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冬奧火炬做科技外衣,東華研制世界最大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為冬奧火炬做科技外衣,東華研制世界最大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團隊研制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本文圖檔均為 東華大學孫以澤團隊 供圖

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激動人心的火炬接力儀式正在進行中。旋轉上升,猶如絲帶舞動飄逸,化作頂端的熊熊火焰……此次冬奧火炬“飛揚”一經亮相,就吸睛無數。

澎湃新聞記者從東華大學了解到,東華大學孫以澤團隊正是火炬外飄帶(外殼)的關鍵制造技術提供方。教授孫以澤領銜的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和上海市“教育先鋒号”團隊,長期緻力于紡織裝備與控制的科研與教學,此次率領團隊攻關了火炬外飄帶編織技術。

為冬奧火炬做科技外衣,東華研制世界最大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合作方淮安基地的火炬“飛揚”生産場景。

國際領先的三維立體編織技術,為火炬“織外衣”

火炬“飛揚”的外飄帶造型非常特殊,是一個高維曲面體,對于工程化制造來說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異性結構件。“高新材料”“高新裝備”“高端制造”,孫以澤用三個“高”字來概括火炬背後的“黑科技”。

2020年的八九月份,火炬總體的承擔方上海石化找到孫以澤,抛出了一道難題——如何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将火炬外飄帶藝術造型高精度呈現出來?

孫以澤最初看到的是泥塑的火炬作品“飛揚”,那是來源于藝術家的靈感、手工塑造的精品,要完成數字化制造、工業化生産,并且用高科技碳纖維複合材料編織成型,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數學模組化,隻有數學模組化才能高精度地還原和複現美輪美奂的藝術設計作品,使自動化數字制造成為可能。

為了打好“地基”,孫以澤率領團隊數次北上,與中央美院的火炬外形設計師團隊、冬奧會組委相關從業人員等反複探讨、修改、打磨。2021年春節期間課題組成員們還在緊鑼密鼓地做測試、改方案,從白天忙到黑夜。“團隊的博士們好幾次夜裡做夢,還夢到在做火炬外飄帶的數學模組化。”孫以澤說。

最終,團隊成員攻堅克難,用多元曲面拟合智能算法完成數學模組化。

為冬奧火炬做科技外衣,東華研制世界最大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孫以澤教授為團隊開學術交流會。

“編織過程中,每個運動錠子每個時刻都有14種碰撞的可能”

在合作團隊淮安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一台足有8米直徑的環形“大家夥”正在高速運轉着,成千上百根黑色絲束在交織穿梭,乍一看就像是在“織毛衣”,隻需數分鐘,便能“織”出一件精确到克的火炬外衣。

孫以澤介紹,火炬外飄帶靈動且優美,但由于它是變徑、變曲率的,上下不一般粗,曲面厚薄也不一緻,傳統制造技術無法實作,而眼前的這個“大家夥”就是“織”火炬外衣的“秘密武器”,由東華大學獨家研制、世界首創的大尺寸異性結構件三維高精度球面立體編織機。

該系列編織機可編織大飛機、高鐵等大尺寸結構承力件,也可編織螺旋槳、無人機、火炬外飄帶等精密異形結構件。它總共有576個編織錠子,可編織最大截面500*500毫米,是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強、編制尺寸最大的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裝置工作時,在環形球面軌道内,576個高速運動錠子不斷變軌飛速交叉、穿梭。

“這編織過程可以說是‘險象環生’,每個運動錠子每個時刻都有14種碰撞的可能,”孫以澤形象地說道,“這就好比在四車道高速公路上,有幾百甚至上千輛車快速交叉穿梭通行,不僅是高速跑,還要不斷交叉、裡外穿透變道跑,我們通過智能運算、精準變軌控制,才能避免出現‘交通事故’。”

為了讓這些碳纖維複合材料在編織過程中“乖乖聽話”,同時在工業生産中立體還原外飄帶柔美飄逸的感覺,孫以澤帶領團隊研究控制算法、奇妙機構、變軌技術等,從理論推導到實驗驗證再到生産實踐,反複調試。

此外,團隊發明了所謂“偏心”編織的方法,解決了大曲率、變密度編織難題;原創了雙機器人協同夾持芯模控制算法,保證大尺寸異形結構件編織在複雜受力狀态下的動力學性能最優;研發了單紗張力全流程數字化調控技術,實作了恒張力精确編織;研發了高維曲面自動打磨的技能作業機器人系統。實作了火炬外飄帶的三維自動化立體編織和自動化打磨,項目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内空白,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

最終,孫以澤團隊讓火炬“活”了起來,真正呈現出了最好的“飛揚”狀态。

“小火炬承載大能量,我們中國有能力、有技術編織成型高精度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看着電視上火炬成功傳遞的畫面,孫以澤激動地說,“我們會用科技創新撐起大國重器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