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2021年國慶,天安門廣場旁邊的國家博物館人流如織。參觀人群的目光都被“禮和萬方”特展吸引過去,這裡展出的是舉世聞名的三大青銅圓鼎——大盂鼎、大克鼎和子龍鼎。

在展闆介紹中,一個人的名字再次和大盂鼎、大克鼎出現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潘達于女士,可以說沒有她,就沒有大盂鼎、大克鼎,更沒有這次“禮和萬方”的文博盛舉。

潘達于,原本姓丁,她出生在蘇州的一個富貴人家。潘達于自幼聰慧好學,長得端莊甜美,正如江南的溫潤山水,讓人無限愛憐。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圖 | 潘達于

18歲的潘達于出落得亭亭玉立,琴棋書畫、女紅刺繡,樣樣不差。父親還給她找到一個好婆家,那就是蘇州的潘家。

潘氏先祖潘世恩曾是乾隆年間的狀元,潘家子弟代代讀書做官。到了清末,潘祖蔭官居二品,潘家風光無限。潘達于要嫁的就是潘祖蔭和弟弟潘祖年唯一的嗣孫潘承鏡。

生得好、嫁得好。在封建時期,潘達于這樣的女子應該說是很幸福了,優越的家世足以保她一生無虞。

可是,命運奚落了潘達于,成婚僅僅三個月,潘承鏡就突發急病去世了。年紀輕輕守了寡,膝下也沒有子女,潘達于這一輩子,好像一眼就能望到底。

其實,潘承鏡并不是潘家第一個英年早逝的男丁。數年來,潘家子嗣凋零,潘祖蔭、潘祖年兄弟二人的孩子接連夭折。他們是嫡系一脈,不能無人繼承,兄弟二人隻好過繼堂兄的孫輩潘承鏡作為繼承人。

大戶家族無人繼承,本就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潘承鏡去世後,坊間又有許多傳聞。人們說潘家無後,是因為他家裡藏了太多不該藏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極影響家族運數和子孫後裔的。

雖然傳聞說得邪乎,可是潘家藏東西的事情倒是事實。當時有句話“海内三寶,潘有其二”,“海内三寶”說的是陝西出土的三尊體量巨大的青銅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潘祖蔭在世時愛好收藏文物,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家中藏品無數。

鹹豐年間,左宗棠為答謝潘祖蔭上書救命之恩,将大盂鼎贈送給他。光緒十六年,大克鼎在陝西出土,潘祖蔭又出重金購得。從此潘祖蔭成為擁有“海内三寶”其二的人物。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圖 | 潘祖蔭

潘祖蔭去世後,雙鼎連同其他金石文物、古董字畫,一起被潘祖年秘密送回蘇州老宅中。

潘祖年行事低調,他把雙鼎藏在家中,從不向外人提起。即使是兩江總督端方再三試探,潘祖年也是連連婉拒,端方到死也未見過雙鼎真容。

潘承鏡去世後,祖父潘祖年也到了彌留之際。現如今,家中上無長輩庇護,下無子嗣繼承,潘祖年臨終前竟然沒有可托付的人。

潘祖年看孫媳知書達理,寡居後依然操持家務、處處精心,他知道孫媳雖然是一介女流,卻是外柔内剛的堅毅之人,于是就決定讓孫媳當家做主。

他給孫媳改為潘姓,正式入潘家族譜,并為她取名為“達于”。這個名字是大盂鼎的諧音,潘祖年對孫媳的寄托不僅僅在家族。

這天,潘祖年支走旁人,隻把孫媳叫到身邊,對她說:“這兩年你嫁到潘家受苦了!可我還是要厚着老臉再托你一件事啊!”

潘達于恭敬地說:“祖父,您盡管吩咐吧!”

“大盂鼎、大克鼎這些寶物,是我們潘家的傳家之寶,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家寶。你一定要好好看護,不能有一絲閃失,更不能流落外國人之手。無論今後潘家衰落到何等地步,都不能變賣寶鼎!”

潘達于看着祖父,連連答應,可她現在還不知道,護鼎的路有多難走。

潘祖年不忍潘達于無後,在家族中過繼了兩個孩子給她,安頓好一切之後,潘祖年撒手人寰。潘達于聽從祖父安排,一人挑起潘家家主和守護傳家寶的重任,這時的潘達于僅有20歲。

曾經的潘家位高權重,雖有不少人觊觎寶物,卻都忌憚潘家勢力,不敢輕舉妄動。現在家族中長輩去世,僅由一位女眷看守門戶,潘家如同一個流落街頭的孩童,任人欺負。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圖 | 年輕的潘達于

