尔、平定回部、征大小金川、反击廓尔喀、战缅甸、伐安南,可谓武功赫赫。其间也打过不少败仗,但最终清朝总能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即便是已经到了清朝走向衰落的道光年间,清廷还能在万里之遥的新疆大规模用兵,一举消灭受沙俄支持的张格尔叛乱势力,反击浩罕入侵。1840年以前的清朝,可以说在其周边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或民族能对其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这和汉朝长期困扰于匈奴、唐朝长期被吐蕃威胁、宋朝长期受辽金西夏和蒙古的压力以及明朝长期遭到塞北蒙古各部侵扰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说正是清朝强大的武力打下了清代的辽阔疆域,也正是清朝强大的武力确保了外敌不敢大规模入侵,帝国内部也没有人能够动摇清廷的统治,从而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大地上多个政权并列,四周还有众多的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国家,最后清朝以武力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并对周边各国形成威慑,保证了中国长期的和平和边疆的稳定

02,雄厚的物质力量

再说第二个原因。强大的武力只是基本的保障,但是要想长期控制这些地方,还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汉唐明等朝鼎盛之时,也曾开疆拓土,疆域辽阔,然而由于开拓和守卫边疆成本太大,造成了国家财政和巨大压力,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后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放弃很多地区。而到了清代,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远超以前各朝代。18世纪中叶,清王朝达到其强盛的顶峰,拥有人口2.5亿,耕地超过10亿亩,粮食总产量超过2500亿斤,一年财政收入多的时候超过5000万两白银,少的时候也有4500万两白银,这些数字表明清王朝拥有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物质力量。所以虽然清代开拓边疆的战事频繁,耗费巨大,但却对人民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国家财政压力也不是很大,这就进一步坚定了统治者开拓和守卫边疆的决心。

03,卓有成效的边疆开发

再说第三个原因。历代开拓边疆,除了以武力为保障,还要对边疆进行开发和建设,以为长期守卫提供物力支持。历史上秦曾开发河套地区,汉唐皆曾在西域搞军屯,明曾对西南进行大规模移民,都是出于这个目的。清代在边疆开发方面较之前代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清一代,东北、内蒙、新疆、台湾、云南、广西包括康藏等边疆地区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其中开发成绩最大的是台湾,台湾在清朝统一时只有区区二十多万汉人居民,此后清廷从福建大量向台湾移民,到清中期台湾已经发展到了二百多万汉人居民。同时,台湾的制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因此带动了整个台湾的经济繁荣。新疆地区则是清廷在平准平回之后,开始大规模通过政府力量向此地进行移民。移民分两种渠道,一种是军屯,清廷直接把大量八旗和绿营官兵移驻到新疆,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屯垦;一种是民屯,清廷以较为优厚的条件从陕西、甘肃一带招募贫民,帮他们移民到新疆。内蒙地区和东北地区清廷对于移民汉人有一定的顾虑和限制,但是随着汉人自发移民到这些地区开荒的现象越来越多,清廷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康藏地区则是到了晚清清廷开始对其进行强制性的改土归流,从四川移民过去。经过清代的边疆大移民、大开发,边疆地区同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新疆、台湾以及东北地区都纷纷设立了行省。清政府还曾打算在外蒙和西藏设立行省,只是因辛亥革命而未能实现。清朝对边疆的大力开发,为清朝长期稳定地控制这些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04,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

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进行各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制度创新):对满族实行八旗制度,对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度,对汉族实行行省制度,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但一直在推进改土归流),对藏族实行达赖、噶厦、驻藏大臣三头统治制度,对维吾尔族实行伯克制度。这些制度稳定了清朝对不同民族的统治,也稳定了广大的边疆地区,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清帝一方面遵奉儒家思想,崇敬孔子,同时也对满族的萨满教、蒙古族和藏族的藏传佛教、汉族的道教、和汉传佛教、维吾尔族和回族的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采取包容和平等的态度。等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各民族之间大多都能和睦相处,清政府也都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四点决定了清朝对广阔的边疆区域能够打得下、耗得起、守得了、稳得住,所以清朝的领土才如此辽阔。经过清代200多年的时间,民族融合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个集合了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是清朝为中国做出的一大历史贡献,也是清朝能够长期稳定控制广大边疆的重要原因。然而不争气的晚清政府……

一,清朝奠定了大陆的版图,这个观点是否准确?本文带你了解真相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我们对其的看法既有正面的一面,如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也有令人深思的负面,比如晚清时期的屈辱历史。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清朝的影响,逐步深入探讨其在中国版图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对于清朝在版图形成中的贡献,不可否认其在整合边疆省份方面所做的努力。清朝入关后,在康熙初年,通过近二十年的时间完全统一了内地,包括对汉地的完全统一。康熙帝在三藩之乱后,用八年时间平定了规模浩大的动乱,再次实现了对汉地的统一。此时,清朝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新疆、西藏、青海、东三省和内蒙古纳入了中国版图。通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帝王的努力,清朝统一了东北,并在1689年通过《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合法管理了东北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然而,清朝的贡献也伴随着历史的曲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在与沙俄的斗争中失去了外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这段历史让我们感叹,尽管在法律上实现了对领土的管理,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丧失了部分神圣的疆土。

对于边疆省份的争夺,清朝也有着较为复杂的经历。在内蒙古地区,虽然在秦汉时期就曾有过短暂的控制,但真正的统治是在清朝时期。通过武力征伐和联姻,清朝实现了对内外蒙古的有效管辖。然而,随着清朝的灭亡,我们失去了外蒙古。青藏地区的掌控也是历朝历代的努力,但直到清朝康熙晚年,才最终巩固了对青藏地区的统治。

至于新疆,早在汉武帝时期,通过张骞的使命,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西域。然而,新疆的掌控一直是历代朝代的难题。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通过灭准噶尔汗国,清朝成功将新疆纳入版图。尽管在清朝末年,沙俄抢走了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新疆的历史始终与清朝的努力紧密相连。

清朝的版图成为我们领土诉求的法理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清朝的领土。在法理上,解放军收复新疆和西藏是理所当然的。孙中山和袁世凯等政治巨星将“五族共和”写入法律条文,为我们继承清朝的领土打下了法理基础。解放军在大西北的战争中,以雷霆之势收复了新疆,刘邓大军出兵大西南,和平统一了西藏。

综合来看,清朝在中国版图形成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奠定了今天中国边疆的版图,也有令人痛心的一面,失去了部分领土。我们应该全面看待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理性评价其在版图形成中的贡献和失误。同时,我们要珍惜今天的领土,不断努力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疆土完整。

二,没有清王朝就没有“新中国”?为何说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下诏退位,标志着持续了276年的清王朝正式寿终正寝。

清朝的灭亡,意味着千年帝制的彻底终结,但围绕清朝的功过是非却始终无法盖棺定论。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个王朝留给我们的争论依然相当大,尤其是围绕清朝对现代中国的历史作用。

虽然“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早已被各种历史教科书白纸黑字地记载了下来,但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很多板上钉钉的历史相继被推翻,包括清朝对现代中国版图的贡献也似乎岌岌可危。

今天的网络上,关于中国版图的贡献者,大致可分为两派:

一派是“自古以来派”,核心思想是新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是中华文明肇始以来,历朝历代艰苦创业、筚路蓝缕的结果,比如秦朝开疆岭南,汉朝进军西域,唐朝经略东北,元朝征服青藏、明朝巩固云贵等。

