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力哲學——艱難多變環境下快樂、自由與生存力的源泉(二)

受疫情影響,全國範圍内各種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難以預測,正常的經貿活動已經受到阻礙,發展為健康彎腰,給經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沖擊,世界格局與秩序加速轉變,我們正在經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考驗我們的生存力,唯有心力強者方能生存與制勝,唯有心力強者方能在艱難環境中仍能獲得快樂與自由。那麼,什麼是心力?我們如何通過心力來洞察現象本質和事物發展規律,提升自己的認知力、生存力,并獲得适度的快樂和自由?

心力哲學——艱難多變環境下快樂、自由與生存力的源泉(二)

以下是系列文章中的篇二:

當今時代紛繁躁雜,百态存生,燈紅酒綠,漸入佳境;我們每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心體或多或少被染上了些塵埃,難入甯靜。很多人在處事、看事、辦事的過程中都呈現出浮躁的樣子,看萬千現象也隻是看個表象,湊個熱鬧而已。

現象本身并沒有什麼價值,隻有将自己親身經曆或親眼目睹的現象進行不同視角的思考,剝除表象,去除那些迷亂你心眼的雜物,發掘它的内在産生原因和存在機理才是最有價值的經曆或是最有價值的現象,否則都是浪費時間,空虛生活;重視現象而高于現象本身,就需要在事事物物中格事緻理,挖掘現象的潛在價值,探求事物的變化邏輯;才是對事物的價值挖掘,而後才能對之進行很好的利用。

那麼,怎麼去挖掘?

世間萬事萬物之是以長久存在是因為它符合人類的發展需要,人類不斷的使用它,利用它,是以它才會不斷的被保護或被制造;存在隻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人;已存在的、有價值的事物,我們保留它、保護它。未存在的但是有存在價值的事物,我們創造它、使用它。而之是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心體與心體之間或心體與環境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在遠古時期,人類基本都需要堅硬之物來保護自己或用之狩獵,使自己能夠生存下來。于是,石器之類的器物就被開發流傳,且被廣泛的使用下去。是以,筆者認為,百态有變而本質不變,進化邏輯即生存邏輯。

交流的過程就是心體與心體之間互相表達需求,交流感覺的過程;當兩個或多個個體之間互相交流而達成某種協定或形成對某件事的一緻行動的時候,個體之間就會齊心協力完成某一目标;例如,協同狩獵。而語言的産生也是為了解決交流的問題,是我們共同的訴求,于是語言就被不斷的更新、完善,并存留至今。而這種訴求源于心,是源于心對環境的反應。

列甯在《哲學筆記》中說:“人的思想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的初級到二級本質,不斷加深,以至無窮。”他指出人類認識現象的層級不斷加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如果是這樣,那麼現象是永遠也捉摸不透的,一個現象尚且如此,那麼那世間萬千現象如何識破?

是以,對現象的研究我們應該回歸心體,從心上去格理,探知現象的呈現原因和呈現過程。從心到現象的過程是較容易挖掘和探求的;畢竟,現象的産生我們無法去控制,但是我們的心卻可以去控制。

回歸心體,探求本源

心的本體就是性,性是一般事物發展的本源;性能夠産生力,力能夠發生動,動後就會有變化。變化回歸到某一個個體就有了現象,這是現象産生的原因,由這個機理倒推,就可以明白事物的發展曆程。

人對現象的研究可以從心體出發,探求現象産生的内在原因。人們通過視聽言動進行交流,通過交流而進行各種實踐活動;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就是通過個體的價值活動來實作的。但是,身體之是以進行各項活動,是由個體之心的主導。心之意而産生動,身體的各項活動,是通過心體與環境的互相感應而使心發出某種意,進而促成其行動的進行。是以,身之動是心的展現者,身怎麼樣去動是由心念和心性而決定。而《傳習錄》中說:“仁義禮智是人性的本質,聰明睿智是人性的資質,喜怒哀樂是人性的情感,私欲虛僞是人性的障蔽。”人與生俱來的心性之一就是至善,至善是通過仁義禮智來表現的;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是以事天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但是心如何去盡,性如何去知?

