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29、品读《庄子》之《大宗师》

作者: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大宗师》,看题目的第一反应还以为是介绍某个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或者最起码也是一代武林宗师的吧,不好意思,都不是。简单解释就是“以道为师”,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故为大宗,以此大宗为师即为“大宗师”。为什么要以道为师呢?如何以道为师呢?这就是本文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了解哪些是天道自然所形成的,同时还了解哪些是人为造作所产生的,才能称之为全面了解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水平才算达到了最高。一枝青竹从竹笋破土,到郁郁葱葱,这是天地所育,自然养成的。但是如果人为的把它砍伐下来,打磨成的手杖,则是人为造作而成。如果再由此练成绝世武学打狗棍法,赋予文化传承底蕴,成为丐帮帮主信物,那就差不多达到这枝青竹的最高境界了,也就成为了人为造作之极品了。

此处的“知”不应该仅限了知道,还应该了解事物的本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方可称之为“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了解哪些是天道自然所形成的人,这是懂得了天地生养万物的道理。了解哪些是人为造作产物的人,则是以其智慧获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探索其智慧尚不了解的领域,不断的扩大知识面,延展了解的领域。坚持不懈终其一生不半途而废者,方才是求知者中的佼佼者。

这几句话有点绕。天之所为者感觉就是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探索,虽然至今还有大量的科学家在不断探索,但是古人对于它的认识在一定程度是有很长时间的停滞的,明清时期距离先秦时期差不多有两千年了,但是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好像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甚至反而连百家争鸣的气象也遗失殆尽了。“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手”的局面可以说近两千年变化不大。

而人之所为者则是现代科技领域的发展,感觉是在说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学习,吸取新鲜的知识,才能勉强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才是一个有追求的科学工作者的自我修养。

429、品读《庄子》之《大宗师》

虽然,有患。

虽然如此,但其中还是留有隐患的。意思就是虽然都称之为“知之盛”了,但是并不能确保对事物的认知就是对的。在古人的认知里,天圆地方,这是真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真理也就成了笑话。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所谓的“知道”必须以客观事实佐证为依凭,才能得以确定,但是事物持续变化的属性是必然的,作为依凭的证据的不断变化,如何保证被证实结果的稳定呢?

这几句话感觉已经不属于人话的范畴了,简单说,任何结论的形成总得有点证据吧,你说我借你钱了,有借据、有签名、有手印、有公证等等,这就是证据。红口白牙光靠嘴说,那不叫证据,那叫讹诈。借据总得是钢笔或毛笔手写或亲自签名才能算是有效的依据,你拿一张铅笔写的,能随意修改的谁会认。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谁又能知道我所认为的自然造就的事物不会是由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所认知的人为产物又或者却是天造地设之产品。

就像现如今气候变暖,当然是大自然变化的结果,但是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这与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有直接关系。问题是恐龙时代一样出现过气候变暖的问题,难道是恐龙排泄二氧化碳造成的?那到底是人为造就,还是天道所成的呢?搞不清楚!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更何况只有待有了真人后,才能拥有真正的真知。

如此诘屈聱牙的一段话,引出了庄子真正想表达的话,只有真人才能掌握真知,是不是也告诉了我们以道为师才是成为真人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俗常之人,也掌握了解了一些所谓的真知灼见,很可能都有其局限性,所采信的依据,也就只是我们这个高度能看得到、看得懂的,也许真人一露相,发现我们不过是一群没有开化的野蛮人。

到底怎样的人才是真人?且听我一一道来,不对,且听庄子一一道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不因为是少数人的意见就排斥或反对,不因为自己的成功待人居高临下,不刻意去谋求事事成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出现失误时不悔恨不已,也不会有所成就即洋洋自得。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登高不惧,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这是认知水平达到体悟大道的高度后的情况。

乍一听,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刚开始的形容还算正常,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紧接着就进入了玄幻篇,登高不惧,水火不侵,就差刀枪不入,上天入地了,要是都加上,那就不是神人真人,而是白莲教了。

应该怎样理解庄子形容的真人呢?不逆寡,不因为是少数派意见就反对,说明什么,有自己成熟的主见和观点,不随大流,而且观点形成,并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外界因素的侵扰,这不正是“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吗,没让你真的赴汤蹈火。真能水火不侵的那中孙悟空。

不雄成,不因为自己有所成就而洋洋自得,体现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平静,能以平常心看待成就,才能平静对待风险,故方可登高不栗。

不谟士,也就是不谋事,不费心于谋,方可正确面对成与败,才能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

如此这般一解读,也许才能真正看懂庄子的每一话。古之真人当然不止这点本事,下文继续。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

庄子继续介绍古之真人的神奇。他们睡觉香甜不做梦,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睡觉做梦多是心里装着事,思绪纷繁所致,真人心绪平静如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真人睡醒来睁开眼睛时心情是舒畅的,无忧无虑。感觉庄子笑嘻嘻的看着现代职场的很多上班族,早上睁天眼睛就开始为即将开始的一天忧虑,这是对工作到了何等地步的苦大仇深啊。

