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Java發明者Sun公司的出生與死亡證明

《當太陽升起的時候》這首歌會立馬讓中國人想到某個企業。在西方網際網路電腦公司裡,也有一個曾經名号響當當的公司:Sun。這個公司成立于 1982 年,在最近一次 2008 年的經濟危機中沒有撐下去破産了,最後于 2009 年 4 月被 Oracle 收購了。

今天我要分享的主角就是這個曾經在網際網路發展史和計算機發展史上占據非常重要地位的,但後來“隕落”的 Sun 公司。很多人一直以為 Sun 是“太陽”的意思。Sun 公司的中文名翻譯為升陽,可能也是這個了解意思。但是 Sun 的全稱實際上是 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

Sun 公司最初的産品是一個 Unix 工作站 Sun-1。它是 Sun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安迪·貝克托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在研究所學生時期給斯坦福學校的校園網建設設計的工作站。他最初是設計成給自己用的一台 CAD 工作站。這個設計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它擁有著名的三個一百萬:每秒運算 100 萬次,100 萬個位元組的記憶體,以及 100 萬像素的圖形顯示器。

為了實作這個工作站,安迪使用了摩托羅拉 68000 處理器和一個進階的記憶體管理器,用來支援 Unix 作業系統的虛拟記憶體。第一台這樣的工作站是安迪手工從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裡面的閑暇部件拆下來以及矽谷的各種商店裡買來的。

1982 年 2 月 24 日,安迪和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斯科特·麥克尼利(Scott McNearly)建立了 Sun 公司。不久之後比爾·喬伊(Bill Joy),一個伯克利大學的學生也很快作為創始人加盟了。比爾是著名的 BSD 系統的主要開發者,促成了 Sun 公司的作業系統 Solaris 的誕生。

Sun 公司成立以後,因為 Sun-1 實在是太先進了,一開張就賣得特别好,是以第一季度就盈利了。

到 1983 年的時候,Sun 公司就已經非常有名氣了。它生産的工作站是除了 DEC 著名的 VAX 小型機以外唯一能夠跑 BSD Unix 的機器。Sun 公司把自己的機器授權給其他廠商生産,順便從中賺取利益。

1985 年,Sun 公司研究出了自己的 SPARC 指令集的處理器。這款自己研究出來的處理器,性能比 Sun 公司之前用的摩托羅拉處理器更快、更好。這是 Sun 發展史上很關鍵的一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Sun 公司和老牌小型機制造商 DEC 公司的競争是非常激烈的。兩者相比,Sun 的工作站具備和 DEC 公司的小型機一般的性能,但是工作站體積小,又便宜,不是 VAX 那樣集中式的笨重的小型機。

1986 年,成立僅僅四年的 Sun 公司上市了。作為一個持續增長超過 30% 的公司,Sun 一上市就受到了極大的追捧。

20 世紀 80 年代的時候,既是一個小型機不斷消亡的時代,也是一個個人計算機茁壯成長的時代。Sun 的工作站在這個時代,代表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再回頭去看,恐怕沒有人能夠分的清楚。說它是小型機嗎?它不是。說它是個人計算機嗎?Sun 公司自己就不願意承認。因為 Sun 公司的工作站每台得賣幾萬美元,而伺服器更是 10 多萬美元一台。Sun 的工作站使用 Unix 作業系統、對網絡的支援、系統本身的先進性等,在那個時候,都比個人計算機強太多了。

從 Sun 公司成立開始,到 Sun 公司到達頂峰的這些年裡,Sun 基本上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的。

Sun 公司的主要競争對手,在很長時間裡都是 DEC 的小型機和 IBM 的大型機。雖然說 Sun 的工作站賣的價格不便宜,從幾萬美元到幾十萬美元都有,而且 Sun 硬體的利潤率非常高。但是和 Sun 的價格比起來,DEC 的小型機和 IBM 的大型機,那才是真的叫貴。因為 Sun 的東西在代替傳統小型機和大型機方面有着無可比拟的優勢,無論是機器性能還是價格,是以 Sun 公司的東西非常好賣。

伴随着網際網路向公衆的開放,雅虎作為網際網路第一股開始登陸納斯達克,整個矽谷在 20 世紀的最後幾年,迎來了一股蓬勃發展的.com 高潮。

.com 的興起,也許和楊緻遠(雅虎創始人)的關系比和 Sun 公司的關系大很多。但是作為.com 時代最為重要的網絡伺服器這個東西,如果不是因為出現了 Sun 的工作站和伺服器的話,很難想象可以靠着 IBM、HP 的大型機撐起來的,因為後者的單價實在是太貴了。是以廉價又高性能的 Sun 的工作站和伺服器,在很大程度上,為.com 的泡沫注入了非常強烈的硬體支援。

