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月M1同比下降4.2%,釋放什麼信号?專家解讀

5月M1同比下降4.2%,釋放什麼信号?專家解讀

第一财經

2024-06-14 22:02釋出于上海第一财經官方賬号

5月M1、M2增速進一步放緩,引發市場關注。

6月14日,央行披露5月金融資料顯示,5月末,廣義貨币(M2)餘額301.85萬億元,同比增長7%。狹義貨币(M1)餘額64.68萬億元,同比下降4.2%。

需要從更廣口徑看M1

部分市場觀點認為,M1增速下行的原因為企業預期偏弱。實際上,目前M1增速放緩受多因素擾動。

大陸M1統計口徑包括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近年來,随着電子支付快速發展,個人活期存款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同時許多貨币基金和理财産品也都可以随時申贖,這些資金往往類似于計入M1的企業活期存款,可以随時、直接轉變為購買力而基本不受限制。相比之下,美國和日本的M1中都包含個人活期存款,美國還包括貨币市場存款賬戶等。

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對第一财經表示,需要從更廣口徑來看待M1性質的市場流動資金狀況。“我們進行了估算,如果将居民活期存款、現金管理類産品等納入口徑重新考察的話,5月M1增速在2%左右,沒有像公布的資料那麼低。”

對于M1增速被低估的情況,一些研究已開始關注。近期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提出,與M1類似但沒有納入統計口徑的資金還包括:居民活期存款、現金管理類産品、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這三類資金都具有類似M1的特征。若将上述三類資金納入,4月M1增速大概在0.6%-1.1%之間。

近期M1增速下降與規範手工補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有關。一方面,在打擊資金空轉、叫停手工補息背景下,部分不規範的企業存款同步減少。業内人士反映,4月以來許多銀行和大企業客戶之間的協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轉為理财或定期存款,其中協定存款是大頭,而且是計入M1的,後續的影響還會持續顯現。

根據央行統計資料,今年前5個月,非金融企業活期存款減少4萬億元左右,定期則增加了1.5萬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産品作為存款“蓄水池”的作用明顯,對存款的替代屬性增強,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場分流。

今年以來,債券型基金收益率優勢明顯,相應的理财産品也受到投資者青睐。根據WIND統計資料,截至5月末,債券型基金資産規模超過9.5萬億元,同比增加約1.8萬億元,同期M1餘額為64.68萬億元,同比下降4.2%。

M1增速放緩也是經濟轉型更新和質效提升的展現。曆史上,房地産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活期存款是企業活期的主要部分,随着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和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受到進一步規範,房企銷售回款和融資平台現金流減少,短期展現為M1增速的放緩,長期則反映的是經濟結構轉型更新與調整優化。

此外,今年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方式優化也帶來金融資料擠水分效應。之前,季度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方式高度依賴存貸款規模,地方政府有較強的沖動督導銀行沖高存貸款。

一位業内權威專家對第一财經表示,優化後的核算方式更加注重效益而非規模,各方面開始對過去存貸款資料中虛增的成分擠水分,未來數月還将持續産生下拉作用。

M2增速回落為主動擠水分

受去年高基數擾動,5月M2增速也有所回落。

資料顯示,2023年5月M2同比增速高達11.6%。存量M2已超過300萬億,在市場看來,很難寄希望于貨币總量持續兩位數的高增長。

今年以來,M2和人民币貸款投放總體放緩,央行已認證《貨币政策執行報告》等管道多次發聲解釋。

第一财經采訪了解到,M2增速回落可以了解為高品質發展階段主動擠水分。“金融機構受傳統規模情節的影響,以往有靠虛增存貸款做高金融資料的現象,這在經濟轉型更新階段越來越不可持續。”上述業内權威專家表示。

今年以來,規範手工補息、優化金融業增加值核算實際上都是在主動擠水分,也是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關于避免資金沉澱空轉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M2增速會有所回落。

M2增速還受到一些階段性因素的影響。央行資料顯示,5月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明顯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億元。“部分企業發債後資金用來提前還款,對信貸增長也有下拉影響。”上述接近監管人士稱。

特别是近期發行的特别國債具備收益率高于存款、流動性較強、風險相對較小等特點,受到機構、個人投資者熱捧。通過購買理财等管道,居民和企業存款大量流向債市。

根據WIND統計資料顯示,1-5月債券型基金資産規模增加了4921億元,而去年同期金額732億元。

盤活存量并非收緊信貸

“金融存量資料變化不宜以同比多增方式來衡量。”另一位市場專家認為,應逐漸淡化對金融總量名額的關注。

該市場專家表示,GDP、消費、投資等經濟名額是流量概念,而廣義貨币供應量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人民币貸款餘額等常用金融名額是存量概念,是過去全部累計流量扣除到期量的總和,是淨增量加強的概念。

也就是說,金融存量是考慮了金融自願到期續投後的結果,前期的流量自願是滾動使用的,依然在多次反複發揮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效果,而經濟流量名額統計的是一次性活動,不存在滾動使用的情況,二者存在明顯差別。

業内人士普遍反映,央行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較是有必要的,這種比較方式既不容易了解,對金融資源支援成效的衡量也不夠準确。

拉長時間看,金融規模名額與大陸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在逐漸減弱。該市場專家表示,大陸長期高度關注貨币供應量和信貸等總量金融名額,潛在假定是其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實際上,随着金融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這種相關性正在減弱。

曆史上,主要發達經濟體都曾關注過類似的總量名額,但随着金融脫媒加劇,又逐漸淡化并放棄盯住這些名額。

有市場研究表明,2015年以前,大陸M1與工業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關系數接近50%,但2015年以後降至15%;信貸投放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逐漸減弱。1953-1977年、1978-1993年、1994-2007年、2008-2022年,大陸每增加1元信貸投放,相應的GDP分别增加1.646元、0.988元、0.935元和0.489元,帶動效應大幅弱化。

值得一提的是,盤活存量對經濟注入新動能,不展現為貸款增量,客觀上貨币增速會有放緩,但這并不說明央行主觀上想收緊信貸。

今年以來,貨币政策在數量、價格、結構方面接連出招。開年降準降息、二季度适時推出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近期出台房地産金融政策包,房貸利率統一下限放開等。

“總的來看,目前金融支援力度明顯較大,政策效果還會持續顯現。”上述市場專家稱。

在利率方面,該專家認為,利率下調仍有空間但也面臨内外部限制。央行多次公開發聲表示貨币政策仍有空間,但前期政策效果還在顯現,未來也會結合形勢變化繼續做好逆周期調節。客觀來講,進一步降息面臨内外部“雙重限制”。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