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何维忠将军简介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何维忠(1903~1981),平江县嘉义镇人。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原副部长。

何维忠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六军团供给部部长、一二○师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西南军区财务部部长、总财务部副部长等职。何维忠坚决贯彻执行党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积极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和部队生产自给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1942年西北局-会议上受到物质奖励,《解放日报》上表扬了他的模范事迹。毛主席还亲笔给他写下“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的题词。1944年11月,他随南下支队挺进广东,后返中原,历尽千辛万苦。他多次参加战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0地完成了战时后勤保障任务。全国解放后,他努力钻研业务,学习科学知识,对我军后勤财务工作作出了贡献。何维忠在“文革”中,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他对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

一,开国老将军——何维忠

何维忠(1903-1981)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时期任红18军经理处会计、供给部出纳科科长,红6军团17师51团供给处主任,红6军团供给部副部长,17师供给部部长,红6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湘鄂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斗争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359旅供给部部长,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王震旅长和旅党委的领导下,何维忠带领供给部的同志们制定了生产计划,以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大家动手、各尽所能为原则开展生产自给运动,经营方针为:农业第一,工业与运输业次之,商业第叁。1941年春,359旅进驻南泥湾屯垦,1944年做到全部自给,而且节余一年。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辉煌胜利,使我党、我军成功的渡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在1942年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曾亲笔为何维忠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 毛主席的题词是对何维忠品德与作风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

抗日战争后期何维忠调任"八路军南下支队"供给部部长,再一次经历危险而艰苦的征途。

解放战争时期何维忠历任晋绥军区后勤部部长、西北野战军2纵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宜川等战役。后跟随贺龙部队挺进大西南,解放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后,何维忠历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西南军区财务部部长,总财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

二,何维忠造纺车

1937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然而国民党奉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明目张胆地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了经济封锁,叫嚣“不准一粒粮食、一斤棉花、一尺布”进边区。从1940年11月起,国民党政府又停发了八路军的全部军费。有一段时间,边区军民几乎到了没粮,没油,没纸,没菜,没衣过冬的严重地步。

面临部队发衣服,换鞋袜,吃饭穿衣的问题,1940年下半年,三五九旅兴办了“大光纺织厂”,可是,要想织成布还必须有棉纱,而国民政府严禁往“延安”贩运洋纱,“违者与通匪同罪”。为此,延安很快掀起了纺纱热潮,上到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家属,每人都承担了一定的纺纱任务。当时父亲何维忠任三五九旅供给部长。在大生产运动中始终站在第一线参与具体的领导工作,拟定生产计划,开荒屯田,兴办工厂,组建运输队,创建股份制的“军人合作社”……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

父亲白天工作繁忙,夜晚回到自家的窑洞总要和母亲一起纺纱到很晚。母亲是陕北绥德的婆姨,从小就用陕北的纺车纺线,自然轻车熟路,纺的又快又好。父亲是湖南平江人,初次使用陕北纺车纺线,真是手忙脚乱,急得满头大汗。可越着急越断线,纺得又慢质量又差,气得爸爸一个劲地埋怨:“你们陕北的纺车太不好用了,轮子又小,摇起来又沉,我们平江的纺车比你们的强多了。”妈妈忍不住顶了他一句:“总说我们陕北的纺车不好,平江的纺车好。那你就自己造一台平江纺车呀。”爸爸一听,倔劲上来了:“造就造,造好了保证比你纺得快,纺得好。”

爸爸当年在老家学过点儿木匠活,从此,自家的窑洞成了木工房,爸爸在工作之余没白没黑地干起来了,又是刨,又是锯。王震旅长听到“何维忠要造一台平江纺车”的消息,一大早就赶来,边推门边喊:“老何!我支持你,陕北的纺车就是不好用,咱们造一台平江纺车。”王震旅长也会点儿木工活,两个半拉子木匠凑在一起整整忙活了一天一夜,待到天色大亮时,终于做成了一台平江式纺车。让母亲试用了一下,还真是不错,母亲夸奖道:“确实比我们陕北纺车好用,摇着轻,纺的线还长。”父亲和王震旅长满脸洋溢着骄傲的笑容。

王震旅长并不满足,又蹲下来拿起纺车上的锭子仔细捉摸。王震是湖南浏阳人,他在纺车上认真比画了一会儿说:“如果把这个锭子按我们浏阳的纱锭改进一下会更好。”又忙了一阵,锭子也改好了,试纺了一下果然效果极佳,摇起来又轻又快,还不容易断线,原先三尺长的一手纱,车子要摇六七转,现在只摇三四转就够了。王震旅长高兴地说:“马上集中工人仿造,制好后先送一架给毛主席。”并起名叫“平江式纺车”。

原先用陕北纺车每人每天只纺一至三两纱,现在可纺四至十二两纱,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毛泽东主席就是用“平江式纺车”超额完成了自己的纺纱任务,周恩来副主席还被评为纺纱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