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田兆武:不负众望,做一个拿大人生价值从社会为分母,踏入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收获科研成果丰硕,组建厦门大学科研组,推动电化学学科建设,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己的仪器, 《培养江南各地电化学人才主办ISE年会》一书的作者说。

作者:科技创新与品牌
田兆武:不负众望,做一个拿大人生价值从社会为分母,踏入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收获科研成果丰硕,组建厦门大学科研组,推动电化学学科建设,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己的仪器, 《培养江南各地电化学人才主办ISE年会》一书的作者说。

田兆武

1927年6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现代电化学创始人之一,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当选为威尔士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更名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历任国际电化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厦门大学校长、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席、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会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主任、《电化学学报》副主编、 《中国科学》编辑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与研究生的座谈会上,田兆武教授说:"生命的价值就像一个分数,取自社会为分母,反馈给社会的分子。每个人都有高分,当你把它们加在一起时,社会进步很快。"

然而,回顾自己的一生,田兆武总是谦虚地说,他只是想知道如何抓住有限的机遇,变劣势为恩惠,努力自学,注重跨学科,为中国的教育和电化学科学事业,从而反馈给社会。

<h1类"pgc-h-center-line"样式"文本对齐:居中">从社会中取出作为分母</h1>

1927年,田兆武出生于福州,有七个兄弟姐妹。他的父亲田泽恒曾任清政府福州五边学校文化导师,十分重视诗歌传承人,经常教育孩子"诚实做事,做人"。这句话,田兆武修行生活。

田兆武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刻苦学习,低调生活,回归社会。那一年,大哥哥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拿到了福建省仅有的两个冷奖学金,于是成为学习的榜样。生活中的大哥经常给他各种动手的小实验,比如电灯、钢笔、闹钟等,这让田兆武养成了一个善于动手、善于学习的习惯。在一本帮助太阳大哥的书中,田兆武偶然发现了大学化学教科书,从他心中的化学之谜中种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

田兆武中学阶段恰逢抗日战争,师生往往半途而废地躲在防空洞里,民族苦难加深了他向国家科技汇报的决心。

1945年,田兆武进入厦门大学,但幸运地遇到了陆家熙、钱仁元、蔡启瑞等好老师。老师们博学的才华让他意识到自学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陆家熙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成为他未来教学和科研创新最重要的指路明灯。

大学期间,田兆武的辛勤耕耘和学习赢得了陆家曦的赞赏。陆家喜不仅给他分别分配了一门选修课,还让他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当助教。田兆武被提升为讲师,陆先生委托他教授"物理化学"和"材料结构"。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物理化学因其复杂的概念,一直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疼的课程。田兆武致力于教学和研究,认真研究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的概念和方法,再教给学生,深受同学们的好评,也为他未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田兆武看来,教学的过程也是难得的自学和成长的过程。

1956年,田兆武作为代表被派往南京听德国电化学专家讲座,等了两个月专家没来。对此,他没有抱怨,而是想办法买《数学方程》和《热传导理论》两本书,通过自学掌握内容,回到学校后学到的知识,系统地解决自催化电极过程理论分析,这是他进入电化学领域遇到的"拦路先锋"的第一步。

"文革"时期无法进入实验室,田兆武在他的家乡福州,街上购买晶体管等零件,自组装收音机和万能手表,通过反复动手测试,了解晶体管的应用原理,而在此之前,他的实验室或电子管。这孤独多年的寻宝经历为他未来的科研,奠定了良好的跨学科基础。

在1978年第一次去欧洲旅行时,田先生从他在英国的500磅中拿出400磅,买了一台新推出的TRS-80个人电脑,并利用同伴的时间去购物学习如何使用它。回国后,这台电脑受到四机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因为没有这样的微机,田兆武受邀到各科研院所领导和科技人员演示了操作的使用情况。回到厦门大学后,这台微机成为各兄弟院校参观和科研项目的焦点。田兆武从THE LANGUAGE开始,编写了各种计算程序,帮助解决了当时一些大型电子计算机繁琐耗时的计算工作,这种微机在科研实验数据计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田兆武:不负众望,做一个拿大人生价值从社会为分母,踏入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收获科研成果丰硕,组建厦门大学科研组,推动电化学学科建设,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己的仪器, 《培养江南各地电化学人才主办ISE年会》一书的作者说。

1978年第一次欧洲之行,与田兆武、吴浩清、余泉、杨文志一起开始。

<h1级"pgc-h-center-line"风格"文字对齐:居中">步步走进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收获科学成果</h1>

田兆武在大学任教时,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国际研究热潮正在兴起,他在"物理化学"讲座中意识到电极过程动力学在现代电化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克服了语言困难,咀嚼了新发布的俄文版《电极过程动力学》。

