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作者:大衆健康報
傳統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端午節,是大陸的傳統節日。端,是“開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屬火,是陽氣的極緻。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候開始了。

在這時節裡,高溫濕熱,天氣煩悶,蚊蟲滋生,身體難免受侵擾。也正因為如此,民間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端午節成為一個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同時這一民俗傳統節日蘊藏着濃郁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中醫養生、保健、防病的理念知識。

傳統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仲夏時節天氣濕熱,先民用艾草、蒲葉防疫防病;順應天時,趨利避害;小孩佩戴香包,驅蟲驅疫,期盼多福安康。

傳統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中醫認為,糯米是糧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據“本草”中的藥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

注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腦梗者應盡量少食用粽子,由于市面上很多粽子内油量、糖分太多,而且多以糯米為主料,如果進食過多,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髒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消化功能較差的老年人和小孩,也應該注意适量食用,不宜多吃。

傳統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古人在端午這一天還有沐浴蘭草湯的習俗,故端午節又稱“沐蘭節”。佩蘭,又名蘭草,菊科植物,性平、味辛,能化濕、醒脾、解暑,《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與佩蘭功效相似的還有藿香。佩蘭、藿香、艾葉、菖蒲等芳香化濕的草藥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殺菌、抑菌的作用。

養生注意事項

  1. 首重養陽
傳統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中醫提倡“春夏養陽”。端午之後即将迎來陽消陰長的夏至節氣,陽氣至盛之日,也是陰氣漸長之時;而濕疫毒邪俱屬陰邪,易消耗人體陽氣。

艾草在中醫中被稱為“百草之王”,用途很廣。《本草綱目》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端午前後辨證運用艾灸,可養陽扶正,增強體質,防病祛邪。

第二、起居有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于日。”端午正值仲夏,晝長夜短,為順應天時、保養陽氣,清晨應早些起床,夜晚需遲一些入睡,适當增加白天的活動,以使陽氣充盛。

第三、飲食得當

端午時節飲食宜苦,新鮮、清淡,葷素搭配,營養全面。避免辛辣刺激及溫熱厚味之品,不貪食水果冷飲,尤其注意環境及食物衛生,不吃隔夜飯菜,不食生冷食品,避免寒濕毒邪從外侵犯人體。

第四、運動有度

端午前後,濕氣彌漫,易阻礙人體氣機,而緻倦怠乏力,此時應适當運動,使氣血周流,則陽氣布散,方可精神振奮。

傳統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端午期間最好的運動,莫過于劃龍舟了。劃龍舟能使全身氣血暢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調理脾胃代謝,通調氣血循行,憂郁情緒也随之化開。

總的來說,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中醫養生和防病理念緊密相關,展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未病先防”的理念。(峨眉山市中醫醫院骨二科 周豔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