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了解打工仔小張憑什麼能火的,是“厭蠢症”群體嗎?

不了解打工仔小張憑什麼能火的,是“厭蠢症”群體嗎?

前不久有個叫@打工仔小張 的科普部落客火了,大家有聽說過嗎?

她主要是活躍在抖音平台,不知道大家平時刷抖音的時候有沒有刷到過她的視訊啊,反正短短幾天裡從幾萬粉漲到兩百多萬粉這種圈粉水準放眼整個部落客界也是蠻炸裂的程度。

而且她不僅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功闖入了很多網友的視野,還直接上了央視新聞頻道,被各大官媒争相報道,還被網友戲稱為“社會生存學頂流”。

這個“飛升”的力道,估計給她自己都吓一跳。

科普什麼能火成這樣?說出來可能有不少網友的第一反應都是:“這也需要教??”

因為讓她走紅的這個系列的視訊科普的内容都是:《如何坐高鐵》、《如何坐公共汽車》、《如何坐地鐵且換乘不同線路》、《第一次如何自己一個人去醫院挂号看病》、《第一次去麥當勞星巴克這些店怎麼點單》、《怎麼一個人去吃海底撈》、《如何看電影》……

乍一看的确都是些生活常識類的内容,對于很多生活經驗豐富的成年網友來說甚至都算不上是什麼有必要被科普的東西,但都成了她科普短視訊的主題,收錄在了她《如何如何》那個系列的合集裡,收獲了很多網友的點贊。

斯文點進去圍觀了一下,發現這個系列她目前已經出了十幾期了,從交通出行入住酒店到一個人去醫院挂号看病,再到菜市場買菜的注意事項等等,可以說是幾乎涵蓋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并且還在持續更新中。

随着小張的走紅,因為好奇趕來圍觀的網友越來越多,一些不好聽的話也就開始湧現了。

“怎麼還有人連地鐵公交都不會坐啊,這也要教?”

“這種生活常識都不會,這一代中國孩子是不是要完了”

“這麼無聊也有人追捧,厭蠢症犯了”

……

看着這類發言,突然就聯想到上回孔雪兒因為不會吃魚子醬而被其他一些男嘉賓當衆嘲笑的那個經典綜藝場面。

這事的前因後果咱就不讨論了,隻是忍不住想說,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世界就自動預設一個人生來就知道魚子醬怎麼吃呢?

不會吃或者吃得不夠“優雅”怎麼就跟觸犯了什麼“天條”一樣,需要被這麼多人架在火上烤?就蠻荒謬的吧……

那些第一時間就把缺乏坐車、挂号等等那些生活常識的表現跟蠢劃等号的人也是同理。

從他們在預設别人都應該和自己一樣知道某件事該如何做,不知道就是或蠢或笨的那一刻開始,就差把“高貴”兩個字直接寫在自己臉上了,空氣裡回蕩的都是傲慢的味道。

今天央視網的一篇相關報道還上了熱搜,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搜搜看,斯文就不放全文了。

不過有關“厭蠢症”的這個點評一出,就有一波網友因為“厭蠢症”的定義起了争議。

有一些網友表示,厭蠢症不是看到那些不會坐飛機高鐵的人就覺得蠢,而是像官媒這種拿個新詞偷換概念對年輕人開炮的迷惑操作,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态才是“何不食肉糜”。

也有些看了央視網那篇完整報道的網友表示,雖然也不喜歡官媒下場點評這個點評那個,但那些看到“厭蠢症”這個字眼就跳腳大罵的網友的關注點别太歪了?看過全文就知道央視網批評的是“這是常識,我厭蠢症”的優越感,為什麼要在這糾結“厭蠢症”的定義……

emmmm……不否認央視網對“厭蠢症”的表達可能跟一些人對“厭蠢症”的标準不一樣,但能從這個角度吵起來也是斯文沒想到的。這也不是那篇文章表達的重點,大家别跑題跑得太遠了。

不過當然了,和小張有關的視訊、詞條下面還是正常的聲音占了大多數。

看到有一些網友線上感慨,表示去看了小張的視訊和評論區之後已經在為自己下意識的震驚羞愧了,因為發現自己在疑惑“這也要教”的時候已經不自覺地站在了那種“何不食肉糜”的高傲的“城市人”的位置上。

實際上就像城市人到了農村也兩眼一摸黑一樣,如何區分五谷雜糧、幾時春耕幾時秋收,懂不懂這些問題跟學曆高不高沒關系,隻是因為大家成長環境不同,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提前知道了這些東西罷了。

大部分網友都在為小張打call,希望她能拍就多拍點,是真的很需要這類通俗易懂的科普視訊。

其中有還沒出過縣的高中生,有剛從小縣城考進大學的大學生,有醫務人員,還有很多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段的“生活小白”,都表示真的很需要這樣通俗易懂的視訊,感謝小張來做這樣的一個引路人。

