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倾听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问

作者:大理融媒

当今人类社会,热门甚多,文化热此其一也。诸如饮食文化等。这并非一概都是故弄玄虚,实际上是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所使然。

在大理,一股茶文化热随着白族“三道茶”的风光而兴起。对此,誉之者众,毁之者亦不乏其人。当然,对一件事有的人趋之若骛,有的人嗤之以鼻,纯属正常,无须强求一致。

A君,观光客,以白族“三道茶”诘难于我。其问题既广且深,使我颇为作难。然而,怪我早在1980年撰写了那篇《白族烤茶与下关沱茶》,介绍了“三道茶”,编入《大理风情录》一书,流传出去。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敷衍了他一通。谈过之后,很觉汗颜。只得翻箱倒柜、多方求师,遂成一篇,故名《答客问》。是为序。

倾听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问

酒先茶后,后来者居上。

俗语说:“茶是万病之药,酒乃百药之长。”

酒与茶确实是中国传统饮料之双璧,流传几千年而不衰。舶来品咖啡、可可,充斥市场的可口可乐、健力宝,比起来也要逊色。过去,在白族山歌《赶马调》里有句歌词:“好吃不过锣锅饭,好喝不过箐头水。”那只不过是一种山林野趣而已。说到底,酒和茶仍然是传统饮料的魁首。

追溯起来,人类饮酒的历史要悠久得多。然而,饮茶却是后起之秀。《茶经》引民谚:“宁可终生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这是实话。比起酒来,茶大概益多害少。《三国志》中有个“以茶代酒”的典故:说的是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凶暴骄盈、酷溺酒色,不惟自己顿顿饭不离杜康,而且每设宴,不管别人酒量如何,一律强制喝七升,实在令人受不了。唯有对其宠臣韦曜时常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使他蒙混过关。

越到后来,茶对酒确实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唐诗中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句。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则写道:“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倾听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问

中国人饮茶习俗究竞始于何时?现已无可稽查。《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据传,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不幸中毒,终因吃了茶树的叶子才获救。其可信程度如何,与是否存在仓颉、燧火、有巢、神农一样。

然而,南方种茶早于北方,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近人以物种起源的自然条件考察论证:“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地。”历史已上千年。《封氏闻见记》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

倾听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问

饮茶在全中国形成风俗之后,正如林语堂所说:“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其实,好事传万里,饮茶之风早已传遍全球,尤以邻邦日本盛行。日本学者森本司郎在《茶史漫话》中说:“茶作为饮料,其有益于人体健康,说它仅次于人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也不算过分吧。在人类的生活文化中,由于把茶作为重要饮料,才使人们摆脱了原始生活,开始向健康的文化迈进。”饮茶确实已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据有心人统计,那部厚厚的中华文化大成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涉及饮茶的,竟然多达260多处。其中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将贾府饮茶写得加此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

倾听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问

按理说,饮料供解渴。过去,夏日炎炎,奔走于北京街头,口干舌燥,花上几毛钱,捧一大碗淡茶,牛饮海喝,好不痛快。但古人给饮茶赋予一个雅名日 “品茗”或“啜茗 ”。“品”者,三口也。意思是不能像“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样狠吞虎咽,要一口口慢慢品尝。周作人说:“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味,意味未必在止渴,自然不在果腹了。”白族有几句俗语:“酒盅要粗糙,茶杯要精巧。”“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这说明喝茶是十分高雅的勾当,不可造次。(作者:施立卓)

《倾听大理》文学访谈栏目由大理市文联与大理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播出,播出时间:每周五、周六、周日晚9:00—10:00。

收听方式:

1、调频FM99.9(大理人民广播电台)

2、手机下载“蜻蜓FM”、“喜马拉雅”等APP可同步收听或回听。

3、数字电视用户,选择“广播”界面,选定“苍洱调频”即可收听。

4、节目内容同步上载“苍洱文苑”“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

编辑: 向红玉

值周:胡亚玲

主编:李 胜

总编:罗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