与此针锋相对的另一派则是“解放军奠定派”,根本观点是古代疆域虽有繁盛但终归都是过眼云烟,所以现代中国的每一寸疆土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结果。毕竟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陆疆域在列强的啃噬下不断萎缩,清朝灭亡时只剩下半个紫禁城。再加上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国土早已四分五裂,如果不是解放军以弱胜强并最终解放全国,怎么会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却各有各的缺陷。比如“自古以来派”言之凿凿,却解释不了蒙古问题。毕竟历史上的蒙古曾经是大一统帝国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但如今却与我们分道扬镳;而“解放军奠定派”虽信誓旦旦,却回答不上宝岛问题。毕竟解放军从未真正踏上过宝岛,但我们却认定宝岛是新中国的神圣领土。

所以,两种观点本质上都是错误的,而它们错误的核心,在于都刻意忽略了清王朝在领土奠定方面的历史贡献。

得益于某些别有用心的宣传,今天的清朝早已成为恶贯满盈的代名词,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背锅侠,仿佛清朝是十恶不赦的罪犯,近代以来的负面后果都应该由清朝承担。

这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毕竟清朝确实大兴文字狱,推行愚民政策,压制科技发展等种种恶政不胜枚举。但因此将近代以来的所有罪责都强加到清朝头上,无疑是无耻和无知的。

要知道,西方国家在大航海时代后的异军突起不是偶然,近代以来整个东方世界被西方世界后来居上并沦为被动挨打的对象更是积重难返的历史趋势。说白了,哪个王朝身处这样的时代都是大同小异的结果,清朝不过是恰好赶上了而已。

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清朝,必然不如汉族建立的王朝给力,君不见明朝后期就比清朝后期长脸。这无疑也是颠倒黑白,要知道,明朝在面对倭寇时,也曾屡战屡败,后期料罗湾海战,反侵略主力是海盗而不是官军。

所以戴着少数民族有色眼镜,将清朝的罪恶无限放大,尤其是将近代以来的丧权辱国作为整个清朝的标签,从而忽略了清朝前期在开疆拓土方面的巨大贡献,无疑是用心险恶的。

很多人认为,清朝前期的所谓开疆拓土,本质上不过是“捡漏”而已,毕竟中原是明朝的,蒙古高原、西域和青藏高原则是蒙古的,只要打败了两者,131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即唾手可得。

只是,它们会主动高举双手等着清军来征服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从1644年入关击败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开始,清朝先后消灭多个南明政权,平定三藩叛乱,直到1683年平定宝岛才重新统一中原。

而蒙古方面,从1685年清朝发动第1次雅克萨之战开始,清朝先后收伏漠北蒙古,两次击败噶尔丹,进军西藏,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叛乱,直到1759年才彻底平定天山南北,将清朝的疆域推向顶峰。

可以说,作为渔猎民族起家的马上王朝,清朝前期几乎无年不战,疆域不断扩大。再加上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推广以及“摊丁入亩”等一系列增殖人口的政策,清朝人口迅速增加,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很多人“康乾盛世”不以为然,毕竟英国人马嘎尔尼早就说了他看到的清朝处处衣不蔽体、穷困潦倒。且不说马嘎尔尼有没有白内障,单说乾隆皇帝拒绝马嘎尔尼攫取清朝利益并打开清朝国门的行为,就足以令马嘎尔尼胡说八道了。

再者,古代历史上哪个盛世的老百姓丰衣足食了?张养浩所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才是古代老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所以,清朝的很多历史,需要被重新认识。回到领土方面,且不说清朝疆域的取得,是不是清军浴血奋战的结果。即便是将东北表述为清朝的“嫁妆”,将中原和蒙古表述为清朝的“捡漏”,清朝的“嫁娶”和“捡漏”也是正当其时的。

换句话说,清朝对疆域的最大贡献,不是清军的策马定乾坤,而是在特定的17世纪,对开疆拓土保持了旺盛的进取心和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

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因为“小冰期”的到来,而小冰期也促使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与中原王朝产生了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清朝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来自东北,对寒冷气候适应性更强。而且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中原政权自南向北的艰难北进,清朝自东向西的平推相对容易。

与此同时,异军突起的沙俄也在自西向东一路狂奔。清朝与沙俄的东西对进,使蒙古等游牧民族从此彻底丧失了向北向西逃遁的可能,只能在清俄之间二选一。而相比于以欧洲人自居的俄罗斯,蒙古无疑更倾向于清朝,这是清朝能最终征服蒙古的重要基础。

而在清朝不断开拓的同时,欧洲“三十年战争”终于尘埃落定,并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世界近代以来的第1个国际法条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了“主权”的概念,从此清朝开拓的每一寸土地,不是“盛之则揽,衰之则弃”的“疆域”,而是由两国以上共同确定的“领土”,清王朝也由此有了“清政府”的新定义。

此后清朝与沙俄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是对两国领土的首次确认。其后的《瑷珲条约》以及《北京条约》,虽然丧权辱国,但也是确定两国领土的法律文件。

可以说,不管多少个自古以来,只有在清朝时期被纳入中国版图,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领土。即便是清朝寿终正寝时,只要没有国际条约规定清朝领土只剩下半个紫禁城,那么清朝的领土就依然有包括蒙古在内的1100多万平方公里,这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基本规则。

正是因为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清朝领土做出的一系列约束,中华民国才能基本继承,毕竟这已经不是王朝的更迭,不需要疆域的重新开拓,而是政府的走马轮换,国际社会只需要更改国名即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军阀混战,也只是限定在了相对固定的区域,毕竟张作霖再牛,也不会跑到西伯利亚或朝鲜跑马圈地。

而等到解放军秋风扫落叶,当然也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解放南京国民政府曾经管辖的领土,也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领土。

所以,即便解放军尚未踏上宝岛,宝岛也不是无主之地。毕竟《开罗宣言》早已重申了中国对台澎等地无可争议的主权,这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

可以说,清朝前期的开疆拓土,绝不是捡漏,而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幸事。否则,当错失了整合中原和蒙古的历史窗口,一旦蒙古成为沙俄等列强的囊中之物,今日大陆领土将极有可能止步于长城!

当然,清朝前期的强势,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奋三世之余烈”,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准噶尔汗国的极盛一时,其复兴大蒙古帝国尤其是入主中原的野心,是清朝不得不与之血战到底的最重要原因。而清朝前期在蒙古方向的不断扩张,也基本上是“清进准退”的拉锯战。

所以,“清朝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得起考验的铁一般事实。想想今日中国拿着清朝晚期同列强签订的边界条约作为大陆领土声索的法理依据,我们就应该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清王朝,就没有“中国现在的疆域”。

三,有人说“如果没有清朝就没有现在的960万疆土”,对此你怎么看?

