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人們對于奇人異事的好奇心是難以磨滅的,就連CCTV都為此特地設定不少紀錄片式的節目,比如《經典傳奇》、《走進科學》,用科學的方式來講解那些在人們看來不科學的事情。

而在中國漫長曆史上,奇人異事更是多如牛毛。

比如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彭祖号稱年長八百歲,千年前的北宋時期,就有個年長百歲,可一覺睡百日的睡仙——陳抟。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年少奇遇,少時落第

陳抟的身份在《宋史陳抟傳》中介紹得較為詳細,作為五代十國至北宋時期最為著名的奇人之一,他的年少經曆就充滿了奇幻。

根據記載,小時候的陳抟相比起同齡人顯得太過幼稚,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才學會說話。

然而在某天家人帶着他去河邊遊玩時,突然遇到了一個穿着青色衣服的無名老婦人,居然要搶着幫他喂奶。

大家都知道,無論換到什麼朝代,婦女對自己的孩子都是相當保護的,怎麼可能會讓不知名的陌生人接近呢?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但奇怪的是,老婦人就這麼一說,陳抟的家人居然還真的就同意了這個要求,乖乖地讓老婦人為其哺乳。

令人震驚的是,老婦人哺乳完後轉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陳抟也自此開始走上了傳奇的一生。

自此之後,陳抟如遇貴人打通了任督二脈,數月後馬上就學會了說話與寫字,短短一年内便成為了十裡八鄉有名的才子,六歲識字,七歲過目不忘,八歲即可将文章倒背如流。

在鄉下地方有這種能耐,人們自然是對其推崇至極,認為他能光宗耀祖成為高官,但沒想到的是,心比天高的陳抟雖然多次參加科舉,但卻都以落榜而告終。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直到60歲,被稱之為才子的陳抟還是沒能考上。

見到自己滿腹才華卻無法施展,再加上自己年事已大,受不了這種痛苦的陳抟徹底喪失了信心,不再苦求功成名就,轉而将自己的金錢揮霍一空,開始踏遍祖國山水排解心裡的不平。

這段時期的經曆,讓陳抟再次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道學,自此在尋道之路上無法自拔。

道法自然、奇事頗多

在多年的遊山玩水之間,陳抟偶然得到了同樣遊曆山河的道士的指點,告訴他與其寄情山水卻郁郁寡歡,不如主動前往武當山隐居辟谷。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衆所周知,辟谷就是不食煙火,每日隻靠所謂的天地元氣和餐風飲露生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是不可想象的。但陳抟卻把這個奇發揮到了極緻。

古代記載的辟谷者,大多都是在飲食上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但陳抟卻是在飲食這一方面登峰造極。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五》和《宋史》記載,陳抟在悟道之後便可長睡百日之久,比一般動物冬眠的時間還要長。

而且與動物的冬眠不同,動物還需要吃飽并儲備糧食後才能安然過冬,陳抟則是想睡就睡,不需要大吃特吃和儲備糧食,往往百日的睡眠中不吃不喝。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這種本事自然讓他在一衆道士中脫穎而出,常被喜好求仙悟道的皇帝所看重。

後周時期,小有名氣的陳抟被周世宗所欣賞,特地派人邀請他入朝。

陳抟原先以為是要詢問他國家大事,但沒想到的是周世宗反而問了他怎麼樣點石成金。

這讓原先想着出世為民的陳抟生了氣,當着皇帝的面罵他整天想着這種歪門邪道,卻不以社稷為重。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周世宗好歹也是個皇帝,見到陳抟用正論反駁自己,臉面上挂不住但又不好直接對陳抟發脾氣,于是便要求陳抟留下來當官勸谏自己,想日後再慢慢套出他的話。

陳抟見周世宗不念天下,便提出想傳回武當山繼續修行。

皇帝自然不願意放他回去,兩者便在朝廷上僵持不下,見到陳抟軟硬不吃,周世宗便打賭陳抟不過隻是徒有虛名。

如果他真的可以做到一個月不吃不喝隻睡覺,那他就可以離開,自己毫不阻攔。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這下子可撞到了陳抟的絕技上,隻見他進了房中後倒身便睡,不再理會周世宗。

而周世宗也不信邪,下令讓人随時監視,不準陳抟出來也不準宮内有人為其提供食物。沒想到的是陳抟居然真的不吃不喝酣睡一夜。

等到一個月後周世宗踏入陳抟的房間,發現居然真的有人能做到這種事情,直接震驚了朝中所有人。

在萬衆矚目中陳抟則翩然離去,周世宗也不得不為之感歎,于是逢年過節之時必然派人拜訪陳抟,期望他能有一日教授自己悟道之法。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除此之外,陳抟還精通易學和象數,以至于到了可預知未來的境界。

