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被批評對人太輕蔑,德語不好被歧視,排名全球墊底

作者:土澳的生活

衆所周知,德國勞動力短缺,老齡化也日漸嚴重。目前湧入的大量難民也并沒有很好地緩解用工荒問題。德國又積極地標明了13個國家作為補充“新鮮血液”的勞動力來源國,雖然這13個國家的選擇也很有意思,但是更值得細談的是,許多已經來到德國的外來勞動力,對于德國和德國人頗有怨言,連經合組織都就此對德國進行了批評。

01 越來越缺人

德國被批評對人太輕蔑,德語不好被歧視,排名全球墊底

聯邦統計局在周四宣布:2023年大約有 69.3萬 名嬰兒出生,這一數字降至 10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與上一年相比,出生人數下降了6.2%。在德國東部,這一比例甚至低到 9.2%。

出生率的不斷降低,“嬰兒潮”一代也即将進入退休年紀,德國的勞動力市場短期上有壓力,長期看還沒希望。

目前來看,每年加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又太少。而随着“退休潮”的到來,到 2035 年,德國将是以失去 700 萬勞工。

德媒表示,“如果沒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熟練技術勞工和年輕移民,幾乎任何工作都無法進行”。根據紐倫堡勞動力市場和職業研究所 (IAB) 的計算,每年必須有 30萬到35 萬名第三國勞動力進入德國作為就業移民,才足夠填補這一缺口。

德國被批評對人太輕蔑,德語不好被歧視,排名全球墊底

然而,壞消息是,在2022 年隻有 7 萬人就業移民進入德國,2023 年上半年則為 4 萬人——盡管趨勢是上升的,但還遠遠不夠,缺口仍然巨大。

02 人從何來呢?

聯邦就業局(BA)希望這在未來得到改善,一方面為德國公司和潛在技術勞工提供移民建議,另一方面更積極地招聘技術勞工和實習生。那麼,人從哪裡來呢?

根據聯邦就業局的評估分析,适合引進移民的合作夥伴國家應該與德國經濟面臨的三大挑戰緊密結合:社會老齡化、氣候經濟轉型以及數字化。

在一番篩選和權衡之下,最終,德國從194 個國家中標明了 13個,甚至更具體的是在144 個需要勞動力的職業中選了 20 個工種。

哪13個國家被“翻了牌子”呢?那可真的是十分有意思了---

拉丁美洲國家: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厄瓜多;

地中海國家:摩洛哥、突尼西亞、埃及和約旦;

亞洲國家:印度、印度尼西亞、烏茲别克斯坦和菲律賓;

非洲國家:加納。

德國被批評對人太輕蔑,德語不好被歧視,排名全球墊底

03 被批評的德國

雖然德的确國迫切需要外籍勞工,但真當外籍勞工抵達德國後往往會遭受許多不愉快的事情,俗稱“歧視”。甚至連經合組織都出面對德國進行了批評。在今年年初的一項調查中表明,新移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種族主義和歧視。

經合組織的托馬斯·李比希(Thomas Liebig)表示:“歧視經曆時有報道,尤其是在尋找住宿和公共生活中,包括在街上、餐館和商店裡。“ 盡管如此,德國對海外技術勞工來說仍然是吸引力的目的地。調查參與者的前往意望不減反增。但最終隻有大約二十分之一的人搬到了德國。

毫無疑問,由于社會老齡化,德國經濟對移民的依賴。根據就業機構的資料,隻有外國人為德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增長做出了貢獻。2023 年就業增長完全歸功于沒有德國護照的人。其中大部分為來自歐盟 (EU) 以外第三國的人。

這是一個全新的趨勢。

社民黨前上司人,目前擔任聯邦就業局負責人的安德裡亞·納勒斯 (Andrea Nahles)呼籲:”社會不僅需要讓人們喜歡來這裡,也要確定讓人感到舒适,願意留下來。融入并不僅僅意味着工作,還意味着融入社會并受到歡迎。“

根據經合組織的資料,那些到達德國的外籍勞工經曆的歧視比移居前預期的要多。

04 新移民的不滿

德國被批評對人太輕蔑,德語不好被歧視,排名全球墊底

”我認為這裡的歧視非常嚴重。作為一個人,人們根據我的語言能力來評判我。盡管我擁有非常成功的職業生涯并持有歐盟藍卡來到這個國家,但似乎仍然被認為是二等公民。“

”我發現德國人對我非常輕蔑。“

”在這裡交朋友非常困難。即使在這裡三年了,也幾乎不可能與當地人接觸。擁有一個國際朋友圈是OK的,但每六個月左右都有人搬走。這裡的生活可能會非常孤獨。“

以上引述分别來自一名南非人、一名加拿大人和一名阿曼人,他們參加了一項針對德國外籍技術勞工的調查。該次調查共有 979 人參加,其中女性和男性人數相等。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 42 歲。他們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大學學位(87%)。這項調查是在 InterNations 的成員中進行的,InterNations 是一個面向遠離家鄉的外籍人士的學者網絡組織。

InterNations 在全球擁有約 480 萬會員。該組織每年對成員進行一次有關他們在東道國生活資訊的通路:他們在那裡感覺如何?找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是容易還是困難?安排簽證、網際網路連接配接和銀行賬戶方不友善?能不能交到朋友等等。

2022 年,德國在住房、數字基礎設施、語言和行政方面的表現在 53 個國家中表現最差 。2023 年同樣如此。

目前,德國在 53 個國家中排名也在墊底行列。總體排名中,隻有南韓、土耳其、挪威和科威特表現比排名第49位的德國更差差。

這項調查通路了全球 172 個國家的 12065 人參加,調查結果證明:僅僅吸引合格的勞工或願意接受教育訓練的勞工進入德國是不夠的。還必須說服他們留在德國。這是關鍵的挑戰。

對德國外籍人士的調查顯示:

十分之三的受訪者在這裡沒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也沒有社交朋友圈。

兩分之一的人表示在這個國家很難交到朋友。

三分之一的人同意德國人對其外國公民不友好的說法。

“這裡的人對我來說太冷漠、太直接、不友好。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在這裡無法真正感到舒服。我還注意到,他們相當缺乏靈活性、跨文化敏感性和對其他文化的尊重。” 一位羅馬尼亞女性這樣寫道。

一位英國人則說:“德國似乎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它認識到,作為一個老齡化社會,勞動力缺口巨大,社會平穩運作依賴于移民。另一方面,它代表了一種絕不多元的文化,讓德國的生活和工作并不輕松。

一位尼泊爾人寫道:”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對我的社交生活産生了重大影響。當地人已經有自己的朋友圈,他們對國際友誼不感興趣。這裡還發生了好幾起種族主義事件,這是我沒想到的。“

去年,漢堡的一位商業心理學家通過社交媒體對 100 多名菲律賓護工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許多人表示,他們感到不被賞識,他們的專業資格沒有得到認可。每五個中就有一個報告稱遭到歧視和種族主義。例如,因為他們還不能說一口完美的德語,是以就受到了侮辱和居高臨下的對待。

比如 37 歲的雷蒙德·格瓦拉 (Raymund Guevara)。他來自菲律賓,在下薩克森州的一家醫院擔任護士五年,現在與妻子搬到了美國佛羅裡達州。根據他的說法:在美國,作為一名看護工,他獲得了國家買房的支援,獲得了駕照和居留許可,這比在德國更容易,語言也更簡單。 ”在美國,我們有更多的選擇,生活也更舒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