還有不少網友已經開始線上許願下一期的科普内容了,比如應屆生如何在大城市租房不被騙、如何去健身房以及如何使用健身器材、酒吧怎麼付錢、女生經期的血迹怎麼洗等等。

很多問題不等小張拍視訊解答,評論區裡的其他網友都已經積極搶答了,畫風也是莫名地感人(還是好心人多吧,有被暖到~

想到自己當年第一次去醫院看病、第一次一個人坐飛機出遠門、剛步入社會第一次接觸五險一金等東西時的那種慌張無措的感覺,突然就很能對評論區這些聲音感同身受了。

很難不感慨一句,要是斯文當年也能刷到像這樣的科普,估計也能少走點彎路。就算該踩的坑還是免不了要踩進去,至少心裡提前有個數的話也還是能踏實不少吧。

斯文圍觀了很多評論區發言,發現需要這類科普視訊的人遠比預想的還要多很多。

不僅有剛從小縣城走出來的解鎖自己地鐵、高鐵、飛機初體驗的懵懂大學生,有想去星巴克買杯咖啡但不知道該怎麼操作的中年人,有因為自卑不敢獨自逛商場的社恐人,還有很多至今都還沒吃過肯德基麥當勞、沒出過遠門、覺得自己這輩子都可能沒什麼機會去坐一次飛機的普通人。

平時在抖音、小紅書等各類社交媒體上看多了各種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旅行打卡,突然意識到這些其實才更接近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常态(沒有說燈紅酒綠不好的意思啊

而且這些能夠在網絡上表達出自己聲音的人其實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在很多無人在意的角落,還有很多幾乎接觸不到網絡世界的中老年人更是容易被忽視,甚至被遺忘。

不管自己生存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資源多或少,都不該把自己被優越環境塑造出來的能力優勢變成鄙視、嘲諷那些沒機會享受同等資源的人們的資本。沒有什麼是理所應得的,你擁有那些“優勢”隻能說明你可能比另一些人幸運一些。

就像羅翔曾經在談到一本叫《圓圈正義》的書時說的那樣,沒有人能畫出一個完美的圓,是以你不要因為别人的不了解而産生的一種知識上的優越感,你不應該因為你懂就瞧不起那些不懂的人,你其實應該幫助他們。

看到小張也在一些媒體采訪裡透露,自己的視訊主題其實有很多都是根據評論區這些網友的留言或者一些私信求助裡的問題來定的。連她自己都以為可能沒什麼人會看的一些視訊,萬萬沒想到反響能這麼好。

咱就是說,看得出來這以後是不愁拍視訊沒素材了,大千世界,值得被科普的東西可太多了(創作思路這不就打開了hhh

說起來,她拍這些科普視訊被網友們誇的最多一個點就是她身上那種源于草根的親和感,不僅視訊内容和拍攝手法是相當接地氣的,她每次的表達方式也是讓人覺得舒服的,這也是她能線上圈粉的主要原因。

比如她在錄《如何坐高鐵》的時候說“雖然感覺好像沒什麼會要看這個,但萬一有人需要呢”,有時候還會說“我隻是比你早一點知道而已,現在你也知道啦”這樣的話,細節裡就能get到一些細膩的人文關懷。

雖然名為科普,但實際上并沒有因為自己對某些技能的熟練掌握而把自己放在一個說教的位置上,而是耐心地安撫了很多網友對于第一次嘗試某件事而害怕露怯或者出醜的心理,像個鄰家姐姐那樣認真在教大家,這就很難不讓人覺得接受度原地up吧。

不了解打工仔小張憑什麼能火的,是“厭蠢症”群體嗎?

雖然大家都知道小張是個全職部落客,是靠視訊流量恰飯的,這個《如何如何》系列不知道會堅持做多少期,沒準兒不久的以後就會轉做别的路線,沒準兒等大家的新鮮感褪去之後她也會被更新鮮的面孔代替。

但不管以後會怎樣吧,對短視訊這一行而言,真誠永遠都是必殺技,隻要她拍的視訊還能夠對一些人的生活起到實實在在的幫助,視訊内容本身也是足夠用心的,那就不愁沒有觀衆。

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時代發展得越快,就越需要像她這樣的人,能夠去等一等、拉一把那些還不太适應時代變化的人們,也希望普通人的訴求也能夠被更多人關注到。

諸如坐地鐵、高鐵等等事情的流程,她讓不知道的人知道了,這就已經幫了很大的忙了。

如果有特意去搜尋或者關注的話,就會發現其實像小張這樣的部落客還不少,很多人都在一些特定的賽道上盡己所能幫助着另外一些需要幫助的群體。

比如73歲的退休教師楊維雲奶奶,就在網上開直播教成年人學拼音學識字,已經教了好幾年了。

别以為這樣的直播會沒多少人看,實際上她每場直播都超萬人線上,學生裡年紀最大的有72歲的。通過聽她的課,有人學會了如何寫自己的名字,有人找到了工作……很多人都在通過她的直播課堂努力跨越過去幾十年的文化障礙,彌補一些遺憾。

還有很多做智能家居、生活醫學、化妝品、運動技能等等各領域的掃盲型科普部落客,斯文就不一一列舉了,有心去搜的話就能搜到很多,斯文有時候劇荒無聊的時候也會搜一些來看看,能原地打開新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日常”、“不值一提的小事”,其實是很多人還沒來得及經曆的生活。

能用更包容的态度發揮自己的能力優勢去幫助别人縮小一些資訊差,讓很多人可以有更多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未知,就也不失為這個時代下的一種了不起的選擇吧。

希望像他們這樣接地氣的生活經驗部落客能多來點,反正斯文這種社恐宅是真的很需要了。知識嘛,永遠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