1935年,國民黨在蘇州建起一座辦公大樓。國民黨官員到潘家詢問,想要借大鼎放在辦公大樓裡參加展覽,他們表面上說是“借”,其實就是想趁機長期占有。

這伎倆被潘達于一眼識破,她不敢得罪當官的,隻好說:“大鼎早就被祖父贈送給友人,至今是何去向,我們小輩的也不知道了。”

國民黨官員被打發走後,又有文物販子接二連三地砸開潘家大門,見到潘達于不是甜言蜜語欺哄,就是出高價誘惑。

甚至有美國收藏家千裡迢迢來蘇州求鼎,不惜出價數百兩黃金和一棟美國别墅。可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年輕女子竟然完全不為所動,隻好灰頭土臉的原路傳回了。

經曆這些之後,潘達于召集家人,提醒他們文物販子都不能相信,任何人在外不能讨論家中藏鼎的事,更不能私自變賣家中藏寶。

潘氏一族雖然都是些年輕小輩,卻十分懂事明理,聽了潘達于的話後,也都學祖父低調做人,絕口不提寶鼎的秘密。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圖 | 大克鼎(藏于上海博物館)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圖 | 大盂鼎(藏于上海博物館)

1937年的中秋,是蘇州最黑暗的一個中秋。上海八一三事變之後,戰火漸漸燃燒到蘇州,中秋節剛過,日軍就開始了對蘇州的轟炸。潘達于一家人來到太湖岸邊的光福鎮避難。

太湖煙波浩渺,聽不到一點炮火聲,可是潘達于卻夜不能寐。

她想着蘇州老宅中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兩尊大鼎和祖父其他收藏都放在老宅的廂房裡,沒有任何保護,日軍要是占領蘇州,寶物如同拱手相讓。

況且,日本人和從前的文物販子不一樣,他們若想得到雙鼎一定會不擇手段,那樣的話,就算是搭上潘家兄弟姐妹的性命,也保不住雙鼎啊!

潘達于輾轉一夜,想到一個辦法——将大鼎深埋地下。第二天一早,潘達于就找來家人商議這件事。

也有人說,把大鼎也帶出城,放在郊外隐蔽的地方。但潘達于認為不行,她說:“兩尊大鼎都有半人之高,加在一起将近千斤之重,走在路上太招搖。還是把大鼎埋起來更穩妥些。”

眼看日軍就要侵入蘇州,潘家人來不及再想其他辦法,必須抓緊時間回城藏寶。

潘達于說,辦這件事情的人,還是越少越好。最後決定,隻有姐夫潘博山和堂叔家八弟帶兩名最信任的木匠一起回城。

向木匠說明回城緣由後,潘達于許諾:“藏寶的事情千萬不可以洩露,從今往後,潘家養你們和家人一輩子。”

出發前,八弟勸潘達于在城外等待,但是潘達于放心不下,她一定要親眼看着大鼎安頓好才行。于是,五個人駕着車,連夜回到蘇州城南石子街的老宅中。

被日軍轟炸後的蘇州城,滿是火藥的味道,好在老宅損傷不大,青銅器也都完好無損。潘達于看到大鼎安然無恙,心中松了一口氣。

她吩咐木匠測量大鼎尺寸,制作一隻能承載兩尊大鼎的木箱。然後又同姐夫和八弟去檢視老宅的各個房間,尋找适合藏寶的屋子。

這間屋子即要隐蔽不起眼,還要有足夠的面積用于挖坑藏寶。三人走遍了宅院,最終標明後院的一間堂屋。這間屋子平時無人居住,早就堆滿雜物破舊不堪。

姐夫和八弟挪開雜物騰出一片空地,他們小心翼翼地撬起地磚,連順序都不敢打亂,生怕一會兒不能恢複原狀。潘達于點起一支蠟燭,那兄弟倆借着燭光挖開地面,他們挖了一夜,坑洞已經有一人多深。

潘達于看看坑洞,搖了搖頭說:“不行,還得再挖!得挖得再深一些才行!如果日本人找來,肯定會掘地三尺,咱們隻有比他們挖得更深才能躲過去啊!”

他們本來已經筋疲力盡, 聽了潘達于的話,也覺得有道理,既然是藏寶那就得藏得更深才保險。他們來不及吃幹糧,又跳下洞繼續挖。

另一邊,木工做的箱子也有些模樣了。他們用幾條粗木打底,又層層加強,已足夠承載兩尊大鼎。木工還做了兩隻絞車,友善把大鼎吊入深坑中。

中秋剛過,月亮還是大如玉盤,幾個人借着月光和微弱的燭火,将大鼎放入深坑。兩尊大鼎對角擺放在木箱裡,空隙之處又用小件青銅器填滿。最後把木箱封住,蓋上泥土。

随着泥土一鏟一鏟地落下,潘達于懸着的心也終于放下了。看着曾經來自泥土的雙鼎,又回到泥土,潘達于心中默念:祖宗保佑潘家、保佑雙鼎。

把泥土夯實後,他們又按照記好的順序把地磚鋪回原狀。多餘的泥土,潘達于讓八弟均勻灑在院子裡的樹木花叢之内。

後院堂屋恢複了原狀,潘達于走來走去細細檢視,不敢有一絲馬虎。八弟勸她此地不宜久留,她才不舍的離去。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圖 | 潘家藏寶的老宅