作為北宋時期道教名人,陳抟在悟道後專門寫下了《正易心法》《先天圖》《指玄篇》等道教名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道教的各種古籍基本上都是晦澀難懂,尤其是現代有所殘缺的版本更是基本無法解讀。但在不少史料之中,都對陳抟所寫的道教名著非常看重,認為這是記載了他奇能的秘籍。

最能表現出他道學奇能的就有兩件事,一次是看透人心,另一次則是預知未來。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第一次是在他和道士同僚見面的時候,作為武當山最為有名的道學大師,陳抟每日都會與不少同僚共談道學。

就在某天,有個道士踏入陳抟的卧室時發現他的房間裡挂着一個非常漂亮的飾品,于是心裡就閃過了想要這個飾品的心思。

而陳抟下一秒就讓侍童把飾品交給這個道士并說道:“你來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不如帶着這個飾品回去吧”。

一句話便讓道士大驚失色,回去之後一直在同伴中宣傳,把陳抟視為神明下凡。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第二件事就是他預知未來的一事。

武當山為道教名山,除了陳抟這種想要學道悟道的人之外,也有着不少遊客專程千裡迢迢過來拜訪他們,期望成為有緣之人。

就在某次,有個叫郭沆的人登山尋道,臨時借宿在了陳抟的道觀裡。

就在這個人半夜裡睡得正香的時候,卻突然被陳抟叫醒讓他趕緊回家。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這個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誤以為是自己幹了什麼事讓陳抟不高興了,還在猶豫着要不要去問問是怎麼回事的時候,陳抟卻再一次來到了他的跟前。

這一次陳抟反而沒有讓他回家,而是跟他說事情已過,他可以接着休息了。

兩次完全不同的話把這人搞得一頭霧水,甚至以為陳抟是在故意戲耍他,于是等天亮後不經道别便匆匆離去。

結果等到第二天回到家裡之後,這人才得知在自己被陳抟叫醒的半夜時,自己的母親突然心痛難耐,家裡的傭人差點以為老太太要背過氣了。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但是就在十多分鐘後,老太太的身體忽然又恢複了正常。

而兩次時間正是這人被陳抟兩次叫醒的時候,這人在想起來這個事之後驚呼陳抟乃神人,轉眼之間就把陳抟的奇異之處傳遍了十裡八鄉。

百歲仙逝,祥雲繞身

萬物皆有盡,哪怕是在高堂和民間都頗有聲譽的陳抟也是如此。

在古代的醫療健康條件下,古人的平均壽命是相當低的,根據中國科學院做的統計,北宋時期一般男子的壽命不會超過40歲。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當陳抟自覺壽命将近時,他都已經活了長達118歲,從唐朝後期出生時便在武當山上度過了漫長的五代十國時期,最終在太平盛世的北宋迎來了最終。

在發覺自己将要離世後,他先是叫弟子在武當山的張超谷裡面鑿開一個能夠容下他的洞窟,表示自己将會在那駕鶴西去。

而他的時間算得很準,第二年秋季,已經安排好了後事的陳抟親自給自己寫了篇祭文,表示自己在世上已無留戀之事,當今世界已經步入太平,自己将于這個月二十二日準時在谷中洞窟離開人世,随後自己不帶一物便躺入石洞中如期仙逝。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七日之後,為了祭祀已經仙逝的師傅,他的弟子們帶着紙傘紙錢準備前去拜祭陳抟頭七,然而等到他們來到洞口,卻發現這裡五彩祥雲缭繞,彌久不散。

等到有人大着膽子穿過祥雲進入洞中,卻發現師傅躺在石洞裡如睡似醒,上前一摸身體不僅沒有僵硬腐爛,反而顯得溫暖柔軟,好像隻是睡着了一般,但一摸脈搏和鼻息,卻是真真正正的仙逝了。

這讓這些弟子們大感驚訝,在祭祀頭七結束後趕緊回到了道觀裡四處傳談。有不信的人來到洞口一看,卻發現洞裡的五彩祥雲越發厚重,直至一個月後才緩緩消散。

北宋“睡仙”:一覺可睡100餘天,享年118歲,去世7天屍體不腐

結尾

陳抟的事迹和經曆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充滿了奇幻因素,更别說是當時了。

為了紀念這個道教大師,當朝皇帝特地答應在他的故鄉立廟,以顯示自己對他的尊敬,并允許當地百姓為其上香拜火以供祭祀。

而陳抟的傳奇人生也并沒有随着時間泯滅,反倒是被記載在了官方史料之中流傳千古,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奇人異士之一。

參考文獻:

1、《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五》

2、《宋史陳抟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