真人他们吃东西不需要珍馐美味,一样吃的很香甜,就像广东人说的有情饮水饱一样吧。

真人的呼吸绵绵悠长,大概和武林高手的性质一样,通过呼吸达到修炼的目的。而且真人的呼吸都是从脚后跟开始运气,而常人的呼吸则是从喉咙开始运气。打架发力时要用腰腿之力,这个我懂,呼吸用腰腿之力感觉有点使劲使大了,也许和现代美声唱法的运气差不多,对于我这个五音不全,被音乐老师深恶痛绝的老鼠屎,是不会有机会感受一下发自脚后跟的呼吸了。

常人正是因为呼吸时发力于喉头,争辩中被人噎住的时候,感觉就好像话就塞在喉头,不吐不快。

最后庄子专门提出,凡是贪欲深重的人,他的慧根相对来说就要浅薄一些。这句话放在这儿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意思呢?难道说呼吸不够深沉,也就是天机浅的表现,甚至还反映出贪欲过重吗?心太虚,大气都不敢喘?难道我心太虚?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古之真人,即不会因为生而喜悦,亦不会因为死而厌恶。他不会因为出仕而欣喜若狂,也不会因为隐退而愤世抗争。他无拘无束而来,自由自在而去,如此而已。正所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有很多版本将“其出不欣,其入不距”解释为出生与去世,与前一句的生与死重复,不合理。翛字的读音为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

真人处世,不忘初心,却又能不刻意追求所谓的结果。世事无常,更何况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万物齐一,又何必在意结果的得与失、成与败呢?上天的赋予欣然接受,即使有所遗忘,也能顺其自然回复初始。这就是所谓的不以得失之心损道,不以人为之意助天。这就是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其心志”的“志”,历代注家多认为“志当作忘”,无思的意思,这一点我不太认同。“志”字应该无误,“其心志”应该理解为“真人者,其心志于道”,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不忘其所始”,也就是不忘初心,一以贯之。“其容寂”就是其面容平静安详的意思。

颡字的读音为sǎng,额头,脑门子的意思。頯字的读音为kuí,历代注家多注释为“质朴”,脑门子很质朴是个什么样子呢?“其颡頯”的理解,我赞同近代刘武先生的看法,颡頯应该理解为高亢显露之象,说得简单点,大概就是天庭饱满、印堂发亮吧。高发际,宽额头,虽然不至于像寿星那么大,但是自古大脑门一向都被认为有福气的表像,看着就喜庆。

其表情时而冷肃得像秋天,时而温暖得像春天。这脸的变化如果真的一会冷,一会热,一会如秋风,一会如春风,还不把人吓个半死。所以其表情应该是分时候的,该是怎样的情绪就是怎样的情绪,并不会刻意的去压抑自己的情绪。喜怒情绪的变化如四季交替一样自然顺畅,随事合宜,无迹可寻,根本不可以窥见其极端。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 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 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故圣人用兵打仗,即使灭亡了别的国家,却不会失去人心。用现代的观念是无法理解这种说法的,灭国之恨,就算你是尧舜再世又如何。说什么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利益。所以说圣人灭国就是胜利者在篡写历史,哪有什么真实民心可言。

利益和恩泽施及万世,却并非刻意去关爱他人。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承载、生养万物,不为刻意去关爱、善待哪一个人,哪一个族群,别一天到晚自认为是天地之精华,世间万物都应该为我所用,都应该爱我,关心我,这是你想多了,我们天天在讽刺巨婴症,在天地面前我们有何尝不是一群巨婴呢?一视同仁也许才是真正的大爱。

所以说,刻意取悦、沟联外界的并非圣人,有亲疏之分的人则不是仁者,借助天时地利者必不是贤人,不懂利害相通的人不可能是君子,为追求名声而不惜失去本性的人,就不是士人。失去了自我,所作所为就不是发自真心,那就不是自主之人。既然“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有何取悦的必要,何来亲疏之分,不论是天时地利,利害关系不过是利益驱使,名声、利益又有哪一样生能带来,死能带去。为了空名利益,甚至不敢做自己,还有何人生快乐可言。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些人,其实都是被别人所役使,把让别人感到满意,当作就是自己满意了,而不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满意而活着的人。那些所谓的忠孝仁义,不过是别人束缚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你所奉献的、效忠的,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世间尘埃。

这一段有很多注家认定是从别处掺杂进来的,并不应该是此处应有的内容。从前后文的内容看,这段文字和后面“以刑为体”一段确实与前文感觉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如果当作是对“何为真人”这个问题的举例说明到也说得过去。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古之真人,其表现出来的是这样的,总能以适宜的态度待人,决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偏向一方,即不会让人感到不重视,也不会让人感到过多的压力。

