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古一皇——秦始皇(六十五)

作者:东岳松

西戎是周文王西伯地方武装反王室

“戎”,甲骨文,金文中为人执戈、盾之形,或者人成戈与盾的合体字,用以表示兵器、军旅、战车等义;作为族称,即指长于使用戈盾勇武善战的人们。大陆古文献中,泛称东部的史前部族为“夷”,西部的史前部族为“戎”,因此有“东夷”、“西戎”之称。一般认为,“西戎是指起源于陕西西部至甘、青地区的一些族源相同或相近的畜牧和游牧部族的统称。”“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故有夏声也。”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伏羲),与巴同囿(方四十里为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巴山),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

据《史记·秦本纪》等记载,秦人先祖称自己的居住地为“西”。《尚书·尧典》记载:“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宅西,意即居住“西”地。如,秦庄公《不其簋》铭文中就有“西”的地名。秦朝在此设立“西县”,也取义于“西”,

在《史记·周本纪》《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西”不是指西方,而是指西县、西这个地方。西指陇南市北,天水、陇西一部分。大禹生于西羌,羌水就是江水、姜水、白龙江。在古代氐羌是地名不是族名。《竹书纪年》:“成汤十九年,氐羌来宾。”又载“武丁三十四年,王克鬼方,氐羌来宾。”又载“是时(殷),與地东不过江河、黄,西不过氐、羌(古时是地名),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这说明商朝的疆界西不过氐、羌。羌水、羌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朝开国之君周文王为商西伯。

《史记·秦本纪》记载: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馀,复归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西戎犬戎姜戎与申侯伐周。是周朝统治者内部武装权利之争。不是外族入侵。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的原因:一是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周幽王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犬丘大骆嫡子成的岳父,周幽王是犬丘大骆嫡子成的连襟。西戎犬戎与申侯能答应吗?二是立襃姒子为適。三年(前779),幽王宠爱褒姒(sì,似)。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就想废掉申后,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废掉,好让褒姒当王后,让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三是数欺诸侯,诸侯叛之。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召公、周公二辅相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在彘地;在千亩打了一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

从上可以看出西戎并不代表西部的外族

西戎犬戎姜戎是代表西周不同地区反对王室的武装。西代表具体的地方。

据《史记·秦本纪》等记载,秦人先祖称自己的居住地为“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西”,象形字意思为“鸟在巢上也”。秦人本为鸟部族,以鸟为图腾,“鸟在巢上”,意思为鸟部族居住的地方。同时,还有另一层意义,《尚书·禹贡》记载了“和仲宅西”的史实,即尧帝时期就有一支族人称“和仲之族”,擅长天文观测技术,被尧帝派到西部来进行长期的天文观测,他们所居之地称为“西”,即后来的“西犬丘”、“西垂”,具体为今天的西和县、礼县北部的西汉水河谷。“和仲之族”就是西垂秦人的先祖之一。后来的秦人先祖一直称自己的这块祖地为“西”。这里有他们的宗庙、陵园,以及都城。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第二年,首先来到陇右西垂的宗祖之地,目的就是祭拜先祖,接着,秦朝在这块先祖之地设置“西县”以管辖。“西县”之地,又名“西犬丘”、“西垂”。正是追溯这些历史,南宋朝廷将由岷州所改的“和州”前面加上一个“西”字,称为“西和州”,与淮西“和州”相区别。这就是“西和”名称的来历。“西”、“西县”与“西垂”、“犬丘”、“西犬丘”等名称的关系

史籍当中,关于陇右西垂秦国故地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西垂、犬丘、西犬丘、西、西县等。同样在《史记·秦本纪》之中,也不一致,有时称“西垂”,有时称“犬丘”,也有时称“西犬丘”,有的地方还称为“西”,秦襄公在西垂设立的宗庙称为“西畤”。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对史料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西垂这片地方本名为“西”。如,秦庄公《不其簋》铭文中就有“西”的地名。秦朝在此设立“西县”,也取义于“西”,不称“犬丘”或“西垂”。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时,大臣们给二世奏报时说:“先王宗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这里的“西雍”,即“西”和“雍”两个地方,西,即“西垂故地”,雍,即雍都。然而,到了汉代,司马迁、班固等在史书中称西县之地为“西垂”或“犬丘、西犬丘”,不直接称“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推断,“西”、“西县”是秦人自己的地理名称,“犬丘”、“西犬丘”、“西垂”是其他族人对“西”地的称谓。从上述例子可知,秦人从庄公到二世时,一直称自己的西垂祖地为“西”、“西县”,不称“犬丘”和“西垂”。而别族却称“西”地为“西垂”,不仅汉代司马迁和班固如此,其实早在西周孝王时就这样。《史记·秦本纪》中记载,非子养马有功,孝王要封赏,当时与犬丘大骆部族为邻的申国国王“申侯”与孝王的谈话中就直接说“保西垂,西垂以故和睦”。因此,可以肯定,“西”、“西县”是秦人自己对祖地西垂的名称,“犬丘”、“西犬丘”、“西垂”是其他部族对这块地方的名称。

