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丨小城鎮 迎考驗

作者:小魚新聞

◇吳江城鎮化欣欣向榮,得益于從鄉鎮企業起步、遍布當年各個鄉鎮的草根産業,但在傳統産業轉型更新的當下,該如何認知、處置草根産業?

◇從同裡古鎮到震澤古鎮,從黎裡古鎮到蘆墟古鎮……吳江儲存着許多老街、老宅、古橋、古村落,如何做好保護性發展,防止發展性破壞,更好繪就吳江的生态畫卷、凸顯鄉村的文化價值?

◇吳江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吸引大量外來人口,如何讓外來人員留得下、住得安?

◇在吳江各個城鎮,人們津津樂道本地知名企業家創業的不平凡經曆,如何重振吳江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業動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段羨菊 趙久龍 古一平

瞭望丨小城鎮 迎考驗

震澤古鎮枕河人家(2021 年 3 月 26 日攝) 朱銳攝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城鎮化今日面臨的諸多因素,與40年前費孝通發表《小城鎮 大問題》時有很多不一樣。

1983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21.62%,随後經曆加速城鎮化的過程,到2022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

當年還是小市場、小生産,現在是大市場、大生産。40多年前,伴随大陸推進改革開放,社會對工業品的需求開始釋放,工廠生産的東西不愁賣;近年一些産品産能出現飽和,大衆對産品品質提出更高要求,有些在城鎮布局的産業受到挑戰。

曾經創造了奇迹的吳江城鎮化,正在朝向高品質發展路上迎接新的考驗。

草根産業:消失,還是壯大

樹高千尺,根在沃土。40餘年來,吳江的城鎮化之是以欣欣向榮,得益于從鄉鎮企業起步、遍布當年各個鄉鎮的草根産業,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優勝劣汰,頑強生存,逐漸壯大,孕育出龐大的絲綢紡織、電子資訊、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千億元産業叢集,并成長出恒力、盛虹、亨通等标志性企業。

紡織堪稱吳江草根産業的典例,盛澤鎮的紡織走出了從傳統紡織向現代化工及全産業轉型的“盛澤路徑”。

2009年,盛澤紡織迎來老化裝置淘汰、産品提檔更新的轉折點。不少企業家瞄着最前沿的紡織技術和工藝,投入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賽道。以恒力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大力推進“機器換人”,引進數萬台套先進生産裝置,由“人口紅利”邁入“技術紅利”。進而于2010年4月踏足化工領域,到大連長興島建設年産440萬噸PTA生産線,打通化學紡織纖維全産業鍊,進入工業用纖維領域。

2022年,盛澤鎮全鎮工業總産值840億元,增長2.19%,工業開票銷售1250億元,增長5.4%。為何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多出410億元?記者采訪得知,原來是由于盛澤紡織産業的中心地位,使之出現部分企業雖然轉移到外地,但根脈仍在盛澤的情況——外溢的實際是加工廠,原料還是從盛澤的恒力、盛虹拉去,産品也還是拉回到盛澤的東方絲綢市場銷售。

同時,大量小規模、低産出的草根企業仍散布于小城鎮,整體産業層次仍有待提高。

正在探索的“震澤彩鋼闆路徑”——費孝通筆下曾提到的“活動房”,初步顯現一定借鑒意義。震澤一度可謂家家戶戶都在從事彩鋼闆行業,然而近年,其占地多、畝均稅收低、分散經營不利于安全管理等問題日益凸顯。

是“一關了之”,還是“做優做強”?震澤鎮政府最終的選擇是牽線搭橋,整合48家彩鋼闆企業成立賽馬科技公司,建設彩鋼闆園區,共用标準化廠房和生産線,生産分工協作,有的做門、有的做窗、有的做型材等,銷售則各自分開。

近兩年,震澤鎮關停并轉彩鋼闆企業268家,企業數量減少近50%,減少占地1800多畝,占原有面積47%。一批長期在外地開票的企業實作稅源回流,畝均稅收增長率達78%,真正實作“增産不增地”。針對彩鋼闆産業的環保投訴量從2017年的77件降為2021年的2件。

“震澤彩鋼闆路徑”初步實作了企業、政府、鄉村等多方共赢,也給如何認知、處置草根産業提供了多方面啟示。

文化生态:保護,還是活化?

據史志考證,吳江有的古鎮上千年前已具雛形。

從同裡古鎮到震澤古鎮,從黎裡古鎮到蘆墟古鎮……吳江至今儲存着許多老街、老宅、古橋、古村落,展現了吳江近年對城鎮文化保護的努力與成果。

同時,吳江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數量在蘇州各縣市區中位列第二。

震澤在前些年,快鴨港、石墩浜、姚家浜等3條古鎮小河河道淤塞、臭不可聞。震澤鎮兩年實施20多項動作,查清堵截排水排污口69個,3條河因之“起死回生”,成為江蘇乃至全國河道治理的成功典例。多年前,古鎮核心區一條流經因援《尚書》而名的底定橋的河流被壓縮約一半,一排木頭撐住河岸,被占用的河面建成了停車場和人行過道。如今,這一損害古鎮風貌的曆史遺留問題,有望徹底糾正。

