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車“快速增長”VS“不及預期”

作者 | 賈衛中

來源 | 選車網

“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意味着新能源汽車爆發期提前了五年。”

“今年初,各大機構預測新能源汽車銷量至少增長50%左右,如今突如其來的三大‘利空’因素,給今年車市增添了不少變數。”

近期,部分專家對新能源汽車走向預測似乎産生了分歧。

提前爆發

近期,2022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指出:“我們過去的預計偏保守了,2021年新能源汽車從成長期進入快速增長期,比預期提前了五年。”

新能源汽車去年之是以出現高增長,歐陽明高認為有三重因素:“首先是市場因素,表現為新能源車消費吸引力高,車型不斷豐富和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成本降低。其次是技術因素,電池續航裡程,安全壽命等問題2021年基本得到解決。電動車駕駛操控技術逐漸開始智能化,綜合性能超越燃油車。第三是政策因素,雙碳目标石油安全加快電動化轉型,2035電動車将成為負碳排放的單元。”

展望未來,歐陽明高指出:“2022年燃油車銷量基本接近峰值,然後持續下掉,同時電動車銷量爆發,203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将與燃油車銷量持平。”

盡管歐陽明高對新能源車發展前景充滿期待,但搶先報道的媒體關注焦點卻明顯“跑偏”了。于是我們看到《恐慌是暫時的,2025年電池産能會周期性過剩》,以及《要建立一個“炒電”的股市,每輛車就是一個散戶》等标題率先出現在門戶網站上,并被快速轉載。

顯然,相對于電動車未來的高增長,媒體更關注時下供給側和需求側亟待解決的問題。原因是電池原材料價格飛漲已經從供給側傳遞到消費端,部分企業不堪重負不得不上調新能源汽車售價。

對此,歐陽明高認為:“從需求側來看,恐慌性庫存儲備帶來的需求放大是暫時的,随着碳酸锂供應能力的提升,将逐漸回歸基本需求面。預計兩三年後有可能恢複完全的供需平衡。”

簡言之,雖然專家勾畫出電動車發展的美好願景。但在部分媒體看來,解決目前供給側、需求側面臨的難題是實作美好願景的重要前提。

不如預期

與歐陽明高給出“2022年燃油車銷量達峰、電動車銷量爆發”形成對比的是,市場分析人士看待目前的情況更為冷靜。

近期,知名汽車評論員孫勇撰文稱:“今年初,各大機構在預測今年車市走勢時,普遍持一種比較樂觀的态度,最保守的預測也是汽車總銷量将增長3%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至少增長50%左右。但是,世事難料,如今突如其來的三大“利空”因素,給今年車市增添了不少變數。”

在孫勇看來,第一個利空是多點散發的新冠疫情。盡管政府有關部門正竭盡全力,力争用最小的管控代價減少其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但是對人們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特别是服務業,不少中小企業經過多次關停,目前經營已十分困難。這将直接導緻一部分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減少,而收入的減少對新購車或換車來講,都是利空消息。

股市大跌是第二個利空。孫勇認為:“面對股市的大跌,政府緊急召開會并出台相關措施,穩定了市場。但是面對未來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要讓股市重拾快速上升的勢頭,大多數的賬戶轉虧為盈,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将直接影響到一部分人的消費能力。”

“第三個利空是車價上漲。”孫勇指出,“新能源汽車廠家,由于難以承受晶片、電池價格的接連上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普遍上調終端售價,相應地,燃油車也減少了優惠幅度。終端成交價格的上漲,毫無疑問削弱了消費者的購車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銷量造成影響。”

展望未來,孫勇表示:“盡管從長遠看,中國車市有增長潛力,但三大“利空”因素互動作用,将會使今年車市的需求端受到較大影響。”

如果說技術專家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持樂觀态度,來自于對未來技術進步的信心;那麼分析人士持謹慎樂觀看法,則要歸因于目前受内外部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企業投資意願下降,居民消費不足。

誰對誰錯?

客觀講,技術專家放眼長遠,市場分析人士關注當下,二者出發點不同,似乎沒有對錯之分。

但是也有業内人士提出了不同意見,他指出:“比如,技術專家在談到電動車排放問題時,沒有把動力電池回收環節的碳排放加入其中,難道是對這個情況不知情嗎?再比如,專家建議把億萬輛電動車車聚合起來,建立一個‘炒電’的股市,每輛車都是一個散戶,通過供需撮合入市交易,使用者可以通過波峰、波谷的電價來實作收益。他難道不清楚,之是以目前民用電價這麼低,原因是國家在補貼嗎?”

如果以上問題涉及專業知識的話,下面的問題就是對最樸素消費觀的冒犯。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每年汽車銷量多少,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車比重變化,他們并不關心。他們最關心的是買哪種車更放心、更好用、更省錢,這是最樸素的消費觀。但如果有人告訴他們,現在買電動車雖然電池漲價了可能會多花一點兒錢,但是兩三年後這種局面将會緩解。換句話說,到時候換電池可能就不貴了。并且,現在油價越來越高了,你充電顯然更便宜,這本身就省錢,用電動車不僅省錢,而且以後一旦可以“入市炒電”或許還能賺錢……上面一套道理講下來,相信會有一部分消費者去買電動車。

但“入市炒電”什麼時候能實作?炒股有賺有賠,炒電就一定是穩賺不賠嗎?如果拿着國家補貼的電價“炒電”的做法不被允許,這種提法可不可以看作是欺騙消費者?

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高增長,讓行業内對今年充滿樂觀預期,但目前看疫情波動、股市低迷、車價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或将在二季度集中爆發,疊加經濟下行壓力,讓消費者頭腦更加清晰,或許不是那麼容易被忽悠。

是以上,對于全行業而言,盡管新能源汽車“進入快速增長期比預期提前了五年”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消息,但要維持“快速增長”的勢頭,目前必須同心協力解決今年可能“不及預期”的現實問題。

(圖檔來源:網際網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