对于中国现如今的疆土,清朝的贡献确实挺大,虽说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不思进取,被列强侵占,又是赔款又是割地,《南京条约》的签订更是让清朝少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连日本这个岛国也抢走了台湾、琉球群岛、澎湖列岛,被世界列强肆意瓜分的中国领土越来越少,可事实上如果没有清朝,中国的疆域将比现如今要小得多。在这之前我们不妨看看清朝之前的王朝疆域先秦时期诸侯各国的疆域总面积才200多万平方公里;秦朝纳入两广地区、又征服了内蒙黄河地区,此时的疆域面积应该在300万平方公里;汉朝又增加河西走廊、西域、云南,此外还有朝鲜地区,此时的疆域面积有600万平方公里;到了晋朝、三国时期还不如汉朝,南北朝就更不用说了,直到隋唐时期,统一之后又灭了突厥,新疆被纳入版图,这是后疆域高达900万平方公里;宋朝疆域并不大,到了元朝时期突破了1000万平方公里,但是元朝算是昙花一现,存在的时期比较短;明朝前期疆土还算可以,可是到了后期,明成祖放弃了河套地区以及河北长城以北地区,明朝疆域也就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后来清朝推翻明朝,逐渐将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全部纳入版图,加上自己的嫁妆(东北地区),国土面积史无前例,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清朝对中国疆土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东北地区疆土的扩张,清朝开拓了东北24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东部地区疆土的扩张,应该算是台湾,台湾被郑成功收复,但是后来一直处于割据状态,直到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正史登入鹿儿门,台湾也纳入了清朝版图,台湾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北部地区疆土的扩张,内外蒙古被纳入清朝版图,先是塞北的100万平方公里,后世外蒙古和葛尔丹辖下的科布多、乌梁海等180万平方公里,共计280万平方公里。

西南地区的疆土扩张,自然是西藏160万平方公里最终并入清朝版图;中西部地区疆土的扩张,青海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清朝在1724年彻底击垮罗卜藏丹津,将青海纳入清朝版图;西北地区疆土的扩张,也就是新疆19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全部被清政府管辖;要说明的是,清朝对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彻底将他们纳入,以前的朝代虽然设立管辖,但只要中央一弱,他们便趁机脱离,清朝灭亡之后,他们显然没有这样,近三百年的统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此,相比明朝约35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足足大了四倍,如果没有清朝,现在的中国顶多算是个中等面积的国家,很有可能就和宋朝一样,试想靠近现代的中国实力,有能力扩张这些领土吗?有哪个军阀有这样的实力?

当然,也并不是清朝就这么厉害,而是历代王朝奠定了基础,清朝算是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疆土,并没有吹嘘,对事不对人,个人认为清朝其他地方都可以喷一喷,但是对疆土贡献这一块还得慎重。

如果没有清王朝,那么大陆的领土之上,就不会有这三个地区,分别是,新疆、蒙古和台湾。小编说清王朝的领土是比较大的,可能大家会感觉有点不太相信,那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对比一下大陆明朝和清王朝的国土领域,明朝的时候,在明朝统治最好的,巅峰时刻的时候,明朝的国土领域面积大约九百九十七万平方公里,明朝其实也算是很好的了,这个时候的国家面积和现在大陆的面积没有差多少,大家可能会感觉明朝的国土领域都是挺大的了,但是清朝的就更大了,清王朝的国土领域面积将近一千三四百万平方公里,果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一看,明朝的国土领域就变小了。也是,如果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能在帝国主义列强对我们进行侵略,要和我们签订不平等的条约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抵抗,站出来,那么大陆现在的领土就会变得更加大一些了,可惜,历史不能重来,也没有如果。

回到最初,如果没有清王朝,那么大陆的领土中,台湾,蒙古和新疆这三个地方都有可能不是我们的,这样一算,我们现在国家的疆域又要少了。我们也都知道清王朝是满清入关打下来的江山,建立的王朝。在明朝的时候,可能统治者并不是很有野心,没有想着扩宽疆域,军事方面上是修长城,设防道,对蒙古也是防着,没有想着征服他们,而清王朝确实为了让蒙古收到自己的麾下,可是做了不少的努力,最后把蒙古给归到了自己的疆域下。新疆也是,明朝都没有碰到新疆边界的边,但是清朝那为了把新疆的一块给属于到自己的疆域下,那真是经历了好几代的努力,坚持不懈,最后成功了。最后,还有台湾,台湾也差不多,但是台湾在明朝也都属于了,只不过是疏于管理。

四,如果没有清朝,很难有今天中国的版图,是吗?

有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清朝,可你都必须承认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清朝让中国拥有了如此大的版图,这个版图超越了历史上历朝历代,对大陆疆土如今有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清朝的疆域对新中国的版图有什么巨大的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今天,我们来聊下这个事情。

1、历史上多数时候,拥有多大领土,主要是实力决定

很早以前,世界上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部落群居的概念,可随着时间发展,部落之间为了能夺取更多资源,发动了战争,这些需要被夺取的资源包括土地、牛羊及各类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就这样,不少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大部落,这个部落足够大的时候,国家就出现了。所以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事情,就是所有新国家的建立,都是一部残酷的血腥历史,也就是侵略史。

另外,也有一些国家组建的时候,就是部落联盟,这些部落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断对外扩张,最终征服了周边国家,成为了人人羡慕的超级大国。

这个世界上万物都十分残酷,所以想要活下去,只能更加的努力。

周王朝推翻了商王朝,之后又进行了分封,分封后的各大诸侯国则是向四方扩张,取得了大片土地,诸侯国能获得庞大土地关键便是拥有足够的实力,让周边的实力都不是自己的对手,这样才能确定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一直流传下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朝的降雨和土地以前没有见过的,这些土地都是秦国一寸寸打下来,这样才可以传下去。

汉朝大军北上漠北,出西域,疆域十分大,这些降雨也是汉朝靠武力一步步争取过来的。

之后所有王朝,无论他的土地多大,还是综合国力如何,全部都是依靠武力决定的。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是靠什么法律或者规则让自己强大的,而是依靠自身的实力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疆域有960万平方公里,解放军超强的战斗力,让各个地区没有陷入分裂的状态。

所以,我可以说,疆域的大小,从历史角度来看,完全是由实力决定。

还有就是,近代以后,疆域也被另外一个因素影响,影响疆域的因素便是《国际法》。

2、国际法

啥是领土生存法原则呢?

领土生存原则是指新独立国家继承被继承国国家财产的特殊国际法规则。

根据该项规则,被继承国在其领土附属期间所属的国家动产,无论其以国家形式还是以部落或地方政府形式占有,也不论其是否被殖民统治者将其全部或一部分转属于宗主国和是否转移到所涉领土之外,均应转属于新独立国家。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也就是说新独立的国家,可以继承上个覆没国家的土地,所以,新独立国家的疆域多少,完全就取决于上个王朝的疆域。

清王朝灭亡后,继承他一切的是民国,民国完犊子后,土地又归属于新中国。

还有就是,民国是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是有一定异议的,为什么有异议,主要是民国所处的年代较为混乱,军阀和民国政府都有存在过,之后我党和国民党也同时存在。

所以一些史学家觉得,新中国应该是继承了大清朝。所以,对于被租借出去的香港和澳门,新中国有强烈的决心收回,最后这两个地方都被收回。

反正就是,清朝时期康熙打下了大片土地,以及清末时期还拥有的1100万平方公里土地,新中国才能继承960万平方公里土地。

我们可以不喜欢清朝,可我们如今的疆域,和清朝完全脱离不了关系。有不少人说清朝闭国锁国,让他们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让曾经的老大级强国,沦落为人人可欺凌的对象。

最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大清,我们确实没有那样大的疆域。

清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败家子,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让西方列强按在身下摩擦,尤其是向俄罗斯割让了外东北和外西北的大量土地。但是,实际上清朝在前期和中期极具扩张性,始终在不停地开疆拓土,从一个偏居东北的少数民族小政权,跃居雄霸世界的大帝国,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大清帝国全国

一)、统一东北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建立后金。此时,尚是一个新生的弱小政权。1618年,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大败明军,势力进入到辽河流域。在相继攻克沈阳、辽阳和辽河以东七十余城后,于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占领了辽东大部地区。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励精图治,实行满汉一体,将八旗组织扩大到汉族和蒙古族,并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此时后金与明朝议和,战略目的是把整个东北所有部落都统一在旗下,积蓄力量,再图入关。自此后金不断向北,征服海西女真四部(哈达、辉发、乌拉、叶赫)、野人女真等部落。