此后,在陆家喜先生的鼓励下,他选择了与导师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勇敢地进入了电化学领域,这在当时的我国几乎是空白的,经验可学的很少。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没有出国留学或继续深造的机会,没有留学的机会。一切都只能靠自学,田兆武的处境就像一个先驱。

这个地方人口越稀少,收获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稳态实验到瞬态实验是20世纪50年代电化学动力学研究的一次飞跃,田兆武始终走在学科的最前沿,从经典的电化学研究到现代(光谱)电化学研究,在理论上、研究方法、应用(他称之为"三驾马车")都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他非常重视跨学科,在化学分析、微系统制造、生物芯片点状技术、基于液相储能的新型超级电容器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h1级"pgc-h-center-line"风格"文字对齐:居中">厦门大学科研组的成立,推动电化学学科建设</h1>

为了推动国家电化学研究水平,早在1984年,田兆武就邀请了国际知名电化学专家(包括三位国际电化学会前会长)到厦门大学教授电化学场拉曼、红外等六类实验技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在他的主持下,厦门大学建立了各种具有精细能级分辨率的光谱和光谱研究学科。目前,厦门大学在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田兆武:不负众望,做一个拿大人生价值从社会为分母,踏入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收获科研成果丰硕,组建厦门大学科研组,推动电化学学科建设,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己的仪器, 《培养江南各地电化学人才主办ISE年会》一书的作者说。

20世纪80年代,田兆武在实验室工作

1986年,在蔡启瑞、田兆武、张谦二等专家的推动和组织下,成立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这是厦门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田兆武成为实验室首任主任,同年成立了第一批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5年11月,美国权威期刊《科学》杂志将中国13所优秀大学和11个领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名单,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实验室排名第三。

<h1级"pgc-h-center-line"风格"文本对齐:"居中">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己的仪器</h1>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教学实验先进精密仪器的制造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进口产品,所以很多研究只能尴尬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是化学发展的一大障碍,学生的本科论文,只能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水平上。

20世纪70年代,田兆武走访一家企业,看到一台从日本进口的仪器,但由于技术保密,日方甚至没有给出路线图,说明书非常简单,维护和使用难度很大。田兆武深感屈辱,为什么我们是这么大的国家,却不能自己开发仪器,只能靠进口?

田兆武在电化学瞬态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没有仪器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困难,这让他下定决心要研制自己的仪器。

20世纪70年代初,田兆武带领团队在总结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研制仪器。那段时间,田兆武除了吃晚饭,一直在实验室里忙碌。即使当他回到家时,他的大脑也在思考他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974年,田兆武团队终于研制成功了"DHZ-1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并免费交付了三明无线电二厂的全部技术,批量生产了数百台。仪器各部分均采用国产材料,主要功能范围和一些技术指标比国外进口的同类仪器,达到国际水平。

"DHZ-1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的成功生产,结束了中国制造电化学综合仪器失败的历史,突破了依赖国家外汇进口设备的困难,使许多研究单位能够使用这种国产仪器开展工作,并带动了我国电化学的科研水平, 因此,它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升级。

1978年,由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和田兆武领衔的另外两项科研成果获得首届全国科学会议奖,田兆武成为大会上获奖最多的科学家之一。

田兆武:不负众望,做一个拿大人生价值从社会为分母,踏入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收获科研成果丰硕,组建厦门大学科研组,推动电化学学科建设,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己的仪器, 《培养江南各地电化学人才主办ISE年会》一书的作者说。

参观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小田聪,左)

<h1级"pgc-h-center-line"style"text-align:center"是《在江南各地培养电化学人才"一书>作者。</h1>

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的成功研发和生产,使国家越来越重视电化学人才的培养。1977年,受四机部委托,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开设了全国首门"电化学研究方法短期课程",上午安排电化学理论课,全程由田兆武讲授。

当时教学条件差,没有投影仪和电脑等辅助工具,田兆武每天早上连续3节课,都依靠黑板书,在黑板上画线图和计算。当天下午,实验课结合"DHZ-1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的示范操作,做了70多套实验。由于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短期课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后,我国电化学行业人才培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参加培训的青年才俊后来成为各自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因此这个短期培训班被昵称为中国电化学的"黄埔军校"。

1984年,田兆武的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出版,这是中国电化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已成为国内电化学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教材和参考书。直到今天,人们经常在互联网上搜索这本书作为参考。

意识到短期培训班对培养民族电化学人才的重要性,田兆武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亲自举办过许多电化学培训班,如1984年的"现代实验技术培训班";人才培养的形势,使我国电化学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完成了从传统电化学向现代电化学的跨越。