西垂、西都之地,作为秦人故里和秦国故都,秦人在此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和仲宅西”。就从记述可靠的殷商时期“中潏”“保西垂”算起,到秦始皇帝统一天下,至少在八百年以上,基本上包括殷商后期和整个周朝(西周到东周)。西周前期(包括殷商后期),秦人先祖虽然没有以“秦国”命名,但已经有嬴姓部落之国存在。西周中期非子始封为“秦”,到秦文公迁都之前,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秦国”国都。文公之后,这里虽然不是都城,但仍是故都、陵园及宗庙之地。刘瑞先生《秦信宫考》一文中说:秦西都“一直到秦始皇时他的地位依然重要,原因与其地有先王宗庙和寝陵有关。”(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直到二世纪时西都(西垂)故地仍有先祖宗庙,地位依然重要。关于“西都”的地理位置。祝中熹先生说:“西垂又名犬丘,即尧、舜时代肩负‘寅饯纳日’使命的和仲一族西迁后所宅之‘西’。它的位置,汉晋至唐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就是汉代陇西郡的西县。”《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徐广曰:“以为西者,今天水之西县也。”骃案:郑玄曰:“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按《水经注》记载,“西县故城”在今礼县红河乡境内。《晋书地道记》又记载:“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水经注》中还载“始昌峡”和“始昌城”位置不在今红河乡,在今长道镇和盐官镇之间。祝中熹先生经过大量考证说,“西县城当在西和峡口与祁山之间,决不会在如《水经注》所说西北偏至阳廉川,即今礼县红河附近。”他认为今礼县永兴乡古称“店子上”,是古代“天嘉县”位置,也就是秦汉时代的西县城所在地。赵逵夫教授《略论“空城计”的有无与西城地望》一文认为秦汉至三国的“西县城”治地在今长道镇。张希仁先生《论长道地望与“空城计”西城》一文也认为,西县(西城)位置在今长道镇。(见西和县文联《仇池》杂志2012年2—3期合刊)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因为,礼县永兴乡和西和县长道镇连为一体,分属两县两镇,但实际为一个地方。

按照祝中熹先生观点,秦人先祖居住陇右西地(西垂)的时间,还应该上溯到“和仲宅西”。《尚书·尧典》记载:“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宅西,意即居住“西”地。到夏初之际,秦族部落分布较广,“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夷狄,就包括“西都”地区。商朝时期,秦人之祖中潏部落就“在西戎,保西垂”。 到西周时,大骆、非子居住犬丘。由此看来,秦人祖先在西部陇右地区的居住时间很早也很长。《水经注》记载:西汉水支流杨廉川水“东南流,经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大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西都故地之所以称为“西”,是秦人鸟图腾的反映。“西”,从字形字义分析,指秦人居住的地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西,鸟在巢上也。”小篆字形为:,很像鸟儿栖息在巢上。这就是“西”的原始意义。作为地名意即“鸟儿栖息的地方。”西犬丘、西垂,怎么是鸟儿栖息的地方呢?因为,秦民族为鸟夷、鸟民族。意思即这里是鸟族秦人居住的地方。祝中熹先生认为,秦人为阳鸟部族,崇拜鸟或太阳。“西”或“西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于是后世“西”字又演变为“东西南北”的“西”。也有资料说,“西山”也叫“兑山”或“崦嵫山”,是太阳落的地方。秦人由于崇拜阳鸟(太阳),所以,他们的地名中喜欢用“阳”,如,平阳、栎阳、咸阳,而且,有一个地名就叫“阳”。远古时代关中及中原地区的居民对太阳在西部落山感到很神秘,于是产生“夸父逐日”等神话。史书记载,太阳落山的地方有“西”、“西山”、“兑山”、“崦嵫山”。《山海经》还说:“常羊之山,日月所入。”)据赵逵夫教授与其父子贤先生考证,常羊山即刑天葬首的仇池山,在陇南市西和县南部,与秦人故地西都(西垂)毗邻。西犬丘、西垂,后来作为秦国的都城,秦国人自己称“西”。居住在秦国“西都”之地的嬴姓部族,是秦人的正宗之族,其它嬴姓部落,只能算是旁系亲族。秦人在陇右西垂(西都)居住时间长,而且,科技文化也发达。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编钟等乐器和车马,都非常精美。《诗经·秦风》前四首,据《毛诗序》解释,就是西垂秦地的作品,也是陇右地区天水、陇南最早的文学作品。