1635年,多尔衮等击败林丹汗,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统一族称为满洲。并在当年出兵朝鲜,两个月后将朝鲜纳入藩属国。1640年,皇太极发动入关前统一东北对明的关键一战-----松锦大战,通过一年多的争夺,以清军大胜告终,生擒洪承畴,降服祖大寿,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至此,大清完全统一东北地区。

二)、统一汉地

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满清军队倾巢出动,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北京,并将首都迁到北京。自此,大清进入另一个境界,即不再只是偏居一地隅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进入传统汉地。当时,传统意义上的明朝已经灭亡,汉地十八省既有南撤的明朝残余(历史上称为南明),也有农民起义建立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还有郑成功占据的福建台湾。

丢失北京后,李自成被迫退居关中自保,多尔衮一路追击李自成,于第二年即1645年在九江大败李自成,大顺政权瓦解,清军占据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兵锋直逼长江以南的南明。此时的南明还拥有全国半壁江山,军队几十万,可惜的是,南明政权内部势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清军只用了8天就攻陷了扬州城,挥师南京,弘光政权仅一年就结束了。与此同时,大清的另外一支军队在吴三桂和豪格的带领下对大西政权发动进攻。1646年,张献忠被击败杀死,大西政权不复存在。

此后,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政权的残余势力以及郑氏开始联合,共同对付大清,相继收复了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区,到1648年,南明永历政权控制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等七省,占据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但正因为此时的南明政权是多方势力的联合,各有各的算盘,内部派系斗争严重,注定了失败的命运。1654年,孙可望政变投降清朝,李定国带着永历帝逃到云南。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永历帝逃亡缅甸,南明名存实亡。第二年,清军在东南沿海击败了郑成功。至此,从入关到统一内地,大清用了不到20年时间统一了内地十八省。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和反复,就是平三藩和收复台湾。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是清廷入关后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为对付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所封的原汉人降将藩王辖地。1673年,康熙宣布撤藩。当年11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起兵造反。此时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所以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官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都迅速做出响应,从而发展成席卷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历经8年,即到1681年,清朝中央政府才彻底击败原反叛势力,重新平定三藩。并随即于1683年派兵渡过台湾海峡,剿灭明郑,把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从此,汉地真正完全归入大清统治。

五,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的中国版图?看完解开迷惑

关于版图奠定这个问题,清朝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毕竟大陆的疆域在清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直接形成了今日领土的框架。

所以,清朝是在事实上奠定了大陆今日的版图。

有人说清朝在疆域上的贡献无足轻重,比如新疆是在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时就纳入版图的;东北是在725年唐朝设置黑水都督府就开始统治的;至于说青藏高原,那也是在1247年蒙古汗国和吐蕃高层达成“凉州会盟”后形成既定事实的!

所以,清朝在领土上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也有人认为汉唐元时代久远,已然起不到宣示主权的作用,所以大陆今日的疆土,是解放军叔叔打下来的,同样和清朝没有关系!

那康熙、雍正和乾隆以及左宗棠就表示不服了,前后都有意义,为什么单单清朝就是无用功?难道说和蒙古的百年征战都没有意义?

不是的!事实上,清朝在疆域上的开拓不仅有效,而且很有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1、领土开拓争分夺秒,清朝跑赢了沙俄

说汉唐元奠定大陆版图的人应该明白,在汉朝拥有西域时,东北北部尚处化外;在唐朝拥有东北时,青藏仍有吐蕃;在蒙古收服青藏时,江南仍在抵抗。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土地虽然陆续并入大陆版图,但是并入的时间有先有后,并不是同时的,你在拥有了这片土地时,另一片土地却仍在游离,这是典型的按下葫芦起了瓢。

而且,因为时间久远,对这片土地的声索力度有多大,真的很难说,比如犹太人之前在地中海东海岸建国,后来灭国后被迫流亡,这片土地成为巴勒斯坦所占据,那么问题来了,这片土地到底属于谁?

事实上,和汉唐元一样,领土的争夺靠的不是历史和回忆,而是拳头和实力。

而在清朝时期,大陆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沙俄来了。

从1582年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仅仅用了半个多世纪,1639年就扩张到鄂霍次克海,1643年就侵入黑龙江流域。

因为纬度高,所以沙俄一直在寻求温暖的出海口,这是沙俄向南扩张的不竭动力。

如果此时清朝不作为,沙俄侵略的,将不仅仅是黑龙江。

所以,包括清朝发动雅克萨之战,将沙俄逐出黑龙江;以及首付喀尔喀蒙古,击败准噶尔汗国,事实上,清朝一直在和沙俄争夺西伯利亚南部以及蒙古部落的地盘。

到1757年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清朝终于取得了争夺蒙古的胜利!

清朝前期的进取有效地遏制了沙俄向南扩张的步伐,并通过《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稳定边界线,使其无法鲸吞整个蒙古地区。如果清朝没有及时征服蒙古,那么沙俄南下,整个蒙古地区将成为沙俄的领地,届时清朝的扩张将直接和沙俄短兵相接,这对于清朝极其不利。

2、领土守卫度日如年,清朝保全了大部

清朝跑赢沙俄后,将沙俄的侵略势头有效遏制了100多年。

但是,随着清朝的衰落,殖民者的到来,清朝的疆域开始遭受列强的啃噬,领土开始不断丢失。

从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的70多年时间里,对于清朝而言可谓是度日如年,因为沙俄的不断入侵,清朝先后丢失了外东北、外西北、宝岛以及喀尔喀蒙古地区,清朝的疆域在一步步缩小。

但是,因为清朝前期的奋力开拓,以及清朝后期不断通过割地保全大部的做法,使得清朝版图的主体得到了保全。

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帝国主义纷纷崛起。在这样的条件下,列强的殖民扩张方向开始由占领土地转向全面深入的控制。这种控制虽然加深了清朝的民族危机,但是客观上保全了清朝的版图。

等到沙俄炮制罪恶的“黄俄罗斯”计划,想要将整个新疆、喀尔喀蒙古以及东北地区全部划入俄罗斯版图时,其他列强因为利益受损而出手阻挠,最终使得这个罪恶的计划流产。

因为清朝的“守土”,使得清朝熬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帝国主义时代,度过了那个最危险的领土蚕食期。

等到列强掀起瓜分大陆的狂潮,列强纷纷要分清朝一杯羹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再次帮助清朝保全了疆域的完整。

正因为如此,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朝的疆域仍然高达1100万平方公里,这些土地被民国继承,成为解放军叔叔“奠定”今日版图的领土依据。

3、领土巩固难于登天,清朝完成了一统

常言道:“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对于清朝而言,打下和守卫江山都很难,而且巩固疆域更难。

长期以来,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明朝用了200多年战争,也始终没有彻底消灭蒙古,还被蒙古俘虏了皇帝,大兵压境到北京城下。

但是游牧民族问题在清朝手中的得到了解决,因为蒙古的势力遍及漠北、西域以及青藏地区,所以当清朝解决了蒙古问题,也就意味着清朝解决了漠北、西域以及青藏问题。

1635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

1691年,康熙主持“多伦会盟”将喀尔喀蒙古纳入版图;

1716年,准噶尔入侵西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入藏驱逐准噶尔,将西藏纳入版图;

1724年,雍正派年羹尧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叛乱,清军收复青海;

1757年,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至此新疆并入清朝版图。

相比于汉家王朝,清朝统治边疆地区的方式更加灵活,也更加牢固。对于清朝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地区设置盟旗制度,在漠北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在西藏和青海设置办事辖区。

另外,为加强对漠南漠北、西域以及青藏的统治,清朝以喇嘛教为纽带,在避暑山庄修建外八庙,沟通和这些地区宗教领袖的联系,另外每位清朝皇帝都有相应的蒙古汗王封号。

通过和汉地十八省完全不同的治理模式,清朝不仅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还将中原王朝的统治力贯彻到边疆地区,巩固了清朝的版图。

应该说,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至清朝灭亡前,这些地区上层势力大部分都拥护中央政府,并且,清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比如灵童转世以及金瓶掣签等制度被民国和建国后所继承!

