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华老君山,中国火药的神秘之乡

作者:澎湃新闻

马恒健

四川省西北部龙门山麓的老君山麓地势不丰富,交通拥堵,但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历史名镇。明清时期,有看不见的烟雾和隐藏的军用飞机。这里不仅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火药原料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之源。这个小镇,曾被誉为江油重华古镇的海灯大师。

深不可测的硝基洞穴

18世纪初以来,先后有广东、福建、陕西、江西等省会城市,在重华古镇建成炮兵街。庭院在大厅深处,忙着许多具有特殊身份的商人的身影。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无一例外,为了火药!老君山的悬崖上有许多神奇的硝基洞穴,里面蕴藏着大量的战争武器。

重华老君山,中国火药的神秘之乡

俯瞰重中华老君山,本文与马恒健合影

古代制备火药使用的三种原料是一硝基二锍和三木炭,其中硫磺和木炭随处可见,但硝基是最难找到的。我从西藏国王小屋的老君山风景区爬上了古老的君山山腰,发现了深不可测的硝酸盐洞的秘密。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走进了当地人所说的雨洞。天宇洞其实是古人抽出的隧道,洞口漆黑,最窄的地方只允许单单爬过,宽敞的地方有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在隧道的两边,你可以不时看到一些或自然的,或人造的洞。洞穴中的石梯被雕刻而成,仿佛经过精心打磨,被硝酸盐师用脚磨掉了数千年。隧道旁的悬崖峭壁上覆盖着白色的冰渣,用舌头舔着,凉凉。"这是一种天然硝酸盐,硝基含量非常高,"随行的当地人说。

重华老君山,中国火药的神秘之乡

重华崂君山专攻携带硝基的古道

继续前进,两旁是像油炸铁锅一样的泥坑,蜿蜒的小运河像屋檐下的排水沟一样宽,这是古人的硝基池,炉灶和水槽。环顾四周,散落着瓷器碎片,大量废土沸腾后渗氮,点燃后烧灰。

雨洞在老君山众多硝基洞中并不大。朝阳洞海拔1800多米,是老君山最大、最古老的山洞,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海拔1900米。它位于老君山主峰下的一处悬崖上,人们要到达洞口,必须把绳梯吊下来到一个缓坡的边缘才能到达,危险程度令人担忧。它的洞宽约70或80米,是一个大的半圆形,仅在洞空间内就可容纳数百人。洞宽100米,高50米。在这个巨大的洞穴中,生产规模和从事氮气开采的人数都超乎想象。在现有的空间内,洞穴有九个工作台面,面积从数百平方米到数千平方米不等,57套硝基池,散落着瓷器碎片,以及木勺,铲子和泥棕榈等工作和生活用具。生活区里巨大的炉灶,大概估计可以同时为100多人服务,成堆的垃圾和火炬灰沿着隧道堆积了10多厘米厚,我不知道要积累多少年。

重华老君山,中国火药的神秘之乡

重华老君山硝基洞窟中的古硝基灶具

在朝阳洞遗留下来的文物中,大量的瓷器装饰品表明它们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考古学家甚至发现了一盏元代的油灯。据文物专家估计,如果1公里深的烟洞可以容纳上千名硝基工人,那么,在7.5公里的深度,朝阳洞有10多个硝基池,每天至少有数万人参与硝基精炼、运输等工作。

远至汉代,在《神与农书》中,有"除石出路"("除石"即"硝酸盐")一词,重华镇紧邻古四川路。

清乾隆年间朱幕编纂的《禹县志》有更准确的记载:"老君山朝阳洞,县以西240里......这个洞高八英尺,深六英尺,深十五英里,产生硝基。乾隆挖矿二十年,回到江屿附近的办公室。兵役检查是在重中油田的通道上设立的。"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后),金川的第二次叛乱,四川的大小,震惊了全国。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后),清朝背信靠背势力再次发动叛乱战争。当战斗进入最激烈的阶段时,为了征服椿族,建造了一块高大坚固的防御石,虽然清军拥有装备广泛的九门火炮,火炮和远方火炮,火药已经耗尽。

今年夏天,乾隆皇帝从金川前线各地订购了大量火药供应。"全省有老生产硝基河油的太平二厂。这是四川政府在作出李本的命令后迅速向法院作出答复,其意图不仅是报告四川火药的生产情况,还要发挥四川火药生产具有历史规模,保证供应。

重华老君山,中国火药的神秘之乡

老君山硝酸盐洞内

可以看出,在清朝几乎全国力度下开展了规模的金川之战,这里是一个重兵防守,由地方首要承担全部责任。军队在金川惨烈而旷日持久的战役中所需的火药大部分都得到了供应。崂君山确实是当时政府最大的"军工厂"。

炮兵家族的兴衰

重华古镇曾是江油、燕、建三县的交汇地,早年被老百姓称为"一尺三县",俗称"干船坞"。直到今天,古镇仍然拥有如郎桥,龙王井,大厅,中华寺,公王宫和大土豪的公共住宅黄宫等古迹。

该镇仍然存在的枪街是该镇为数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当地人将"火炮"称为烟花。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它的街道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火药自道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在清朝之前,并没有大量应用于军队,更多的是用于民用烟花。水底附近的重国祖有着悠久的火药处理历史,所以这条专门从事火药贸易和火炮生产的街道,一定有着悠久的历史。炮兵街的名字无疑源于此。

重华老君山,中国火药的神秘之乡

厚华老宅内

从前,这条街上有16个专门制造火炮的家庭,按照他们的姓氏,人们被称为炮兵沈,炮兵汉,炮兵罗,炮王,炮兵李......后来发展成为30多代炮兵家族。

这些火炮制造家族的最大特点是,从制造火药到制造"火炮",它们都是自己完成的。据镇上人介绍,明清以来,这条街专门生产和销售火药、火炮生意多达三四百家。并从广东、福建、陕西、江西等地的军火商中获取、贩运火药和设立一批馆,使炮兵街的繁荣走向极致。直到20世纪90年代,街上一直有人靠自制的火药和火炮谋生。

有点可惜,在枪声街上感觉不到火药的味道。只有一家专门卖烟花和鞭炮的商店,挣扎着传递坎农街的香气。街上一家内置竹椅桌的老茶馆,也延续了一年的余韵。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已经颓废,只有南华宫、长寿宫、宫景的影子轮廓,人们才能遐想自己昔日的风格。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钱承熙

校对:张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