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城的百姓生活 鑄造了《人世間》的故事

央視黃金檔熱播的 58 集電視劇《人世間》即将迎來大結局,這部由梁曉聲的同名長篇小說《人世間》改編的電視劇,展現了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哈爾濱 " 光字片 " 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低矮簡陋的房屋、髒亂差的生活環境以及人與人淳樸的親情友情。播出近一個月,感動了無數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哈爾濱人。跟随劇情的發展,他們不停地尋找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兒。

冰城的百姓生活 鑄造了《人世間》的故事

小說裡的 " 光字片 " 大緻位于現今通達街、民安街一帶

梁曉聲出生在哈爾濱市道裡區安平街 13 号,國小就讀的哈安廣校和中學就讀的哈 29 中都在撫順街上。1962 年他家搬到了光仁街。梁曉聲國中畢業下鄉到了北大荒,1974 年到複旦大學讀書,1976 年被配置設定到北京電影制片廠,一待就是 12 年。後來,他又到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工作,20 多年前到北京語言大學教書。

梁曉聲說:" 當年下鄉兩年才能回一次家,那段路程是他難忘的回憶。" 從火車站走出來,經過霁虹橋,從兒童電影院上坡到撫順街的上坎,下去就是我家居住的‘光’字片。很多年後我才意識到,我家住的這幾條街的名字光仁街、光義街、光禮街 …… 連起來就是孔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這個起街名的人一定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經曆世事滄桑,那些街名所傳達的精神依然影響着我,這也是哈爾濱這座城市所倡導的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冰城的百姓生活 鑄造了《人世間》的故事

梁曉聲家所住的地方,也就是作品中提到的 " 光字片 ",大概就是現今新陽路、通達街、民安街、共樂街合圍的區域。

這部作品,梁曉聲醞釀了很久。他說:" 我出生在哈爾濱,熟悉城市基層的百姓生活,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寫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很多年,我一直感到力不從心和準備不足,我覺得我必須動筆了。我想将從前的事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輩小時候生活的樣子,還有那時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小說書寫了周氏三兄妹的奮鬥和選擇,其中既有他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的人生軌迹,也有哈爾濱 50 年來的發展變遷;既有中國社會發展的光榮與夢想,也直面了改革開放程序的艱難和複雜。在這部作品中,梁曉聲并不回避改革開放大潮中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曆的陣痛,書中有人到中年時面對企業轉型和下崗的艱難窘迫,也有人們互幫互助、自立自強的美好。

冰城的百姓生活 鑄造了《人世間》的故事

"《人世間》是我對家鄉的文學彙報,是對家鄉 50 年曆史做一個小結,最主要的,我要用筆來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畫一組群像,在書中呈現出我所熟悉的哈爾濱人的樣子:豪爽、仁義。" 這是梁曉聲送給家鄉人的一份禮物。希望它能成為家鄉人的一張名片,外省市的讀者也能通過這本書,了解那個年代可愛、善良、敢于擔當的哈爾濱人。

冰城的百姓生活 鑄造了《人世間》的故事

《人世間》描繪了可愛可親、敢于擔當的哈爾濱人

作家創作現實題材,通常與個人經曆息息相關,《人世間》中描寫的周氏兄妹、周父,都有梁曉聲兄妹和父親的影子," 我父親是支援大三線的建築勞工,我從小生活在小說中提及的‘光字片’街道。" 梁曉聲的家在當時算不錯的,兩間正正方方的土坯房,門外還有一塊一米寬、兩米長的 " 小花園 "。父親在大西北當建築勞工,每個月按時給他們寄錢,母親一個人養着 5 個孩子。梁曉聲說,那時候做夢都想不到生活會變得像現在這樣。

" 我作品的背景一直都放在哈爾濱,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對這裡有很深的感情。一個人和城市的關系,主要是在于他童年時的經曆和印象,每個建築、每個街道都有一種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人世間》是我文學生涯所有長篇作品中寫得最累的一部。" 梁曉聲說。

冰城的百姓生活 鑄造了《人世間》的故事

梁曉聲說,上世紀 60 年代至 80 年代的中國,現在的年輕人所知甚少。他們應該跨過認知上的盲區,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經曆,在那樣特殊的時代,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他們怎麼看待利益、友情、親情之間的關系。"

真善美的家庭鄰裡關系 展現了哈爾濱人的樂觀與堅韌

在那個年代,最讓梁曉聲快樂的事情就是讀書。" 哥哥喜歡看書,他年長我 6 歲,經常借書回家,别的孩子在看繪本、童話書的時候,我就跟着他看《戰争與和平》。" 有了零花錢之後,他開始去小人書鋪。" 一兩分錢能看本薄的,三分錢能看本厚的。"

後來,梁曉聲和弟弟也在街邊出小人書攤兒,讓别人看一本他們能賺幾分錢。一天,他們正在出攤兒,片警和街道的人來檢查衛生,他們的小人書被沒收了。晚上,母親聽說後,就來到派出所說明情況,片警并沒有為難她,很快便親自把沒收的小人書送了回來。

冰城的百姓生活 鑄造了《人世間》的故事

買一本書要七八角錢。為了買書,梁曉聲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撿廢品。塑膠的發夾、鞋底、牙膏皮、碎玻璃、鐵絲 …… 這些都能換錢。鄰居家有一個收廢品的叔叔," 文革 " 時收來了大量的書。那時候,梁曉聲最愛去他家串門。讀《七俠五義》,看文學作品,沉醉在書裡的世界,能讓梁曉聲忘記生活中的煩惱。

梁曉聲下鄉後,家裡的哥哥常年有病沒有收入,弟弟去了正陽河木材廠上班,弟弟的工友得知他們家中的困境,經常提供生活上的各種幫助。至今,回想起這些普通人對家人的幫助,梁曉聲仍心存感恩。

半個世紀過去了,哈爾濱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片低矮髒亂的 " 光字片 " 早已被現代街區取代。很多次,梁曉聲感歎:" 我已經找不到當年回家的路了。街邊公園随處可見健身、跳舞、散步、攝影、聽交響樂甚至是作畫的哈爾濱人,家鄉的文化氛圍讓人留戀。我考慮是不是全家搬回哈爾濱,在這裡安度晚年。"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 申志遠 / 文 宋文勇 / 攝

編輯: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