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17”新政浸潤樓市

作者:經濟觀察報
“5·17”新政浸潤樓市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國寶5月29日下午,在一份商品房認購協定上簽字時,楊洋難掩臉上的興奮,一旁的女友笑吟吟地看着他,銷售人員一邊看着楊洋簽字一邊搓着胖乎乎的手。對他們來說,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激動的時刻。

楊洋認購的房子位于北京順義,一套120平方米的精裝三房間現房,折合單價3.1萬元/平方米左右。楊洋說,他和女友将在國慶節完婚,原來打算買二手房,但看了新房後,覺得還是新房好,現在價格合适就定下來了。

楊洋告訴經濟觀察報,從2023年春節後,他斷斷續續在看房,由于市場價一天一變,他不敢輕舉妄動。“5·17”樓市新政釋出後,楊洋覺得該出手了。

5月17日,央行、住建部、金融監管總局、自然資源部等部委聯合召開釋出會,宣布了包括降低首付、取消房貸利率下限、下調公積金利率、收儲存量房和存量土地、住房以舊換新在内的一系列樓市新政。

截至5月30日,包括上海、深圳、廣州在内的多數城市均出台相關實施細則;除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及海南仍有部分限購措施外,大多數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已經取消了限購。

方傑是一家大型房企的北京項目銷售負責人,他告訴經濟觀察報,“5·17”新政後,項目訪客和成交都有明顯改善。在以往的工作日,項目每天接待的客戶不會超過10組,現在每天基本在20組以上,成交也比之前好了。

一家民營房企的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新政對房地産市場和開發商都是利好,但利好的程度、範圍及持續時間需要觀察細則落地後的市場表現,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成交和價格。

同花順資料顯示,5月17日至5月28日,30個大中城市新房日均成交量為2845套,高于5月的2581套日均成交量,與3月的日均成交量3159套相比還有差距,其中北京、深圳和廣州等城市的日均成交量不及4月。

買房曆程

楊洋和女友都在北京望京上班。2023年打算買房時,楊洋的首付預算可以買總房款350萬元左右的房子。每個周末,楊洋都會用一天時間約中介看二手房,或者到順義看新樓盤。幾個月下來,他發現,可選空間實在有限。

結合預算和上班通勤距離考量,楊洋能選擇的隻有朝陽區的二手房或順義區的新房。他和女友商議,要麼上班近,要麼住得舒服,兩者至少占其一。

2023年7月,楊洋差點買下一套50平方米的“老破小”,當時價格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打算讓雙方父母過來看一下。約定好時間,雙方父母從外地趕來北京,看過房子後,氣氛有些尴尬。楊洋說,老家住的都是大房子,如此小的兩房間很少見。

楊洋父親說,婚姻是大事,兩個孩子不能住這麼破的房子。楊洋女友的父母雖然沒說什麼,但表情挂在臉上,誰都看得見。

既然就近居住的目标實作不了,隻能選擇住得舒适了。女友覺得,隻要居住舒适,通勤距離遠一些也可以接受。

此後,楊洋開始重點看順義的新房,“去年也看過這個項目,當時已經降價了,但這個戶型也得450萬元”。

2023年10月,那套“老破小”的中介人員給楊洋打電話說,業主着急賣房,如果楊洋能在一個月付清首付,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便宜50萬元。

楊洋已經決定買新房,是以沒有繼續談,但中介人員的電話讓楊洋意識到房價松動的迹象。對買房一事,楊洋決定不再着急,遇到合适的就買,遇不到就繼續觀望。

2023年年底,楊洋在順義看上一套特價房,80平方米的兩房間,一口價280萬元。樓層是一樓,女友覺得沒有隐私。就在他們猶豫時,房子賣掉了。

楊洋說,看房遇到相對滿意的房子,價格也合适,就要迅速出手。雖然市場下行,但新房價格普遍沒有太大松動,推出的特價房也是階段性的,而且數量不多。

2024年春節後,楊洋陸續看了不少新樓盤,但一直沒遇到合适的房子。5月下旬,一個項目的銷售人員給楊洋打電話,樓盤馬上要清盤,最後一批房源成本效益較高,讓他抽時間去看房。

5月25日,楊洋和女友去看了幾套房子,但由于每個戶型的房源都不多,他看上的一套房子,還沒來得及談價格,就被其他購房者買走了。

5月28日晚上,銷售人員又給楊洋打電話,項目清退出來一套同戶型的房子。第二天,楊洋和女友請假去了售樓處。銷售人員帶他們實地看了房子,房子在次頂層,樓王位置,大三居。楊洋和女友各自向父母做了彙報,就和銷售人員簽訂了認購協定。

房子是現房,需要7天内交清首付款,大約一周可以辦下按揭,房貸辦下來就可以交房和交本。

銷售人員告訴楊洋,他房子對面的一棟樓,同樓層同戶型的房子,2021年業主買期房時總價比現在的價格多出150萬元。“那個業主買了房子,等了兩年傳遞;我的房子最快兩個星期就能入住。”楊洋說。