所以,说清朝奠定了大陆今日疆域的说法,并不过分!

六,清朝296年疆域变化情况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建立后,不断南征北战,统一东亚大陆各大势力,最终疆域面积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到了清朝晚期,由于政治腐败、西方入侵,领土面积减少了150多万平方公里,许多地区成为了帝国主义的租界、势力范围,但是清朝还是将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主权交给了民国,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这里的清朝是广义的清朝,包括清朝的前身——后金和女真国。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早在两宋时期,就曾经建立过强大的金朝。明朝时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东女真)三部分。明朝前期,东北地区成为明朝势力范围,明成祖一度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黑龙江流域,明朝也册封了一些卫所。但是宣德之后,明朝的势力就退出了黑龙江流域,女真族也开始转而和明朝为敌。明英宗时期,女真族不断侵犯辽东;成化年间,明朝不断加强了对女真族的进攻,取得了许多胜利;嘉靖时期,由于国力衰落,不得不在辽东修建“辽东边墙”来抵御女真族的侵犯。由于女真族迟迟没有统一,使得明朝前期对女真族的战争基本都是胜利的。

1583年,努尔哈赤以“兵不满百,甲仅十三”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的伟业。到1588年已经消灭了苏克苏浒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宣告了建州女真的正式统一,同时初步建立了“女真国”,当时女真国只有15000人口。随后,努尔哈赤又开始了统一海西女真的进程,到1613年灭达、乌拉、辉发等部,并在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在统一叶赫部的时候,遭遇到了明朝的干预,两国于是在1619年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明朝10万大军全军覆没。从此,女真族对明朝的战争从防御转为进攻。此后,努尔哈赤不断进攻明朝,明朝势力被迫退出了辽东,努尔哈赤于1625年迁都沈阳。

皇太极时期(1626—1643),是清朝疆域面积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时期。他两次东征朝鲜,使得朝鲜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许多西方地图都把朝鲜划入了清朝版图;三次西征蒙古林丹汗,将漠南蒙古(内蒙古)纳入了清朝版图;四次北征东海女真,将黑龙江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此时俄罗斯的侵略势力也进入了黑龙江,皇太极征服东海女真,使得俄罗斯侵略被阻。对明朝方面,皇太极不断进攻辽西地区,使得明朝势力彻底退出了东北,以山海关为界。皇太极在1636年正式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将国号改为“清”。

实际上,在皇太极也是蒙古大汗,漠西、喀尔喀各部都表示臣服于清朝,另外西藏的宗教首领也表示臣服,因此谭其骧把准噶尔、喀尔喀蒙古(外蒙古)、西藏青海都划入清朝早期版图。但是我一概坚持名义上的册封不算领土,明清用同一个标准看待,因此这些地区不算为疆域。

1644年,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随后在内地出现了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南明、郑氏等割据政权、此时,皇太极已经去世,顺治继位,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趁机入关,在1644年击败了李自成,定都北京,宣告“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之后,清朝先后灭了大顺、大西两个农民政权,弘光、隆武、邵武、永历等南明政权,最终在1664年统一了内地。此时的清朝,面积已经达到了600多万平方公里,达到了明朝的巅峰面积。

在内地接近统一的时候,郑成功感到无法在大陆立足,于是在1661年率领军队登陆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建立了郑氏政权。因此他夺回了郑芝龙经营的台湾,所以叫做“收复台湾”。

康熙时期(1662—1722年),清朝的疆域继续迅速扩大。康熙亲政后,在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乱”,使得大陆的局势更加稳定。在1683年消灭台湾郑氏政权,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中国中原王朝的版图。在清朝入关时候,俄罗斯趁机入侵黑龙江,康熙统一台湾后,于1685年和1688年击败了俄罗斯,最终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双方以外兴安岭作为边界。在签订条约中,康熙使用的国名是“中国”,这是“中国”一词首次运用在国际条约中,是中国第一次成为了正式的国名。

在中俄谈判时期,西北的准噶尔汗国不断东扩,占据了整个喀尔喀蒙古地区,一直打到了乌兰布通。随后,康熙三征噶尔丹,三次都取得了胜利。同时,准噶尔后方的策妄阿拉布坦独立,噶尔丹内外交困,被迫服毒自杀。此后,喀尔喀蒙古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1717年,策妄派6000军队进入青藏高原,灭和硕特汗国。1720年,康熙的三路大军将准噶尔的军队赶出了青藏高原,清朝在青藏驻军,标志着西藏和青海纳入了清朝版图。从此,清朝的疆域面积突破了1000万平方公里。

康熙去世后,雍正巩固了康熙打下的江山。在北方,和俄罗斯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清朝对外蒙古的主权;在青藏高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了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大臣,这是中国中原王朝首次在青藏高原设置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了“改土归流”;对准噶尔方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以杭爱山为界。

乾隆皇帝时期,准噶尔汗国走向了衰落,其俄罗斯正准确灭准噶尔。可是乾隆皇帝抢先一步,在1755年,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占据了西域地区。这是唐朝以后,中国中央王朝首次占据此地。之后,乾隆又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的叛乱,并将西域改名“新疆”,并且设置伊犁将军在此进行管辖,从此清朝的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一直维持到了1858年,大约1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

此后,清朝的版图出现大规模的变迁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占据了香港岛,这是近代领土流失的开端。1858年,清朝陷入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罗斯趁火打劫,逼迫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占据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又逼迫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占据乌苏里江4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西北40多万平方公里,此后俄罗斯还不断侵蚀西北地区。俄罗斯已经占领了清朝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清朝晚期也在努力维护庞大帝国疆域。如进行了洋务运动,建立了三支海军;左宗棠在1876年击败了阿古伯的入侵,收复了新疆,清朝设置了新疆省。1884年,设置了台湾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断移民东北,使得东北的人口迅速增长,最终到清朝末期设置了东北三省。虽然,清朝许多地方都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但是这些地方的主权依然属于中国。清朝后期,美国推行了“门户开放”政策,也就是要求各国必须保证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允许瓜分中国的版图。这项措施虽然为美国服务,但是却保障了中国对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的合法主权。

1895年,台湾岛被迫割让给日本,这是清朝晚期最大的领土丧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日本企图让东北独立、英国企图让西藏独立、俄罗斯企图让蒙古独立。此后,孙中山和袁世凯进行了“南北议和”,针对帝国主义的企图,于是达成了“五族共和”的共同意见。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1912年2月,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清朝颁布《清帝退位书》,宣布“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也就标志着清朝晚期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全部转让给了中华民国。

七,清朝为什么能够如此庞大的疆域?相比其他大一统王朝有哪些优势?