到这一段庄子开始描述古之真人如何行事,如何待人接物。既然是真人,即使面对完全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不会因为其中一方长的好看就心生好感,也不会因为其中一方送礼了,就特别善待之。不管与谁交往,都让人如沐春风,都能以最适宜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万事万物,感觉有点像孔子所说的“君子群而不党”,并别就在于孔子所说的君子是有明确的是非对错之主观的。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

“与”通“豫”,愉悦的意思。觚字读音为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孔子曾经感叹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觚不觚,觚哉!觚哉!”,就是这个字。不过,在这里肯定不是酒器的意思,否则容易把真人解释为喜好杯中之物的人。这是觚字同“弧”,独立不群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古之真人,他总是能怡然自得享受独孤,而不会刚愎自用。之所以会这样说,大概是因为多数情况下孤僻之人难免会固执。

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心胸开阔,虚怀若谷,而不浮华不实。现在的大师常常是张口闭口虚怀若谷,掀开袍子,里面要不就是空空如也,要么就是充满了铜臭。

邴邴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

邴字读音为bǐng,通“炳”,光明貌。邴邴乎是形容喜悦的样子。崔崔乎则是形容被迫而动的样子。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对于外界的扰动,能坦然接受,甚至还有喜色,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哈哈大笑,只不过不会是满脸愁容罢了。即使是接受什么事物,也好象是不得已一样,而不是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只是好象,当然也不会是一副不情愿、受气包的样子。

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

滀字的读音为chù,本意是(水)聚积的意思,这里应该引申为人和颜悦色的样子,也就理解为有光泽的,面色有光泽怎么理解,难道是说油腻大叔?

和颜悦色、容光焕发的样子,让人一看到最想亲近。不仅是表像吸引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性表现出来的宽厚、谦让的德性更让人乐于归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魅力出众。

厉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

一般都认为此处“厉”字是“广”字误传了。謷字的读音为áo,通“傲”,指心存高远,志向广博。

气度宏大感觉像是能容纳世间万物。心存高远甚至不受俗世法度的约束。

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连”字同“敛”,指待人少言寡语,悗字的读音为mèn,不经意,无心的意思。

真人待人少言寡语,好像喜欢封闭自己的内心样子。满不经心的样子,很容易就让人忘记了他曾经说过的话。

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两句话到底想形容真人怎样的一种特质,难道就是不想说话吗?当然不是,真人不仅应该“慎于言”,而且还要“讷于言”。这即是对自身言行的一种约束,言多必失嘛,而且不应该用自己的言语,影响他人,甚至影响事物的正常发展。言虽然是内心想法的表达,但是谁又能保证语言能真正准确的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呢?而且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听出不同的感受来。如此的不确定性,还不如不说。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真人看来,治理国家应该以律法当作主体,以礼制为辅翼,以智巧应对时变,以道德为遵循准则。

以律法为主体,律法的约束和惩戒方能覆盖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论什么事,自上而下都要有法可依。

以礼制为辅翼,礼制是国家管理能行之天下的保障。那时候可没有现在的各级管理机构,乡镇一级的管理基本都是依靠世家大族的自主管理,而世家大族的建立和维系正是儒家倡导的亲其亲、长其长的礼制。

要以智巧应时变,因为常有不得已之事发生,不可能事事都能有据可依,按部就班,都能请示汇报,研究讨论,所以封疆大吏皇上总会授以“便宜行事之权”,就是这个原因;

要以道德为准则,这是说,要鼓励所有正常人都要向孔夫子学习,要努力达到孔丘那样的道德境界,那样的话,就会人人都遵纪守法地努力工作了。

这一段讲的是治国理念,加入到此处应该是错版所至。因为这段话怎么看都跟真人没什么关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无已无功无名了,怎么可能提出什么治国的理念,而且还是外儒内法的构建模式,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是汉儒私加进来,忽悠汉武帝的。)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这一段是最让人纠结的,历代注家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怎么理解的都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直接说我认为最准确的解读。

故真人能忘怀于好恶,其喜好、赞同的始终如一,其不喜欢、不赞同的也始终如一。其喜好、赞同的自然是天道,世间万物浑然一体,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不喜欢、不赞同的自然是世俗的观念,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真人的浑然一体一以贯之,对待千差万别的也是始终如一。浑然一体是遵循天道,看待万物的结果。千差万别则是顺应人道的结果。而真人对于天道和人道都能够以平常心,一视同仁,这才是所谓的真正的真人。

庄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人不仅能体悟天道,对于世俗人道同样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方可称之为学究天人。想想也对,正反两面必须都有所了解,甚至应该是精通,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只懂得正,你可以说正没错,但是你不说反就是错的。通过对真人的介绍,庄子同时也在告诉我们通过以道为师,我们会学到些什么,会达到怎样的境界,如此这般是不是能引人入胜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