由于时间太久远,史料对秦在西都的历史有记述,但实际地方又没有建筑遗迹可寻,只有通过地下文物加以印证。《史记》记载较明确的是,襄公、文公葬于西垂,《史记》又载,文公“葬西山”,“宁(宪)公葬西山”,“宪(宁)公居西新邑,死,葬衙。”上述记载中,襄公葬西垂,无歧义;文公既葬西垂,又葬西山,这说明“西山”即“西垂”之地的“西山”;宁(宪)公居住“西新邑”,既葬“西山”,又葬“衙”,说明“衙”与“西山”为一地,所居“西新邑”也在西都故地。大骆、非子、秦仲和庄公等陵墓,无明确记述,但不会超出西都之地。根据以上情况看,西都之地的城池,不止一处,有犬丘、西犬丘、西、西垂宫和西新邑等等,秦人墓地,也不限于一处。墓地名称,按照上述《史记》所载也有几个名称,如,“西山”、“西垂”、“衙”、“西陵”等。它们是一个地方的不同名称,还是几个不同地方的名称,有待进一步研究。按照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秦国故都在西汉水上游的红河、盐宫一带,但是,近年来秦公墓地又在西汉水中游的大堡子山一带发现,而且,大堡子山墓地也范围较广,包括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捷地、长道等多处,都有出土。此外,从嶓冢山、祁山、兑山(西山)及崦嵫山等山名的命名来看,秦人墓地也不会限于一处,有可能分布在西汉水中上游的大片地区,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只是其中一处。“嶓冢”,按照字义,也是陵墓。

至于秦国在西都地区的宗庙,有记载者,只有“西畤”,这是见诸史籍的西都之地的唯一宗庙。《史记·秦本纪》记载:“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记·始皇本纪》中又载:“襄公立,享国十二年,初为西畤。”《史记·封禅书》也载:“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班固《汉书·郊祀志》:“秦襄公攻戎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从这些记载可以推断,西畤,一定是秦西都之地的大型祭祀场所,规模不会太小。此外,《史记·封禅书》载:“西亦有数十祠。”唐代司马迁《索隐》说:“西即陇西之西县,秦之旧都,故有祠焉。”由此可知,秦在西都(西垂)的祭祀场所不止一处。近些年,五家联合考古队已在今礼县城鸾亭山发现古代大型祭祀遗址;礼县红河流域天台山也有祭天遗址,其他地方是否再有呢?有待考古及研究。

陇南市宕昌县是羌水(江水、宕昌河、岷江、乾江、强水(姜水)、白龙江)的源头。源头在宕昌县阿坞镇鼈竜沟,羌人、羌族的宗神是大禹,大禹的化名叫鼈竜。大禹治水岷山导江,岷山就是岷峩山、强(姜)台山、西陵、蜀山、巴山、羽山、毛羽山、崇山。大禹的父亲叫鲧,鲧治水不力,被舜殛死在羽山(宕昌毛羽山),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从腹中剖出了大禹,大禹治水,石鼓,化为石,化为熊(熊少一足为能),化为鼈竜。大禹出生在西羌石纽,秦朝在西羌设陇西羌道在宕昌县南河乡,宕就是石纽的意思。鲧原是夏族部落中姜姓族的宗神,居住在崇山(就是岷山、就是毛羽山),封地在崇国,也叫崇伯鲧。《吕氏春秋》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宕处空桑,乃登帝位。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白马即白马氐羌)。”战国末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自陇西发兵灭西羌,定陇西郡。二十八年(前279)置陇西郡后,始置有羌道。陇西郡(治岷县狄道)羌道,治所地在宕昌县南河镇路固村。