楊洋的經驗是,多數房地産項目,最先賣的都是難賣的房子,好位置、好樓層、好戶型都留在最後,可以賣更高的價格;但由于樓市下行,開發商着急清盤回款,尾盤的價格反而不高,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

成交回升

促使楊洋買房的原因有兩個:第一,“5·17”樓市新政後,他發現每個樓盤的看房人明顯多了,他判斷已經到了出手的時候。而且,北京樓市經曆了4月的大幅下行,目前價格相對較低,短期繼續下行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楊洋買的房子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從曆史成交來看,該類戶型最高成交價在4.7萬元/平方米左右,目前價格不到3.1萬元/平方米,相當于高點時價格的6.5折,比同小區其他業主具備更大價格優勢。

在北京乃至全國樓市,“5·17”新政後,像楊洋這樣從觀望到出手的購房者不在少數。方傑告訴經濟觀察報,他負責銷售的項目,購房的大部分是持币觀望的群體,新入場的相對較少。

這些購房者本來就打算買房,但因為市場和價格波動,轉向了持币觀望。“5·17”新政讓一部分觀望的購房者迅速入場。

方傑說,由于對新政效應沒有明确的預期,他所在的項目沒有恢複備案價,仍然維持開盤時的優惠,綜合折扣在兩折左右,加上贈送面積較大,吸引了不少購房者。半個月的成交量相當于過去一個月的。

“5·17”新政以來,方傑負責銷售的樓盤成交量是原來的兩倍。原來成交主要靠周末兩天,平時主要是帶看,成交較少;新政後,基本每天都有成交,帶動比較明顯。

新政對二手房浸潤更為明顯。北京朝陽區一家中介門店的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5月17日晚上,咨詢的客戶開始多了起來。這幾天門店所有人基本是滿負荷帶看,每天從早晨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

該門店負責人介紹,5月25日和26日這個雙休日,他所在中介公司的二手房成交量合計在1000套左右,其中周日的成交量創下了2024年以來單日成交的第三高峰,“北京的新政(截至5月30日)還沒有落地,落地後應該還有一波成交高峰”。

同花順資料顯示,5月17日至5月28日,北京二手房日均成交458套,較5月的日均成交增加64套;比4月的日均成交增加13套,但與3月的日均成交相比減少2套。

一家總部在上海的房企的銷售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從全國範圍看,新政對長三角城市帶來的影響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我們在長三角的項目,這段時間成交量在全年是最好的,珠三角稍少一些”。

在他看來,長三角城市經濟和産業較為發達,個人所得領先全國,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這種能力折射在房地産市場,使得長三角成為支撐房地産需求最為重要的區域,長三角也是大部分房企業績的最大貢獻地。

同花順資料顯示,5月17日至5月28日,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的二手房日均成交量均創下年内最好成績;杭州新房的日均成交量也超過3月和4日;上海新房的日均成交超過4月,但不及3月。

期待政策一步到位

上述房企的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一系列新政對房地産市場和房地産開發企業均屬于重大利好,到底能釋放出多少利好,還得看各地細則的力度。實施力度不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

央行将房貸首付最低比例下降至15%,并不意味着所有城市都會按照下限進行,比如上海和深圳要求的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是20%,廣州首套房首付比例是15%。

方傑認為,首付降低的意義相對較小。首付降了,意味着利息成本增加,月供壓力大了。從最近兩個月的銷售情況來看,多數購房者的首付比例并不低。

方傑認為,取消利率下限和降低公積金利率對樓市的影響更大,“利率下降,對購房者來說是實實在在的成本下降,原來還不起月供的,可能就夠得着了,這部分人可能會出手買房”。

一家民營房企的區域營銷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每一次樓市新政都會帶動一定的市場成交。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購房者信心和預期不足,雖然政策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但效應是逐漸遞減的。

2023年9月,北京實施“認房不認貸”政策,帶來一波成交量,表現在二手房市場,2023年9月至今仍是成交高峰;2024年3月,北京五環外限購政策調整,帶來的市場成交不及2023年9月。

這次“5·17”新政更是從不同次元對原有樓市調控政策進行松綁,但多數城市的成交均不及今年3月和去年9月。

在這位區域營銷負責人看來,面對目前購房者預期和信心不足的現實,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應該一次性到位,“同樣的政策,去年8月出來可能會穩住市場,但今年出來,不一定能實作預期目标”。

該區域營銷負責人認為,“5·17”新政可能會階段性地穩住市場,“隻要保持成交,價格就可以穩下來,但是現在說房價見底還太早,需要繼續觀察”。

在他看來,房地産市場下行的根源是需求不足,除了出台相關刺激政策外,還需要想辦法增加市民的收入,進而增強購房者的預期和信心,“工作是穩定的,收入是穩定的,誰不想居住得更好一些”。

(應受訪者要求,楊洋、方傑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