我们先看看中原帝国体系内几个大一统王朝的疆域图。除了唐朝曾经短暂控制过北方草原地区外——元朝属于外挂选手,我们暂且不论,大部分时间,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其实就在长城以南所谓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内的传统农业区,然后通过游牧区与藏区之间狭窄的河西走廊控制西域。西域还需要在王朝兴盛时期才能控制,一旦转衰首先丢失的也是西域。

看看清朝地图,这样看起来就顺眼多了:长城以北,西北地区经常与中原王朝纠缠的游牧地区大多置于统治之下。满清疆域与其他大一统王朝的区别在于加强了对“传统边疆”地区的统治。不夸张地说,满清奠定了中华民国以及今天共和国的领土基本盘。

与以往的大一统王朝一样,满清同样面对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同样进行了数十年上百年的战争纠缠,但不同的是满清最终对游牧地区进行了有效统治,并维持至王朝灭亡。那么满清是如何做到的呢?

到满清时期,火器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火炮为例,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滞后共装备有三大类火炮:红衣大炮、冲天炮——西方称为“臼炮”,为现代迫击炮的前身,子母炮以及神机炮等。其中以红衣大炮身径比大,射程远而威力最为强大,也是清军主要装备的火炮,需要指出的是,清军的冲天炮已经可以发射爆炸弹。清军装备的单兵火器主要为兵丁鸟枪和抬枪,这是两种火绳枪。更先进的燧发枪其实已经传入中国,但仅限于少量装备。

在清军对蒙古准噶尔部的乌兰布通战役、昭漠多战役和额尔德尼昭之战,对回部大小和卓的黑水营之战,以及对大小金川的战争中,火炮与火枪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装备了当时东方最先进的火器,但清兵与当时主要敌人蒙古军队的战争,并不是前近代火器与原始弓箭的对话。因为准噶尔部也从他们的盟友沙俄那里得到了火器支援。清军装备火器的意义在于,使步兵拥有了面对敌人骑兵而不动如山的实力,克制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在步骑协同之下迫使敌人打对攻战,随后以雄厚的综合实力将敌人碾压至死。

不过有朋友要问了,大一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战争,大多都取得了期望中的胜利,但大多也都因长期战争以致国疲民敝,那为什么还是只有满清能够维持长久的有效统治呢??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推动人口数量的增加,从这个角度看,人口数量是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而单从人口指标上看,满清的国力无疑远胜以往的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王朝中,汉唐人口基数是千万级别,到宋朝破亿,明朝盛期大约在1.2亿-1.5亿之间。而清朝康熙初年人口大约为9000万,短短一百多年便增长至近3亿,而这一百多年也正是满清政权与蒙古及回部军事纠缠最为集中的时间。

满清农业发展迅速,主要是由于大乱初定民心初定,政府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同时耕地面积相比明朝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据李根蟠著《中国古代农业》记载,清代耕地面积由明代的7.84亿亩扩张到了11-12亿亩,新增耕地主要来自于边疆山区土地的开垦。最后就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另外需要提一下的因素是新作物的扩种,主要指玉米、马铃薯和甘薯,但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正是凭借着高于以往大一统王朝的强横国力,满清才能够在与游牧民族势力抵死缠绵一百多年后还能够持续投入资源保证对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

满清对北方游牧地区的管理除了像以往大一统王朝一样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驻军以及屯田等措施之外,还采取了“拉拢”、加强控制与有意无意的“弱化”等管理方式。

早在关外建制之前,后金就与蒙古——主要是东部蒙古各部建立了以联姻制度为基础的政治联盟,其目的是为共同对付当时还比较强大的明朝以进取中原。不同于汉朝的“和亲”,满蒙的联姻是双向的,即既有满族的格格们“下嫁”蒙古王公,也有蒙古的公主嫁到满清为后妃,这一制度一直贯穿了整个清朝国祚的始终。毫无疑问,联姻制度巩固并强化了鸿蒙政治联盟,无论是作为坚定的政治盟友,进击中原的稳定后方以及重要的兵源,蒙古各部都堪称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在满清对内对外的各场战争中,蒙古骑兵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参与者。

藏传佛教在草原地区的传播由来日久,满清政权敏锐地发现了其中可堪利用之处。早在皇太极时期,满清就开始了在草原地区大力推行藏传佛教的政策,并逐渐完善为内蒙古的章嘉活佛和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两大系统。满清政府通过册封将牧区藏传佛教的领袖纳入到了政府的政治体系之内,再通过在牧区大建寺院进一步扩大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在大力推行之下,藏传佛教很快战胜了草原上原生态的“萨满”教,并成为草原人民的宗教信仰。满清通过掌控其文化信仰而巩固了其在草原上的政治统治,甚至在平息叛乱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在此之外,满清还在牧区推行“封禁”政策,即隔绝牧区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往来,隔绝蒙古各部之间的交流,甚至还一度禁止蒙古各部开采矿藏,并且还严格控制蒙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满清对于蒙古势力的担忧,既担忧其被“汉化”以至于影响到满蒙政治联盟的稳定性,又担忧其尾大不掉失去控制。因此,“封禁”政策实际上是满清政府对蒙古势力有意无意的“弱化”政策。

单看以往大一统王朝西域的统治,其实已经说明当时中原王朝是具备将统治触角远达边陲的实力的。其反复往往是因为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纠缠中后劲不济。到满清时期,火器的发展克制了游牧骑兵,而藏传佛教的出现又恰逢其会,再加上对头的政策,满清能够控制如此大的疆域也就水到渠成了。

清朝为何能取代明朝?只因他们拥有了这三大优势,很多人不愿承认。

至今依然有很多喜欢明朝的朋友提到清朝还咬牙切齿,这不但很幼稚,而且也很不理性。到底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还谁的拳头硬谁取江山?恐怕各有各的说辞吧!在1615-1675年的小冰河时代来临时,明朝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全球化贸易之内,这让以银本位为经济核心的明朝在全球白银危机中迅速恶化。

而此时,连自己货币甚至文字都没有的满人反而不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即便粮食减产,处于高寒之地的满人还能靠渔猎和畜牧来补充口粮。面对这种对比,明朝反而被自己苍老而又臃肿的身体给耽误了。而后金则趁明朝艰难之际不断壮大,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取代了明朝。

一)、皇太极的精明

明朝的灭亡离不开如下几个因素:

小冰河时代的到来;厂卫制度的恐怖统治;纷杂混乱的朋党之争;糟糕的经济;越来越臃肿的皇室群体;上层建筑的腐败。

而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是和明朝接壤的东北之地。

无论皇太极还是努尔哈赤,他们都受到过明朝的册封,也算是明朝的大臣了。

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上,满人在入关前早就已经汉化了,根本不存在野蛮人这种自欺欺人的说辞。

在努尔哈赤最早组建的八旗中,有4800户汉人,这些人很多都和的贵族通婚。

即便是身份低下的汉人包衣,他们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和权力。

像后来曹雪芹家族,年羹尧家族,他们都是包衣阿哈出身,照样做到了封疆大吏。

为了尽快摆脱自身草原民族身上的落后文化,努尔哈赤不但大力提倡满汉通婚,还模仿明朝的行政对内部进行管理。

但努尔哈赤又担心因为过分汉化而像北魏王朝那样快速灭亡,为此,他在临死前又制定了“八王议政制”。

在雍正王朝里,想搞宫变的八阿哥就想用八王议政来架空雍正,结果被张廷玉一番反驳搞得是相当尴尬。

是的,所谓的八王议政根本就没实施过。因为这对继任者皇太极来说就是一个紧箍咒,他不想只做一个傀儡皇帝了。

为了实现自己真正掌权的野心,皇太极不但更正了努尔哈赤对汉人先前的种种强硬政策,还规定8-15岁满人子弟必须读书。

满人子弟读什么书?当然不是传说中的《三国演义》,而是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汉学经典。