伴随着 Sun 公司在硬體方面營收不斷的增長,Sun 公司在其他方面也開始創新了。Java 這樣一個語言就是在這個時候由 Sun 公司開發的。Sun 公司開發 Java 的想法是: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提供一種和機器無關,和作業系統也無關,可以運作在任何平台上的語言。

這種語言如果成為軟體開發事實上的标準的話,那麼軟體的開發就會變得非常高效,因為大家再也不需要為特定的硬體和作業系統專門開發軟體了。想法非常地好,而且得到了很多公司的認可和加盟。

但是有一家公司除外,這家公司就是微軟。當時的微軟正如日中天,一家公司可以抵抗整個軟體行業。微軟明顯看到了這個威脅,是以試圖用各種辦法去阻止 Java 的壯大。不可否認,在一段時間裡,微軟的這種做法确實起到了效果。

但是我們現在回頭去看的話,Java 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無比的軟體開發平台。實際上這些年很多重要的開源項目都是基于 Java 的。微軟的.NET 計劃,雖然在微軟内部相當地成功,而且.NET 作為一個平台來說,很多方面也的确比 Java 先進。但是 Java 始終還是占得上風。而.NET 在微軟之外多少顯得有點可有可無。從這個角度來說,Sun 的夢想,最終還是實作了。

Sun 公司在 2001 年的時候,營收達到了 183 億美元的巅峰。但是 183 億美元的巅峰,也就是 Sun 公司最後的巅峰了。因為接下來事情的走向,就有點讓人大跌眼鏡了。

2001 年伴随着.com 泡沫的破裂,無數公司破産。即使沒有破産的公司也“勒緊褲腰帶”,不敢随便買機器了。是以在這一年 Sun 公司的訂單大規模地萎縮了,Sun 公司也第一次出現了虧損。然而如果隻是正常的周期調整的話,過幾年 Sun 公司就應該走出低谷了。可是 Sun 公司不但沒有走出低谷,反而每況愈下,終于在下一次經濟危機來臨之後沒有撐住,破産了。

Java發明者Sun公司的出生與死亡證明

伴随.com 的破滅,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和門戶網站,破産的破産,沒有破産的也不敢随便亂花錢買東西了。Sun 公司的門口一下從車水馬龍變成了門可羅雀。10 多年來,年年保持 30% 以上營收增長的 Sun 公司第一次賬目上出現了虧損。

這一虧損,Sun 公司就開始一蹶不振了。很長時間内,Sun 公司的元氣都沒有恢複過來。隻是為什麼 Sun 公司一下子就從形勢一片大好,變得一塌糊塗了呢?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Sun 公司的衰落,也不可能是一天造成的。

回到上面,20 個世紀 90 年代是大型機、小型機向個人計算機過渡的時代。無論是早期的蘋果,還是後期的 IBM、Compaq、惠普、Dell 等,都是這個時代裡茁壯成長起來的個人計算機廠商。

IBM 的個人計算機在最初搭建的時候,是沒有考慮聯網功能的。但是因為 IBM 個人計算機的可擴充性,3Com、Novell 等公司很快就瞄準了這一塊市場。而蘋果的個人計算機一直以來都有聯網功能。當然無論是蘋果也好,還是 IBM 相容機也好,其聯網功能顯然既不能和大型機、小型機比,也無法和 Sun 的工作站比。

這一點可以了解,畢竟在很長的時間内,網際網路這個東西離公衆很遙遠。而個人計算機也不需要多進階的聯網功能,即便需要,很多時候也隻是内部的區域網路而已。

但是進入 90 年代以後,事情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這個變化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是微軟釋出了新的伺服器作業系統 Windows NT。這個和 Windows 95 有着相似的圖形界面,卻有着比 Windows 95 強悍很多的區域網路組網和管理功能的伺服器作業系統,第一次讓個人計算機進入了企業組網的階段。

第二是在 IBM 的支援下,一個開源的類似 Unix 的作業系統 Linux 也開始蓬勃發展了。Linux 作為個人計算機上的作業系統,其“明目張膽”打着對抗微軟的旗号。但是實際上作為個人用的作業系統,Linux 太難用。可是作為伺服器的作業系統,Linux 比 Windows NT 要更強悍。

當然,此時 Sun 公司正是非常風光的時候,Sun 工作站在傳統大型機和小型機擅長的領域裡面,遠超于 IBM、 HP、 DEC。硬體利潤很高,Sun 公司的營收節節高漲,Sun 公司的每個人都士氣高漲。

但是 Sun 公司沒有注意到它的背後其實出現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以 Windows NT 和 Linux 武裝的個人計算機。在 1996 年以後,無論是 Windows NT 還是 Linux,在高端個人計算機上,都可以比較好地作為伺服器使用。

是以 Sun 公司在努力從高端市場上去取代 IBM、HP 和 DEC 的時候,這些個人計算機也在努力挖 Sun 的牆腳。到這兒你可能要問,既然有個人計算機在背後挖牆角,為什麼 Sun 公司就傻傻地一無所知呢?