沒過多久,蘇州淪陷。日軍把蘇州各個名門望族的宅院當成自己的寶庫,任何古董珍藏都成了他們囊中之物。

擁有“海内三寶”其二的潘家,自然成為日軍搜刮的重點,日軍司令松井都親自過問是否找到大盂鼎、大克鼎。

找到潘宅後,日軍破門而入,挨個屋子仔細搜查。但最終隻收獲了一些“不值錢”的金銀玉器,日本軍官“八嘎八嘎”叫個不停,指令手下挖開潘家院子的地面。可是,潘家院子被挖得面目全非仍不見大鼎蹤迹。

日軍不甘心,找到潘達于,當面問她大鼎藏于何處。别看潘達于隻是一個弱女子,但是見到蠻橫的日本人一點也不膽怯,她面不改色,隻說:“不知道,沒見過!”

日軍又盤問潘家其他人,無論威逼還是利誘,得到的答案也隻是:“不知道,沒見過!”就連潘達于年幼的孩子也是這番話。

得不到大鼎,日本人就把怒氣撒到潘家的宅子中,他們把城裡城外的幾座宅院搜刮一空,原本擁有萬貫家财的潘氏子弟,最後卻也淪落到社會底層。

潘達于帶着孩子和僅存的積蓄四處逃亡,最後躲避到上海。即使生活艱難,潘達于仍不忘祖父遺訓,潘家老宅地下藏寶的事情她沒有向任何人吐露半分。

多年的戰火紛飛,讓人們漸漸忘記沒落的潘家。大盂鼎、大克鼎重回泥土暫避鋒芒,他們如同寶刀,靜靜等待出鞘之日。

1951年,解放後的新中國正在如火如荼地恢複文化事業。為了保護文物并為大衆提供觀展場所,上海即将成立博物館。

潘達于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想到了大克鼎和大盂鼎。新中國成立,國家停止了戰亂,百姓安居樂業,從舊社會一步步走來的她,知道現在的政府是可靠可信的人民政府。

她想着,如果大盂鼎、大克鼎進入博物館,他們可以在專業文博工作者手中得到更好的保護,還可以讓更多的人研究文物研究中國的曆史。雙鼎若是還隐藏在老宅中,就該永久埋沒了。

當潘達于和家人說想把雙鼎獻給國家的時候,潘家人全都舉手贊成。

潘達于笑着說:“既然大家都贊成,那這樣,我先寫一份信寄給文化部吧!”

她走到書桌前提起筆來寫下:“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将兩大鼎呈獻大部......供廣大觀衆之觀瞻及研究......”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圖 | 潘達于寫給博物館的信

文化部接到信後非常重視,特派博物館專員與潘達于一起來到蘇州老宅。當兩尊巨大的銅鼎脫去塵埃,出現在人們眼前時,在場從業人員無不驚歎。古鼎儲存完好,沒有留下一絲傷痕。

為表彰潘達于捐獻國寶,文化部舉辦了盛大的表彰會,為她頒發了獎狀以及兩千萬元(舊币)。當時的潘家已經不再是富裕人家,但是潘達于隻接受了獎狀沒有接受現金獎勵,在她眼裡,她隻是為雙鼎找到最合适的家。

此後,潘達于又分批捐贈了潘家祖上收藏的大量文物,僅上海博物館就有她捐贈的文物四百多件。

1959年,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國家博物館)開館,全國各地博物館應征支援。上海博物館的大盂鼎等文物北上,從此大盂鼎、大克鼎鎮守南北。

2004年,潘達于已經是百歲高齡,為了給老人祝壽,文物局特意組織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舉辦一場專屬潘達于老人的展出——“百歲壽星潘達于捐贈大盂鼎、大克鼎回顧特展”。

滿頭銀發的潘達于坐在輪椅上,兒女們推着她來到大盂鼎、大克鼎的展台旁邊。老人讓兒女攙扶着站起來,像個孩子一樣激動地看着兩尊大鼎,她高興地說:“這麼多年了,一點都沒有變呢!我給他們找到好人家嘞!”

失蹤15年的國寶,被一個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時獲獎兩千萬元

潘達于老人在2007年去世,曾經那張獎狀仍然被她的家人挂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潘達于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上海博物館文物捐贈者的巨大石碑上,她守護國寶的傳奇故事也像巨鼎一樣千古流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