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理响中国 | 金牌思政课】徐蓉:中国共产党全球文明倡议的叙事之道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响中国 | 金牌思政课】徐蓉:中国共产党全球文明倡议的叙事之道

  继2021年9月“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全球安全倡议”之后,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共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这一倡议,直面世界各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多领域全球性危机,指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政党需要负责任地回答一系列现代化之问、负责任地成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探索,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中国共产党正是站在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视野和格局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从四个层面彰显了这一倡议的叙事之道。

  一、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基础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包含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的先天属性,也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发展的结果。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客观样态,不同的文明所承载的是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是值得尊重的。人类文明有地域特色之别,但无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此也是可以互鉴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价值基础,这种尊重,意味着承认不同文明的主体性、创造性、传承性、发展性,意味着不以一己之视角来判断处理事务。那些所谓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从本质上说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评判不同文明、用自身的标准衡量不同文明,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文明差异,必将给世界文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既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也积极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团结,共同推进全球文明获得更好的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是中国共产党全球文明倡议叙事的逻辑起点。

  二、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

  “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了不同层面的主体对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良好秩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存在多方面的利益分歧,强权政治、治理赤字等问题的存在急切呼吁各国形成直面挑战的价值共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方式在各自不同的基础性物质和文化条件下可能各不相同,推动世界各国从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中寻找共同的价值关怀,以对话和交流化解矛盾和冲突由此而成为各国应有的选择,也是不同文明在加强交流中包容互鉴的重要遵循。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从现实条件出发谋求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亟需各国不以文明优越自居、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不搞垄断和阵营分割、相互尊重主权、国无大小强弱贫富之分一律平等对待、共商共建共同参与国际治理,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交往交流的思维障碍、汇聚共同的精神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价值支撑。

  三、以文明传承创新为纽带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都是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文明的传承是文明发展的源泉,文明的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文明的传承创新书写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厚积文化底蕴、积极开拓进取的历史进程。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丰富而生动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作品、深刻而独到的政治思维与哲学作品,以及由此而孕育的思辨文化、批判精神、理性精神、人本主义关怀等文化元素,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在中国,“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满载着岁月的积累和历史的智慧,既有“天下为公”“和衷共济”的博大胸襟,又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兼容并包,还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的思想文化资源。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珍惜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历史价值的同时不断开发其时代蕴涵,在汲取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推进相互借鉴,“仰望星空、俯首寻花”,世界各国在交流互鉴中应能更好激发全球文明新的发展活力。

  四、以人文交流合作为路径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将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支持各国人民加强人文往来和民间友好”。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取长补短,有利于文明在新陈代谢中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各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文明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相互映衬、光芒并存,这些智慧与光芒深藏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文领域。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交流相比,人文交流更加事关各国人民的日常民生,更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在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具有基础性、支撑性的意义,是各国人民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在政府间交流合作之外重要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领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共产党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就是希望以此加深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在相知相亲、互信互敬中拉近距离、消弭冲突。各国人民之间加强人文交流合作,让不同的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互融互鉴,也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成为推动生活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的心灵纽带。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作者:徐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