Sun 公司是不是一無所知,這我也無從考證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Sun 公司當時把大量的精力都關注在了給它帶來大量利潤的競争對手那裡。至于背後的那個個人計算機來挖它的牆腳,可能在 Sun 公司看來,這些蚍蜉真的能夠撼樹不成?

Sun 有這樣的信心是有原因的。首先,Sun 公司的硬體和軟體都非常強大,完全不是 PC 機配上 Windows NT 或者是 Linux 就可以匹敵的。其次,Sun 公司正在大把蠶食大型機、小型機的市場,而 PC 機正式在低端市場挖一點微不足道的牆腳,那點丢掉的錢,對 Sun 來說,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然而 Sun 公司忽略了一個道理:量變引起質變。這種量變到質變的變化,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 Sun 公司努力去占領的市場,是一個不斷被占領、不斷在萎縮的市場。總有一天,小型機和大型機都會退出市場。而 Sun 公司再也沒有剩餘的市場可以去占領。

那麼這個時候,Sun 公司接下來如果要繼續賺錢,靠的就隻能是市場的自然增長了。Sun 的增長率也就不可能像之前“攻城略地”時候那樣迅速了。因為一個行業自然增長始終不會那麼快的。

但是 2001 年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com 的泡沫破滅,導緻無數公司破産,即便不破産的話,日子也不好過,缺錢。公司缺錢的時候,當然會去找更加便宜的方案。比如說,個人計算機裝上免費的 Linux 的作業系統,其實也可以用得不錯。

同時,大型機制造商和個人計算機制造商 IBM,雖說在大型機上被 Sun 甩出幾條街,但是 IBM 很有遠見地支援了 Linux 的開發,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貢獻代碼給開源社群。到 2001 年以後,Linux 作為伺服器的性能與低端的 Sun 的工作站相差無幾了。

是以,伴随.com 泡沫的破滅,Sun 的生意是越來越差了,IBM 的基于 Linux 的伺服器卻越賣越好了。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在 IT 和網際網路這個領域裡,可以縮小到“三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IBM 砸錢做 Linux,把個人計算機扶起來,主要就是為了對付 Sun,對付 Sun 對自己大型機市場的蠶食。IBM 的遠見可見一斑。

其二是 Sun 在占領小型機、大型機市場的同時,個人計算機也在侵蝕占領 Sun 的市場。當 Sun 公司開始接到越來越少的訂單的時候,個人計算機配上 Linux 作為伺服器去取代 Sun 工作站的方案卻越來越成熟了,而且這個方案比 Sun 的工作站更價廉物美。當年 Sun 是怎麼戰勝了大型機、小型機的,現在 Sun 也怎麼樣被推翻。

Sun 的營收一直沒有起色。公司上司人終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是以 Sun 決定開放 Solaris 的源代碼,和 Linux 一起進入個人計算機的伺服器市場。

這個事情如果 Sun 在 20 個世紀 90 年代就做的話,那麼我想這個世界也就沒有 Linux 什麼事情了。但是 Sun 開始做的時候,Linux 經過 IBM 的培育,已經茁壯成長起來了。這個時候開放 Solaris,隻能說為時已晚。

船要沉了,又沒有出現牛人來拯救,Sun 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換 CEO 也就成了必然。在經過換 CEO,一陣大量的裁員和賣地賣資産以後,Sun 公司短暫地迎來了一段營收為正的時光。

然而還沒有等到 Sun 公司喘息一下,2008 年的經濟危機又來了。這次經濟危機的到來,Sun 公司的底子已經不是 2000 年.com 破滅時候的底子了,而是一個爛攤子。這時等待 Sun 的結局,就是破産了。

Sun 公司最大的問題在于它在自己高速發展、有巨額利潤的時候,看錯了它的真正敵人,進而錯失了和敵人正面作戰的時機。等到 Sun 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是誰的時候,為時已晚。這,之于 Sun 這個公司無疑是個巨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