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作者:蜀山史道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前言

明朝時期,江南士紳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常常讓朝廷感到束手無策。然而,到了清朝,這些桀骜不馴的士紳們卻突然集體沉默,仿佛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的反抗之力。

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清廷能夠如此輕易地壓制住這些士紳?是高壓政策的奏效,還是巧妙陰謀的得逞?

清朝到底使用了怎樣的手段,讓昔日的頑固勢力紛紛低頭認輸?在這背後,隐藏着一段怎樣鮮為人知的曆史?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奏銷案定位

在清軍攻陷北京大順之師後,滿清政權最擔心的就是仍在國内各地活躍的明朝遺老遺少。他們中間不乏許多擁有雄厚實力的江南士紳,如此集團一旦聚集力量,必将對新興的清朝政權構成極大威脅。

是以,一場針對全國各地士紳階層的鎮壓行動就此拉開了序幕,這就是後世有名的"奏銷案"。奏銷案雖然最終隻是一場比較溫和的"清算",但其影響絕非淺嘗辄止。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從某種程度上講,奏銷案對明清及其後承襲下來的中國社會階層關系和結構變遷,可謂産生了深遠影響,其重要性甚至不亞于滿清初年那些驚心動魄的"大屠殺"。

可惜由于清廷有意回避,對這段曆史存而不論,導緻奏銷案的許多内幕至今仍是模糊不清。

幸而還有當代一些博學有識之士,如孟森先生對這段過往作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和總結。讓我們借助他們的研究成果,對這段往事作一回顧。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奏銷案緣起

所謂"奏銷",其實就是各省分别每年向中央報告一年賦稅征收、拖欠等财政情況的文書。清政權初立,朝野擾攘不安,加之戰亂年代财政虧空,國庫空虛。

為了斂财禦守,順治帝決心對全國範圍内拖欠朝廷糧賦的要犯嚴懲不貸。于是在順治十六年(1660年)各省巡撫向中央報上的奏銷賬冊中,清廷就發現有大量沒有繳納的欠款記錄。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江南地區,尤其以蘇松常鎮四府最為突出。這個區域不僅是明朝遺老遺民的大學營,更是當時全國經濟最發達、文化底蘊最雄厚的地區。

固有的士紳階層在此紮根已久,與地方官員親如一家,他們憑借科舉功名壟斷了大量資源和特權,在朝則左右宮廷,在野則指點時局,是當之無愧的上流社會。

然而随着明清更替、戰火紛飛,蘇松常鎮四府地區的士紳們又豈止拖欠糧賦這麼簡單。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當了一回官的錢大家,一走了之;念過幾年私塾上學的窮書生,一旦考不上功名也就止步于此……這些富不甘貧、窮不甘富的階層,素來被稱為"敗紳""殘紳"。

而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除了經營祖産,就是靠欺壓百姓和逼榨賦稅了。在大明王朝,無論他們如何為非作歹,朝廷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容忍。

畢竟江南士紳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力太大,稍一沖撞就可能釀成大禍。滿清當朝卻非同小可,在他們眼中這幫儒生文人和暴發戶豪紳又算得了什麼呢?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終于,在順治十七年(1661年),清廷決定對全國各地拖欠糧賦的"刁民"嚴懲不貸,蘇松常鎮四府自然成為主要打擊對象。

時任江甯巡撫的朱國治更是清廷的重臣,以一介漢軍旗人身份建立了不少戰功,處置"刁民"自然手段了得。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我身濫好人家,恩威并施無所惜"—— 奏銷案爆發

順治十七年三月,朱國治在奏銷賬冊中,就蘇松常鎮四府的拖欠糧賦情況作了極為詳盡的彙報。他認為久拖不納乃是胥吏和地方士紳勾結所緻,于是痛下決心,要對地方士紳嚴懲不貸。

就這樣,自五月份起,朱國治以巡撫身份集中全力對付蘇松常鎮四府的鄉紳,不分家資大小,一律剝奪其士大夫身份。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最先成為箭靶的是有官身的張玉治等2171名鄉紳,還有在府學裡挂了名号的史從哲等11346名書生。他們功名被朱國治一并開革,眼看就要從上流社會降格淪為草芥。

接下來輪到全蘇松常鎮四府的散處鄉紳遭殃,誰有些名氣和地位,通通抄了家底,一貧如洗。人過中年或年逾古稀的士紳們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束手無策。