据《方與纪要》【都邑考】又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即邰也。后稷始封、芮、岐、毕,我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意思是说:先王:指殷的始祖帝喾。帝喾曾经定都于亳,以后辗转迁徙,到成汤时又回到亳。《史记·三代世表》中《谱记》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立,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从。”蜀国开国王蚕从治在瞿(读di氐)堆、瞿堆即仇池山。仇池山下就是洛峪。在陇西西县

西伯昌为周文王,西伯的西不是方位,而是地方,指陇西郡西县,在秦人陵宮西犬丘礼县大堡山附近。纣囚西伯羑里,羑里在文县,也叫天牢山,唐朝在文县建文庙,设文坛,祭文王。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说明文王拥有洛地,并将洛西献纣王。纣王之地在洛西。九侯即仇,九地方的侯,仇池山伏羲出生地。鄂侯,现湖北简称鄂

《穆天子传》记载:周天子—满,在昆仑山(在成县)会西王母是西伯文王的母亲。《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天子遂驱升于弇山(弇山,弇兹山,日入所也),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铭题之)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言是西王母所居也)。

《史记封禅书》中说:“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祀白帝。”因西方主白,白帝即西方之帝,指秦人之祖。故刘邦取天下时造了斩白蛇的神话以惑众,意思是他的天命是灭秦自代。西垂即西犬丘,礼县大堡子山。大骆非子献马封秦邑。伏羲诞生在仇池山,也称太皞、少皞,也叫少昊,姓嬴,名挚(也做鸷,是一种鸟),号金天氏,少昊也是一个部落称谓,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都是白帝。

“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故有夏声也。”

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伏羲),与巴同囿(方四十里为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巴山),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

周、嬴、申都在西。而且互相联姻。

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西戎不是入侵周朝,而是西戎反王室。说明西戎是周朝的属地。西戎反的是王室,而不是周朝。

厉王逃到彘(zhì,智)。开启了召公、周公二辅相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二辅相就一块儿扶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之后,由二相辅佐,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

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说明西戎离王室近,或王室在西戎。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一个是犬丘在王室。犬丘有史记载是周的首都。东犬丘在陕西槐里县,以后叫废丘县。另一个就是犬丘大骆之族同周王室走的近。要么就是犬丘大骆之族就和“夷王逝世后,儿子厉王胡继位。厉王登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有关。

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灭犬丘大骆之族是指灭犬丘大骆之族大骆適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

而犬丘大骆之族。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一族安然无恙。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召公、周公二辅相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二辅相就一块儿扶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召公、周公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馀,复归世父。

宣王不到千亩去耕种籍(jiè,借)田,这是专供天子带头亲耕以示重农的田地,虢文公劝谏说这样不行,宣王不听。三十九年(前789),在千亩打了一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

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带的军队,就在太原清点人口以备征兵。仲山甫劝谏说:“人口是不能清点的。”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清点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

宣王不到千亩去耕种籍(jiè,借)田,这是专供天子带头亲耕以示重农的田地。说明千亩是周人的祖地。

在千亩打了一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说明千亩是姜戎的地方。应该就在西戎。

有史表明:姜戎就是申侯。在千亩打了一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馀,复归世父。这些都在情理之中。

在千亩打了一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带的军队,就在太原清点人口以备征兵。说明姜戎就是申侯。活动地点在南方江、淮一带。西犬丘就在白龙江(江水)、西汉水。

《史记·周本纪》记载: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儿子幽王宫湦(shēng,生。按又作“涅”)继位。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商、周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三年(前779),幽王宠爱褒姒(sì,似)。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就想废掉申后,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废掉,好让褒姒当王后,让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从前还是夏后氏衰落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们,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要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让拿来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周厉王末年,打开匣子看了。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在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国)石父做卿,在国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石父为人*诈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幽王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气愤,联合缯(zēng,增)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来。申侯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于是诸侯都*拢申侯了,共同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登位之后,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扰。平王的时候,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以强并弱,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势力开始强大,一切政事都要经由各方诸侯的首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