心的本體是性,故心需要将性向外延展,擴充成體,而後體用一源,回歸心體,将本體顯現。心之體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而那些理是盡心後方可顯現,盡心就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将心體的本源、本質、資質、情感适時顯現,将之障蔽适時拭去,而後方能盡心知性。

心力哲學——艱難多變環境下快樂、自由與生存力的源泉(二)

從心中挖掘心體的原本狀态和潛在資質,适時釋放心體之情感。心性的本質是仁義禮智,它是個體至善的表現;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認為人皆有仁義禮智之德性,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求之、達之,将根植于内心的仁義禮智通過實踐生活表達出來,進而展現出個體的價值或将個體的存在性通過仁義禮智而顯現。仁者,愛也。孔子講仁是夫妻,孟子講仁是愛民,韓愈認為博愛之謂仁,道家講慈愛;他們所提出的“仁”的思想,本質上是為了将心體的“仁”發掘出來,并植于意識中,而後時常顯現出來。

“義”就是行正當之事,仁至義盡者,為人處事之法也;行義利事,給他人多一份幫助,行雪中送炭之事。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嫉惡如仇者義也,這是心的本質。同樣,禮和智也是我們的本質,禮是我們對待他人的一種态度,與仁互為表裡;具體表現在我們對待他人的禮節和禮儀上。辭讓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是個體的理性知覺;因之而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

個體通過緻心而能回現仁義禮智的本心,通過仁義禮智之行,可以回歸本心;為仁義禮智之事,緻本心之知,讓心體達到靈明之境,這是回歸心體的途徑,而重歸心體後個體的心場能量又是極強的;因為重歸心體的過程就是影響他人,提升氣場的過程。我們在行仁義禮智之事時就是在用本心去做事,本心越明,行為越會受到他人的稱贊,同時影響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傳遞的能量也就越多,這就是心力。

董明珠女士是中國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在她的心中一直堅守着中國制造之心,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在複雜的商業環境和重大的利益面前不失本心,她的心是為國的、是為社會的、也是為民的,是以,她以社會環境和人民的身體健康為前提,不斷地研發新技術,制造新産品,緻力于讓中國制造走向全球。同時,她也大膽為員工加薪,回歸價值,回歸本源,讓價值回歸價值創造的人身上,堅決抵制野蠻人敲門;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至善之心,是現實社會中難見的本心,私欲極少,個體的心場能量極大,是以在關鍵的時候,“隔壁老王”願意前來幫助。

重歸心體就是對自我的全面探知,就是在生活中運用心中的仁義禮智來進行價值活動,重歸心體也是看清萬物本源的主要途徑。是以分析人員在對某一現象進行分析是,首先鎖定某一現象所對應的的核心人群;分析現象所産生的原因,就是分析相應人群的心體,探知TA的心體在某一特定環境下表現了哪些本質的心體,是仁義禮智中的那些點,還是受到某一私欲的障蔽而産生的其他行為。

緻良知也是一種重歸心體的方法,因為良知本是心的本體,是人性之善的另一種表達,緻良知就是緻心體。

心力哲學——艱難多變環境下快樂、自由與生存力的源泉(二)

聰明睿智是心性的資質,心性的力量屬性和自然的力量屬性差不多,都是潛力無窮。心體本來就可以感受自然的一切美好,可以想象出諸多出乎意料的内容,可以創造一切可能的存在,可以解決一切自然留給我們的問題,這個資質潛力無窮;如同自然,但是有待發掘,是以說自然是我們的母親。

人性的資質驅動人性本質的挖掘,人性的本質又促使人性資質的顯現。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越是回到心之本體的人越能發揮其資質,越是有資質的個體越容易回歸到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心之體,心之體的無善無惡的靈明狀态是最誠、最原的狀态,也是價值的絕對展現。也就是說,價值的絕對呈現就是心體的對外表達。當個體或組織認為某一事物會對個人、家庭、社會存在價值,是以相應的價值産品才能被開發出來;有持續的價值需求就會有持續的價值産品。