在1629年,皇太极模仿明朝的翰林院建立了上书房,并举办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

在300名汉人奴隶中,有200人通过科举当上了官。不但如此,皇太极还仿照明制建立了六部,并将六部的位置放到了八旗之上。

皇太极这样的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充分利用汉人,以及汉人所发明的东西来治理汉人。

1636年5月14日,皇太极在汉人大臣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改年号为“崇德”,这标志着他们从部落首领向汉人政权转向的一个起点。

但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他也害怕过分汉化而使八旗丧失先天的骑射优势,所以临死前规定满人绝对不能学习汉人的长袍大褂,一定要保持尚武的精神。

二、多尔衮的政治智慧

多尔衮这个人很像猪八戒照镜子,无论是在满人里还是在汉人里,他都没有得到好名声,结局也很差。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多尔衮,清朝根本就进不了关。当皇太极死后,手握重拳的多尔衮在1644-1645年间,将手下的9个总兵中的3个换成了普通汉人,6换成了抬过籍的汉人。而且,8个巡抚全是汉人。

更加令人叫绝的是,多尔衮早就摸透了明朝文人假仁假义的心思,居然打着替崇祯报仇的旗号进入了北京。

这当然是猫哭耗子,但对那些无耻的文人来说,这是给他们投靠清军最好的台阶了。不但如此,多尔衮在任用汉人时,还优先任用了北方的文人。因为这些人在明朝的党派斗争中,一直都被南方派的东林党所打压。

在1646年的科举中,共选中了373汉人进士,其中北方文人就占了365名。

无论是给明朝皇帝报仇,还是到明朝皇帝坟上下跪,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做给明朝的文人看。

而这些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就是为了荣华富贵的文人一旦找到了台阶,立刻像苍蝇一样扑倒在了多尔衮脚下。

像海宁陈家,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奔过去的。

陈家是谁?就江湖传说红花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家族,相传也是乾隆皇帝亲爹的家族。

这个家族自投靠清朝之后,在300年中出了208名举人,3名大学士,可谓真正的名门望族。

除此之外,多尔衮还顶住了满人贵族的反对,在战争期间减轻了税赋,进一步收买人心。

另外,在司法方面,多尔衮完全以明朝法律为依据进行司法审讯,这在历史上是极少有过的。但多尔衮和顺治相比,他火候还是不到。

三)、将帝王之术玩到炉火纯青的顺治

只有不懂历史的人,才会认为顺治只是一个一心谈恋爱的毛头小子。这位少年天子比后来的康熙还要早熟,还要懂得治国。

在被多尔衮压制了6年之后,顺治彻底翻身了。顺治不但抄了多尔衮的家,还将多尔衮手里的三旗兵马转到了自己手里。即便顺治真的是多尔衮的私生子,在权力面前,依然没有情面,更何况那仅仅只是宫廷传说。

在顺治亲政的这12年里,他独断专行,将皇帝的权力发挥到了历史的极致。而他所利用的工具,一个是资治通鉴,二个就是儒家经典。

为了彻底消灭明朝文官集团的局面,清朝的皇帝必须勤政。无论是累死在皇位上的雍正,还是表面上悠闲自在的乾隆,他们和明朝的皇帝相比,工作量都大了好几倍。

顺治将君君臣臣、三从四德等儒家学说充分诠释,彻底消除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让他们变成了彻头彻尾服务皇权的工具。

1653年,顺治抓住了一个小小的“任珍案”对满汉之争展开了扩大化讨论。本来就是一个政见分歧小问题,最后被顺治上升到了政治和党争的大问题。三院、九卿、六科、十四道的所有满汉官员都涉及到了其中。

“任珍案”原本定罪3位大学士杀头,13名大员流放,28名汉官被议罪。但最后顺治没有学朱元璋赶尽杀绝,而是一笔带过。

这样搞了两三次,大臣们终于明白了。在帝国大政方针上,顺治要的是绝对的服从,而不是官员的意见。

无论满汉,谁再敢像唐宋元明一那样拿着过去的士大夫精神干涉皇权,谁就得死。

也正是这样,顺治将所有大臣变成了他们爱新觉罗家的包衣。

从朱元璋将朱熹捧上神坛,将官员杀破胆那一刻,文人就已经失去了士大夫所拥有的独立人格,这也正是朱元璋和顺治这些皇帝想要的。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将宋之后称为流氓时代和奴隶时代……

八,清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同时又最稳定的朝代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和清朝的疆域无疑是最广阔的。

不过说起来,元朝的疆域虽然广阔,但是对于北边的那一块,他们几乎没有怎么管理。同时,元朝后来被推翻以后,整个元朝所统领的疆域,又一分为二,显示出元朝并不太稳固的一面。

因此,疆域最宽广,又能保持稳固的,无疑是清朝。

那么,清朝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上疆域最大,又最稳固的朝代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与中国古代的民族发展和成熟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清朝所采用的民族政策,关系密切。

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很少像西方国家以及中东国家那样,经常因为民族之间的矛盾,发生分裂。就算现在边关地区,还存在一点点小摩擦,但是这些摩擦,根本无损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自古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就分为“华”“夷”两支。这里的“华”指的是中原地区,同时也包括江南地区以及巴蜀地区。这里的“夷”指的是周边的一些地区。在这些“夷”中,从楚国开始,到秦始皇南征百越,到汉武帝开通西南夷,南边与西南边的地区,基本上就已经被融合了。虽然历史上中原国家与西南及南边的少数民族也发生过战争,但是规模都不大,只是一些小摩擦。

西边青藏高原那一块儿,在南北朝、唐朝、宋朝时期,和中原国家摩擦不断。不过这种摩擦也不是很大。到了元朝的时候,把青藏高原收归中原国家,所以西边也就实现融合了。

真正最复杂,和中原对抗最厉害的是北边。北边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通过自身的不断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这个匈奴帝国,后来虽然经过战国时期的赵国、燕国、秦国的打击,接着又经过秦朝、汉朝的打击,出现了衰弱。不过,后来又再次出现了很多大帝国。如隋唐时期的突厥帝国、五代及宋朝时期的辽、夏、金、蒙等大帝国,以及明朝时期的蒙古与后金。

北方由于文明比较落后,再加上整个民族的迁徙,因此并没有一部很完整的历史。但是中原国家的历史却非常完整,中原国家也像北方一样,不断出现朝代更迭,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在很大一部分时间内,北方和中原国家,以两条主线的形式各自向前发展的。

不过,虽说是两条主线,但是这两条主线是交织在一起的,像绳子一样拧在一起的。北方和中原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摩擦,打仗,但同时又不断地发生融合。

中原地区国家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很多西方国家的融合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融合,基本上是一个民族替代另外一个民族。而中国古代中原国家的这个主体地位始终保持不变,和北边的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形成了一种朝贡关系。虽说南北会打仗,但一般情况下,北边都会把南方的中原国家奉为宗主国。毕竟中原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北方先进得多。所以,中国历史发展,就是以中原国家为主导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面我们所说的绳子的比喻,似乎就不太恰当。中国国家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树和藤的关系。中原国家是树,北边的少数民族国家是藤。藤一直绕着树,当然它也可能会影响到树的生长,但是它同时也在促进着树的壮大。而树以一种挺拔向上的姿势,带着藤冲上高空。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生长发展的关系,所以到了清朝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基本上已经融合为一体了。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疆域自然就越来越大,民族就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疆域最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此以外,清朝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疆域的稳定,还与清朝所采用的比较好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

清朝的时候,事实上整个北边就只剩下蒙古族一个民族了。清朝应对一个民族,显然要容易得多。清朝在对待蒙古族的时候,所采用的办法,和中国古代的中原国家又有不同,古代中原国家采用朝贡的办法,而清朝却采用联姻的办法。古代中原国家自然也有联姻,采用的是把公主嫁到草原上的方式。不过古代中原国家所谓的“嫁公主”,其实所嫁的都是“假公主”。而清朝是真嫁,而且是普遍的嫁。甚至至少是公主,都要嫁到草原上。

清朝这样做,明显是想改变草原民族的血统,通过改变血统,来增强血肉联系。同时,这也使得蒙古人具有了足够的尊严感,因此他们有了“主人翁”的地位。这样一来,和居于中原地区的清政府的对抗,就没那么强烈了。

对抗不强烈,他们谋求独立的想法就少,因此清朝就能够保持稳定了。

九,清朝为什么领土超大、人口超多?