生态美好、适宜居住的鄉村未來将為城鎮發展吸引人流、提供環境支撐,本身也許将是特色小鎮的雛形源頭,必須做好保護性發展,防止發展性破壞。

震澤鎮提出“輕量化”和“藝術化”操作。所謂輕量化,就是防止大拆大建,注意輕拿輕放,不用城市化的手法打造鄉村,破壞鄉村肌理。所謂“藝術化”,就是保護呈現“潔淨、甯靜、意境”的鄉村底色。震澤近年引入太湖雪蠶桑文化園、蘇小花田野餐吧、初蓮鄉鄰中心、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五畝田民宿等項目。這些項目所使用的房子多數保留原始風貌,有的是倉庫改建,有的是民房修繕,并盡量減少使用金屬、玻璃等材料。

“外二代”:客住,還是紮根?

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吳江是人口持續流入地。2021年6月,吳江區統計局公布,“七普”統計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準的全區常住人口,與2010年“六普”相比,十年共增加271143人,增長21.28%,年平均增長率為1.95%。

吳江小城鎮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吸引大量外來人口,他們為吳江城鎮的繁榮作出了曆史性貢獻。

近年來,為了給農民工創造更多高生産率和高收入水準就業機會,吳江重點鼓勵他們參與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教育訓練,如電工、育嬰、家政、西點烘焙等适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教育訓練和計算機操作員、網際網路營銷師等新職業新業态教育訓練。2022年,開展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教育訓練4628人次,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教育訓練3286人次。積極落實長三角區域跨省戶口遷移政策。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鄉村人口轉城鎮人口分别達11786人、15605人、9911人。

在盛澤鎮,接受記者采訪的吳江區河南商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衆多河南人在盛澤打拼,但落戶吳江不算多——一是之前落戶有一定門檻,二是很多河南人家鄉情懷深厚,三是不明确落戶吳江會帶來哪些實際便利。“總體感覺是有條件的不積極,想落戶的條件不足。”

老家在河南省固始縣、今年40歲,投奔舅舅來盛澤19年的孫翼飛說,他和身邊朋友(包括上一輩人)基本沒有落戶意願。“家鄉情懷較重,舍不得家鄉的土地,對當地歸屬感弱。”

當地方政府努力為外來人口提供公辦學位等公共服務時,企業也在采取行動。在平望鎮的上市公司“愛慕股份”,企業員工多來自安徽、河南、山東,女性多,不少業務成熟的女性員工因為結婚回了老家。企業很珍惜她們的業務技能,前些年曾經建立“美好生活基金”,對在平望鎮、城區買房的員工給予10萬元無息貸款,3~5年償還。公司累計有100多人使用了這項基金。

企業家:守成,還是重振?

有的企業趨于守成,守着一畝三分地不敢轉型更新;一些工廠生産線上的員工多是中西部來的“外來人”,本地年輕人則不願吃苦,甚至托家長說情轉到“二線”謀職;有的政府職能部門和幹部抓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機遇的緊迫感還不夠強,政府服務的專業化、數字化水準亟待提升……在吳江各鎮走訪,記者不時感受到對企業家精神和創業動力的呼喚。

2023年1月,吳江區委、區政府召開全區會議,提出吳江企業家精神為:敢為天下先、放眼世界、緻富思源、百折不撓、創新緻遠。

吳江本土成長的知名民營工業企業,雖然在國内外布局生産,但沒有一家将總部搬離吳江,被吳江人認為顯示了深厚的鄉土情懷。

當年鄉鎮企業創業的元老們,不少開始交班“二代”。吳江區政府部門多次舉辦“創二代”薪火傳承教育訓練班。

記者走訪了位于汾湖的康力電梯股份有限公司。這家企業創始于1993年,靠2萬元貸款起家,如今發展成有5000多員工、支撐周邊50多家配套企業、帶動吳江電梯産業發展壯大的上市公司。

工廠一樓擺放着創始人王友林當初創業時使用的一輛黑色陳舊的二手三輪車,被坐塌的三角形皮座一部分爛了露出黃色的鏽迹。在1993年創業前,他在業餘時間利用這輛車為鎮上商店運送啤酒。三輪車旁邊的牆上寫着:“從創業萌芽的那一刻起,這輛三輪車就決定了康力是一個樸實但奮進的企業,不忘本、不浮華、一路向前。”接下來引用《左傳》“筚路藍縷,以啟山林”後感歎告誡:“創業何其艱辛,成長彌足珍惜”。已接班的“二代”朱琳昊2015年從大學電氣工程機械相關專業畢業後即到工廠工作。他坦言,“二代”不如父輩“拼”,相對比較“理性”。他說自己的榜樣就是父親。

吳江多位受訪人士認為,人民群衆是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曆史的創造者。吳江就是模範例子之一,當年各個鎮發展産業形成“一鎮一品”就是“敢首創”的重要成果。他們呼籲,吳江擁有創業的良好基因,吳江人更應傳承發揚首創精神,把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

(《瞭望》2023年第51期 )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