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聊聊《荡寇志》里的武松——憋屈的不像个天神

作者:逻辑文史

若要问《水浒传》中哪个人物最受大众喜爱,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武松吧。施公对于武松的偏爱是读者都能看出来的,单单的人物列传情节方面,武松的剧情比梁山一哥宋江还多,而武松上应“天伤星”,最后被包道乙所伤也算对应了星号,如此多的细节,无疑让武松成为了全书形象最饱满的人物之一。

聊聊《荡寇志》里的武松——憋屈的不像个天神

在各类水浒衍生小说中,创作者们对武松的处理基本都很客气,毕竟他身上的那股狠劲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曾有人说过,我们都想活成武松,却最终都变成了武大郎的模样,可见武松在历朝历代也都有着超高的人气。但在反水浒小说《荡寇志》中,作者俞万春牢骚大起,借清廷打压农民起义的风头,强行把同样有着农民起义意味的梁山军贬的一文不值,自然,我们的武二郎也难逃“毒手”。

俞万春在《荡寇志》的开篇就把宋江与吴用定义成绝对的小人,一些地煞将也被设定成混吃等死的庸碌之辈。俞万春也知道,想要直接黑武松很考验心态,因此他很“调皮”的在朝廷方设定了一个天娄雷府五方蛮雷将军降生的唐猛。唐猛的出身比武松好的多,但在唐猛的故事中,人家可是为民除害打死了一只神豹,这就比武松打死的那只饥肠辘辘的大虫要高光许多了,猿臂寨众人听罢唐猛打豹的故事,都免不了对打虎武松进行冷嘲热讽,所以《荡寇志》中只有“打豹英雄”唐猛,并没有“打虎英雄”武松。

聊聊《荡寇志》里的武松——憋屈的不像个天神

当然武松在《荡寇志》的出场比唐猛早得多,却被俞万春早早地玩了个“成语梗”。《荡寇志》中的宋江并不是一门心思图招安,而是想着要攻打州府抢夺钱粮以保日常开支,所以沂州府称为了他第一个目标。当梁山大军扛着“替天行道”大旗在安乐村劫掠时,武松与杨春、狄雷一起去阻拦云天彪的援军。三人小队以武松为首,杨春为尾,一副“虎头蛇尾”的韵味,结果三人先是被神勇的陈丽卿吓了一跳,当云天彪拍马赶到时,仅一回合就斩了杨春,武松的初次出场可以用狼狈来形容,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俞万春的高级黑,才刚刚开始。

武松出身于绿林,拳脚不错,那么在俞万春的世界里,就必须有同等级别的绿林人士来对付武松,于是,蒙阴县召村的召忻、高梁氏夫妇就成了武松永恒的噩梦。由于梁山在《荡寇志》中已经被定义成绝对意义的反派,所以召村上下对于抗敌一事都显得格外认真,在梁山大军来攻时,村长召忻先后与林冲、鲁智深、武松各斗一百余回合,三将已是气喘吁吁,召忻还越发精神。高梁氏怕夫君有难,就替夫出战,并以一敌三,让三人毫无办法…

高梁氏此时的实力,都要比上卢俊义了,高梁氏虽然功夫了得,却也不能斩将立威,之后召忻再上,夫妻二人身为抖擞,三恩招架不住,只得撤退。

武二郎的第二次出场,继续狼狈。

聊聊《荡寇志》里的武松——憋屈的不像个天神

当曹州失陷后,宋江为了扩张势力要取莱芜、新泰、蒙阴三地,莱芜和新泰很容易到手,蒙阴因为有召村,还是很难啃,那么自然,俞万春还得安排武松在这里翻跟头。这次俞万春玩的很开,仿照征北篇章中乔道清擒拿武松的桥段,让召忻、高梁氏、花貂、金庄四人合力擒住武松,自然也玩的是擒而不杀的戏份。陈希真没有乔道清那种大情怀,不会被武松的刚直所感动,他让宋江用重金赎回武松等人,让那个原著中的天人以人质的形式被赎回,这对武松是一种侮辱,也对读者是一种侮辱。

或许俞万春也懂“事不过三”的道理,让武松狼狈三次之后,终于愿意给武松一个颇为正面的打斗场面了。在汶河渡之战中,武松先是打退祝永清,又一刀砍废了真大义,又与鲁智深、李逵合战怪力王天霸,梁山此战大获全胜,武松也终于展现出来原著中才可能会有的神勇。

但我们也能明显发现,俞万春在汶河渡,只是让武松“回光返照”一下,因为马上,他的“影子兄弟”唐猛就要与他面对面交锋了。

聊聊《荡寇志》里的武松——憋屈的不像个天神

二人的pk比我们预感的要晚一些,同样是各自阵营中的明星人物,二人先大战了四百余回合活动了一下筋骨,在难分胜负的情况下,朝廷方开始玩起了车轮战。唐猛退下后老将庞毅与武松打了四十回合,大刀闻达又与武松狠斗五十回合,按照这种节奏,武松马上就会被生擒,接着就会被押赴京师碎剐,而俞万春此时也很考虑读者的感觉,安排了一阵妖风把武松吹走了,唐猛三人大眼瞪小眼还表示很遗憾,而后来梁山斥候发现武松时,武松执棍挺腰,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踞坐石上但已经没气了。

聊聊《荡寇志》里的武松——憋屈的不像个天神

俞万春给了武松一个威风凛凛的死相,并且没有说武松究竟是累死的还是自毙,以及是对武松最大的仁慈了。纵观《荡寇志》中的武松,他没有原著中的血性,更没有核心戏份可言,从出场打到了结尾,死的有不明不白,与原著中天人形象完全不符。但反过来说,俞万春对武松的贬低程度还是比不过其他首领,我们也能从这个方面认识到,俞万春恨的不是梁山头领,恨的是这个乱世。

聊聊《荡寇志》里的武松——憋屈的不像个天神

文/逻辑文史游 今日头条原创首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