不论大家对清朝的态度是批评,赞美,还是客观中立。清朝有两个优点不容忽视,领土面积非常大,人口超级多。

1820年,清朝领土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清朝中期人口就达到3亿多,清末更是达到4亿多人。

可能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觉得科学技术、民主自由才重要,领土、人口根本不重要。

这种看法大错特错。

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经济、民主自由相对比较容易,想增加人口数量和增加领土面积都极为困难。

在某一时间段内,人口可以迅速增加,但由于“马尔萨斯陷阱”,以及其他因素,人口增长很快就会陷入停滞和负增长。即使是现代发达国家,也无法破解。

增加领土就更难了。二战后,增加领土固然很难。很多人以为二战前和古代增加领土就容易,其实也很难。对于任何政治实体而言,领土都是生存的根本,要想获得领土,必须彻底征服领土上的人。

秦皇汉武之所以能大规模开疆拓土,是因为他们站在世界之巅,统治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只有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

近代西方列强满世界扩张,似乎很容易。其实,过程也是非常难的,最终能把殖民地变成本土的也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其他列强都失败了,可见增加领土有多难!

相比之下,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科技、民主自由就容易多了。

既然人口、领土增加如此困难,清朝为什么可以做到呢?

1.总体而言,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者水平很高,能有效应对内忧外患。

从安史之乱开始,汉人统治者的统治水平大幅度下降,对内无法有效压制文官集团和地方豪强,对外无法开疆拓土。

中国最后四个王朝,宋朝是正常的汉人王朝,军事弱小,唯唯诺诺。明朝也是汉人王朝,但建立者是社会最边缘的乞丐。这说明文人士大夫、地主士绅已经烂透了,才让一个乞丐脱颖而出。

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汉人统治者直接被比下去了。潜台词就是您已经不配当统治者,乖乖当被统治者吧!

清朝中前期的统治者水平已经比肩秦皇汉武,跟同时期的西方列强的统治者有一拼,应付内忧外患不在话下。

清朝统治者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2.抑制、打压文人士大夫和地主豪强,向地主富商征税。

在古代,有功名的家族享有免税权,明朝以东林党为首的地主富商拒绝向朝廷纳税,是明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清朝废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保证了财政收入,才能在对外战争中有充足的后勤保障。

废除人头税是人口增加的直接原因。之前的王朝都是按人头征税,孩子出生后,两三岁就要按一口纳税。穷人交不起税,只好把孩子溺死。

3.清朝税赋较轻,有利于人口增加。

人口减少,就意味着人的压力负担太大。清朝人口可以大幅度增加,起码可以说明清朝百姓负担比之前的王朝轻一些。

以前的汉人王朝,汉人老百姓实际上必须要养活两支互相打来打去的军队,一支是汉人军队,一支是游牧民族的军队。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抢掠,才能活下去,也是汉人养活的。

清朝直接降服了大部分游牧部族,跟他们结为同盟,分而治之。只有准噶尔等极少数蒙古部落还敢挑战清朝,在大部分时间内,清朝实现了和平。汉人百姓只需要养一支不经常打仗的军队就可以了,负担大为减轻。

总结:宋朝、明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地主地位过高,享有免税权,生活腐化堕落,不思进取,对外屡战屡败。清朝打压、抑制文人地主的权力,让地主也交税,还降服了游牧民族,废除人头税,减轻了百姓负担。

朝廷财源有保障,对外战争节节胜利,领土自然增加。百姓负担减轻,人口自然增加。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经济、民主自由相对比较容易,想增加人口数量和增加领土面积都极为困难。

在某一时间段内,人口可以迅速增加,但由于“马尔萨斯陷阱”,以及其他因素,人口增长很快就会陷入停滞和负增长。即使是现代发达国家,也无法破解。

增加领土就更难了。二战后,增加领土固然很难。很多人以为二战前和古代增加领土就容易,其实也很难。对于任何政治实体而言,领土都是生存的根本,要想获得领土,必须彻底征服领土上的人。

秦皇汉武之所以能大规模开疆拓土,是因为他们站在世界之巅,统治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只有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

近代西方列强满世界扩张,似乎很容易。其实,过程也是非常难的,最终能把殖民地变成本土的也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其他列强都失败了,可见增加领土有多难!

相比之下,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科技、民主自由就容易多了。

既然人口、领土增加如此困难,清朝为什么可以做到呢?

1.总体而言,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者水平很高,能有效应对内忧外患。

从安史之乱开始,汉人统治者的统治水平大幅度下降,对内无法有效压制文官集团和地方豪强,对外无法开疆拓土。

中国最后四个王朝,宋朝是正常的汉人王朝,军事弱小,唯唯诺诺。明朝也是汉人王朝,但建立者是社会最边缘的乞丐。这说明文人士大夫、地主士绅已经烂透了,才让一个乞丐脱颖而出。

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汉人统治者直接被比下去了。潜台词就是您已经不配当统治者,乖乖当被统治者吧!

清朝中前期的统治者水平已经比肩秦皇汉武,跟同时期的西方列强的统治者有一拼,应付内忧外患不在话下。

清朝统治者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2.抑制、打压文人士大夫和地主豪强,向地主富商征税。

在古代,有功名的家族享有免税权,明朝以东林党为首的地主富商拒绝向朝廷纳税,是明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清朝废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保证了财政收入,才能在对外战争中有充足的后勤保障。

废除人头税是人口增加的直接原因。之前的王朝都是按人头征税,孩子出生后,两三岁就要按一口纳税。穷人交不起税,只好把孩子溺死。

3.清朝税赋较轻,有利于人口增加。

人口减少,就意味着人的压力负担太大。清朝人口可以大幅度增加,起码可以说明清朝百姓负担比之前的王朝轻一些。

以前的汉人王朝,汉人老百姓实际上必须要养活两支互相打来打去的军队,一支是汉人军队,一支是游牧民族的军队。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抢掠,才能活下去,也是汉人养活的。

清朝直接降服了大部分游牧部族,跟他们结为同盟,分而治之。只有准噶尔等极少数蒙古部落还敢挑战清朝,在大部分时间内,清朝实现了和平。汉人百姓只需要养一支不经常打仗的军队就可以了,负担大为减轻。

总结:宋朝、明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地主地位过高,享有免税权,生活腐化堕落,不思进取,对外屡战屡败。清朝打压、抑制文人地主的权力,让地主也交税,还降服了游牧民族,废除人头税,减轻了百姓负担。

朝廷财源有保障,对外战争节节胜利,领土自然增加。百姓负担减轻,人口自然增加。(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