<h1级"pgc-h-中线"风格"文字对齐:居中">主办伊势年会提高我国电化学整体水平</h1>

1988年,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田兆武担任首任常务理事长。

田兆武:不负众望,做一个拿大人生价值从社会为分母,踏入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收获科研成果丰硕,组建厦门大学科研组,推动电化学学科建设,打破国外垄断,开发自己的仪器, 《培养江南各地电化学人才主办ISE年会》一书的作者说。

照片 20世纪80年代在鼓浪屿的袁千教授(左,兆武)

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电化学队伍不断壮大,随着与国外学术交流的深入,田兆武更加意识到国内外电化学发展与国际交流重要性之间的差距。

在与中国其他同事达成一致后,田兆武于1990年代表中国电化学界向国际电化学协会(ISE)提出申请,并于1995年成功主办了第4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厦门)年会,并担任会长。这是ISE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812名与会者,其中63%的外国代表,收到的学术论文超过900篇,其中最多的是在国际电化学会议上举行的。

次年,田兆武当选为国际电化学会副会长,此前既不是ISE的会长,也不是中文副会长。下一届年会主席对会议评论道:"这次会议非常成功,下次对我们来说会很困难!本次会议使中国在国际电化学界的地位迈出了一大步,也为广大电化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1995年,《电化学》杂志首次出版,田兆武是第一任主编。

2011年,他被授予中国电化学大会最高荣誉,首次获得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h1级"pgc-h-center-line"style"text-align:center">校长肩并肩地承担着科研管理的意外负担</h1>

田兆武是中国改革开放(1982年2月-1988年9月)后国务院任命为大学校长的第一位教授。在他任职期间,厦门大学先后建立了研究生院、厦门大学出版社、政治法学院、经济学院、技术科学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中心等多个涉外学科。

田兆武主张建立三学期制,即从每学年两个学期开始,形成短学期五周,学生可以短学期参加各种调研学习,如听跨学科讲座和报告、参与创新实验研究或到国外名校交流学习等。时至今日,厦门大学仍采用三学期制。

他特别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如万慧轩等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提拔,并努力争取黄本利等优秀学者在学校工作,建立首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孙世刚等优秀国际学生返工, 亲自到教育部申请名额。黄本利、万惠轩、孙世刚等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兆武一直把自己当成科研人员,在任校长7年,他的科研从未停止过,他掌握着大小,利用每一点都可以利用的时间,进入科研的世界。

<h1类""pgc-h-center-line"样式"文本对齐:"居中">绿色交通的核心</h1>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科学院高级委员连续四届,田兆武从未忘记自己提出建议的使命。自2003年城市拥堵和能源消耗问题首次出现以来,他预见到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然后,十多年来,他在《中国科学院建议》、《智库观点》中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几项技术和政策建议, 《全国咨询》及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的咨询报告。

2010年,84岁的田兆武应邀参加国家发改委新能源汽车咨询小组,三次赴京,就国务院"十二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定提出建议。

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效缓解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的压力。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近两年来,田兆武在90多岁时,通过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传媒》咨询评论等专栏文章,提出建设悬浮式空气太阳能公共交通系统,依靠太阳能供电,为空中客车供电, 并设计电动汽车充电站下方,为道路电动出租车提供超额电力供应,实现太阳能自产、减轻电网负担等建议。

<h1级""pgc-h-center-line"风格"文本对齐:"中心">下一代道德成长的核心</h1>

除了忙于教学和科研,田兆武还特别注重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操练。前几年,无论年事已高,他仍然热情地参与国家科学道德宣传工作,指导学生实践科学伦理,培养良好的学术作风和科学报道,国家振兴与个人有机统一发展。

2009年,田兆武捐赠80万元,启动"田兆武跨学科奖励基金",面向全校奖励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2017年,他和从事电化学研究的同事们捐赠120万元,设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兆武教育发展基金、奖励优秀贫困学生的厦门大学"清冷奖学金"、"兆武天天能源电化学青年奖" 该奖项旨在奖励为全球能源电化学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年轻科学家。

如今,这两个奖项都获得了超过200万美元的资助。

<h1类""pgc-h-center-line"样式"文本对齐:居中">日落无限好,在接近黄昏时分精彩</h1>

田兆武道:"夕阳无限好,在接近黄昏的时候很美妙。"当其他人哀叹时间不多时,他每天都在不断学习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学习专业知识,观看新闻,了解国家的主要政策趋势并提出建议。

新冠爆发后,田兆武四处寻找捐款方式,厦门大学基金会公布了捐款渠道,他首先致电基金会,捐款10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你不能自己去前线,即使是普通的工人阶级,你也要尽力而为。"

田兆武常说:"不要辜负机会,机会不会辜负你。"

他补充说:"我不知道生命何时会到来,但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回馈社会,努力成为一个大人物,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科学、技术和品牌杂志

作者:温/通讯员 吴青宇

编辑:贾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