家道中落的憤懑,再加上從小被灌輸的儒家士人傲氣,讓他們決不能善罷甘休。于是遍地開花的哭孔廟活動随即展開,一時間江南上下哭聲遍野。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士紳們企圖借此引起輿論,讓清廷不得不聽從民意息事甯人。然而清廷對于他們這套老把戲早就看透,反而認為此舉已經構成了對新政權的公開挑釁。

于是在朱國治更進一步的奏請下,清廷迅速做出反應,将組織哭廟活動的十八名文人諸如金聖歎一并捕拿,經過一番簡單審訊便一律處死。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就這樣,頑固的江南士紳們終于意識到,滿清人和往日的明廷大有不同。不僅絲毫不把他們的階級地位和文化資本放在眼裡,而且更是對他們處心積慮,視他們為眼中釘肉中刺。

無奈之下,江南士紳們隻得忍痛交出了多年積壓的拖欠款項。然而清廷并未是以而心滿意足,反而對付的力度更加狠厲,把奏銷案進一步更新。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要求被革去功名的士紳們當場放棄家産,變成一個階級 ;對于家底豐厚拒不繳納的頑固分子,則行之以暴力逼債手段,鞭笞威脅、扣押家眷、抄家變賣,手段之殘酷令人發指。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整個江南就向來驕傲自給的士紳們統統被掃地出門,人人噤若寒蟬。有的家産散盡,被迫淪為乞丐;有的為了不受屈辱,幹脆拿起行囊逃往外鄉……昔日叫嚣維新、驅除鞑虜的振臂一呼,全都化作一場鬧劇。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奏銷案在江南迅速收拾了士紳階層殘餘的氣焰。不過,朝廷并未就此止步。根據龔鼎孳康熙年間的上書可知,奏銷案其實是一場發生在全國範圍内的大規模平叛行動。

雖然在其他省份未達到江南地區那般震撼人心,但是通過武力和經濟雙重手段,清廷終于在順治後期和康熙初年,一舉鏟除了大部分遺留下來的明朝遺老遺少。至此,滿清終于掃清了最後一股頑固的反清勢力。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懲戒有加,仁慈亦在

不過,即便出手如此狠辣,清廷也未置士紳于絕路。眼見江南一地由于奏銷案而士紳集團已經基本被瓦解,清廷在康熙年間稍微收斂了些餘威。

對于那些已經繳納清白身家的遭難者,康熙帝準許他們以高昂的"捐納"費用來重新買回功名。然而即便如此,終生蒙冤的被革紳士們,依然大多過着家貧如洗的生活。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相較之下,奏銷案中最大的受益者卻是清廷自己。靠着這一輪大肆斂财,滿清不但把國庫充盈,而且更為長期着眼,一舉瓦解了江南漢人的主要權力中樞,確定了滿清政權的長治久安。

但是,奏銷案并非一無遺憾。單憑廷杖法力,終歸治标不治本。士紳們蓄積已久的那股傲慢的民族主義情緒并未是以而磨滅,反而愈演愈烈。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憑借熟讀經書的優勢,清統治階層很快就發覺,漢族的儒家思想有可能成為新朝阻礙推進的最大絆腳石。是以,一方面要繼續警惕任何遺風餘孽,另一方面不得不遷就漢人的文化認同感。

這就是奏銷案為什麼雖然清廷有意壓制其影響,卻始終沒有将其完全從史書中抹去的原因。不僅如此,清朝曾先後數度對儒家經典作過大量的增修改編,旨在為兩全其美。

進入清中晚期,漢人地主階層和士紳已經融入到了八旗體制中,成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與此同時,到了民國時期,這股被視作"洪水猛獸"的儒家文化,終于突破狹隘的宗法倫理枷鎖,化作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雖然滿清為了維護長期統治,将士紳集團逐一斬盡殺絕。

但是正如他們在奏銷案後仍然努力納儒入編一樣,文化的生命力頑強得無法被任何力量所阻擋和抑制。直到今天,儒家經典和士紳遺風,仍在以各種形式影響着當代中國社會。

明朝對江南士紳束手無策,清廷卻讓他們集體閉嘴,清朝是懂陰謀的

結語

奏銷案作為明清之際清政權鎮壓遺留反清勢力的一個重要措施,不但讓清帝一舉除去了可能制造動亂的江南士紳集團,而且鞏固了統治基礎。

更為深遠的是,它标志着明末士紳階層的徹底沒落,在長期的中國社會曆史程序中刻下了濃重的一筆。

如今回望,這場看似溫和的清算實則給中國傳統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繼續閱讀