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作者:用脚学剪辑

一直以来,个人学历是社会、公司作为评判一个人能力的关键指标。

但一个人能力的好坏,真的能用来学历的高低来评价吗?

最近的一则新闻,又把学历和能力推上了风口浪尖。

姜萍,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位普通的中专生,却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大赛的决赛入围赛中获得了第12名的优异成绩,成功杀入决赛。

有人会说,不就是第12名,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成绩单上前50名甚至前100名,几乎都是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足以看出姜萍这次竞赛的难度之大。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随着姜萍的成功晋级,外界有祝贺,但也有如潮的恶评:

“抄的”

“我认识入围赛上的人,都说姜萍是抄的”

“如果不是抄的,我资助XXX万元”

等等评论,如同雪花一般,把刚刚晋级的姜萍同学压的喘不上来气。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这些人认为,姜萍的成功肯定是“作弊”。

他们主观性认为,一个中专生就该是差生,名牌大学的精英就该优于中专生,尤其是在数学这种“智商”优先的学科。

确实,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名牌大学确实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而中专获得的教育水平肯定不如普通大学,更别说985、211高校了。这是很多人怀疑姜萍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专学校的学生就没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姜萍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她的数学老师王闰秋,于2020年从江苏大学数学科学院硕士毕业。22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并一直进行纯数学的“基于爱好的业余研究”。

但是一所学校,学生如此之多,为何王润秋老师能“慧眼识珠”,发掘出姜萍呢?这其实还是和姜萍本身自己努力有关。

姜萍本身就对数学感兴趣,所以在其任课期间经常去问题目,一来二去,王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其他学生的成绩要么在50~60分之间,而姜萍的成绩总是在130~140左右。

而且王老师还发现,姜萍对于数学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兴趣。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于是王老师动了爱才的念头,经常找一些“超纲”的题目给姜萍练手。在长达两年的训练后,王老师和姜萍一起参加了比赛,最终双双入围,姜萍甚至超过王老师,排在了第12名。

且不论这次入围赛的真相到底如何,是姜萍真有本事也好,还是其他手段也罢。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结果没出来之前,不要带着有色的眼睛去评判,去谴责。

名牌大学分数高,而中专学校分数低,但这里的学生们只是在一场考试上获得的分数有差别,仅此而已,又不是人生走错了路,为什么非要贬低一个称赞一个呢?

詹姆斯·卡梅隆在成为著名导演之前,也是从技校学习技术绘画起步,最终凭借自己在电影特效和叙事上的才华,创作出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经典影片。

当年的马云也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但凭借他的商业洞察力和领导能力,创立了如今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这一点不知道要高过多少重点大学的学生。

所以,教育资源是成功阶梯,但不是说所有的中专教育资源都不好,而且自身的努力,反而比更高的教育资源,更为重要。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其次,社会需要多元化发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向,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无论是学术研究、技术开发还是一线操作,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有些时候,比如说在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方面,大部分中专生往往比大学生更具优势。

学习有天赋,那你就去搞研究、搞发明、创造;做饭有天赋,可以开一家饭馆,每天看着络绎不绝的客人,也是一种生活;口才有天赋,可以在商务谈判中运筹帷幄,也可以在售楼处服务大众。

中专生并不一定比大学生差,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也可以更优秀。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图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截图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或许只是花期不同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不是比谁快,而是比谁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甘罗十二作宰相,姜尚八十事文王。

有些人可能在早期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能力,而有些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潜力。

姜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她中考不理想,而且后续能否进入名牌大学还不得为知,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在全球数学大赛晋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尽人事,知天命,自己只管努力,命运会做出相应的安排。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人如养花。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仅仅根据一时的成绩来评价一个人的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现代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贴近生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和岗位对学历的要求逐渐降低,而更注重实际能力和经验。学历已经不再是咱们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姜萍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人。其实,无论是中专生还是名牌大学生,只要努力和坚持,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绽放光彩。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结语

在这个学历至上的社会,我们真的太需要重新审视对教育出身对一个人的“标签”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只要给予机会和平台,他们同样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应该摒弃对学历和背景的偏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

截止今日,姜萍已经参加完决赛,要是姜萍成绩不理想的话,希望大家口下留情,不要过多苛责。

最后,希望姜萍的故事是对社会偏见的一次有力反击,也是对每个努力奋斗者的激励。

中专生姜萍事件——一个人的能力,该不该用学历来评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