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作者:科普DoReMi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进入六月份以来,全国气温普遍升高,不少地区接连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华北平原不少地区最高温度已突破40℃。

如此频繁的高温天气,不由得让人们开始担心,再次想起麻省理工以前的预言,到本世纪末的时候,华北平原或许会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再宜居。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麻省理工的预言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相关科学依据?

这份预言是在2018年的时候,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研究小组的研究成员认为,由于目前中国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不断发展,2070年至2100年期间,大陆的华北平原可能就会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尤其是对户外工作者而言,这样的极端天气极有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大陆的华北平原总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的人口为3亿至4亿人,同时这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地区。

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华北平原一年四季的变化格外明显。

冬季时气候寒冷干燥,而到了夏天高温多雨,经常会有洪涝灾害出现。

同时,每年的春季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受到降水不均衡的影响,这里属于典型的灌溉农业地区。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在降水量较少时,农民为了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会选择用大水对土壤进行灌溉。

这样做确实可以有效缓解旱情,提高土壤的湿润度,但同时会导致地表温度冷却,空气湿润度增加。

麻省理工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认为,正是由于灌溉才导致了华北平原出现较高水平的水蒸气蒸发,未来会使华北平原的空气变得越来越潮湿。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即使温度上升并不明显,如果华北平原仍然继续进行大规模的灌溉农业,就会导致平原的气候湿度增加,高温热浪出现时,对人体的伤害会更加明显。

此麻省理工判断,照这样发展下去,华北湿球温度一旦达到35摄氏度,那么人类在无保护的环境中,也就是室外环境最多只可能生存六个小时。

同时,麻省理工研究小组研究认为,华北平原大面积的灌溉农业会使湿球湿度直接提高0.5℃。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听起来就很吓人,但听说过摄氏温度,华氏温度,湿球温度又是什么?

所谓湿球温度,指的是对空气进行加湿后,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所达到的温度。

以目前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高温为例,很多地区在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同时,还发出了干旱橙色预警。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们感觉这样的温度已经非常不舒服,空气中好像到处都是热浪,在室外活动时很容易出现中暑等问题,稍微一活动就觉得一身都是热汗。

同样是在40摄氏度的情况下,30%的湿度和50%的湿度,带给人们的不适感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就好比我们冬天去桑拿室蒸桑拿,干蒸桑拿的温度会比湿蒸桑拿的温度稍微高一些,因为当湿度提高的时候,人体对于温度的不适,感应也会增加。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这一点我们可以具体参考。美国发布的炎热指数标准。

在同样是30摄氏度的气温前提下,相对湿度有50%时,我们人体的体感温度会达到31.1摄氏度,也就是比实际气温会高1.1摄氏度。

但当相对湿度提升到90%的时候,体感温度会飙升至40.6摄氏度,比实际气温温度要高10.6摄氏度。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越高的地区,人们的体感温度就会有明显的增长。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同样的道理,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越高,人们对寒冷的感知度也会越高。

当相对湿度超过某一理想范围以后,不管是高温天气还是寒冷天气,带给人们的不适感应都会相应增加。

所以现在你明白了吧?为什么到了冬天的时候,南方的气温普遍比北方气温要高,可真的等南方人到了北方之后,反而会觉得同等气温的时候,北方比南方要暖和很多。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就像网友们调侃的那样,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多穿几件总能解决。

可南方的冷是化学攻击,叠加了魔法buff,穿再多都没有用。

相对湿度越高,人体会感觉到越热,是因为人体自我降温的能力,在遇到高湿度空气时失效了。

感觉到热会出汗,其实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通过蒸发汗液的方式,从身体内去掉一部分的能量。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而当相对湿度过高时,人体就没办法通过蒸发汗液的方式来排出身体内的多余热量。

根据过往数据,历史上大气的湿球温度很少超过31摄氏度,极端阈值为35摄氏度。

据麻省理工的研究,除大陆以外,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流域,以及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可能会在本世纪的下半叶,迎来35度的极端湿球温度。

一旦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无法在室外生活,必须待在室内,通过开加湿器或者空调的方式来进行温度调节。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因为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躲在阴凉之处,在这样的极端湿球温度之下,人体的降温机制会被破坏,最多只能存活六个小时。

麻省理工预言大陆华北地区以后不再适宜居住,按照当年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加上大面积的灌溉农业导致湿球温度有所提升。

所以大家也不用过于恐慌,这样的预测是基于六年前的数据,大陆近些年来已经将环保列为政府重点工程。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从巴黎协定以后,大陆就积极提出了自主减排方案,且要求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至65%。

同时,大陆的森林蓄积量也比2005年增加了45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1.5亿吨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万吨碳。

大家总觉得节能减排是国家要做的事情,但实际上,这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麻省理工研究警告:未来华北平原不宜人类居住!理论依据是什么?

有人才有国,当所有人都能够行动起来,意识到全球变暖对每个人生活的影响,且大家都积极主动配合,从切实有效的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共同保护我们居住的家园,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我们现在遇到极端天气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界面新闻《被平原本世纪末或因极端热浪不再宜居?专家:不必过分担忧》2018-08-0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