價值的呈現是心體對外感覺的結果,心體的感覺屬性導緻心體有情感屬性。心體的喜善嫉惡是個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心體因有喜善嫉惡的功夫(善者近,惡者遠),是以個體的正常生活才有保障。而這種喜善嫉惡的過程就是個體感覺善惡,評判善惡,做出決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就會産生情感的偏移和積累,在“善”的過程中産生喜樂之感;在“惡”的過程中産生哀怒之情,是以喜怒哀樂也就成了個體的情感屬性。

而就是因為個體的這種情感屬性,才會使仁義禮智之行得以擴充;使得私欲虛僞之念得以障蔽。

問題隻有在做事的過程中才會發生,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根源上解決,不留後遺症,幹脆利索,而怎麼去找到問題的根源?關鍵在于找準事情發展的邏輯以及推動事情進展的人群,這兩者是根源,很多事情無法進展下去,一方面是事情的發展邏輯有誤,另一方面是推動事情進展的人不對,即人與事不比對。

功夫與心力

心之本體原本是明明白白的,原本是靈明至善的,然而由于心體的環境遭遇使得本心被物欲和私念所蒙蔽,逐漸變得昏暗無力,迷迷糊糊;人類隻有把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除掉,才能顯現出心體的巨大力量。就如一個人在靜心思考的時候會想出諸多不可思議的内容。

回歸心體需要功夫,讓内心回歸到淳樸的自然狀态需要功夫;并且除掉那些私欲更需要功夫,這種功夫其實就是對心體的探知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陽明先生主張在本體上着力,他主張的本體功夫,強調的是對良知本體的擴充,讓良知緻于生活的日常實踐中,在生活實踐中緻良知,這是知易行難,是以陽明先生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張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一體;并認為沒有行的知不是知等;“知行合一”思想是緻良知功夫的進一步提升和擴充。

而心力就是我們應用心學是力量來處理生活工作中困難的能力,是通過心體的原本狀态,加之外界環境的引導使個人綜合能力提升,并使個體的價值充分顯現的力量。

心力與功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體的,功夫強者,心力強;心力通過功夫得以顯現其價值。功夫是一個做功的過程,心力是一個發力做功的過程。例如在實體學中W(功)=F(力) ×S(距離);做功量有多少,一方面是由發力大小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力作用于某一事物所走的距離決定的;前者由心力決定,後者由後者是由功夫決定的;心力足者,不懼萬難;心力足者,勇于挑戰;心力足者,可排除萬難,直至目标有成。心性極高,做事恒堅,故持久力便很強。走過的路也就很長,是以所做的功也就很大。

世間一切事不敢為、為不久、為不成者,皆是心力不強。世間就是因為有心力強者,故可以開拓文明之盛世,這便是功夫,功夫是心力的展現者。“功夫”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指在某件事上所花費的時間(即上式中的距離;在做功層面做功和時間呈正相關關系)和努力(努力就是心發的力的大小)。而程頤将“窮理”看做“知命盡性的功夫”;同時“緻良知”、“事上磨”、“集義”、“主敬”等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稱之為功夫;因為這些詞可以是一個方法,也可以是一個過程。例如,陽明先生所說的“緻良知”既是讓個體回歸心之本體的方法,也是一個将本體和功夫合二為一的思想,個體需要經過“修煉”或“緻”的過程才能顯現;這就是功夫。功夫用于用于商業中的經營管理,可使商業回歸本質,減少泡沫,實幹興邦;用于生活中可使個體回歸初心,減少浮躁,踏實做事。

任何一種願景的達成都需要功夫和心力。願景是内心的遠方,願景是心體的靈明。功夫發力處就是願景的階段性目标,發力于内,行動于外,而有變化。當今社會是一個巨變的時代,單靠個體之力已較難适應時代的變化,我們必須以合作共赢,共創互惠的思維共存于當下的環境,建立商業文明共同體;讓個體在組織中發力,讓組織為個體賦能,才是當下的功法;不同的個體融于組織,共建多元價值。讓心體與心體之間互相連接配接,建構心心共存的生命共同體。這是心力的境界。任何一種想法變成現實都需要實踐,實踐是對自我的負責,也是對心體的釋放,是願景達成的必備條件。

心力哲學——艱難多變環境下快樂、自由與生存力的源泉(二)

本文内容摘自思二勳的《商業歸根:陽明心學的商業智慧》一書,現摘錄出來,供感興趣的朋友批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