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作者:于斐老師品牌學堂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當下,裁員減薪正以迅雷不及掩耳響鈴铛之勢撲面而來,我們會愈發覺得“鐵飯碗”的重要!

“鐵飯碗”是啥?

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做别人做不了或者不願做的事情;

一種是把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做到頂尖。

在這個不确定的時代,你應該時常問問自己3個問題——

假設你所處崗位沒了,你能幹什麼?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假設你所在公司沒了,你能幹什麼?

假設你所在行業沒了,你還能幹什麼?

如果一個都回答不上來,那麼你要當心了,因為離開平台,你可能什麼都不是......

在一個降維化生存時代,職業經理人的日子并不好過!

原本潛意識中總覺得大企業要穩定得多,但想不到這幾年知名企業都在裁員。

最終結果是許多中年骨幹要麼分流要麼另尋出路,這就好像前幾年聯想裁員時,有網友發出感歎“聯想不是家”的那份被迫接受時的彷徨一樣。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不久前, 我在西南講課時,認識了一位任職某知名企業的高管。

沒幾天,他就給我發來封郵件,述說在經濟蕭條時期,其所在企業不大景氣,他很擔心會失業,為此茶飯不思,睡卧不甯,不知自己的路到底在哪裡。

我和這位高管接觸不多,但我還是知道他在公司裡是勤勉認真的。

事實上,你投入程度多少,往往決定着個人價值實作程度。

為此,我不禁想起家電行業一位著名的職業經理人——美的總裁方洪波來。

方洪波的确是個比較厲害的人物,當初他臨危受命,想辦法要把空調産量短時期拉上去時,是多麼不容易啊。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在美的落魄時對曾經傳出要收購美的的華寶和科龍卻反過來被收購,曾經紅極一時的春蘭也已暗淡,十幾年内,美的卻連年高速增長,空調銷量也從方洪波上任時的20萬、30萬套躍至千萬套。

而方洪波本人也随着這種市場銷售的迅速打開升如坐飛機一樣步步高升,34歲時成為掌管美的大半壁江山的副總裁。

我記得,方洪波曾有一個經典的論述,他說,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應該做到四個境界。

第一個是“全我”。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鞠躬盡瘁。

第二是“有我”。體系建好之後我無處不在,人人都能感到我的威信和賦予他們的權利。

第三是“忘我”。讓體系自動運轉,無論我身處遠近或消失,它都可以健康運作。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第四是“無我”。即個人從有所圖到無所圖。

當然,假如說一個職業經理人能通過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在為公司實作業績騰飛的同時擷取更多的價值提升,或者說已初步達到了類似方洪波的某種境界的話,那實在是可喜可賀的,

但有時人算不如天算,嚴酷的現實常常讓我們原本所期待的成為出乎意料,方洪波作為職業經理人面臨美的空調營銷的困難局面,在厄境中不僅沒有洩氣沒有沮喪,相反憑借自身的能力帶領團隊力挽狂瀾,像他這種經曆畢竟是少數。

那麼,一個問題就來了,有沒有别的辦法主動出擊另外一種價值實作的可能或尋求另一層面的事業突圍呢?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這使我想起了南韓人徐勳金的經曆。

徐勳金曾任大宇汽車的高管,任職戰略顧問,因為内部問題的不斷積壓膨脹,大宇最終爆發了當時全球最大的破産案。

在突如其來的變化和意想不到的壓力面前,徐勳金心情十分沉痛,作為公司的智囊之一,我沒能預警到金融危機的臨近,我深感那是自己的重大失職。

徐勳金失業了,為此他很痛苦,那實在是一段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當時的心情我想許多有過同樣經曆的職業經理人都會體驗到。

“我嶽母不斷打電話給我,問我打算如何賺錢”,他回憶,“我對她的唠叨感到既厭惡又厭煩,于是決定自己幹一番事業。”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2002年,徐勳金創立了生物制藥公司賽爾群,自2005年公開上市後,目前已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生物技術藥品(非化學藥品)合同制造商。

記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由于無法從大宇失敗的陰影中走出,徐勳金依然存有深深的自我懷疑和心情郁悶時期。

但他内心深處不甘平庸總想證明點什麼東西的呐喊最終喚醒了他創業的沖動和本能,是以,盡管最初的3年他沒拿過一分錢工資,但在一個新的領域弄潮戲水的神秘和挑戰使他覺得價值有了重新施展的舞台。

目前,經濟低迷給許多職業經理人既帶來了“危”,但同樣也帶來了機會。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一切就看你怎麼把握和應對了,失業表面看起來很可怕,尤其是對一些高管來說,但隻要心态放平往往沒有過不去的坎。

事實上,置身職場,無論你處于什麼樣的地位,隻有你離開平台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你以往的光環,不過是平台聚光燈下的沉澱物,當你離開的時候,就會發現公司之前多半人際關系的結束。

即便原本你所在機關招搖顯赫,但說不定什麼時候裁員就會落到你頭上……一個人若不能快速地将平台紅利轉化為個人能力,那麼,視窗期過後,一切歸零。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所有人必須在重壓之下,克己奉公,因為好日子已然不複存在。

目前,職場高管正面臨職業焦慮期、痛苦轉型期和不确定期的“三期疊加”。

自身如何不埋沒、不貶值、不被淘汰?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創始人于斐老師指出,關鍵是要打造好個人品牌了,讓自己無可替代,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個人品牌”的CEO。

在網際網路時代,如果你沒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品牌效應,随時被取代被淘汰的命運是逃不了的。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是以,隻有樹立和提升自己特有的優勢,為自己在營銷領域的位置進行準确定位,用心建立自己的氣場,在配置專業資源和人脈要素上使力,才會讓整個人生增值。

事實上,眼光和格局,學習和精進,才決定你最終能夠走多遠,而價值,決定你的職場價格:

1、在你期望價格前,先思考價值。

2、别隻想着自己做了多少事,而是思考對客戶有什麼價值。

價值分三層:

1、使用價值,你的具體時間産出東東是神馬?

2、功能價值,你做的事有什麼意義,解決什麼問題?

3、附加價值,附帶與增值的好處是什麼。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記得美國華爾街就有許多失業的高管并沒有為此消沉,反而振作起來,開辦了以往不曾涉及的綠化、童裝和鋼琴修理的公司等等。

在這方面,徐勳金對于突然失業的人們有一番忠告。

“如果沒有工作,那你可以去幹自己的事業,”他坦言道,“我當初就曾丢了飯碗,這并非好事,但卻給我帶來機遇。

在美國,未來兩三年内會有很多人從事陌生的、全新的工作,我認為失業壓力可以轉化為改變命運的催化劑。

痛則思變,俗話說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由此可見,作為職業經理人,随着外在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面臨到一個瓶頸,到底是應該像方洪波那樣向左走,還是像徐勳金那樣向右走,這也是對他們生存智慧的考驗,相信他們也會從中受到很多啟迪。

于斐老師談:身在職場,2023年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